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如何批评教育打人的孩子
扩展阅读
同学九岁送什么拼图合适 2025-02-01 17:38:09
什么歌词可以当背景 2025-02-01 17:18:07

如何批评教育打人的孩子

发布时间: 2023-09-14 18:58:03

① 孩子打架,父母应该如何引导教育

1、让孩子自己去处理。打架属于冲突事件,小时候的打架则显得像“过家家”似的微不足道。那么,到时孩子能否承受并完美地解决所发生的激烈冲突,就要看他小时候面对冲突时,是如何解决的,有没有独立承担一切的能力。所以,当孩子与人打架后,只有让他自己去处理。让他不断地摸索出来与人相处的方法,他成年后才会与人建立恰当的互动关系。

2、问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听说孩子打架时,要先问清楚孩子打架的原因,比如,为什么动手,起因是谁挑起的,千万不要啥都不问,对孩子就一顿胖揍,或是立即去责骂对方。要知道,有时孩子打架,是出于“正义”的出手。而且,据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打架后的教导,会让孩子印象更深。所以,合理的教导,会让孩子警醒,学会做人的道理。因此,一个聪明的家长,一定不要因为心急而错失最佳的教育时机。

3、培养良好的习惯和性格。打架看似小事,却影响孩子性格的成长。所以,家长引导要把握好“度”,可以说我们既不愿孩子当“狼”,也不忍心孩子当“羊”。那么,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孩子意识的培养,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和性格,让孩子掌握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孩子学会解决事情的正确方法。教育孩子不要打架家长需要注意:只拉架不评理如果家长正看见孩子打架时,要及时阻止,把双方孩子拉开,但千万不要给孩子评理,即使孩子要求家长出面也不能答应;如果家长没有目睹孩子打架的全过程,更不能站出来评理,哪怕是秉着公平公正的心态也最好不要。孩子之间的矛盾没有大人想的那么复杂,很多打闹是因为争夺物品引发的,家长只需要让两个人保持距离,不让战争激化就可以。大人“劝架”很容易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说不定没等你评理孩子就又和好了呢。不现场指责孩子有的家长时刻记得:不能偏袒自己的孩子。于是,处理孩子间的矛盾时秉着公平公正的心态,如果自己的孩子错在先,就当场指责孩子,以示自己“铁面无私”。但是家长要知道孩子打架,即使是自己的孩子错了,也不要当着对方的面来指责孩子。一方面是面子问题,另一方是这样很可能让孩子误认为你不爱他,或者是你爱“公平”胜过爱他。

② 自家孩子打了别人孩子应该怎么教育孩子打人怎么教育

我们也要做到以下几点。
1、坚决制止,对孩子打人等欺负人的行为一经发现应该立即制止,严厉批评,让孩子明白他的这种行为是没有任何人支持的。
2、教育和培养孩子的同情心,让孩子学会关心他人,关心小朋友。
3、及时鼓励,当孩子做了些关心他人的事后,要大加表扬。
在这种情况下,“打”与其说是“管教工具”,不如说是“情绪发泄工具”。因此我们的第一个解决方案就是“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
■ 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
平视孩子的眼睛,告诉他:
爸爸/妈妈心情不好,现在不能和你玩儿。我需要一个人安静一会儿。
有负面情绪不是坏事情,没必要憋着自己的情绪,装作没事继续和孩子玩,这样会把自己憋出内伤,一旦爆发,更难收场。还记得我们说过,孩子的模仿能力非常强,所以对你情绪的处理方式,Ta也是有样学样。
■ 避开孩子,释放压力
尽量避免和孩子单独相处,可以找一个自己喜欢的地方静静待会儿!
有的家长会用在卧室里自言自语解压,把让自己不痛快的事情都说出来。还可以给好友打电话吐槽、洗个热水澡等,让自己尽快冷静下来。
■ 给孩子新的选择
想办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把孩子交给另一半看会儿,或者给孩子看看动画片等,让孩子专注其他的事情,不要来缠着你。
总而言之,就是“相见争如不见”,尽量避免在气头上和孩子共处,否则情绪很容易失控。能做到及时离开现场,也许至少能减少一半打孩子的次数 。
孩子爱打人,首先你就要了解,为什么孩子爱打人?
1、表达情绪
3~6岁的孩子开始有了“自我”意识之后,对事物的占有欲就会增强,但是由于年龄的限制不会表达,所以就只能通过肢体动作来表示拒绝。
2、模仿行为
一些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是从动画片、电视剧等影视作品中或是成人的日常表现中学来的,他们并不知道打人的实际意义。
3、过度溺爱
孩子在家都是有求必应,一有小脾气就哭闹打人,家长就会觉得孩子还小,都是正常的,就没有及时纠正,所以便会导致这种习惯愈演愈烈。
4、引起关注
一些缺少关爱的孩子可能会通过打人来引起成人的关注,或是来彰显自己的力量,来表示自己“有本事了”。
那么孩子爱打人应该怎么教育呢?
1、及时制止
发现孩子有打人的倾向时,应及时抓住他的手,蹲下来,平静而坚决的告诉他:打人是不对的,是不正确的表达自己的方式。
2、摆正态度
发现孩子打人时,家长一定要摆出坚定严肃的态度,让孩子知道这件事的错误是毋庸置疑的,千万不要处于逗孩子玩的心理,做出兴奋或是夸张的回应,让孩子产生误解。
3、正面引导
不要特意向孩子提醒一些错误的事情,这样会容易引起孩子的好奇心。同时,家长要尽量避免给孩子看有暴力镜头的影视作品和有暴力剧情的故事,可以和孩子一起读读绘本,或是给孩子讲一些该如何跟其他小朋友相处的小典故。
希望家长们还是可以给予孩子足够的耐心,毕竟每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都只是一张白纸。

③ 学生在校打架,班主任如何进行批评教育

在教育的过程中,有建设性的批评是必经之路,而很多教师在这一条路上都是失控的。

一旦学生犯错,很多教师会朝他们劈头盖脸一顿骂,或者上去唠唠叨叨讲大道理……为什么“叛逆期”的学生有那么多?因为他们被倾听、被理解、被建设性沟通的机会太少了。教师批评学生的目的,看起来更像是为了自己解气,而不是为了让学生变得更好。

关于如何批评,脱不花总结了一个系统的、结构化的动作要领:

批评=控制环境+定义问题+刷新动作+设定反馈点+完成重启

接下来,我们假设自己遇到了学生在校打架的情况,我们该如何运用上面这个批评公式来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呢?

1 控制环境

批评要看环境。在教室里、楼道里、公共办公室里批评学生,都属于坏环境。具体应该这么做:

(1)第一时间处理。很多教师习惯说“你等着,看我不好好收拾你”。我的建议是:别让孩子心慌着等着,也别翻旧帐,有问题立刻解决。什么时候可以延迟呢?有比批评学生更重要的事,比如一班学生等你上课;你自己情绪控制不好,需要缓和的时候。

(2)一对一批评教育。

别当众批评孩子。很多教师无视孩子的情感需求,殊不知,孩子也有自尊、有委屈、有羞愧……教师要看到孩子的需求,保护好他,他才能真正接受批评,改进自己。

(3)情感/关系环境。见到打架的学生,问他们的第一个问题应该是“你受伤了么?” 千万不要先问为什么打架之类的问题。传递关心是建立关系的第一步,让孩子觉得你可以信任。

2 定义问题

怎么说呢?其实很多老师在批评学生时,都没有定义好问题,常常把批评“学生做的某件事”上升到批评“学生这个人”,这可能是批评无效的常见原因吧。具体应该这么做:

(1)开门见山。就事论事,只针对学生的行为,别针对学生这个人。可以说“你今天打架这个事情,咱们谈一谈。”而不能说“你怎么每次都打架,能不能让我省点心?你给我过来谈谈。”后面这种说话方式,就把孩子推到老师的对立面了。

(2)回顾事情经过。不要问“为什么打架?”因为“为什么”本身带有否定的含义。可以用好奇的口吻问:“当时发生了什么?”“怎么当时就打起来了呢?”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回顾整个过程。必要的时候回应“你当时肯定是特别愤怒吧。”这是对学生的一种共鸣,会让他更信任你。

(3)确定学生的看法。不直接给出负面评价。很多老师做不到这一点,而是直接批评说:“你是不是傻?说过多少次了,有问题找老师,别打架!“这样的责备会让孩子不想继续跟老师沟通。可以换成问:“你怎么看打架这件事?”记住一条:老师越平和,学生越冷静、越聪明。

(4)确定学生的行动。别认为孩子什么办法都没有,就等着你来拯救。先问问他:“如果想解决现在这个问题,你打算尝试什么方法?”学生越被信任,越有方法。

(5)提供支持。“你觉得在解决这件事情的过程中,需要我为你提供什么样的帮助?”这个问题能让学生切实感觉到,老师批评他,不是为了责备,而是想辅助自己成长。大部分老师只会命令学生,却不知道给学生提供应有的支持。

3 确定行动方案

面对批评,学生很容易承认错误,有时也会诚恳地说“自己会改”,有些老师还会要求学生写保证书,这些其实都是“伪行动”,起不到什么效果。咱们来学学真正有效的行动方案吧——

(1)把行动具体化。学生可以轻易地说“我错了,我改”,却未必真的知道如何改。老师则总是习惯性地问“你错在哪儿了?你怎么改?”这些问题都带有攻击性。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进一步具体化自己的改进行动。如,老师可以说:“打架会受到处分,按照《学生手册》规章制度,如果你能做到以下三种条件之一,可以撤销处分,你来看看,你打算从哪个方向努力?”

(2)继续提供支持。“那你觉得,在你做这件事的过程中,我可以帮助你什么?”用提问的方式表达,而不是给出指令。孩子通过自己思考得出的答案更容易执行。

4 设定反馈点

反馈点有两个作用,第一,防止学生在行动的过程中跑偏;第二,可以起到监督和激励作用。

(1)不要强调学生犯错的事情。很多老师习惯再叮嘱学生:“你要是再打架,看我怎么收拾你!”这不是反馈,这是犯傻。只强调让孩子做什么,不要强调不让孩子做什么。这是正面管教里的基本原则。

(2)强调学生正确的行动。可以这么说:“刚你说要参加演讲比赛,争取拿到三个校级奖励以撤销处分,下周这个时间,我们来一起看看进度情况,看看你的演讲准备情况,看看有什么需要我帮助的。”

5 完成重启

好的批评是让学生感觉不到自己被批评,而是感觉自己正在蜕变,身体里有满满的改进的力量。

(1)重启行为处理方式。教师可以问:“我很好奇,下次再遇到让你感觉到愤怒、想打架的事情时,有没有什么方法让你们不受伤害,又能解决你的愤怒的方法呢?”

(2)重启目标行动力量。教师可以问:“很开心咱们达成了共识,接下来,你再跟我分享一下你跟同学相处的目标吧。”这跟确定行动方案+设定反馈点,有重合之处。

我的感受是:教师不用刻意按照五步来,但是一定要有意识地调整情绪,不做情绪的奴隶,而是做问题的解决者、学生的支持者、行动的希望者……

④ 宝宝喜欢打人,应该如何正确的教育他

很多宝妈们都有这样一个苦恼:在宝宝们逐渐成长的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个十分好动调皮的阶段,有的宝宝甚至会在这个阶段出现频繁打人的行为。对于小孩子来说,尽管他这么做的初衷并不是“使坏”,但妈妈们对于这样的现象仍然哟好好重视。那么面对爱打人的宝宝,宝妈们可以怎样教育呢?

最后,也希望家长们可以适当观察一下,如果你的宝宝爱动手打人,那么他究竟是出于何种动机呢?很多宝宝都是因为缺少大人的关注和陪伴才会养成这样的坏习惯。因此父母们在与宝宝的日常互动中就要给予宝宝更多的关注与鼓励。切不可认为孩子还小,就对打人这一坏习惯置之不理哦!

⑤ 小孩爱打架怎么教育

怎么教育爱打架的孩子

孩子总喜欢打人、咬人是有一定的原因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怎么教育爱打架的孩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与孩子表达共情。

共情是心理学上的一个名词,用来表示同伴、师生与亲子之间情感上的相互沟通与理解。在孩子打人现象中,当成人制止孩子打人行为后,通常的做法都会向孩子进行批评教育和说理教育,让孩子理解“打人是不对的”,其实这样往往不会有好的效果。成人更恰当的做法是要先将打人事件分为打人事件本身与打人情绪两个方面。处理打人孩子的情绪是第一步,孩子打人往往是生气情绪的表现,孩子生气时认为自己有充分打人的理由,因此家长在对孩子进行说理教育前,首先表达对孩子情绪的理解。这时的成人应温柔地与孩子沟通,如“xx,你是不是不高兴了?妈妈也看出来了”等,寻求孩子情感上的共情。

2:引导孩子充分表达。

成人在与孩子表达共情后,需要做的就是引导孩子尽量充分、完整地表达自己为什么要打人和当时的情绪,在此过程中成人要表现出对孩子表达时的专注和耐心,倾听孩子对整个事件的表述,并用眼神、表情和点头给予孩子积极的回应。当孩子用语言的方式表述完整个事件与情绪感受之后,成人会发现孩子已经不再像打人时那样生气了,原因是孩子在表述的过程中负面的情绪得到了有效宣泄。

3:与孩子共同协商办法。

让孩子学习今后如何处理同类矛盾与不良情绪的方法,这才是克服孩子打人现象的重要目标。比如,这时成人可以与孩子一同分析“如果今后再遇到刚才抢玩具的事情,你应该怎么办”“如果再与小朋友发生矛盾,大家可不可以一起商量或者找家长、老师解决问题”……这样孩子就可以在分析此次事件中探索解决问题的方式,并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

4:有效监管、落实行动。

成人与孩子对事件达成共识后,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来落实。因此成人要与孩子共同监督,经常用达成的共识来分析与处理问题,长期坚持,孩子打人的现象自然消失,代之的是用合理的语言与行为表达自己的述求。

⑥ 孩子总爱打人,应该怎么引导教育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好。有些孩子被父母宠坏了,不仅脾气大,还喜欢动手打人。很多父母在面临这种情况时选择了以暴制暴,这样会让孩子们更加崇尚暴力。孩子被打后,不仅不会悔改,反而变本加厉。很多父母不明白为什么孩子会仗势欺人,屡教不改。孩子总爱打人,应该怎么引导教育?

第三,隔离法

每次打别人后,把孩子单独留在他不可能发生任何事故或危险的房间里,定下时间让他反思。"好好想想你错在哪里。"时间到了,等他安静下来,就向他说明道理,重点说明关他是因为他犯了错误。如果不纠正孩子打人的行为,孩子会养成蛮横的习惯,难以适应社会,甚至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后果不堪设想。

⑦ 孩子总是打人,应该怎样教导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情绪,小孩子也是,很多孩子在小的时候非常喜欢动手打人,不顺心就会乱扔东西,或者直接去砸别人。孩子总是出手打人是一件非常不好的事情,时间长了之后孩子可能会出现暴力倾向,所以家长在小的时候看到孩子喜欢打人的话,一定要及时的去教育孩子,帮助孩子纠正错误。

三、及时承认错误

如果孩子和其他的小伙伴发生了争执,甚至是动手去打了别的孩子的话,家长一定要立即的去制止孩子,并且要让孩子跟其他的朋友道歉。还做了错事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孩子能够知错就改,当孩子知道自己的打人的行为不对的时候,就要第一时间的去跟别的孩子道歉,并且请求其他孩子的原谅,让两个人重归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