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幼儿园的教育是以什么为基本活动
我是学小学教育专业的,这里也有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的重要形式,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中
㈡ 基础教育指什么包括高中教育吗
基础教育,是一个动态的概念。目前中国事实上的基础教育,是指初中(含初中)以前的所有教育形式,狭义讲来指九年义务教育,广义讲来还应该包括家庭教育和必要的社会生活知识教育等。
有人也把高中阶段的教育归入基础教育范畴,但是目前中国还没有普及这种类型的教育,所以,在事实上高中阶段的教育还不是基础教育。随着中国发展水平的提高,预计到2020年,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拓展资料:
基础教育,就是人们在成长中为了获取更多学问而在先期要掌握的知识。就如同盖房子先要打地基一样,要想学好一门语言就要从认字开始。
㈢ 学校教育是以德为主还是以学为主
我认为学校教育还是以“教”为主,“育”为辅,这是由学校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育”应该是家庭的主阵地,主要还是靠父母。下面我谈谈我的理由和看法。
一、犹太人的家庭教育
众所周知,犹太人的家庭教育在全世界都是非常着名的。其中女性在家庭教育当中扮演着绝对的主角。
犹太家庭中女性地位比较重要,孩子出生之后,母亲在孩子的教育过程当中是任何人无法取代的。在中国这种情况则不一定。
大部分的中国人结婚之后孩子主要是由老人看着,因为子女都要上班,所以大部分精力不在孩子身上。但是犹太人不是这样,母亲的专职就是照顾孩子,而且犹太人母亲教育孩子的专业性是相当强的。
脸书创始人扎克伯格的夫人是一名华裔,结婚之后扎克伯格的夫人就全身心的照料孩子,很显然她已经适应了犹太人的生活习惯,也扮演了犹太人传统中的母亲应尽的角色。
其实不光是人类,很多生命群体中,母亲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比如狮群中,母亲的角色就是全身心的照看孩子,同时负责捕猎,这说明在生命群体中母亲的角色天生就是最重要的。
二、学校教育是后天的需要
我认为家庭教育主要是培养孩子成为什么样人的问题。也就是培养孩子的性格、品格,教给孩子基本的生存和生活能力。
但是今天在很多中国家庭,父母往往由于种种原因,把这些应该承担的角色交给了老人,比如交给爷爷奶奶或者孩子的姥姥姥爷。
而等孩子上学之后,父母又扮演了本不应该扮演的角色。我们经常听说母亲为了孩子作业而大发雷霆,有的气的都住院了。
教给孩子基本的科学知识这本应该是学校应尽的责任。父母把孩子交给学校之后,学校通过老师的教育,传业、授道、解惑。帮助孩子增长知识,提高认知能力。
㈣ 以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
一、“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科学内涵
1.以学生个体为本。教育本质就是一种培养人的行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也是学习的主人。以学生为本就是把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根本,一切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和优质的服务。
2.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发展,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就是指以学生的发展进步为目的。强调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充分发展,最终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3.以学生整体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是让所有学生得到发展。现代教育最重要的功能体现在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上。以学生整体为本就是以实现所有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导向。
4.以学生主动性为本。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其在自身发展和成长过程中的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获得主动发展。
5.以学生持续发展为本。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适应性发展、潜能性发展、连续性发展和协调性发展的统一。
二、树立“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调动。教育教学活动要真正获得实效,必须使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调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建设有利于改变学生作为客体对待、处于被支配地位的状况,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性,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教师是关键,占主导地位。在此理念的指引下,教师要采取更贴近学生实际的教育方式,以学生易于接受和富有感染力的生动形式,增强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达到预期教育效果。
3.有利于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学生个人素质的全面提高,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效提高其适应社会的能力和竞争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基本前提,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优化知识结构,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4.有利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关注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就是树立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人才质量观,把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具有全面素质的人作为教育活动的中心。教育的最终目的和归宿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实现途径
1.树立科学的人才质量观。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和归宿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因此建立起与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相适应的质量观和人才观至关重要。科学的人才质量观体现为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提高,强调全面发展、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及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质量观。要实现这种新型的人才质量观,就需要有现代教育观念作为支撑,倡导“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着力点,把培养社会需要的具有全面素质的“人”,也就是“学生”放在一切培养教育活动的中心,将“以学生为本”贯穿学生培养全过程,从学生实际出发,以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为指导,科学确定学生培养目标。
2.改革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要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就要建立师生之间平等互动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知识的唯一权威,而要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处于和自己共同探索求知的平等地位,改变灌输式教学方法,开展PBL讨论式教学,引导学生采用探究式学习方法发现和创新,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启发,实现教学相长。同时制定符合学生全面发展要求的评价体系,改变以往“重知识、轻能力”的评价方式,无论是知识学习还是能力锻炼,无论是第一课堂还是第二课堂,都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
3.强化制度建设和科学管理。在管理中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就要制定能够体现学生利益,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管理制度。在教学管理方面,教学制度要有灵活性,为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构建知识结构、发展个性提供必要空间。使学生有发表意见和建议的渠道,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监督、教学计划的制订和教学质量的评价。在学生管理方面,做到尊重、信任和关爱学生,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保障学生的合理诉求,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引导学生健康发展,使每一名学生享有平等机会和资源,对家庭经济困难、学业和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给予更多关注,帮助他们解决现实问题。
4.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必须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一方面,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强化问题意识,多给学生思考和质疑的机会,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在实践教学中,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另一方面,教师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者。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用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其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在课外科技文化活动和社团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引导学生诚实守信、严格自律。
5.切实服务学生成长成才。高校要把学生服务工作作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学生是否满意作为衡量工作质量高低的标准,关心学生成长,关注学生发展。在德育工作中关注新形势下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动向,尤其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教学工作中认真研究大学生学习特点和成长规律,积极引导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后勤服务工作中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人意愿和困难,力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在管理工作中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强调管理即服务的理念,让学生有必要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与申辩权,全方位、规范有效地建立多种渠道,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实现人性化管理和学生的自我管理。总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弘扬。以学生为本,就必须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使每一位受教育者都能发挥自身潜能,调动学习成长的主动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实现全面发展。
作者:张岚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