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为什么说“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的灵魂
何谓“工匠精神”?它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追求完美和极致的精神理念。其内涵就是精益求精,注重细节,严谨专注,精致专一。国人一直都在惊叹德国人的严谨、瑞士人的精确、日本人的精细,听这些国家的工匠故事,都觉得很不可思议。实际上,品牌就是这么来的,没有对技术标准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坚守,就不可能打造出全球推崇和认可的品牌。“中国制造”能让高铁飞驰、“蛟龙入海”“玉兔登月”,却为何难以实现一个小小的圆珠笔零件的完全自主研发和生产?同样的材料和图纸,做出的东西与德国、美国等相比,为何还是有如此大差距?追根溯源,我们缺少的就是一支具有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技能人才队伍。目前我国的职业院校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技能,但却没有培养他们职业技术的文化,也就是所谓的“工匠精神”,这是对职业技能的追求和执着的坚守,职业教育文化的根本。
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上应加入“工匠精神”的教育,从学生一开始接受职业教育,就应该让工匠精神扎根心中。因此职业教育有责任,将职业精神的教育融合到课程中,尤其需要标准化的课程设置。同时,政府也应该要进一步推动弘扬工匠精神,提高高级技工的社会地位。
现代学徒制的引入,是提升“工匠精神”一剂良药。从偏重于理论模型的讲解,转向注重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现代学徒制实际上是从根本上校正了此前职教发展的误区。而学徒制则更是极具传承意蕴的语境,它不仅注重对技术的传授,更是在老匠人的传帮带中,实现了对“工匠精神”的传承。
“庖丁解牛”、鲁班、卖油翁等都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工匠精神的典范,企业、学校、政府应当共同为培养中华工匠精神而共同努力。此次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中的内容,表明政府已经看到问题,并且下了决心,中国能有这么多高科技产品诞生,要打造世界级的品牌,肯定也是能做到的。
B. 教育的“匠人精神”
教育的“匠人精神”
最近读了秋山利辉所着的《匠人精神》。不说他是怎样把“秋山木工”这样一个只有34人的小企业,做成一个年销售额可达1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6000万元的企业,其订制家具成为日本宫内厅、国会议事堂、知名大饭店等重要场所的用品,但说他注重工匠人才的培养,创立了一套培育匠人的法则——“匠人须知30条”,这种育人模式有效磨炼匠人的品格、心性和技艺,八年的学徒训练才能培养一个合格的匠人。就以上这一点,本来博人眼球的是他的业绩,但其培养人才可谓是自成一家,对我们搞教育应该很有启发。
说到教育,我们不也同样走在一个培养人才的路上吗?尽管我们培养的不是匠人,我们培养的是人才,但从目标来说,是完全相通的。说到教育的工匠精神,我们可能想到的是:高尚的专业精神、高超的专业技能、高明的专业技术、高深的专业知识……但是,作为一个普通教师,其匠人精神应该表现在哪里?那就是一个字:爱,爱孩子,爱孩子的所有,爱所有的孩子,为孩子的将来发展而爱他。这是一种真正的、纯粹的、不计回报的爱!
我能想到的有四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的主人翁是前苏联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
一年级女学生季娜的祖母病得很重。季娜想给祖母采一朵鲜花,使她在病中得到一些欢乐。但是,时值严冬,到哪里去找鲜花呢?这时她想到学校的暖房里有许多菊花,其中最美的一棵是全校师生都极为喜爱的那朵蓝色的“快乐之花。”季娜一心想着重病的祖母,忘记了学校的规定,她一清早就走进暖房,采下了那朵“快乐之花”。 这时,苏霍姆林斯基走进了暖房,当他看到季娜手里的菊花时,大为吃惊。但是,他很快注意到了孩子眼里那种无邪的、恳求的目光。他向季娜问明了情况后,非常感动地说;“季娜,你再采三朵花,一朵给你,为你有一颗善良的心;另外两朵送给你的父母,为他们教育出了一个善良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没有因为校规而惩戒偷了花房菊花的女孩季娜,这是因为他爱孩子,从孩子的一生发展来看待这件事,为孩子的一生种下了善良的种子,让她成长为一个善良的人。
第二个故事是中国着名教育家叶圣陶的“四颗糖”的故事。我还清楚地记得,第一颗糖奖励男孩来得比他准时,第二颗糖奖励男孩对他很尊重,第三颗糖奖励男孩从小就有正义感,第四颗糖奖励男孩知错就改的好品质。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一个老人语重心长地与学生进行交谈,用他独特的爱感染学生,使之勇改错误,努力进取。教育家的情怀是什么?是用尊重和理解、信任和支持、赏识和鼓励、宽容和体贴去呵护学生,使他们不带任何羁绊地走在成长的道路上。
第三个故事是一张照片。周一,一位老师发现有三个同学没有交作业,老师很气愤,要把他们的照片公布到家长群里。这在很多老师看来是常用的手法。说起来也无可厚非,因为不做作业,确实应当受到惩戒。但是这个老师没有拍脸,而是拍了三双鞋。这就有点说道了!穿什么鞋?只有孩子和孩子的家长知道,这免除了家长在群里尴尬!也免除了孩子的羞愧,给了孩子一个改正的机会。也许,一次不交作业,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偶然发生的事情,但把孩子和孩子的家庭以羞辱的方式公布在其它家庭的面前,就是一种伤害。不做作业带来的影响对孩子的一生成长可能微乎其微,但伤害其自尊心,让其难堪至无以复加却不是教育能做的事。这个老师用一张照片生动地阐释了教育家的情怀,可能他还称不上教育家,但他的行为和教育方式完完全全就是一个教育家。
一个去西部支教的老师把班上一学期以来选出的优秀作文共84篇结集出版,印成了小册。他给他们的小册子取名为《草叶集》。在序言里,他这样说:“这本小册子为什么叫《草叶集》?因为你们现在还是一棵棵小苗,叶子还很柔嫩,枝干还不够粗壮。你们写出来的作文就像雨后刚刚开出的小花,虽然隐藏在草叶之间,但也有鲜艳夺目的色彩。等到你们长成参天大树,等到你们成为科学家、作家、航天员、医生……那时候再捧起这本《草叶集》时,就会发现伟大总是从渺小成长起来的!”老师用深情的话语支持并鼓励着每一个孩子,希望他们爱上写作,爱上学习!作文集印了六十本,每一个孩子都有了一本。他坚持要给每一个孩子都发,因为他要给每一个孩子的心中播下一颗文学的种子,他要给每一个孩子一个成长的希望。或许,那些没能被选为优秀作文的孩子经过下一学期的努力,就有机会登上一个台阶,获得一片成长的空间。
种子发芽需要有阳光雨露,孩子成长需要有关爱呵护。一位老师可能一辈子都不可能成为教育家,甚至连评上高级职称都是奢望,但是只要有一颗爱心,一颗为了所有孩子、为了孩子的成长奠基的火热的爱心,那么他就有了教育的工匠精神。有了这种工匠精神,我们的教育才会有诗意的未来!
C. 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教师要做好学生的灵魂工程师,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现代的时代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国与国的竞争主要体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靠的是教育,靠的是教师兢兢业业的工作。只有深深地认识这一点,才能激发对教师工作的热爱,也才能把这种爱倾注到对学生的教育中去。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具体工作在于“传道、授业、解惑”,也就是说教师要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给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懂得、各种事理。这就要求教师应具有“学而不厌,悔人不倦”来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要有崇高的理想,完善的道德情操,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品质,并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浅够默化的影响和熏陶。这样,才能培养出祖国需要的,全面发展的,能适应竞争形势的有用之才。 其次,必须热爱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教师应该是一位雕塑大师,能将一块坯材,用自己的思想与感情,将它雕塑成一件艺术精品。从本质上看,学生并不存在好与差之分,“差生”之所以“差”,原因在于他们潜能被种种主客观因素所束缚,而未得到充分的释放而已。来自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和来自客观的影响。主客观的因素,都会严重束缚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挥,都会成为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的障碍。正因如此,我们教师对这些所谓的“差生”,更应加备的关爱与呵护。在他们身上,我们要倾注全部的爱,去发现他们学习上每一点滴的进步,去寻找他们生活中,品德上每一个闪光点,然后运用激励机制,加以充分的肯定和激励,恢复感到温暖,增强自信,从而缩小师生间心灵上的距离,使他们产生“向师性”。这样,才会在他们成长与发展的道路上有一个质的飞跃。 第三,一个好教师还必须十分重视“言传”外的“身教”,要以自身的行为去影响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表率使学生从教师身上懂得什么应为之,什么不可为。因此,教师的教学,待人接物,行为举止,一言一行都必须认真、稳重、规范、得体,切不可马虎、轻率、任性、不负责任。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和学生进行经常性的心灵沟通,向学生畅开心灵,既可以向学生谈自己从人生中取得的宝贵经验,也可以向学生坦诚地公开自己的生活教训,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你不仅是良师还是益友。 第四爱生是教师应具备的美德,也是教师的天职。师爱比渊博的知识更重要。能够得到教师的关爱,是每个学生最起码的心理需求,师爱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鞭策和激励,对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1.爱学生就必须严格要求学生,俗话说得好:严师出高徒。“教不严,师之隋”。严是有标准的严,是在一定范围内的严,是符合教育规律的严,是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的严,决不是无规律、随心所欲的严,更不是摧残学生身心健康的严。诚然,严格要求不等于惩罚学生或随意指责学生,而是应该做到严中有慈、严中有爱、严中有度、严中有方,使学生对老师敬而爱之,而不是敬而畏之。 2.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具有独立性,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都有要求独立行动、独立自主的倾向,并不是老师想让学生怎样,学生就会怎么样。因此,教师必须努力把自己的教育和教学适应学生的思想认识规律,决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加于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就要充分理解学生、信任学生、欣赏学生,呵护学生的创造潜能,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切勿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