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城市里的家庭教育观念是什么样的
扩展阅读
送同学小礼物送什么 2025-02-02 09:53:46
k线基础知识什么是k线 2025-02-02 09:48:57

城市里的家庭教育观念是什么样的

发布时间: 2023-09-07 06:31:08

⑴ 家长的教育观念有哪些

家长素质是多方面的,而各种研究表明,家长的教育观念是家长素质各种成分中的核心。它主宰着家庭教育的各个方面,是决定家庭教育方向与质量的关键。那么家长的教育观念有哪些?

1、 家长的教育观念主要指家长对子女的教育观念,它包括家长的人才观、亲子观、儿童观和教育观。

2、 家长的人才观。家长的人才观是指家长对子女成才的价值取向,它与家长本人对人才的价值取向有密切关系,并直接影响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培养目标和教育重点。目前,很多家长把上大学作为孩子成才的唯一出路。家庭教育中出现了重智轻德等现象,偏离了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据北京市八学前项目的调查,就家长教育子女的重点看,绝大部分家长重视幼儿身体及智力的培养,忽视对幼儿进行性格培养,这严重影响着一代新人的发展质量。

3、 家长应树立怎样的人才观。行行出状元的人才观。自古以来,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未来社会里,我国既需要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也仍然需要保留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这就决定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在人才资源方面的多样化需求,即既需要数以千万计的各种专门人才,又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

4、 人人能成才的人才观。尽管每个人存在着差异,有着不同的个性,但是“天生我才必有用”,每个人都有要求进步的愿望,每个人都有丰富的潜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智能、优点、优势。通过良好的教育、训练,每个人都能成才、成功。

5、 终身学习的人才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学校和工作场所之间的交替活动,将成为每个人在未来社会中的基本生存模式。更加灵活方便自主的终身教育,将把成才的道路铺到每个人的脚下。那种“一朝学成而受用终身”的观点已经过时。人才的成长最终要在社会的伟大实践和自身的不断努力中来实现。

6、 因此家长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认识到人才是多样的,成才的途径也是多样的。家长要认识到只要对社会、国家有贡献,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就是成才,为此以儿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目标。

7、 家长的亲子观。家长的亲子观是指家长对子女和自己关系的基本看法,它影响家长的教养动机。由于家长对亲子关系的看法不同,因此教养动机各异。

8、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既是基于亲情的长辈与晚辈的关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也是亲密朋友的关系。大量调查结果表明,当代孩子对父母最大的希望,是父母能够做他们的朋友。

9、 父母对子女的责任是关爱、支持、引导,但又不陷入溺爱的误区。父母对子女教育,要多尊重、多理解、多信任、多鼓励,而不是一味地讲教训、说道理、定规矩,更不是简单地耳提面命。家长应把子女看成是国家的公民、民族的未来,树立为国教子的思想,克服把子女当成私有财产,教育子女只是为了光宗耀祖、传宗接代、养儿防老或实现父母的意愿等错误认识。家长的亲子观还间接影响着家长的教养态度和教养方式:为国教子的家长,一般比较理智,教养态度较为民主;而为己教子的家长,往往容易感情用事,对子女控制过多,要求过高过严,教养态度较为专制。

10、 家长的儿童观。家长的儿童观指家长对儿童的权利、地位以及对儿童发展规律的看法,它直接影响家长对子女的教养态度、方式。家长儿童观必须树立以下三个基本点。

11、 孩子是人。孩子是“人”不是“物”。家长应当把“人”当作“人”来对待与培养,尊重孩子的人格,重视孩子的愿望、需要,平等地与孩子沟通。

12、 孩子是未成年人。孩子处在成长过程中,各方面还不成熟,其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成年人都不一样。家长要理解孩子,允许孩子犯错误并使孩子对错误有一个逐步认识的过程。将成年人的想法强加给孩子,代替孩子下决心,逼迫他们按大人的意志去做,其结果往往与愿望相反。

13、 孩子终将成为独立生活的人。孩子是独立的人,拥有独立的人格和尊严,并且将独立投身社会去创造自己的事业。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过程。童年生活不仅是未来生活的准备,而且是具有独立价值的生活,成人应该尊重他们的生活。

14、 家长的教育观。家长的教育观(也有称亲职观)主要表现为家长对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和家长角色与职能的看法。它往往和儿童观相联系,并影响家长的教养态度方式和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作用的发挥。有的家长否认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认为“树大自然直”,对子女持放任的态度,把自己的职能局限于只养不教;有的家长过分强调教育的作用,忽视儿童发展的规律、水平以致拔苗助长,把家庭当作第二课堂。家长要正确认识教育与儿童发展的关系,科学地实施教育,并充分认识到自身在家庭教育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和责任,自觉地承担起教育子女的任务。

15、 总之,家长的教育观念影响着家长的教养行为,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目前,家长往往普遍重视寻求好的教育方法,忽视端正自身的教育观念,这种治标不治本、简单照搬的做法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对家长来讲,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端正教育观念,这样才能正确、灵活地把教育方法运用到实践当中。因此为了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端正家长的教育观念势在必行。

以上的就是关于家长的教育观念有哪些的内容介绍了。

⑵ 家庭教育理念有哪些

一、孝的理念——角色教育。
孝是一种伦理,伦理关系体现了秩序。孩子在家里只能是孩子,而不是“小皇帝”、“小公主”。家长教育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商量的只是教育的方式、方法和内容。因此,要从小养成孩子尊重家长、尊重长辈的习惯。为此,家长必须做出示范和表率。
二、契约理念——培养游戏规则。
契约是现代社会生活的游戏规则,体现了权利、责任、义务、平等、尊重、共赢的原则。家长教育孩子,应该随着孩子年龄的变化,根据他(她)的身心特点,主动调整教育的方式、方法和内容。随着孩子“自由度”的逐渐增加,亲子之间可以以某种“契约”的形式达成共识。这样既可以减少亲子之间的许多矛盾,又体现了尊重,还培养了孩子的规则意识,有助于他们的社会化。把孝与契约放在一起,并不矛盾,而是体现了合理的平等关系。
三、沟通的理念——跨越代沟的桥梁。
家庭关系应体现为三个维度:亲密度、适应性和沟通。
沟通是对前两者起促进作用的重要维度,而前两者正是沟通的结果。良好沟通是开放性强、问题性少的沟通。沟通强调的是为所有家庭成员创造不受拘束的交往环境,孩子可以自由表达观点。亲子之间存在不同的看法是非常正常的,如果代沟的出现是必然的话,沟通则可以在两代人之间建立起桥梁。沟通就会有成果。
四、青春期教育的理念——家长和学校不可推卸的职责。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由于青春期的性焦虑而导致的心理问题具有普遍性。性教育是伴随人一生的课题,从孩子很小刚刚有了社会意识,就开始有了性意识。男孩、女孩,男人、女人,性别角色教育就是性教育的开始点。个体性心理的发育、演变,要经历性角色、性取向、性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形成和演变过程。性心理的实质是主体生理物质条件与社会化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而性心理一旦达到了个体的“成熟阶段”,它就会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性心理是人格的重要构成部分,性心理健康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从社会角度看,积极的性教育有助于形成健康的性心理;培养异性交往和爱的能力;提高性行为的安全性;减少和预防性心理和性行为变态问题。
五、感恩的理念——亲子共同成长。
既要教育孩子感恩父母,同时这里重点强调的是,家长也应该以感恩的心态去教育孩子。现在许多独生子女已经成为父母,可是他们本身心理年龄还不成熟。亲子沟通资源交换理论认为,亲子沟通类似于资源(思想、情感等)交换,亲子沟通的方式不同,子女的发展也不同。较低水平的一致性反映了家庭中更多的问题,而较高的沟通水平则体现了家长的社会化水平。不成熟的父母教育出来的孩子可能会面临更多的问题。
家庭教育是科学,也是艺术,家长只有用心去体会、去做,才可能掌握科学和艺术的规律。只要用心去教育、去学习,家长就会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与孩子一同走向成熟。孩子的到来,不仅仅是上天赐给你的礼物,也使你在教育(而不是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真正走向了成熟。难道不应该感恩吗?如果这些理念能够非常生活化地贯穿于家庭教育过程中,不仅有助于密切亲子关系,而且有助于养成孩子良好的人格特征。你的孩子肯定会比同龄孩子具有更大的弹性,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