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在公众场合怎么教育孩子
扩展阅读
送同学小礼物送什么 2025-02-02 09:53:46
k线基础知识什么是k线 2025-02-02 09:48:57

在公众场合怎么教育孩子

发布时间: 2023-09-05 07:12:57

① 父母们在公共场合怎样教育孩子呢需要注意什么

那么父母们应该在公共场合如何教育孩子呢?


3.凡事提前立规矩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在教育孩子时,凡事要提前利好规矩,很多家庭中就是因为缺少规矩才会导致孩子自由散漫好不顾及后果的行为出现。比如过马路时要提前告诉孩子,不能闯红灯,一定要牵着父母的手学龄前的孩子,他们正处于规则意识的建立起,所以提前利好规矩,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② 孩子在公共场合的行为举止如何教育引导呢

孩子的天性是好玩、好动,我们觉得他们在公共场合的一些不文明行为,他们可能不觉得有什么不对劲。

因为他们可能分不清公共场合和家里有什么区别,也不知道公共场合不能做什么?所以这就需要家长在家提前给孩子做好功课。

首先,家长要让孩子明白公共场合不同于家里。
公共场合是大家共享的一个空间,而家里是私人的场所。比如:孩子在家里可以哈哈大笑,但到了一些安静的公共场所还是要守一下规矩,如图书馆就不能这样做。

其次,让孩子了解公共场合的基本规则。
1. 公共场合要保持安静和秩序,不能影响别人的正常活动。如:看电影时踢前面大人的椅子,就会让别人感到不舒服,影响别人看电影。
2. 公共场合要爱护公共财物。公共财物是大家共有的,每个都需要爱护他们,如果你把它弄坏了,别人就没法用了。
3. 公共场合不能乱动他人的私人物品,没有主人的允许,不能动他的东西。
4. 在餐厅吃饭要讲究餐桌礼仪,不用手抓菜,不能把自己喜欢的菜放到自己面前,不爱吃的饭菜不能再放回盘子。

再次,带孩子出门前约定好规则。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不能做,违反了就要受到惩罚
孩子通常自制能力比较差,出门前,我们可以跟孩子说将要带他去哪儿,都要做些什么事情,会见什么人,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所。也可以大概和孩子说说什么事情是不被允许的,什么地方不能去,让孩子提前做好心理准备。

③ 怎样进行孩子公共场所礼仪教育

幼儿公共场所礼仪关系到孩子一生的'发展,那么要怎样进行孩子公共场所礼仪教育呢?有哪些方法呢?下面一起来看看!

1、安全常识(出游安全)

游玩时、应注意、跟爸妈、不远离、陌生地、不乱去、为安全、要牢记

活动目标:1、知道和父母出游时的安全要求

2、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及自我保护能力

家园互动:

1、家长带孩子出游前,给孩子提出具体要求

2、出游时,引导孩子要注意安全,不独自去危险的地方

3、安全常识(走失)

人走失、原地站、耐心等、父母返、电话清、地址详、请警察、来帮忙

活动目标:

1、知道如果自己走失,可以找警察帮忙,并告知电话号码

2、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及自我保护能力

家园互动:

1、家长平时要随机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

2、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记住自己家的电话地址

拓展:

儿童礼仪教育

具体规范:

3-6岁幼儿园阶段

1. 升国旗时,立正站好、目视国旗、不说话。

2. 知道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

3. 会向师长说祝福的话语。

7-12岁小学阶段

1. 升国旗时脱帽、注视国旗行队礼,唱国歌声音响亮。

2. 参加入学仪式、成长仪式、入队仪式、毕业仪式等活动时,着装整洁,少先队员佩戴红领巾或队徽。

3. 仪式活动中按规行礼,肃立倾听,不随意交流、走动。

4. 春节向师长拜年。

5. 清明祭扫不穿鲜艳衣服。

13-15岁初中阶段

1. 参加青春仪式、入团仪式、毕业仪式等活动时,着装整洁,共青团员戴团徽。

2. 重阳节问候家中老人,参加敬老活动。

16-18岁高中阶段

1. 参加成人仪式、毕业典礼向师长表达感恩之情。

2. 参加成人仪式穿正装。

④ 孩子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该如何教育

很多家长不喜欢带孩子去公共场所,尤其是电影院,因为小孩无法在一个环境下久待,会出现吵闹的情况,如果这个时候不正确引导,孩子将会养成习惯。下面是我分享的孩子在公共场合喧哗的教育方法,一起来看看吧。

孩子在公共场合喧哗的教育方法

1、直接纠正孩子

虽然可能听起来不太好,可是孩子犯错的当下一定要纠正,这样才能有效地避免小孩再犯,而且直接在公共场所骂,才能确保孩子再也不敢在公开场所表现不好了。

2、买想要的东西

你可以扮演明智的家长,购买或携带令孩子有兴趣的东西,借此来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在这个时间内小孩一定是乖乖地玩着自己的,不会打扰到别人。

公共场所小孩喧哗恼人,该如何处理,相信家长各有一套。

3、给予递延承诺

用一种迂回的方式先答应孩子的需求,将小孩渴望的东西延后购买日期,家长不一定要去实践这个承诺,但偶尔是该履行的,才能让孩子相信父母的话。

4、忽视他们吵闹

孩子会以自己的方式来表达抗议的想法,直到家长李会,他们才会停止,这个时候对付他们最好的方法就是不理睬,一段时候间,他们就会自己安静了。

5、不带他们出门

要防止小孩在公共场所吵闹,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让它开始,不要带他们一起出门,可以请家中长辈帮忙照顾,或是请保母看管,甚至养个宠物让他们留在家中与它玩耍。

6、服从他们意愿

如果已经不晓得该怎么对付吵闹的孩子,为了防止他们在公共场所喧哗,那就遵从他们的意愿吧!但这也可能让小孩变得顽固,变得更不受控制,所以要谨慎思考。

7、转移注意力吧

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很短暂,如果你觉得孩子将要大闹一场了,不妨拿些东西分散他的注意力,例如给孩子玩游戏,这样不仅可以解决问题,也能让孩子高兴。

8、给他们关注力

孩子会吵闹只是希望爸爸妈妈能给予多一点的眼神关怀,但他们不晓得怎么表达,只好借由哭闹来得到这样的关注,所以家长平时要花更多的时间与孩子相处,有效避免这样的问题。

9、威胁告诉老师

小学以前这招有效,孩子都希望能将最好的行为表现给老师看,在老师面前维持一个良好的形象,而且也非常听从老师的话,所以适当的用这个威胁是还不错的。

专家谈孩子在公共场合喧哗

国人还是缺少公共空间意识孩子的“闹”和大环境分不开

在欧洲酒店业日前举行的全球游客形象评选中,日本游客获得第一名,中国游客位居倒数第三。

调查称:中国游客普遍给人“不守规矩、文明素质差”的印象。其中“罪状”,除了乱吐痰、爱在公共场所脱鞋袜等行为外,其中一条就是“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

对此,作家余秋雨曾撰文写道:“我们除记住中华文化的一系列优点外,也不要忘记它的诸多缺憾。中华文化不在乎公共空间,大家都在责备我们的同胞有随地吐痰、大声喧哗等毛病,这些毛病看似道德问题,实际上是对公共空间的漠视。”

余秋雨认为,国人缺乏公德心,是因为人们长期受“朝廷”和“家庭”的“两庭”模式的影响,对公共空间缺少认知:比如一个农村妇女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不能说没有道德,但绝对是缺乏公德的表现,对公共空间缺少认知。

而对此,美国孟菲斯大学历史系教授孙隆基也认为国人普遍“缺乏公共空间的基本礼貌”,不过他在分析其中的原因时,比余秋雨的阐述更为朴实。他说,这是中国的大人一般习惯让小孩子穿“开裆裤”,随时随地大小便。受这种教育长大的人,当众挖鼻屎、搓老泥,吃饭时将骨头吐在桌子上,随便丢垃圾,对身体的动作不去控制等,就都不奇怪了。

除了从文化的背景上分析,杭州市教坛新秀、东园幼儿园园长助理陈洁老师则认为,从小培养孩子的公德意识还是必需的。

陈洁说,2周岁以下的孩子自控能力较差,一些道理孩子还不能理解。如果在公共场合批评他,情况反而会更糟糕。对这类孩子的“闹”,周围的人应给予更多的理解。家长则可以试着用游戏、零食等方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让他安静下来。

2周岁以上的大年龄段孩子,尤其是2-3周岁的孩子,正在经历第一个叛逆期(青春期是第二个叛逆期),他开始树立自我意识,有了自己的想法,而且急于表现。对这样的孩子只能多加引导,而且要用委婉的方式,不能用强硬的语气教育他。她建议多鼓励孩子,不仅是父母,也包括周围的人。

不过,陈洁认为,孩子的“闹”和大环境分不开。公共场合也分很多种,比如图书馆,周围的人都很安静,孩子就不大容易吵闹。即使吵闹经过教育,大年龄段的孩子一般都能明白,会纠正自己的行为。而如果在电影院,广场等本身比较闹的地方,要求孩子不能吵闹,孩子多半会反问:那个叔叔(阿姨)说话不是也很响么?这样的问题,家长又怎么解释得了呢?

当然,孩子毕竟要走向社会,融入集体。集体有集体的规则。陈洁觉得,在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可以充分张扬个性,但到了集体中时要有自制力和约束力。家长平常要言传身教,营造较好的家庭氛围,也可以通过一些童书绘本等教育孩子,这样更能让孩子接受。

孩子坏行为背后的原因

一、打人、咬人

这种外在表现的本质原因:

原因一:人的本性就具有天生的攻击性和掠夺性。

原因二:由于成长的需要,这个年龄的孩子会更多的在为“得”进行着努力,又由于孩子这个阶段外在表现方式肢体前置于语言,社会和道德规范还没有建立,因此“咬人、打人”行为就会在这个年龄阶段普遍出现。

原因三:可能孩子对小朋友的安全感建立得不好。所以一有小朋友到身边去,他就会觉得受到威胁,然后主动进攻。

原因四:打是排除的意思。有时他想按自己的想法做事,可小朋友们总是做些他不喜欢的事情,他想把这个事实排除掉。如:他拿个小碗,用土来做饭。小朋友过来就往他的碗里放土,但他不想这样,因为破坏了他原有的计划和目标。他对小朋友嚷,但人家不听,他嚷了几次,发现不管用,就会动手打人了。他的想法本没有错误,只是不想被打扰,但他的举动却是错误的。

家长应该针对孩子打人、咬人的不同原因而进行相关的解决办法。多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多帮孩子交些好朋友。加强孩子用语言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教他用语言来和别人表达思想等。

二、插话

孩子打断别人的谈话,这是由他们的年龄特征引起的,大体在以下几种情况出现:

1、孩子对讲话中的部分内容感到好奇,迫不及待地想解决心中的“疑问”。

2、别人谈的或讨论的内容,孩子曾经听说过或有点似懂非懂,产生“共鸣”、激动,急于想“表现”自己,讲一讲自己的“看法”。

3、孩子独自玩耍或独自尝试着做某件事遇到了困难,这时他急于求得帮助,可能会不顾场合打断别人的谈话。

家长面对孩子的插画问题应注意“因事制宜”。即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适当的方式和方法加以引导。当孩子对大人谈话内容提出疑问,或遇到困难求助时,千万不要因一时恼火而当别人的面训斥孩子,否则就伤害了孩子的“好奇心”和“自尊心”。家长可以跟孩子讲明,谈话结束后再解答,还可以再夸奖他一句:“你真爱动脑筋!”这样孩子是会谅解的。但事后一定要实行诺言,并教育孩子在别人谈话时不要随便地打断,告诉他这样做是不礼貌的。

三、撒谎

撒谎是孩子们成长过程的一个正常部分。三四岁的孩子常常分不清现实和他们的幻想。这个阶段的孩子想象力非常丰富,在丰富的想象力和表现力发展的过程中,他们往往会即兴地、随意地把自己听到的故事或看到的事物想象加工后套用到现实的人或事上去,出现没有逻辑、不真实的“撒谎”。但是他们的这种撒谎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属于幻想型撒谎。

五六岁的孩子已经能够分清现实和幻想,而且也能够理解他们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知道哪些行为会让父母不高兴。当他们做错事的时候,他们也会感到内疚。这个阶段,孩子撒谎可能是为了逃避惩罚或为了让父母高兴。

⑤ 小孩子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作为家长该如何教育

引言:在商场、地铁、电影院,这些较为封闭的公共场合的时候,总有一些孩子在大声的喧哗,很影响群众的心情,又让人束手无策。这个时候应该怎样处理?

三、在公共的场合保持安静,是每一个人的责任

小孩子没有自制力,在公共场合吵闹很大,通常是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属于心智发育未成熟所导致的一些行为。但是我们也注意到很多成年人喜欢在高铁电影院等封闭场所外放声音,大声喧哗。屡次劝阻,却得不到有效的制止这个时候就应该采取强制的措施从而维护公共场所的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