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圆桌派》李玫瑾谈育儿:孩子教育越早越好,青春期要适当让步
#“闪光时刻”主题征文 二期#
文丨合格父母
最近青春期题材的电视剧《圆桌派》正在热播,里面请来了着名的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谈论孩子的教育问题,尤其是孩子在叛逆的青春期时该如何的与他相处,引发人们的思考。
李玫瑾教授在谈及如何教育孩子时说到:“孩子的教育一定是越早越好,我们给他划分个时间段,就是六岁前,六岁后到十二岁前,以及十二岁以后。 在孩子六岁以前,父母的话就是黄金,基本上是说什么就听什么。等到孩子六岁以后但又还未满十二岁这个年龄段,就是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对父母的话半听半忘起来 。而十二岁以后,父母的话对他们来讲就是垃圾。家长在面对孩子的青春期时,一定要学会忍,等到孩子的青春期过去。而在爱孩子的同时,也一定要用对方法,让孩子有所畏惧,只有会害怕才能学会尊敬。”
事实上,近几年青春教育的题材电视剧一直是热度颇高的,比如前几年的《少年派》、《小欢喜》等,无不对亲子关系、孩子教育等提出了深刻的见解。
在孩子六岁以前,自我意识尚未形成,这时候是最听父母的话的时候。在这个年龄段,孩子还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完全是依托于父母而存在的。就算是被父母责备了,最多也不过是在地上打滚大哭,等到将情绪发泄完了,就又什么都不记得了。但是父母帮助养成的一些习惯,却是能让孩子受用一生的。
这个年龄段,也是最不能娇惯溺爱孩子。但现实中家长们却往往会搞反一个顺序,在孩子小时候拼命地宠爱,可是等到孩子长大到青春期的时候,却将各种压力一股脑的往孩子头上丢,眼里容不下一点沙子,对孩子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 。其实在孩子小时候,因为有着很听父母话这个先天优势,如果父母能帮助他养成一些好习惯,潜移默化的将一些人生的道理传授给他,确实是一生的幸事。
如若等到十二岁以后才来要求孩子改掉坏习惯,要他一夜之间就明白所有的大道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在孩子六岁以前,如果可以的话家长应该尽量选择自己带孩子,不能让老人宠坏了小孩,以至于长大后不服约束,成为一个小霸王,要知道小树一旦长歪了,要再扶正可就绝非易事了。
无论是谁在青春期都会叛逆,这是孩子生理和心理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对家长来说,无论在之前有没有对孩子投入过多的教育,让他养成良好的习惯,等到孩子到了这个年纪,都要学会适当的让步。哪怕是孩子做得实在是很糟糕,做了许多的错事,也能因此而强加指责,破口大骂。要给孩子改过的机会,而且是用一种温柔的、商量的机会,一定要控制住自己的嘴。
最近这些年,我们常常看到许多青春期的孩子因为父母的责怪而跳楼的事件,让人惋惜。很多人都说现在的小孩怎么这么脆弱,还是生活条件好了让他们变得矫情懦弱起来。其实真的不是这样的,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识强烈,这是身体发育的必然,很容易就进入叛逆期。
事实上孩子的青春期叛逆就如女人的更年期一般,是不受自我控制的一个过程。处于这个阶段的孩子敏感、脆弱,但是又极为的自尊、渴望受到尊重,很容易就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家长在这个阶段一定要学会让步,学会忍耐,静待孩子渡过青春期,平安成长。
一个没有敬畏之心的人,是很难学会去尊重别人的,同样,也很难被别人尊重。爱孩子是父母的本能,但是不溺爱孩子却需要父母的本事。 每个当父母的人,都恨不得将世界上最好的条件给到自己的孩子,但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思维。孩子爱而不溺爱,方能让他独立 健康 的成长。
更为重要的是,如果一味的只是输出自己的爱,孩子就很容易形成目中无人,骄纵豪奢的性格,这对孩子的成长来讲无疑是百害而无一利的。正确的做法,是要让孩子感受到爱,也感受到怕。只有会怕,才会去敬畏他人,也才能最终尊重他人,并赢得他人的尊重。
比如孩子比较听老师的话,这其实就是一种敬畏他人的表现。孩子对老师敬畏,那就尊师重道,懂规矩有礼数,也能得到老师的反响,被老师尊重。这样一来一去的良性循环,就让孩子接受教诲时不至于左而进右耳出,能认真学习知识,将来成为有用的人。在家庭中也是亦然,必须要有一个能治得住孩子的人,才不会让他无法无天,能领会到家人传授的一些道理,养成一个好的生活习惯。
亲子之间的教育问题历来备受大家的关注,而想要维系好一个良好的亲子关系,却绝非易事。对家长来说,孩子就是自己的心头肉,情不自禁的就会想着去关心爱护他。就算孩子犯了错误,也是打不下手骂不下口,不自觉的就原谅了他的错误。但是对孩子太好了,又极易养成他骄纵放肆的性格,上房揭瓦都是小事,就怕将来在 社会 上违法犯事,不走上正道。
因此掌握好教育孩子的方法,适度的爱与管教,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对做父母来说,是第一次当家长,欣喜中又自觉责任重大,必须要让孩子不输于人,乃至于是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李玫瑾教授的这些 育儿 观念,对家长来讲便不可谓不意义重大了。只有不断的去接受新观念,采取新方法,也才能让孩子跟上新时代的步伐,成为新时代的骄阳。
Ⅱ “养儿三忌养女三避”,李玫瑾教授的育儿观,让孩子将来少走弯路
每个父母都希望生出一对儿女,这样能刚好凑出一个好字,子女双全,但是很多父母有了儿子和女儿后,又表示教育子女有很多问题,经常让他们头疼。并且还有些父母表示,不同性别的孩子一定要分不同的教育方法,否则教育方法没选对会毁了孩子。
所以想要生出一对儿女,首先就要想好用什么教育方法来教育孩子。毕竟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千万不要因为自己怕麻烦而对孩子造成伤害。
把儿子当女儿教,看看儿子的下场是什么?
同事小丽在教育她家儿子和女儿时就不分教育方法,因为小丽第一胎是女儿,所以生了儿子后直接按照女儿一样的教养方式来教 育儿 子。
我们都知道小丽是一个大大咧咧的人,很不注重教育孩子的方式。上次去小丽家做客之后,我们才发现小丽的教养方式对他儿子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但是小丽依然没有意识到。
去小丽家做客后,我们发现小丽儿子像个小姑娘一样扭扭捏捏,甚至还穿着粉红的蓬蓬裙。小丽儿子今年五岁,如果别人不注意,还真的会把他认成是个小姑娘。
我们对小丽说这样不好,儿子是男孩就该让他穿男孩子的衣服。小丽说儿子穿的裙子是他姐姐剩下的,看他这样穿也挺可爱的,于是就给儿子穿了。小丽这大大咧咧的样子,让我们非常头疼。
如果儿子以后仍然这样发展下去的话,身上的女性特征会特别明显,不仅行为模式像,连思维都要像了。 所以我们让小丽认真想了一下,这样做的后果,小丽听了我们的分析也吓得不轻。谁也不想让一个男性活成了女生的样子,所以小丽决定还是好好的教 育儿 子。
养 育儿 子和养育女儿的教养方式是不同的,千万不要用教养女儿的方式养 育儿 子,也不要用养 育儿 子的方式教育女儿,否则使孩子受到极其重大的影响。 着名 育儿 专家李玫瑾教授曾表示,养儿有三忌、养女有三避,懂得这些道理孩子将来才不会走弯路。
1、惯养儿子
李玫瑾教授表示,中国传统容易惯养儿子,很多父母都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儿子是未来家里的顶梁柱,所以事事都会顺着儿子,但是一个从小被惯着长大的孩子,长大后非但不会成为家里的顶梁柱,还有很大的可能会成为“妈宝男”。
如今这个 社会 “妈宝”的可怕性想必已经广为人知了,在婚恋市场上,每个女性都对妈宝男避之不及,所以如果不想让儿子以后成为令人闻风丧胆的“妈宝男”,就千万不要惯养儿子。
2、穷养儿子
我们都听到过“穷养儿富养女”这句话, 李玫瑾教授对这句话表现了不赞同,穷养儿子会使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孩子长大后也很容易成为一个小气自私的人,很难成为一个胸怀大志、乐观开朗的人。 这样的孩子未来的人生之路只会越来越窄,并且还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
3、苦养儿子
很多朋友都认为孩子在长大过程中承受越多苦难越好,只有这样才能磨练孩子的心智,所以有些父母经常给孩子制造苦难。 这样的孩子非但感受不到父母对他的关爱,还对这个世界充满着自卑感,孩子从小到大的自尊以及自信都遭受着双重打击,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所以在养 育儿 子时,大家一定要重视这些点,否则很容易对儿子造成严重的心理伤害。只有注意到这些才能带给孩子最好的教育,下面来看看养育女儿的注意事项。
1、避免过度溺爱
俗话说得好,女儿都是父母的贴心小棉袄,看着乖巧可爱的女儿,很多家长都忍不住去宠爱孩子。 但是溺爱,一直是阻碍孩子 健康 成长的绊脚石,如果总是溺爱女儿,会使女儿长大后很难独立起来 。现代这个 社会 需要的是能够独立自强的女性,总是被家长溺爱的孩子长大后很难活出自我。
2、避免错误富养
相信富养女儿一直是很多父母提倡的, 就是为了使女儿长大后避免受到金钱的诱惑而迷失自我 。但是很多家长在钱财上富养了女儿,但是在很多方面都缺乏了富养, 比如说眼界、心胸。 所以富养女儿并不单一指金钱上的富养,还有更多方面的。
3、避免过度索取。
有些家长对于女儿并不宠爱,反而是过度索取,认为女儿生下来没有用,长大后只是给家里赚钱的工具。所以就导致现在很多女性都成为令人闻风丧胆的伏弟魔。这样的女性不仅得不到家人真正的关爱。还是很容易患有心理疾病。
其实不管生男孩还是女孩,家长们都要用心去照顾孩子,陪伴他们顺利地成长,就算家庭出现了一对儿女,也要耐心思考适合孩子的教养方式,这样才是对孩子成长最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