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教育评价的衡量标准
(一)评价的内容对象应是重要的、全面的
教育评价的对象不外乎学生和教师,无论是对学生的发展进行评价,还是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评价,都涉及“评什么”的问题。对良好的教育评价而言,确定“评什么”是首要的,它涉及有关教育目的、目标等方面的价值定位;至于“如何评”,只是一个技术或方法问题,同确定教育的目的、目标相比,它的重要性是第二位的。以学生发展评价为例,回答“评什么”的问题,实际上也就是要回答教育的目标指向或定位问题。根据美国学者布鲁姆的意见,教育目标领域涉及“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在认知领域,布鲁姆将教育的目标划分为知识、理解、运用、分析、综合与评价六个层次,后来安德森等人对布鲁姆的认知教育目标分类体系进行了修改,新的分类体系的主要特征是将认知目标分为两个维度:一个是“知识”,另一个是“认知过程”。安德森将“知识”按从具体到抽象分为四类,即事实、概念、程序和元认知;将“认知过程”按从低级到高级分为六个水平,即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从这里可以看出,如果要对学生的发展进行全面的、综合的评价,就不能只针对认识领域的目标进行评价,还必须关注学生在社会情感方面的发展。即便是只针对认识领域的目标进行评价,也不能只针对低层次的认知目标进行评价,忽视对高层次思维技能或深层理解进行评价。总而言之,好的教育评价要求评价者首先要对教育的根本目的或目标有正确、深入的了解,以防漏掉那些主要的、基本的、重要的评价对象。比如,若对教师的教育工作进行评价,只评价学生书本知识掌握得如何,不看学生智力发展得怎样;只看学生考分的高低,不看学生人格、个性发展是否健全,像这样的教育评价只能对教育的发展起误导作用。
(二)评价的方法与手段应是科学的、合理的、可行的
当我们确定了要评价什么时,接下来就要考虑评价的方法与手段是否科学合理的问题。所谓评价方法与手段的科学性,主要是指评价采用的方法、手段是否真正能够检测出评价者所要检测的东西。换句话说,评价的方法与手段必须与评价的对象或内容相适应,评价的对象或内容不一样,需要采取的评价方法与手段也会跟着不一样。比如,若要对学生的交往技能、操作技能、运动技能、社会性发展等进行评价,采用笔纸测验就显得不太合适;要对学生高层次的思维技能(如分析、评价、创造等)或者解决真实情境中的真实问题的表现进行评价,采用填空题、选择题(含判断题)、匹配题等测验题型就显得不太合适。此外,评价标准是否与评价的任务和目的具有内在的、理性的关联,各个评价标准之间是否具有内在的逻辑一致性,各个评价指标权重大小的分配是否合理,所有这些都涉及评价的方法与手段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问题。至于评价方法与手段的可行性问题,也不容忽视。
(三)评价应是公正的、客观的,符合教育伦理准则的
任何评价如果要有效的话,都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标准”为准绳,尽量减少评价者个人主观因素或外界因素对评价的干扰与影响,防止评价者把自己的个人偏见带入评价过程。在这里,仅以评价偏见的客服为例,来谈谈评价的公正性与客观性问题。“评价偏见”是指某些评价者由于性别、种族、社会经济地位、宗教信仰或其他特征,在评价中受到冒犯或不公平的对待。“这个测验不公平”,说的就是评价偏见。
评价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活动,更是一种人文活动。好的评价必须符合教育专业的伦理准则,不论是评价的方法、手段、程序,还是评价的标准,都必须是正当的、合法的,符合有关教育的伦理准则。比如,评价标准的制定应基于民主的程序;标准一旦确立后,就应当始终如一地加以执行;搜集评价信息的方式应是正当的,对评价结果的利用也应当是正当的、合法的,避免给当事人造成伤害,等等。
(四)评价应对学生或教师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好的教育评价应能促进和激励学生更多、更好地投入学习,帮助教师不断地反思和改进其教学,促进教师在专业上不断地得到成长与进步。以学生发展评价为例,好的教育评价应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比如,在评分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努力与进步程度,将那些在考试中取得明显进步或进步最大的学生姓名单独张榜公布,予以表彰或奖励;采用灵活、弹性的“延时评分”以取代一次性评分(即当教师发现学生作业中的错误时,暂不评分,将作业返还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并纠正作业中的错误,直到正确无误或学生自己满意时才给予最后的评分;或者教师先用铅笔记下第一次作业的评分,允许学生将错误多的作业重做一遍,然后用新的评分取代原始评分);引导学生参与评价标准的制定,学会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自我评价,不断提高自我评价的技能,等等。上面列举的这类评价措施,都对学生的发展具有正面的引导与激励作用。
② 豆瓣这8部评分8.1+的教育类电影,你一定要看
每一个刚出生的孩子都会接受各种各样的教育成长为人,严厉、呆板、散漫、不合理等等都有可能发生。这时,我们就需要其他媒介来为我们展现一个不一样的环境、不一样的情境、不一样的例子、不一样的传授方式和不一样的理解接受方式,以此给予我们启迪,让我们反思自己传授的或者接受的教育是否合情合理,是否正确。
教育类电影有很多,但是真正能给人启迪,让人坐下来静静品味思考的电影,我推荐这8部,所有的影片均是时而让人悲痛万分,时而让人欢欣鼓舞,又时而让人潸然泪下。有些是学生时代老师在自习课上给我们集体放映的,有些是生活中自己寻找的,更有些是朋友力推的。当然,这些电影的主题不只有教育,变相来说,你花了一个半小时看一部精彩的电影,但是电影中的故事却不止一个半小时。总之,意义非凡。
(一)阿米尔·汗导演的《地球上的星星》
第一个讲述这部影片,是因为他在我的眼中是一个神圣的存在,这是我走上教育之路接触到的第一部电影。小主人公伊夏有阅读障碍,在他看来,每一个字母都在跳舞,父母、老师、同学都无法理解他,以为他只是捣蛋调皮,却不知他真正存在的问题。学习差,天马行空的点子往往让周围的人异样看待。还好,遇到了教美术的尼克老师,他在发现伊夏的反常之后主动帮助并找各种各样的方法来辅助伊夏克服障碍,挖掘他的长处。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耀眼的星辰,让我们用爱与理解、包容与忍让去发现他的美,或许你认为的白痴其实是一个天才。
(二)马克·韦布导演的《天才少女》
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个天才小女孩在被发现数学天赋后,舅舅和外祖母围绕孩子的教育抚养问题产生分歧的故事。舅舅认为孩子需要自由的成长,需要同龄玩伴,需要和普通人一样快乐的生活;而外祖母却觉得天才不应该和常人一样,他们的大脑应该接受高等教育以便于将来有大成就。
真挚情感和残酷现实强大的冲突让人有很强的代入感,同时,也很容易让人在情感的宣泄中找到教育的真谛。这部影片中的小女孩非常可爱,主演克里斯·埃文斯是《美国队长》系列的主演,插曲《The Wind》和《Pretty Bird》非常好听。
(三)尼特什·提瓦瑞导演的《摔跤吧!爸爸》
这是本年度至今为止最经典的一部电影。曾是印度国家摔跤冠军的马哈维亚因生活所迫放弃摔跤,希望让儿子帮他完成梦想却生了四个女儿。本以为梦想就此破碎却意外发现女儿身上的惊人天赋,并让她们练习摔跤,赢得一个又一个冠军,最终赢来了成为榜样激励千千万万女性的机会。其中,马哈维亚的教导方式虽然严酷,但颇有成效,为了女儿的将来,为了不让她们和千千万万个印度女儿一样过早嫁人生子,洗衣煮饭而疯狂训练她们。
这是一部赚够了眼泪的电影,很多人能够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隐隐约约,我们自己是否也有这样的一个爸爸。
(四)梁智强导演的《小孩不笨》
这部影片讲述了三个读EM3课程的小孩子,如何应付学业和家庭冲突的故事。用孩子的视角来反应父母、学校、制度的不合理性。三个孩子的父母各自用不同的棍棒教育、家长式说教和放任自流的方法来教育自己的孩子,随后意外的发生,使三个孩子都发生了变化。每一个孩子的变化虽出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
深入浅出,在谈话的瞬间就能让人有所警醒,有悲有喜,有爱有恨,令人动容,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电影。
(五)格斯·范·桑特导演的《心灵捕手》
该影片讲述了一个名叫威尔的麻省理工学院的清洁工虽在数学方面有着过人天赋,却是个叛逆的问题少年,在教授蓝勃、心理学家桑恩和朋友查克的帮助下,最终打开心灵,走出阴影孤独,消除人际隔阂,并找回了自我和爱情的故事。
这部影片的最大亮点在于用一个个细小的环节来串起整个故事,用智慧和诚恳的态度来促使问题少年自己发现问题并尝试改进,既没有咄咄逼人的规劝和说教,也没有空泛泛滥的循循善诱,注重自我发现、披露和完善,实在是一部优质的教育类电影,值得一观。
(六)罗伯特·怀斯导演的《音乐之声》
该影片是部音乐片,歌唱贯穿全片,轻松幽默,雅俗共赏。年轻的见习修女玛利亚到退役的海军上校特拉普家中做家庭教师,以童心对童心,让活在条条框框中的孩子们充分在大自然的美景中陶冶性情,让顽皮的孩子不再只知道捣乱而是用积极的方式吸引父亲的关注,严厉的上校也被她所感染并认同她教育孩子的方式。
呆板与轻快灵活相互碰撞,理解与信任并存,深刻而有内涵,经典而又愉悦不失趣味。
(七)克里斯托夫·巴拉蒂导演的《放牛班的春天》
该影片讲述了一位怀才不遇的音乐老师马修来到辅育院,面对一群被大人放弃的野男孩并改变了孩子以及他自己的命运的故事。节奏轻快,诙谐幽默,用一个说烂了的主题讲述了一个纯真的故事,没有帅男靓女,没有黄色暴力,亦没有更多噱头,单单一个绵长轻柔的故事就能体现出对教师的尊重以及对问题学生的关怀。
看这部影片的时候,我们不会大喜大悲,不会嗟叹吐槽,有的只会是心灵的共鸣和回味无穷的感动。
(八)罗伯特·泽米吉斯导演的《阿甘正传》
该影片讲述了一个有先天智障的小镇男孩福瑞斯特·甘在母亲的培养教育下自强不息,最终“傻人有傻福”地得到上天眷顾,在多个领域创造奇迹的励志故事。阿甘的母亲并没有因阿甘智商低就放弃对他的培养,让他入学收到好的教育,并教育阿甘从小树立信心,告诉阿甘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会得到什么。面对一个智障儿子,阿甘的母亲没有灰心丧气,而是积极耐心教导,用她特有的方式把阿甘培养成材,用生命去爱他。
当然,这些影片的主题不仅仅是教育,我只是选取了其中一个视角来讲述这些电影。更精彩的,只有当你自己去观看才能体会到。
结语:每一部影片都是由不同的情节故事组成的一个趋同化的主题电影,殊途同归,最终讲述的都是一个又一个的人生梦。教与学往往能够在多数影片中表现出来,无论其以何种形式展示,目的只有一个:体验自己无法经历的事,完成自己无法做到的梦,丢给人们一个未曾深思过的问题。希望以上电影能给你启迪,无论你是学生还是老师,家长还是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