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如何实现梦想教育

如何实现梦想教育

发布时间: 2023-08-20 18:18:56

① 孩子需要有理想有梦想,那么如何对孩子进行理想教育

理想就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是对未来生活的希望。孩子小时候有很多的理想,最有雄心壮志。作为父母,我们一定要爱护好孩子的美好理想,并鼓励孩子为理想的实现努力奋斗。孩子小时候总是想当科学家、医生、艺术家等,但是那毕竟是梦想,需要家长进行理想教育,在理想的指引下,孩子会成长得更好,走向辉煌未来。

② 如何进行理想教育

第一,阐述理论,奠定基础。
人的活动总是在意识的指导下进行的,正确的理论能够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取得成功。从理论上明确什么是理想,理想对人生对社会有什么重要意义,理想与空想、幻想的区别,以及怎样的理想才有可能实现,理想怎样才会实现等一系列问题,使学生系统的全面的了解理想,为自己确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奠定理论基础,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
第二,结合现实,进行教育。
从本质上讲,任何有价值的理论都是面向实际和联系实际的,理想的产生本身就是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它具有时代性的特点,所以在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时,除了注重理论知识阐述,还必须结合社会现实。通过城乡社会状况的对比,农民工进城务工的环境、遭遇,以及没技术没文化所带来的尴尬境遇,使学生明白知识改变命运,家庭的未来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农村的未来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作为农家子弟,更应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为农村面貌的改变尽自己的一份力。
第三,树立榜样,熏陶感染。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够带给我们巨大的影响力,尤其是在人的精神方面,其作用无法估量。有了榜样,就有了一种追求,一种动力。学习榜样,赶超目标,就能从榜样中接受鼓舞,汲取营养,走向充实,走向崇高,走向伟大。使学生明白这些人物在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而他们之所以能有这样的作用,心有理想、胸怀大志是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讲述分析学生身边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事例,如勤奋学习乐于助人的同学,如兢兢业业献身教育的老师,如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父母等,帮助学生树立前进榜样,确立奋斗目标。
第四,积极行动,实现转化。
确立了人生目标,但只把它停留在口头上,这只能说是一种幻想,只有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理想才能转化成现实。现在学生中普遍缺乏吃苦精神,干什么事三分钟热度,没有坚定的信念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如果没有恒心,缺乏毅力,一遇到困难挫折就动摇、退缩和放弃,那么什么目标也实现不了,什么事情都干不成。

③ 请问如何进行理想教育

无论在什么时代,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学生也不例外。向往一件精致的玩具,向往脖子上挂着一条红领巾,这都是理想。年代渐长理想也更远大。理想越远大,越坚定,影响支配作用就越大。 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教育,这是教育工作中一项艰巨的任务,教师不但要有恒心,而且还要着眼现实,展望未来,对学生循循善诱,有的放矢地诱导。 一、了解分析,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 教师要了解和分析学生理想的现状和成因。学生的理想总是通过一些 具体事情的向往或态度表示出来的,如对某方面兴趣很浓,对某方面漠不关心,教师要通过不同的途径(如家访,个别谈话,组织讨论等)了解各种态度和倾向,加以梳理,从而掌握各个学生对理想前途的认识水平,分析哪些方面是对的,哪些是不对的,哪些是好的苗头,哪些是坏的倾向。 初中学生对理想前途的看法还是不够稳定的,很多因素都会影响他们对理想前途的考虑,如家庭成员政治经济生活方面的变化,周围一时流行的风气,教师的感人言行,扣人心弦的电影、电视剧、小说等等,都会掀动学生的心弦产生激情,形成某种愿望,教师要敏感地把握这些客观因素,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在动态中掌握学生的变化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因势利导地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 二、从低到高,循序渐进,促使学生朝着理想不断奋进。 由于学生年龄、经历和文化水平的差异,因而对理想的认识也有差别, 初入学的学生只以他心目中的权威人物(一般是教师或家长)的教导作自己的理想,随着年龄和文化知识的增长,学生独立思考和想象能力也相应提高,但所想的内容多限于生活方面,与吃喝玩乐等相连,如个别学生只希望爸爸每天都给他一元零用钱,个别学生只希望每天都能看到一部儿童电视剧等等,这些都可以称为生活理想。随着年龄渐长,兴趣爱好越多,学生逐渐考虑到自己长大后要当一名飞行员,一名医师,一名工程师……此时又出现了新的理想。每个年级的学生对理想前途认识达到哪个阶段,很难作统一的,截然的划分,因为他受年龄、文化与智力的制约,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分析学生理想发展阶段是为了促进他。比如,当学生还不能独立思考理想时,就帮助他们增加有关知识,积累一些积极素材,在学生进入生活理想阶段,就帮助他们认识美好生活理想的建设要靠集体的力量,当学生考虑长大后要干什么时,就引导他们认识只有在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个人的才智方能完全发挥出来。总之,要以高处着眼,从现实基础入手,积极地促使学生朝着远大的理想而奋进。 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避免板起脸孔谈理想。 初中生喜欢活动而厌说教,但因阅历浅,知识面窄,急需提高认识, 否则理想无从远大起来,解决这个矛盾就要我们寓哲理于生动有趣的活动中。比如,针对学生脑子里理想前途的观念淡薄的情况,开展“我的理想是什么”的主题活动,让学生述说自己的理想,如有的学生说我的理想是当一名篮球运动员,有的说我的理想是当一名作曲家,有的说当一名公安战士,有的说最理想是当一位农民等,针对学生为自己最实惠的想法,开展“假如人人为自己”为主题的班队活动,引导学生设想一下假如人人都如此,将会造成集体和社会的损失,结果对己也不利。又如组织学生观看祖国山河的专题片等,通过画面参观,使学生认识到祖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有灿烂文化,似锦前程,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树立振兴中华的理想,并通过访问解放军叔叔,使学生认识今天的安定局面还得感谢他们的保卫。只有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去启发,诱导学生,才能使他们自然而然地树立健康的理想。 四、以德启智,德智相长,培养有理想的新时代学生。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他们的理想是和学习情况分不开的。学习好 时对理想前途有信心,否则就悲观失望,自暴自弃,甚至走上邪路,所以教师决不能脱离学习导理想,而要把理想前途教育同学习及各种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如通过开展“着眼未来,立志成才”的主题班会,用张海迪身残志坚的感人故事,用达芬奇、童第周等名人的故事去启发学生,使学生意识到要实现自己的理想,首先必须努力学好文化知识。 学生都是各有其优长的,知道自己的优长,了解这优长的社会意义也是远大理想建立的条件,教师必须在这方面花心血,对学困生尤要注意这一点。比如对只喜爱体育活动的学困生,教师应多与他们接触、交谈、因势利导,使他们认识到有体育专长而没有扎实的文化科学知识是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同时,应通过各种途径,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实践自己的优长,使之看到学校给自己开辟的广阔道路,对前途充满信心,激发其求知欲望。 理想前途教育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工作,不能希冀一蹴而就,它需要教师的敏感,耐心和远见卓识,教师要善于抓住社会上和学校中有关积极和消极现象,借积极因素为动力,化消极因素为养料,逐步帮助学生夯实共产主义世界观的基础,为中国的振兴,民族的腾飞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新时代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