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国历史上的正规学校教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一、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
1.学校萌芽的传说
(1)时间与历史条件:
我国的学校萌芽于原始社会末期或奴隶社会初期.学校产生的历史条件是:
由于青铜器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劳动生产有了剩余,贫富差别、脑力劳动分工初步出现,使一部分人得以庆宽脱离生产劳动专门办教育;
社会事务日渐复杂,需要培养专门人员进行管理;---社会需要
文字的产生为日益繁复的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的积累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同时也造成了产生学校的现实需要.
(二)原始学校的形态
1.舜、虞时期:--萌芽--序;序是我国学校教育最初的形态,标志着我国教育的萌生.
2.夏朝:--雏形--序、校
3.商朝--发展时期,较为完备---库、序、学
2.西周的教育制度
(1)“学在官府”
学在官府” 是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主要体现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制规章、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用的礼器全都掌握在官府,普通百姓根本无缘接触到野差哗.民间无学术,也就无学校教育可言,只有广义上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教育,而此类教育通常都是融合在生产和生活中进行的.西周的政治体制是领主贵族制度,诸侯颂行、大夫都有自己的世袭领地,政府的官职也多是世袭的,史称“世卿世禄”.在这种体制下,培养统治阶级治国人才的学校教育,其对象必然以贵族子弟为主,即所谓“国子”,他们的教育自然由官方来安排.
学在官府具体表现为官师不分和政教合一.官吏既负行政职责,也有教学的任务.比如西周时国学的主持者称大司乐,负责祭祀和国家典礼,是国家最高礼乐官,同时兼管国学教育事务.大司乐属下的一些官员,如师氏、保氏、大胥、小胥、乐师等就是国学的教师.此时的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尚未分离,教育与政事合一.国学既是施教的场所,又是国家举行重大礼仪活动的地方,如祭祀、乡射、献俘等活动都在国学进行.各级乡学也是地方举行乡饮酒礼、乡射礼、士人议政、养老尊贤活动的场所.政事活动本身也就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生在参与政事的过程中接受各种教育.
在“学在官府”体制下,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较为完善的学校教育体制以及以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为主体的教育内容.
(2)大学与小学
按学生的年龄与程度可分大学与小学.天子所设的大学,规模较大,有“五学”之称,即辟雍、成均、上庠、东序、瞽宗.其中辟雍是中心,四面环水.诸侯所设的大学,规模比较简单,仅有一学,半面临水,称“泮宫”.
(3)国学与乡学
西周学校已有较完备的制度,从设置上看,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国学,一类是乡学.国学设于王城及诸侯国都.国学之外,又有乡学.乡学是地方学校,按地方行政区划设立.由于地方区域的大小不等,设学也有不同名称,如闾塾、党庠、州序、乡校等.
(4)家庭教育
父母就是幼儿最初的教师.当时重男轻女的现象非常严重.女子在社会上和家庭里都没有地位,也没有受学校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3.“六艺”教育
六艺:夏、商、西周时期教育的基本内容.“礼”,后世称之为周礼,包括周代的典章制度和以孝、锑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以及各种礼仪.“乐”包括歌咏、舞蹈和演奏乐器等.“礼”和“乐”密切配合,“礼”是外在的政治原则、道德行为规范,是其思想行为准则,具有强制性.“乐”则陶冶人的感情,使强制性的礼转化为人们内在的道德和精神的需求.“射”即拉弓射箭的技术.“御”即驾驭战车的技能.“书”是读书、写字.“数”是计数.“六艺”体现了文武兼备、诸育兼顾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文明发展早期的辉煌.
❷ 教育最早在什么时候提出的
语源始见于《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教育”成为常用词,则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事情。19世纪末,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丘逢甲等有识之士开风气之先,排除顽固守旧势力的干扰,成功创办和推广新式学堂。
随后清政府迫于形势压力,对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于1905年末颁布新学制,废除科举制,并在全国范围内提倡新式学堂。1909年,地方科举考试停止以后,西学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
教育的逻辑起点自然是人类社会的产生。从猿到人的转变是由于生产劳动,猿在劳动中逐渐形成以大脑和手为核心的主体机制。大脑可以思维,手可以操作,这就使人区别于一般动物而变成“高级动物”。
有了主体机制才有可能成为具有实践认知能力的主体人,人类才能把自己提升为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主体,从而把客观世界变成人类改造和认识的客体。而要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是需要有主体能力才可以的。人类社会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自身存在形式。
教育之“最早”:
1、在我国,最早出现“教育”一词:《孟子·尽心上》。
2、最早对“教”和“育”进行单字解释: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3、最早出现“道”和“德”:老子《道德经》。
4、最早连用“道德”一词:荀子《劝学》。
5、文艺复兴时期,艾拉斯莫斯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
6、英国教育家斯宾塞:19世纪中叶,提出较为系统的课程论。把“课程”用于 教育科学的专业术语《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7、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着:《学记》。
8、最早提出“教学相长”教育主张的着作:《学记》。
9、西方最早的教育着作——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 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
10、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着作:凯洛夫的《教育学》。
11、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着作: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
12、世界上第一本终身教育专着:1929年英国成人教育家耶克斯利出版的《终身教 育》。
13、最早从理论上阐述班级授课制: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1862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
14、最早应用“启发式”进行教学的教育家:孔子(中国);苏格拉底(西方)。
15、“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柏拉图。
16、最早提倡全面发展的和谐教育:亚里士多德。
17、最早在大学里讲授教育学这门课程的教育家:康德。
18、首次指出应该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从学科分类中提出来的教育家:培根。
19、裴斯泰洛齐——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的教育家;西方教育史上第 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20、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该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 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最早提出教学的教育性原则——赫尔巴特。
21、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问题的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
22、第一个提出人力资本理论的教育家——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
23、最早提出关键期这一概念的教育家——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教育 (汉语词语)
❸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学百年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学科的百年发展大致分为两大时期;两大时期又可根据教育学科发展呈现出的基本状态和主要特征分为六个阶段。其中出现过三次历史性中断和三次大的转向。
第一阶段从1901年到1919年 (或1915年)。他从翻译、介绍日本学者编写的教育学始,到国人自己编着教育学呈第一次高潮止。这是直接向日本“引进”以介绍赫尔巴特教育理论为主的发展阶段,是近代教育学在中国的初建阶段,也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研究与教育学科建设中断的开始。
第二阶段从1919年到1949年。这是中国教育学界由向日本学习转为向欧美学习的阶段,也是中国教育学界开始形成教育学研究的专门队伍和代表人物,同时出现结合中国教育实际与问题展开独立研究的阶段。这一阶段总体上可称为积聚和建设的阶段。可视为是引进方向的第一次整体转向。
第三阶段从1949年到1957年 (或1956年)。这是教育学界批判杜威、批判解放前国内“资产阶级教育思潮”的时期,也是全面引进苏联教育学科领域教科书的时期。发生了“引进”方向的第二次整体转向,由学西方转向学苏联。
第四阶段从1957年到1966年。本阶段以1958年的“教育革命”为重要事件,出现了教育学作为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解释和毛泽东有关教育语录的诠释的独特意识形态化的现象。第一次出现的所谓“教育学中国社会主义化”的努力。可称为教育学科由外学转为向内树的第三次大转向。
第五阶段从1966年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使教育学领域遭受毁灭性破坏,是十分严重的第三次中断时期。
第六阶段从1977年至2000年。总体而言,这一阶段学科建设不断加强,学术观点趋向多元,学术视野日渐拓展,国际交流日益加强,且形成了教育学科的当代体系。中国教育学科建设因“元研究”的出现而开始进入“自为时期”。这是中国教育学科建设从恢复到繁荣并开始走向独立化的时期
❹ 从古至今的中国教育发展
按照不同的历史时期,教育可分为原始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的教育、封建社会的教育、近代社会的教育和现代社会的教育这五个阶段。以下主要就按这五部分展开说明,从古至今的探讨它的必要性。
一、教育的起源--原始社会的教育
教育大约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教育源自人类的生产劳动,服务于人来的发展和生存。起初,人类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劳动,如打猎、捕鱼等活动,这逐渐便成为我们实际生活中所必需的保障,劳动即是教育,随着生活环境和经济条件的变化教育的形式也随之变化着,随后人们逐渐开始发展畜牧业,人们学会了架设栅栏、赶羊喂牛,这些都只是他们生活所必须的教育,除了这些,他们还有原始宗教的教育和原始艺术教育。首先,他们对自然很崇这些崇拜都是原始人的一种精神寄托,拜、对图腾很崇拜以及对鬼魂也很崇拜。其次,他们对音乐和舞蹈像是有一种天赋一样,对于艺术教育体现出原始文化正逐渐变化着,在后面就逐渐形成了文字,文字的形成标志着教育的升级,为以后产生学校建立了基础。总之,原始教育呈现多方面的特点:
(1)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2)教育内容为多方面的生活经验;
(3)在生产生活中进行教育活动;
(4)言传身教为主要的教育手段;
(5)男女教育分工明确;
(6)没有专门的教育场所。
有以上诸多内容,使得原始教育成为教育发展的开始。
二、奴隶社会的教育
奴隶制时期大约始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到公元前四百七十六年,其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夏代为奴隶制初期,它是由夏部落首领的儿子启建立的,这一时期的教育主要注重军事训练和人伦道德;
(2)其次,便是商代,这一时期文字已经基本达到成熟阶段,文字成为教育的重要渠道和载体,并有一定的教育实践活动理论,这使得商代的教育上升为一个层次,其教育思想水平得到提高;
(3)西周是奴隶教育发展鼎盛时期,西周教育的主要特征是“学在官府”,教育形式是先接受家庭教育在进行学习教育,主要学习内容是学习“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是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它不仅注重道德思想,而且也注重文化知识;不仅注重传统的文化,而且也重视实用的技能;不仅对于文事武事都注重;而且要求符合礼仪规范和要求内心情感修养。从而,在经济、政治、宗教、文化、军事上都有很大的提高,与夏商相比,西周的教育已经相对成熟,集中反映了当时社会所需要的各种教育;
(4)春秋时期奴隶制崩溃,这是向封建制转变的重大历史变革时期。
三、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特征及贡献--封建社会的教育
中国古代教育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种形式,上面已经提到了西周教育,它不仅对奴隶制有影响,对封建社会的教育也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要论述古代教育,我们首先就要知道一下对我国教育有贡献的一些伟人,孔子当是第一人,他是儒家的创始人,是全世界公认的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对我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孔子在教育史上的贡献:
1. 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他首先提出的,强调注重教育;
2. 私人讲学之风由他打开,从而成为百家争鸣的先驱;
3. 他主张“有教无类”的对策,使受教育者的范围逐渐扩大;
4. 提倡培养从政君子,提出“学而优则仕”原则;
5. 重视继承和整理古代文化,教材的编纂,重视保护古代中国文化;
6. 归纳教育的经验和实践,首先倡导启发式教育学生,提倡实施因材施教;
7. 注重培养道德教育,总结具备道德修养应该遵守的一些重要事项;
8. 提出教师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如以身作则、爱护学生、教学相长。 墨家的创始人是墨翟,他主张站在百姓的角度,以百姓的利益奔波劳累,他提出“素丝说”,主张用教育来建立兼爱的美好社会,教育目的是培养兼士,他的教育富有新意和创造性,这就使得墨家私学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它不仅传授生产和科学知识,还是一个教学团体。直到春秋末期产生了道家的思想教育,其代表人物是庄周,道家对教育的贡献是发明例黄老之术,这更适合现实社会的需求,从而与儒、墨两家学派抗衡。再后来出现了法家学派,法家的代表人物诸多,如商鞅、李悝,法家在教育史上的贡献,虽然法家的教育思想颇有偏激,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它使得社会变得更加的完善,就如当今社会我们离不开法律的制约,只有法律得到很大的完善,对于人民的生活才更加保障,对于促进教育事业也会更加有利,教育事业是使我们知法懂法的前提。以上各个学派的思想教育我们后来的教育事业都产生很重要的影响,是我们发展教育的前要。
在后期儒学发展速度很快,其代表人物有董仲舒和朱熹,董仲舒的教育思想是从人的本性出发论述教育对人的重要性,他提出“性三品”说,他把人性分为“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三种,他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懂得三纲、五常的被统治者和“尊王明伦”的治术人才,其教育内容是儒家的经典和伦理道德思想。;而朱熹教育目的是“明人伦”,其教育内容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序,教育阶段分为大学和小学两个阶段,朱熹对教育贡献最大的是他的朱熹读书法,其内容为“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他们两人对教学原则都有独到的见解,两人在封建社会的教育事业上都有重大的成就,其对后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四、我国近代教育思想特征及贡献
近代中国的教育就是一部中与西,旧与新、传统与现代教育体制和教育观念冲突和融合的历史,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逐渐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后的“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旧的民主主义转变成新民主主义,中国的教育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近代教育建立了很多学堂,使得学校管理制度得到了提升,这个时期的教育我国借鉴了国外很多教育思想,把我国教育和国外教育相融合起来,这首先就应该谈一谈“洋务运动”,虽然说这场运动失败了,但是正是由于它的失败才使得中国的国民有所觉醒,其对我们的教育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
1.引入了一些近代科学技术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第一批近代企业从中国出现了。
2.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
3.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除了以上的各种改革教育思想运动,还有其主要人物,首先,张之洞提出了“中体西用”的思想,这一思想的形成,使得传统教育内容只重儒学的思想改革了,开始学习自然科学知识,中国近代科学技术教育开始发展,培养了中国一代新人,促进了我国教育的发展。张之洞还把书院改为学堂,推行新学制,废除科举制度,这一制度可为功不可没。其次,蔡元培提出的“五育并重”的教育思想(即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这都对中国的教育有着重要作用。再次,陶行知提出“生活教育”理论,其主要内容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最后一条尤为重要,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方法论。最后,黄炎培关于职业教育思想有很深的见解,他十分重视职业教育的社会化和科学化,,他认为社会化和科学化是职业教育所应遵循的基本办学方针,以上这些伟人的思想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吸取和借鉴,对于我们日后教育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五、我国现代教育思想特征及贡献
从古至今中国吸取了很多的经验,好坏都有,使得我们如今的教育发展迅速,现代的教育也有其弊端和优点,首先其弊端是由于中国经济的发展,生活条件变好了,人们吃得饱穿得暖,每个家里一般都是独生子女,正是由于家中孩子少,现在的家庭教育变得更加散乱,父母过分的偏爱孩子,使得孩子都被宠坏了,但是正因为这一缺陷,学校成为教育孩子最好的场所,在现代社会,科技变得更加发达,学校里的教学应用了很多多媒体设备,这对于教学更加方便了,这同时对学生也产生了一些不利的影响,现在的学生喜欢上网,手机是他们必备物品,以上这些东西对他们有利也有弊。其次,中国现代教育将古近代教育发扬光大,取其长避其短,现代教育提倡创新思维,创新教育的主要观点: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基本职能,教育在知识创新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很重要,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目标,创新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使学生发挥自己独特的见解,这对拓展学生的思维起到促进作用。现代教育对个人实践很注重,认为社会实践比起高的学位更重要,当然,学位高也很重要,只是不只是局限于课本的死板知识,而是更加的灵活,注重将自己所学知识能够运用到实践之中。再次,现代教育提倡终身学习,活到老学到老的教育思想,教育实现人人皆平等,没有男尊女卑之分,其要求学生要德、智、体、美、劳相结合,使得成为一个完善的人,以上为现代教育发展对学生的作用。现代教育对老师也同样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教师传承了古近代教师的有利特点,同时也有其自身特点,现在的教师不仅只是教育学生单纯的学习书本知识,还要了解学生现在的心理特征,然后做到对症下药,根据学生个人情况不同,实行因材施教,而且更注重的不是老师教会多少,而是学生自己自身学会多少。现代教育的知识是不固定的,是没有限制的,根据现在的情况,职业教育更加受欢迎,更注重的是技术,而不是死记硬背的东西,提倡新颖。
综上所述,中国从古至今的教育每个阶段都有其不同的特点,原始教育是教育的开端,奴隶教育是封建教育的铺垫期,近代教育是封建教育和现代教育的过渡期,这些阶段对我国教育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缺一不可,从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这为我以后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发挥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为想为以后会努力按照上述老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争取成为一名勤奋、可敬的老师,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明天会更美好。
❺ 中国的教育制度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正式开始以考试的形式选举官吏是从隋唐时候开始的。您好!我补充一下。中国教育开始于中国古典着作,而不是宗教组织。早期中国任用受教育的官员管理帝国,用来选拔官员的科举考试制度建立于隋朝 ,唐朝的唐太宗完善科举制。直到清朝末期的1905年废除,代之以西方教育方式。 古代教育 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形态。夏、商、周“设库、序、蔽知银学、校以教之”,西周则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其典型特征是“学在官府”和“政教合一”。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孔子私学的规模最大,存在了四十多年,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发展是我国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促进并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在汉代,武帝采纳了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猛碰尊儒术”的建议,实行思想专制主义的文化教育政策和选士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隋唐以后盛行的科举制度使得政治、思想、教育的联系更加制度化。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四书》和《五经》则成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明代以后,八股文被宏宴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不仅社会思想受到钳制,而且在形式上的创造性也被遏制。一直到1905年(光绪31年),清政府才下令废除科举,兴办学堂。 当代教育 清代末期,中国才开始出现现代教育方式的学校,现代教育体系在20世纪不断完善,现在中国的教育体系在90年代又有很大的变化,私人资本开始进入教育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