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世纪大学形成和发展的原因、特点及意义
原因:西欧封建制度进入发展的鼎盛时期之后,王权日渐强固,社会趋于稳定,农业生产稳步上升,手工业逐渐成为专门的职业,形成一批新兴的市民阶层,提出新的文化要求。
特点:最初的中世纪大学是一种自制的教授和学习中心。一般由一名(或数名)在某一领域有声望的学者和他的追随者自行组织起来,形成类似于行会的团体进行教学和知识交易。
意义:由于中世纪的社会性质,中世纪大学以后都逐渐为教会所控制。但其体制、特点影响深远,是近代西方大学的直接渊源。在现代西方大学高等教育的不少方面,我们能清楚地看到中世纪大学所具有的文化精神和教育特征。
(1)中世纪教育的发展有哪些认识扩展阅读:
古代晚期至中世纪早期,西欧虽遭受了几个世纪的政治动荡与社会混乱,但教会的教育机构如大教堂学校和修道院学校及存续于南欧的世俗学校,依旧承载着西欧古代的教育积淀。
12世纪的文化复兴不但提振了教育,也使西欧找回了拉丁语的文献传统,特别是在法学领域罗马法与教会法的汇编相继出现。
基督教世界与伊斯兰世界产生碰撞与交流之后,西欧通过翻译的形式再次认识了古希腊文献,尤其是借助阿拉伯语的译本重新发现了亚里士多德的着作。
城市再现繁荣为大学提供了基本的生存环境与物质保障。当然,还有人们对知识的渴望,呼唤更丰富的教育形式来满足求知需求。
中世纪大学是一种社团组织,其鲜明的特点是行业自治。在法律地位上,大学与当时手工业者或者商人组成的行会并无不同。
② 试述西欧中世纪教育的基本性质和主要特征
基本性质:与中世纪的社会性质相一致,中世纪的教育具有十分明显的封建等级性。
主要特征:中世纪也有着自己在文化教育上的创造,其中很多已融入现代人们的生活。中世纪大学是近代西方大学的直接渊源。
中世纪前半期,教育机关被教会垄断,世俗教育被扼杀,学校附设在教堂,教育目的是培养僧侣及为宗教服务的专门人才。同时,也向群众宣传宗教,培养对宗教的虔诚信仰。僧侣教育与教民教育成为教育的主体。
(2)中世纪教育的发展有哪些认识扩展阅读:
教学内容主要是神学。文法、修辞、伦理、算术、音乐、几何、天文等科目也都贯穿了宗教精神。教学方法采取注入式,要求学生死记硬背, 但信勿疑。学校管理奉行禁欲主义,以残酷的体罚压制学生。由封建主控制的宫廷学校则招收皇亲贵族子弟,培养治术人才。
9世纪末—12世纪,封建贵族重视骑士教育,以加强维护封建制度的武装力量。这种教育无专设机构, 不重视文化知识教育,只是把低级贵族子弟送到高一级贵族的宫邸充当侍童或侍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