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李玫瑾讲教育到底为了什么
扩展阅读
考本小知识 2025-02-04 18:38:33
广场舞mv歌词怎么做 2025-02-04 17:49:18
十岁的孩子父母怎么教育 2025-02-04 17:46:16

李玫瑾讲教育到底为了什么

发布时间: 2023-08-14 21:29:20

1. 李玫瑾—家庭教育7个理念

李玫瑾老师的家庭教育内容和市面上其他的家庭教育有什么不同?

这次开始学习李玫瑾老师的家庭教育的时候,我发现听她的内容会让你特别震撼,因为她是从犯罪心理的角度来讲解家庭教育,有很多社会上骇人听闻的案例,让我作为妈妈,深刻的感受到我的言行对孩子会有哪些影响。

教育好孩子不止是家事,还是国事。

家庭教育的理念1——人的心理发展有顺序性,行为问题表现有滞后性。

孩子问题表现在青春期,实际上形成不在青春期。

案例:美国枪杀案

——源自他8岁心理创伤

家庭教育理念2——未成年人是被动弱者,这决定他的问题是身边成人的影响

抚养人对被抚养者有生命决定权物质提供权,照顾程度权,个性决定权。

我是怎么来的?

我的胃口是喂出来的。

我的脾气是带出来的。

我的观念是叨唠来的。

我的残忍是孤孤弱无助熬出来的。

我的无耻是百般迁就溺出来的。

——即使孩子出走自杀,犯罪,看似孩子的选择却都是父母行为的结果。

案例:今日说法

打人骂人在黑板上画一条道

你每减少10道一个糖,减少20道给一个苹果,减少50道给一个巧克力

心理学强化的方法

孩子开始变好

脾气是带出来的,跟你怎么养有关系

家庭教育理念三,家庭抚养不仅仅是物质,更重要的是心理抚养。

案例:珠海一父亲欲出10万将顽劣儿子托付教育机构。

现在社会有很多这样扭曲的现象。

给孩子挣钱的时间不如自己陪伴孩子的时间。

给孩子存钱的努力,不如教给孩子做人做事的努力。

找奶妈带孩子不如自己辛苦带孩子。

养孩子不是私事,是国家的事,是公事。

家庭教育理念4——人性教育比智力教育更重要,聪明用来作恶,其危害更大。

心理学的人性——情感

案例:白宝山的案例,抢美钞

现在大学生作案很严重,马加爵案例

集中营生还的校长对亲爱的老师写的一封信

怎么看孩子有人性?

家庭教育理念5——性格比智力更决定命运,事实上智力只决定。

家庭教育理念六——保护孩子不等于替孩子做主,要了解并尊重孩子的基本权利

案例:父母觉得孩子很优秀,大学却跳下去了

他遗书说人生有什么意思

人活着最基本的是什么~健康,自由,

案例:美国超市买鸡蛋,一个鸡蛋比六个鸡蛋还贵

那是有鸡权的鸡生的,还有一种是按在格子里生的

肯德基的鸡,小孩吃的长得快,中年人吃的老的快,老年人吃了死的快。

很多父母为孩子操心太多,我们中国的这个家长对孩子做主啊,不了解他,不尊重他,这个现象非常突出。

我们要尊重孩子他的自由,尊重他的隐私,要给他形成一种我们爱他还要尊重他。

家庭教育理念7——改变孩子行为需先改变大人的行为

大人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五年级孩子跳楼事件

——家长说话不当是把孩子逼上绝路。

2. 【转载】李玫瑾:家庭教育的6个理念(家长必看)

(本文是作者在全国妇联召开的家庭教育论坛上的一个发言)

      由于我的专业是研究犯罪心理问题,所以我对家庭教育的看法也较为特别。在大量相关研究后,我得出一个最简单的结论,即: 犯罪预防要从未成年人做起,而对未成年人的工作则须从家长们做起 。

      古人曰:人之初,性本善。的确,绝大多数的家庭是健全的、温馨的,绝大多数的父母是爱孩子、教孩子的,绝大多数的孩子是懂事的、可爱的,然而仍有例外。

      北京曾发生一起4少年绑架杀人案。案件发生后,人们在震惊之余也在探讨他们犯罪的原因。结果发现:4个少年的父母双全,家庭经济情况良好,家中没有人有不良前科,父母也自称一直在管教孩子,可是孩子还是犯了罪。

      这一事例说明,家庭健全不等于健全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一门学问,需要智慧和技巧。尽管许多经验可以给我们知识,但在家庭教育中,等父母有经验时,孩子已经长大,教育的机会已经错过。

      所以,我们要重视家庭教育的研究和相关知识的宣传。其中,家庭教育的理念极为重要。

      人的心理发展具有顺序性。人的成长大致有三个时期,即1-6岁、6-12岁、12-18岁。12-18岁时人已经进入青春期,其独立意识与逆反心态就决定了这一时期已经不是家庭教育的优势时期。

      所以,家庭教育的最佳时期是12岁之前,即依恋期。在依恋期中,1-6岁又最为关键。

    由于人的心理发展具有逻辑的进程,所以人在成年时出现的许多心理问题往往源于未成年。发生在2007年美国大学校园的一起枪击案,枪手赵承熙的犯罪心理就属于在未成年时期(8岁)因移民而造成了心理创伤,这种心理创伤导致他在23岁无故杀人。

      如果我们能够了解人在幼年最重要的需要之一是安全感——对一个幼小的孩子来说,熟悉的环境,亲切的伙伴比富有的房屋和汽车更容易让孩子形成阳光与健康的心理时——父母就不应该以自己的意志去生活。

      这一案例告诉我们, 父母要了解孩子的心理,否则父母的一切努力都会成为泡影 。

      未成年人是被动的弱者,他的弱小和被动都决定了他的一切是成人造成的。客观地讲,抚养人对被抚养者具有生命的决定权、物质的提供权、照顾的程度权、个性的决定权。

      如果替孩子问一问大人:“我(孩子)是怎么来的”,就可以发现:“我”的胃口是喂出来的,“我”的脾气是带出来的,“我”的观念是唠叨来的,“我”的残忍是孤弱无助熬出来的,“我“的无耻是百般迁就溺出来的……。

    即使孩子出走、自杀、犯罪,看似是孩子的选择,却都是父母行为的反应或结果。譬如,自杀就是因为父母的过分宠爱给孩子形成的错误判断——既然你如此爱我,现在我的要求再不合理你也要答应我,否则我就用死来回应你。结果孩子不知,生命只有一次,逝不可复。

      这一错误是谁造成的?仍是父母。父母应该在孩子3-5岁时就应该找机会给孩子一次明确的态度展示——如果你做得不对,我就不爱你——这需要相关的知识与操作的技巧。

      曾有一位父亲,自己勤奋努力地挣下了万贯家财,却突然发现十多年就长大了的儿子已经变得不可理喻,沉溺网络。无奈之下,他找到一位少年问题专家,居然拍出十万元说:“你帮我教育好我的儿子,我就给你十万元。”

      笔者当时曾撰文告诉这位父亲,你错了,教育孩子是你父亲不可推缷的责任。

      更何况,对人的心理教育是从情感开始的,而最基本的情感就是亲情。如果没有亲情,就不可能形成人的基本情感反应;没有正常情感反应,一个人又如何会被教化?

      所以,给孩子挣钱的时间不如自己陪伴孩子的时间;给孩子存钱的努力不如教给孩子做人做事的努力;找奶妈带孩子不如自己辛苦带孩子。这是 家庭教育很重要的理念,即抚养与情感,情感与教育息息相关 。

      在现代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在浮躁与欲望的社会背景下越来越偏重于孩子的智力发展,似乎孩子的分数和所读的重点学校就决定孩子的起跑线,决定孩子的一生。这是家庭教育认识中的一种严重偏差。

      智力、分数、学历虽然重要,但是,纵观人类历史,绝大多数的成功者,被人们敬佩与记住的人一定是有人类最基本的情感。他们有责任感,有同情心,有博爱;他们能自制,能付出,能够与人合作。而责任、自制、合作、付出等均为人的性格,不属于智力的范畴。

      二次大战时,一位集中营幸存的中学校长曾写给所有老师们一个请求,这也是所有家长们应该听到的话:“ 请帮助我们的学生成为具有人性的人。你们的努力绝不可以制造出学识渊博的怪物,多才多艺的心理变态狂,成绩优良却杀人不眨眼。读、写、算只有在能使我们的孩子具有人性的时候才具有重要性。 ”

      由于孩子的弱小和需要引导,也就造成了一些家长的认识误区。他们认为:自己有权替孩子作决定,有权决定孩子的全部生活,甚至将自己的理想和意志强加在孩子头上。

      再如,一些不懂电脑和网络的成年人居然极力呼吁在孩子面前消灭网络。

      这种家庭教育背景下或这种成年人身边的孩子虽然衣食无忧却不快乐,许多孩子虽获得高学历却以自杀了却一切。

      每当此时,痛不欲生的父母都会问道“这是为了什么?” 原因很简单:一个从小没有感受快乐的人怎么会有健康阳光的心态?一个从小没有被亲人或社会善待过的人怎么会温情地善待别人?一个从未体验过被尊重的感觉的孩子怎么会有自尊而自制?又怎么会尊重别人的权利和生命?

      既使我们成年人给予孩子生命、给予他们成长中所需的物资,“被给予者”仍有独立的人格,他们仍需要被尊重,需要平等地商量、理解和沟通。

      所以, 未成年人的问题取决于成年社会的努力程度 。

      家庭教育的首要工作是如何对家长们进行教育,如何让父母了解孩子的成长心理过程,如何在孩子出现问题时大人们能够有意识地主动发现自己的问题,先调整自己。能做到这几点,家庭教育才具有真正的价值。

      曾有一个真实的案例,一个男孩在接触网络后略有些成瘾,先后用作业本写了数本网络日记(或称网络小说)但此事被家长发现。家长责骂了误入歧途的孩子,烧掉其网络日记并明确表示出严厉的制止态度。孩子也答应不再去网络。但这之后他仍然出现了一次“身不由已”,又去了网吧。尽管他此次“食言”后,家长并没有马上责骂他,可他在第二天竟选择了自杀。伤心的家长不明白为什么在没有责骂的情况下孩子仍然自杀。

      其实,他如果不烧掉孩子的网络日记,他如果能认真地读一下孩子的网络日记,他早就可以发现孩子存在着沮丧与自卑等心理问题,可是他没有这样做。

      所以,改变孩子的行为必须先改变大人的行为。

3. 《圆桌派》李玫瑾谈育儿:孩子教育越早越好,青春期要适当让步

#“闪光时刻”主题征文 二期#

文丨合格父母

最近青春期题材的电视剧《圆桌派》正在热播,里面请来了着名的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谈论孩子的教育问题,尤其是孩子在叛逆的青春期时该如何的与他相处,引发人们的思考。

李玫瑾教授在谈及如何教育孩子时说到:“孩子的教育一定是越早越好,我们给他划分个时间段,就是六岁前,六岁后到十二岁前,以及十二岁以后。 在孩子六岁以前,父母的话就是黄金,基本上是说什么就听什么。等到孩子六岁以后但又还未满十二岁这个年龄段,就是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对父母的话半听半忘起来 。而十二岁以后,父母的话对他们来讲就是垃圾。家长在面对孩子的青春期时,一定要学会忍,等到孩子的青春期过去。而在爱孩子的同时,也一定要用对方法,让孩子有所畏惧,只有会害怕才能学会尊敬。”

事实上,近几年青春教育的题材电视剧一直是热度颇高的,比如前几年的《少年派》、《小欢喜》等,无不对亲子关系、孩子教育等提出了深刻的见解。

在孩子六岁以前,自我意识尚未形成,这时候是最听父母的话的时候。在这个年龄段,孩子还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完全是依托于父母而存在的。就算是被父母责备了,最多也不过是在地上打滚大哭,等到将情绪发泄完了,就又什么都不记得了。但是父母帮助养成的一些习惯,却是能让孩子受用一生的。

这个年龄段,也是最不能娇惯溺爱孩子。但现实中家长们却往往会搞反一个顺序,在孩子小时候拼命地宠爱,可是等到孩子长大到青春期的时候,却将各种压力一股脑的往孩子头上丢,眼里容不下一点沙子,对孩子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 。其实在孩子小时候,因为有着很听父母话这个先天优势,如果父母能帮助他养成一些好习惯,潜移默化的将一些人生的道理传授给他,确实是一生的幸事。

如若等到十二岁以后才来要求孩子改掉坏习惯,要他一夜之间就明白所有的大道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在孩子六岁以前,如果可以的话家长应该尽量选择自己带孩子,不能让老人宠坏了小孩,以至于长大后不服约束,成为一个小霸王,要知道小树一旦长歪了,要再扶正可就绝非易事了。


无论是谁在青春期都会叛逆,这是孩子生理和心理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对家长来说,无论在之前有没有对孩子投入过多的教育,让他养成良好的习惯,等到孩子到了这个年纪,都要学会适当的让步。哪怕是孩子做得实在是很糟糕,做了许多的错事,也能因此而强加指责,破口大骂。要给孩子改过的机会,而且是用一种温柔的、商量的机会,一定要控制住自己的嘴。

最近这些年,我们常常看到许多青春期的孩子因为父母的责怪而跳楼的事件,让人惋惜。很多人都说现在的小孩怎么这么脆弱,还是生活条件好了让他们变得矫情懦弱起来。其实真的不是这样的,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识强烈,这是身体发育的必然,很容易就进入叛逆期。

事实上孩子的青春期叛逆就如女人的更年期一般,是不受自我控制的一个过程。处于这个阶段的孩子敏感、脆弱,但是又极为的自尊、渴望受到尊重,很容易就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家长在这个阶段一定要学会让步,学会忍耐,静待孩子渡过青春期,平安成长。


一个没有敬畏之心的人,是很难学会去尊重别人的,同样,也很难被别人尊重。爱孩子是父母的本能,但是不溺爱孩子却需要父母的本事。 每个当父母的人,都恨不得将世界上最好的条件给到自己的孩子,但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思维。孩子爱而不溺爱,方能让他独立 健康 的成长。

更为重要的是,如果一味的只是输出自己的爱,孩子就很容易形成目中无人,骄纵豪奢的性格,这对孩子的成长来讲无疑是百害而无一利的。正确的做法,是要让孩子感受到爱,也感受到怕。只有会怕,才会去敬畏他人,也才能最终尊重他人,并赢得他人的尊重。

比如孩子比较听老师的话,这其实就是一种敬畏他人的表现。孩子对老师敬畏,那就尊师重道,懂规矩有礼数,也能得到老师的反响,被老师尊重。这样一来一去的良性循环,就让孩子接受教诲时不至于左而进右耳出,能认真学习知识,将来成为有用的人。在家庭中也是亦然,必须要有一个能治得住孩子的人,才不会让他无法无天,能领会到家人传授的一些道理,养成一个好的生活习惯。

亲子之间的教育问题历来备受大家的关注,而想要维系好一个良好的亲子关系,却绝非易事。对家长来说,孩子就是自己的心头肉,情不自禁的就会想着去关心爱护他。就算孩子犯了错误,也是打不下手骂不下口,不自觉的就原谅了他的错误。但是对孩子太好了,又极易养成他骄纵放肆的性格,上房揭瓦都是小事,就怕将来在 社会 上违法犯事,不走上正道。

因此掌握好教育孩子的方法,适度的爱与管教,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对做父母来说,是第一次当家长,欣喜中又自觉责任重大,必须要让孩子不输于人,乃至于是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李玫瑾教授的这些 育儿 观念,对家长来讲便不可谓不意义重大了。只有不断的去接受新观念,采取新方法,也才能让孩子跟上新时代的步伐,成为新时代的骄阳。

4. 李玫瑾谈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人生大厦的地基

【记 者】:孩子的早期教育,很多父母就理解为知识教育、技能教育。孩子从小就没有自由,没有快乐,没有热情,他们长大以后会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吗?

【李玫瑾】:记得在一次对某研究所的硕士、博士生的讲座中我曾接到一张字条,上面提出的问题是:“ 生命是自己的,我为什么不能决定了断自己的生命?” 我当时的心情是悲哀的! 生命究竟是谁的? 一个人凭什么长大? 这个世界上神秘且最灿烂的现象是什么? 生命卖或究竟意味着什么? 为什么在一个人的知识已经达到了硕士、博士的水平,却对生命的知识如此无知呢?

按理说,我们众多的学科都在研究生命! 都在探讨人生! 为什么在愈发崇尚科学的今天,生命也日益成为一种无感受的科研对象,而鲜活的、感性的、丰富多彩的生命感受却越来越远离人生?

许多儿童不快乐,因为他们没有自由的活动时间,他们的时间都被父母按伟大的理想作了全方位的安排!

许多中小学生不快乐,他们的时间都已经被科学的教育体系所安排!

许多大学生不快乐,最典型的就是曾经在生命科学院学习三年枣拦多生命科学的马加爵曾发出“人活着究竟是为什么”的困惑! 

在他杀了4个人后,在逃亡期间,在走投无路的背景下他才感悟到: “生命的意义在于人间有情! ” 可事已至此,悔之晚矣。

如今的名牌高校,几乎每年都有那么几个跳楼自杀的人,这些天之骄子都体会不到生命的可贵,这不得不让我们关注过去被忽视了的生命教育。

【记 者】:生命教育的内容是什么呢?

【李玫瑾】:生命教育首先需要一种告知:我们是否告诉过孩子:你的生命是爸爸妈妈给的。生命来之不易在于生命的脆弱。每个婴儿需要怎样地精心哺育才能使其生命不致夭折? 我们为何不能轻易伤害他人的性命? 法律为何要重中之重地保护生命?

我们是否告诉过孩子:为什么不能轻易地让生命夭折? 因为生命是情意的牵连 ,从出生起妈妈每天的辛苦就是盼着你一天一个变化:从牙牙学语,到蹒跚学步,再到后来的学业有成。小时候,你对妈妈充满了依恋、期待之情,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妈妈对你也充满了过去你所拥有的依恋、期待之情。生命在于源源不断,生命更在

于一种报恩与情意的美……

我们是否告诉过孩子:个人生命时间虽然有限,但有限的生命可以创造无限的奇迹。这世上最伟大的奇迹都是生命活动的痕迹,从思想名着,到令人陶醉的音乐,从让全世界受益的电的发明到深究生命起源的科学探索,生命的价值就在于让这个世界丰富多彩……

我们是否告诉过孩子:生活也像莫测的天气,急风暴雨后才凳配胡会有绚丽多彩的彩虹。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磨难之后才会使生命更有力量! 而有力量的生命才能有更多的生命感受与奇迹……

【记 者】:孩子有了一定的生命知识,怎么才能使孩子亲身体验生命的可贵呢?

【李玫瑾】:生命教育不仅在于父母的告知,还在于孩子的种种体验,这种体验有父母的精心设计,也有教育工作者的精心设计。生命教育与生命体验教育是人的所有知识的地基,若缺失这种教育,那么,所有的学科知识都是无地基的大厦!

那么,如何体验呢?

首先,在体力训练的吃苦体验中培养人的意志力。生命的保障是健康——从生理到心理的健康。所以,生命的早期不仅仅是智力的开发与培养,更重要的是 体力的培 养! 体力培养不同于智力的培养,因为体力的培养必然伴随着意志力的培养。在这一点上许多家长忽视了! 所以现在许多高智商的人往往意志力与智力不般配。建议 在孩子幼年时一定要让其参加某些体力训练,人只有忍受过体力之苦,才会承受住生活之难。培养意志力应从体力训练开始。

其次,在付出体验中培养人的社会性与责任感。人的生命不是独立的,人在早年的无能与无助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如何让早年一直接受付出的孩子也懂得付出是很有 必要的。只接收而不付出的人一定是自私之人,自私之人不是一个完整的人。如何才能让孩子懂得付出呢?那就是父母要学会示弱,要让年幼的孩子分担家中部分责

任,分担家庭中的部分任务。凡包办生活全部的父母一定得到的是个自私并不知感恩的孩子。在学校的学生也要付出,他们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要义务地参与社会服 务活动,使其懂得这个社会是彼此互助才可生存的社会!在互助中知道“人”字是相互支撑的道理。

再次,在成功与快乐体验中培养人的价值感。现代教育最大的弊病就是拔尖教育,对于那些非智力尖子的孩子充满着压力并使其备尝失败感。其实,“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一定有在社会某位置上的价值,所以,教育的第一任务不是灌输知识,而是辨别每一个学生的才智。帮助孩子发掘其特有的才能,让其才能显露出来并

不断超越自己,让其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感受自己的价值与骄傲!由此,活着才有意义,生命才会创造!

我想说,认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不难,最难的是经历生命历程的磨难! 很多人都羡慕别人如此的幸运并已经成功,却感慨自己的经历不幸和成功难及。——这好比看人家养孩子,这么快且这么容易。其实,女人生育的痛苦都相同,人生的磨难也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