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有温度的教学体现在哪些方面
你好,根据您的问题回答如下:
有温度的耐竖仔课堂必然是爱的课堂。教师要怀着仁爱之昌汪心,对学生、对课程、对社会、对人生充满情感和正能量,在课堂上传递情感和正能量,让爱充满教室的每一个角落,从而温暖学生,抚慰心灵。有温度的课堂还应该是智慧的课堂,在45分钟的限定时间内,教师要引导学生探奇觅胜,在哪里停顿,停顿多久,让学生飞翔,要飞多高,都要成竹在胸,方能收放自如。
一堂好课应该通过教师智慧的、适时的控温和导引,使课堂维持在沸点以下的准高温状态为佳。在这样的温度中,师生容易生成融洽、和谐、轻松、理解的教学情境,便于双方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在彼此的沟通和接纳中,在自主互动、合作探究中擦出创新的火花。在这样的课堂温度中,教师始终处在爱、奉献和价值实现的饱满情感状态,能高质量地引领学生在知识和能力的海洋里自由呼吸和穿梭;而学纤晌生也处在可控的超情感状态中,能够较好地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完成知识的认知和迁移,形成高效课堂。
⑵ 教育需要温度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保障和规范教师管理行为以及保护学生合法权益,教育部于2020年发布了《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
教育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没有一定力度的惩罚,也许学生改正错误的效果会不明显。但是,正如朱永新教授在《让孩子创造自己》一书中,所言“教育应该是唤醒和指引,而不是批评与惩罚”。作为一名教师,不能把教育过于简单化了,更不能过于粗暴,学生需要有温度的教育。
我想起了最近发生的一件事情。
上周,班上一个男生带了扑克牌过来,还在课间与同学打牌,值周的行政告诉我这个情况,还给班级扣了操行分。说实话,我听到消息的瞬间,是非常生气的。可是我转念一想,我只是跟学生说了不能带扑克牌这件事情,并没有针对这件事情进行具体的规定,我也没有具体的可操作的惩罚措施,我不能罚他们。于是,我心生一计。
我叫来那些“肇事者”,看着这几个大男孩战战兢兢的样子,我在心里偷偷发笑,但我却佯装生气的样子,直勾勾地盯着他们。他们被我的眼神所“震慑”,纷纷低下了头。看样子,他们已经认识到了错误,也就到了我可以进行下一步的时候。
“你们想在学校里玩扑锋哪拿克的心情我很理解,可是你们今天违反了班级的规定,还给班级扣了操行分,我很难受。你们知道,我们班好不容易第一周获得了示范班级,我多么想这个示范班级的称号一直留在我们班呀!可是,这周肯定是不可能了。”我再次盯着他们。
“老师,我只是想带扑克过来玩一下,没想到会有这样的后果,真是对不起!”带扑克牌的小A说。
“老师,我们错了!我们下次再也不不玩扑克牌了!”小B真诚地说。
……
这几个“肇事者”一一交代了自己的想法,我看时机已到。
“你们很有担当,是真正的男子汉!那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吗?”我把问题抛给缓汪了他们。
“老师,我们既然给班级扣了分,那我们就为班级做点贡献吧!”小A说。
“那你们打算怎么为班级做贡献呢?”
“那我们就打扫教室卫生吧!”这个办法正中我下怀,于是我答应了他们,同意给他们一个机会。
课后,这几个“肇事者”认真打扫教室卫生,为班级做了贡献。
学生犯了错误,不仅对自己的成长不利,也给其他人制造了麻烦。于是,我想到了让犯错误的学生为班级银搭做好事的方法,这样,学生有了“立功赎罪”的机会,班级也因此而受益。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如果一味地去“惩戒”学生,而学生却没有发自内心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那这个“惩戒”又有多少用呢?
我想只有教育有了温度,学生能够去发现错误的原因,再去寻找不再犯错的办法,教育才是真实发生的,毕竟知道为什么犯错并不再犯错远比惩戒学生更重要。
⑶ 做有温度的教育
教育需要什么样的温度?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棵新栽的小苗,高温和寒冷都不能让其健康成长,只有和煦的阳光,而这缕阳光的温度就是我们学校和教师的温度。新教育研究院院长卢志文说过:“过分的热情,就像过高的温度,它会把你想孵小鸡的鸡蛋煮熟。”任何一个人从事教育工作,不可能一直保持高度的激情,不可能一直处于亢奋的状态。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教师对教育持有合适的温度,师生交流传递的知识、道德、情感,也将是有温度的。做一名有历缺温度的教师,才能不断地用心、用行、用爱,用合适的温度滋润我们身边茁壮成长的孩子们!
B、怎样实施有温度的教育?
教育需要适宜的温度,不因内心的冷漠而麻木,不因外界的浮躁而喧嚣。
一、燃烧对生命生活的激情
----用心办有温度的学校,让校园充满活力。
世界万物中,唯有生命最为珍贵,一粒种子,一只蚂蚁,都联系着一条小小的生命;生命是短暂的,我们去热爱生命、珍爱生命,用短暂的生命,绘出一幅绚丽多彩的画!
教育生命的成长,无论是冰冻三尺的寒冷,骄阳似火的酷热,还是润物无声的温暖,都不能没有温度。温度需要环境的创设,着力打造有温度的教育“场”,才能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可以具体化为琐碎而细小的教育细节,通过一个个教育场景的设置、一个个教育问题的设计、一个个教育情景的设想,用有温度的教育细节来传递,文字才会站立起来影响到孩子。
要让学校呈现流淌的状态,没有状态它怎能流向深处,鱼儿怎会游,水草怎会长?在这每个角落都有教育的世界,温度的适当是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过热容易烫伤,过冷容易冻伤,只有适合的温度,才会促进和谐教育长成参天大树。
二、沸腾对教育教学的热情
---用行做有温度的教师,让课堂充满激情。
“育苗有志闲逸少,润物无声辛劳多”。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人,出于强烈的使命感,要甘于寂寞,甘于辛劳,志于心、立于行----付出感情、时间、精力乃至全部心血。
教师这个职业是蕴含着巨大力量的职业,因为教师是能够邀请伟大和美好的事物进入课堂的那个人。只要教师敞开内心世界、坚持敏锐的观察,就不会忽略或错过在课堂上师生的对话中那转瞬即逝的一份份伟大和一个个美好。
三、溢满对学生学子的真情
---用爱丰满成长的心灵,唤醒学生的个性。
教育家夏丏尊曾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生是衡量一个教师师德水平的标尺。
爱是一门艺术,能爱是一个低层面,善爱才是一个高档次。要做到能爱、善爱,就要捕捉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微小“闪光点”,爱他肢衡辩们具有极大的可塑性----要燃起他们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能动性;要点赞他们的点点滴滴进步;要爱他们成长过程中孕育出来的一串串教育劳动成果。
C、新教育呼唤有温度的教育!
教育是什么?教育是农业、是耕耘,而不是急功近利;教育是传递、是培育,而不是揠苗助长;教育是生成、是唤醒,而不是物质唯上;教育是静候、是呵护,而不是厚此薄彼;教育是个性、是改变,而不是整齐划一。
办有温度的学校,是新教育实验“拦枣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一道独特风景,这个温度体现在对学生的终极关怀和终身发展上,目的是让学校成为孩子的生活佳园、学习乐园、精神家园。
我们是教师,我们就是摆渡人,送别人到岸的时候,也正是自己到达彼岸的时刻!
办一所有温度的学校,就是让学生觉得校园的一草一木温馨和谐,能吸引师生;就是要让学生感到校园的幸福和温暖,让学生喜欢;就是能够传递智慧、激活能量。就是让学生感到校园生活的丰富多彩,每天面对的不是单一的读书做题;学生能够张扬个性,扬长避短,自信阳光的成长。
做一个有温度的教师,就是把学生当人看,一视同仁,常常有一脸永恒的笑,能够春风化雨,感化学生。教师的温度就是感染力,像一个磁场,在课堂上努力营造一种适合的情感河流;教师的温度就是凝聚力,像一场甘霖,春风化雨般滋润学生的心灵。
教育有了温度,学生才会愿意向我们敞开心扉,愿意接受我们的影响,愿意与我们进行心灵的交流和对话,教育才会蜕化为真正的教育。
⑷ 有温度的教育
万物皆有态闹道,教书有其道,教育更有大道,教育的道在于立人,在于尊重,发现与唤醒,在于上所施与下所效,之间赋予人发展的能力,并引其向善,教育的道就在于有温度,教育应是温暖的,因为棋子像是一个个独一无二的,鲜活的生命体,是个体与个体之间心与心之间的碰撞与交流。
有温度的教育,朴实无华,是落地的教育,他拒绝浮躁的推介与包装,蕴藏在孩子们慢慢长大的课堂,奔跑的运动场以及校园里的每一个地方,润物细无声。晨读,午吟,晚读,日复一日,读书节,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年复一年,春种夏耕,秋冬收藏,孩子们就这样在快乐而安静的校园中长高长大。
有温度的教育是遵循规律的教育,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这里没有做不完的试卷,写不完的作业,没有抓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式的教育方式,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反对贬损,放弃,以揠苗助长,因为我们坚信教育是什以适度的力量。
有温度的教育是充满温情的教育。有温度的教育是蔡芸芝老师高高举起,却又轻轻落下的教鞭,是陶行知先生,送给学生,网友的4块方糖,是教师节,背后摸摸10个孩子的头,在拉拉5个孩子的手,在充满温情的教育中,教师面对的是每一个如此不同的生命,我们用心把孩子的每一天擦亮,让孩子们每天都幸福快乐,有所收获。
有温度的教育是充满宽容的教育。我们呼唤张弛有度,提倡科学思维,人有形形色色,事有万万千千,人生没有标准答案,再多的情感和理伍闭凯性也无法确保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不出错,因此,我们在于,严于律己的同时,要懂得宽容他人,不让爱的齿轮因错误而停转。
着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有腔唤温度的教育需要教育者不急躁,不极端,不尖锐,讲话有温度,上课有温度,着书立说有温度,需要教育者内心丰盈,乐观向上,爱每一个孩子,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孩子,并全身心的投入教育事业,需要学校成为孩子们自由成长的精神家园和乐土。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监狱人,那温暖人心的力量,足以融化一切蒙昧冰冷与戾气,让真善美的种子萌发、开花。
⑸ 做有温度的教育
一百多年前,千万学子经过汗牛充栋的洗礼,笔墨书香的浸渍,传承了中华文化;一百多年后,学生打开手机,轻动手指,只为了自己一时的欢愉;一百多年前,洒扫应对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一百多年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是学生的常态;一百多年前,“家训”是家庭重要的组成部分,一百多年后“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家长的信条;一百多年前“立人”是教育的根本,一百多年后“成绩”是教育的先锋。我不能说以上是全部,至少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变得如此的冰冷,如此的功利。而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多么希望鲁迅再世,高呼“救救孩子清察猛”!我更想说的是做有温度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一、教育的温度是一个圆。
一粒种子想要长成参天大树,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也是一个合力的过程。因为他需要的不仅仅是浇水,还需要适宜的条件(春天)发芽;需要阳光的关怀进行光合作用;需要一定的土壤环境,以便根从土中吸收水,矿物质,还有N元素,还有微量元素等;再加上恰当的浇水,以便分裂的细胞吸水。不经如此,只能夭折的夭折,歪斜的歪斜,空心的空心。一个孩子的成长也恰如种子长成大树一般。常听说“社会是个大染缸”,又听说“三加二等于零”。当孩子眼里看到的多是“以义谋利”时,当家庭的主要论题是成绩时,教育的温度也就降为冰点。即便学校的教育再科学合理,教育的合力未能形成,教育的圆没蚂出现了缺口,“千里之堤”也会坍塌。
突然听说班里的一个男生踹了老师的门,掀翻了办公室的洗手池,差那么一点就要踹到老师了,要不是家长拉着,要不是旁边的学生拉着,就差那么一点点就踹到老师了;听说家长的到来是因为学生的学习问题;听说孩子在家只要是学习,一切都可以商量或者让路;听说孩子虽然过了青春期,可是谈学习就逆反;听说同事们都义愤填膺,因为学生竟敢打老师,必须答桥以儆效尤。可是,那一晚,我很伤心,为了那个老师,为了那个家庭,更为了那个学生。因为我从来没有想到那个孩子会做出如此出格的事。“亲其师信其道”,不亲其师大可以走开,何必要短兵相接呢?一个老师如此孜孜不倦却换来的是学生的拳脚。可是静思之,觉得孩子的错误真的应该孩子一人买单吗?假如家长不为了学习骄纵孩子,假如孩子还有一些兴趣爱好来缓解学习的压力,假如……这又何尝不是教育冰冷的浩劫。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还是老师,在那一刻,他们之间似乎只有利益的冲突,而忘记了生命的美好。教育有可为之,必有不可为之,教育不是机器模子。当非要将不可为变成可为的时候,悲剧就会上演。
二、教育的温度在于教师的良知。
从小受到的教育都是“教师是伟大的”,直到今天,我依然认为教师是伟大的,可是我更认为不是所有的教师是伟大的。“良知之在于心”,而良知最大的敌人就是功利心。一个把教书等同于其他职业的教师,一个只关注学生成绩的教师,一个功利心十足的教师从来都不是伟大的。真正的教育一定是“灵魂的工程师”。因为有温度的教育,不仅仅是“授业解惑”,也不仅仅是考试卷上鲜红的分数,更多的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是“以人育人”。所以伟大的教师虽然也把教书当成养家糊口的来源,但他绝不会计算自己的学生竞赛得了一等奖能够给自己带来什么实惠;伟大的教师虽然也天天把自己当成老师看待,但她绝对不会把学生当成“学生”,他会把学生当成和他一样的生命个体去珍爱,其教育指向的是一个个独一无二的、鲜活的生命体,意味着个体与个体之间心与心的碰撞与交流。“有不善未尝不知,良知也;知之未尝复行,致良知也”。教育只有抛开功利,努力做到“致良知”,一切就会水到渠成。教育不是为了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有温度的教育应该是照亮别人的同时也照亮自己!
二、教育的温度需在学生的心髓入微处用力。
一百多年前,明月寄相思,李清照的一句“雁过时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让无数痴男怨女泪眼婆娑;一百年后,学生似乎更愿意在虚拟的空间里戴着面具,扮演着另一个自我。生活的本真被信息过剩而冲刷殆尽,心灵无处安放。毕淑敏说“心为血之海,那里汇聚着每个人的品格智慧精力情操,心的质量就是人的质量”。于是我用我的温度燃烧学生的冰冷,对抗机器的坚硬。我努力的让我的学生有那么一点点文学素养,努力的让我的学生高雅一点点,努力的让我的学生努力的向往阳春白雪,努力的让我的学生的中学生活五彩斑斓。于是,我给我的学生讲鲁迅的“彷徨、呐喊”;讲李白的“苦梦与飘然”;讲《论语》中的君子的“礼仪、利义”;讲《重返狼群》中生命的救赎;讲《最强大脑》中最强大脑的淬炼;讲《重构生命的意义》中生命原来可以重构;讲《自控力》中的冥想;讲身边的人生百态。于是我让我的学生在春天的时候观察日日走过的小道旁的不知名的小灌木的叶子又多了几片;我让学生在秋天的时候站在校园的大树下感受秋风的洗礼;我让学生在24个节气的日子里和家人朋友过一个中国的节气;我让学生为我讲砥砺奋斗的五年;我让学生在节日里互相问候抢红包﹍﹍这不仅仅因为我是语文老师,更因为我深知,学生无论是放浪形骸也好,还是木讷寡言也罢,是品学兼优还是谈学习即色变,每个生命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心髓深处都有自己的领地。所以,不以偏概全,不一概而论,不做加工模型的机器,做真正的有温度的教育“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三、教育的温度更多的是为了温暖学生的未来
湖南某学校高三70名学生共获得267封世界一流名校录取通知书,包括239封美国综合排名前100院校,21封澳大利亚八大名校和7封多伦多大学、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等加拿大一流名校的offer;南京某学校高三学生不到470人,已有295人被美、英、法、澳、日等名牌大学录取,目前仅剩21人需参加今年高考……教育的神话让无数家长心之所望。可是,也就仅仅70名学生,剩下几十万的考生情何以堪。因此,我们的教育关注的更多的是一般,而不是个例。常常听到同行抱怨三流的学校还能怎样。毋庸置疑,衡量的标准似乎只有成绩,可是世界上毕竟绝大多是“凡夫”。 教育的温度,关乎的不仅仅是学生一个人的未来,也关乎到一个家庭的未来,甚至几代家庭的未来,因为思想是可以传递的。我们的责任更多的是让那些即将成为“凡夫”的孩子不要再成为“俗子”。将来,他们可以贫穷,他们可以从事普通的职业,他们可以一生为了养家糊口而辛劳,但至少他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至少他们可以在任何时候都幸福而不自卑,至少他们可以在穿梭于市井之余还在心里拥有自己的“诗和远方”,至少他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不再把分数作为唯一的追求,这就是教育的温度,教育不仅仅为了眼前的苟且,更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
《传习录》中说“吾儒养心,未曾离却事物,只顺其天则自然”而我也想说“吾儒教学,未曾离却温度,唯有顺其天则生灵立。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唯有如此,方无愧于“育人”二字。
⑹ 做有温度的教育
我“改变主义”转写“做有温度的教育”这个话题纯属临时决定,近日针对“接连”发生的残暴的学生杀害老师事件,我更多的是思考“孩子为何这般心狠”、“心狠孩子背后隐藏着什么”等问题。
然而,拜读了近期众多关于杀害老师事件背后的“评论”后,我赞同了各界网络、媒体的“斥责”。纵观不断的“同仁泄愤”,我心里平静了许多。作为一名教育事业的局中人,索性我就改变近日的思索朝向,不谈“孩子为何这般心狠”,也不论“心狠孩子背后隐藏着什么”,就站在教师的角度说一说:“做有温度的教育”。
正如苏州大学教育哲学博士、语文特级教师李镇西老师在其卓着《爱心与教育》中所言:感情不能取代教育,但教育必须充满感情。
我在此引用这句话来佐证“做有温度的教育”的论断,一不是质疑由于教师缺失爱心而引发杀害老师事件,二不是“灌输”这一众所周知的理论,旨在反思教师做有温度教育的“行”与“措”。
或许我会在这篇文章里毫不留情地指责部分教师做教育没有“温度”;或许我所指责的现象不足为代表性,但我相信我所说的现象是真实存在。教师自我值得反思、检视,管理领导也值得思考、引导。从而促使教师们由做有温度教育的“理论家”改变为做有温度教育的“行动家”,并具有自我的独特的教育方式去绽放“教育温度”。
我们教师也有自己的学生年代,闭眼重回当年,寻找我们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又讨厌什么样的老师?
无疑不会忘记曾经给你关爱、那怕一点点关爱的恩师。
曾经在你无助的时候,他搀扶了;曾经在你失落的时候,他安慰了你;曾经在你犯错的时候,他感化了你……为此,你没齿难忘!
我们也曾讨厌当年不听是非的他,我们也曾拒绝当年一概而论而论的他,我们也曾对抗当年热潮冷讽的他……为此,你也没齿难忘!
换个位置,换种思路,我们不妨想想: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有了这样的良言指引,遇到“难教”的孩子,我们就会多了一些理性、多了一些关爱,于是也就多了一些教育温度。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是为了“批驳”部分教师的教育态度,不少文章和领导常常引用的一句话。其实这句话的引用是有问题的,误解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初衷,经李镇西老师查找苏霍姆林斯基相关书籍证实了这一不良说法。苏霍姆林斯基的《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一书中他写道:“直到不久前,这种说法还是相当流行的:‘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教师’,既然如此,那就应当没有难教的学生了。而所谓难教的学生,是无能的教师臆想出来的而为自己的教育无能找借口。”紧接着,苏霍姆林斯基便用了大量篇幅来论证:“难教的儿童总会是有的,无论如何也不能摆脱他们。”苏霍姆林斯基严肃袭中埋而详尽地分析了这样的儿童产生的原因,提出了积极面对这些孩子的建议。
我在这里引用李镇西老师证实的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段话,就是要重温一个理念:难教儿童总会是有的,无论如何也不能摆脱他们,要积极面对这些孩子。但是,这句话只是教育者的严于律己,而非一种教育评价标准。现在一些领导——甚至一些教师出身的教育行政领导,恰恰以此作为“评价标准”,或者把这句话当成训斥老师的“绝对真理”,于是,这句话便引起了老师们的反感,进而引起了争论。索性老师们也就寻找着种种借口,抛弃了难教拍蚂的孩子,并用消极的态度面对培斗这些孩子,长久以来“教育的温度”就缺失了,甚至还把责任推给了他人!
有时我想:我们教出来的学生,或许一句完整的话都表达不清楚,道德素养那么低。我们作为教育学生的执行者,还要把这样的责任推给谁呢?“反思自己,检视自己,努力前行,做一个有温度的教育人”这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真谛。
上述领导的“不良评价标准”,加之教师的“推责观念”,使得温度教育理念便与温度教育现实有了“隔膜”,被断裂开来。目前我们教师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作为教育的局中人,在种种繁重的工作中,面对种种奇葩的家长和学生,客观也好,主观也罢,努力地寻找着种种自以为是的借口,把对教育热与爱抛洒到云霄,并以教育之外“第三方”的身份进行着种种指责与埋怨。导致理念与现实出现了重重障碍。
我国生命化教育的倡导者、慢教育思想的提出者张文质老师在《教师的“微革命”》一书中提出一个很实际的说法:不要说应试教育到要等多久,我们才能变革它,我们不要想这个问题,可能我们孩子一代,甚至孙子这一代,教育的某种困境还很难改变。但是,我们可以思考的是,能不能从能够改变的地方做起。
是啊,我们哪怕面对的是应试教育,但也可以使它更人性化,成为有温度的应试教育,而不是冰冷的应试教育,是更尊重人的应试教育,是在人困难的时候,能予以援手的应试教育。
教育的爱不再是一种心态,而是一种能力。中国教育的希望在于每位老师从自己做起,与其说学生厌学,不如反思学生厌教;与其说客观不足,不如反思主观不力。因为我们能做到的只有改变自己,因为我们能实现的只有用爱感化。
我们要学习孔子的为己之学,把一个民族民族的目光、社会的责任,从关注他者、上位者转变到每个个体自己身上;我们要学习孔子的仁学,把个人的目光,从关注世界,转变到关注自己的内心。由内而外,从改变自身开始,来改变教育。
我们既要有个体的当担精神,也要有集体的智慧精神。让我们携起手以当局者的身份,从自我检视开始,克服重重困难,拾回对教育的那份热、那份爱,切实践行有温度的教育。化冰为水,化水为汽,化邪恶为善良,最终优化我们的育人环境,让我们安心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