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怎么走出教育发展的困局
顾明远:中国教育如何走出困境?
一、就教育论教育能走出教育的困境吗?
教育是社会流动的主要途径,是人们向上流动的最重要的渠道。但是社会分配不公,就业困难,贫富差距过大,城乡二元结构尚未消除,这是教育出现问题的最主要的根源。要说教育的病理,这是最主要的病理所在。下面我们来说说其他的病源。
(一)“学而优则仕”的文化传统影响着教育
中国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孔子提倡“学而优则仕”,提倡教育,任用贤才,起到了进步作用。科举制度摒弃了世袭制和用人唯亲的弊端,它激励庶民百姓通过学习,进入仕途,促进了社会流动,相对公平,同时又鼓励读书,尊重知识,促进了社会文化建设,是社会的进步。但是,“学而优则仕”明显存在功利主义思想,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最大影响还制造了学历主义的价值观。这种功利主义、学历主义价值观一直影响到今天。我们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子女读了书就要当干部,当白领。西方社会则没有这种思想观念。比如,德国的孩子在上完四年基础教育后就开始分流了,根据能力和成绩分别升入主要学校、实科学校、文科中学。美国则大多是综合中学,设学术课程和职业课程,由学生自己选择,毕业以后也是有不同的出路。
(二)重学术轻技术的传统思想
重学术轻技术的思想是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培养“君子”的教育目标相一致的。君子是具有高深学问的人,是劳心者而不是劳力者,是不从事体力劳动的。技术掌握在劳动人民的手里,但君子认为这是雕虫小技,不屑一顾。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只重视伦理道德,不重视科学技术。
我们常常从出土文物中看到,我国古代已有很高的冶炼技术、制陶瓷的技术,哀叹怎么后来都失传了。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学校教育不传授这些技术,并且蔑视技术。知识分子不去总结这些技术,一旦掌握技术的工匠过世,其技术也就终结,不能流传于后世。近代科学没能在中国产生,不能不说与这种轻视技术的传统思想和传统教育制度有关。
(三)攀比文化助长了教育竞争
攀比是教育竞争的推手,所谓“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但是“起跑线”在哪里?每个孩子的“起跑线”是一样的吗?现在许多家长把“起跑线”设到幼儿园,甚至更早。但是儿童成长是有规律的,而且有一定的阶段性。超越儿童发展的阶段性,不仅不能促进儿童的成长,反而会损害他的成长。
要知道,每个儿童的“起跑线”是不同的。刘翔和姚明的“起跑线”能一样吗?都是运动员尚且如此,不同的专业的“起跑线”更是不同。家长要找准孩子的“起跑线”,就要了解孩子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不要与别的家庭攀比。
(四)社会用人制度的学历主义
社会用人制度对于教育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目前,我国劳动就业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用人单位不是考查应聘人的能力,而是看他的学历。因此,学历、名校往往被作为用人单位衡量个人基本素质和能力的最重要的指标。许多单位有的工作本来很平常,但招聘的时候提高学历,要求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更有甚者,不仅要求高学历,而且要“查三代”,审查你的本科是在哪类学校毕业的。“211”学校、“985”学校的毕业生就占了极大的优势。劳动力市场上的学历歧视、性别歧视、身体歧视比比皆是,这种社会用人制度极大地刺激了升学、升名牌大学的竞争,恶化了教育环境。
Ⅱ 钱理群教授说,中国教育的病症是利益问题,教育问题该如何从根本上解决
钱理群先生认为中国教育已经形成了巨大的利益链,必须要对教育进行彻底的改革。利益链条一直都存在的话,必定会对自己的生活产生影响,孩子根本没有办法好好的学习。孩子学习知识是必须要有的一个过程,不法商家不能够用这些来赚取一定的钱财。有关部门一定要进行严厉的打击,把那些违规人员全部都给抓捕起来。因为只有用这种方式,才可以彻底的让教育出现改革的现象。
总的来说现在的教育一直在剥夺孩子的理想,剥夺孩子的亲情。家长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孩子能够一心都投在学习当中。根本不管孩子有怎样的兴趣爱好,必须跟学习有关才行。家长一定要替自己的孩子想一想啊,他们究竟喜欢做什么。不能够让叛逆的心思变得越来越重,否则的话孩子可能会离家出走。
Ⅲ 教育行业未来走向如何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教育行业也在迅猛的发展。几十年来我国教育行业已经从较为单一的公办学历教育模式发展为一套结合社会各方资源,覆盖学历及非学历教育的综合生态体系。广义的教育是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活动的有组织或无组织的行为。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全日制的学校教育,而且包括半日制的、业余的学校教育、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和网络教育等。教育行业按照接受教育的阶段可以划分:学前教育(幼教)、K12阶段(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大学阶段)和成人培训(毕业后) ,从内容上也可大致可以分为学前教育、学历教育、专业培训、在线教育四大类。
政策层面上,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此文件的制定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加快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2019年10月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共同发布了《关于2018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公告显示2018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46143.00亿元,比上年的42562.01亿元增长8.41%。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主要包括一般公共预算安排的教育经费,政府性基金预算安排的教育经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办学中的企业拨款,校办产业和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教育的经费等)为36995.77亿元,比上年的34207.75亿元增长8.15%。
教育行业在大环境利好的前提下,我们认为,未来十年,教育行业将迎来新一轮黄金发展期。教学质量提升将会是这个阶段的主要驱动力,而资本则会是主要助推剂。不同教育行业子领域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也呈现各不相同的路径和机遇。《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教育优质化、普及化、公平化、终身化和创新服务能力反映了教育现代化的主要内涵,教师队伍专业化、治理现代化、信息化、国际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因而未来教育行业的发展趋势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01
细分领域多,
每一个补缺市场都有发展的机会
教育市场是一个万亿级别的市场,服务对象的年龄跨度从 0-6 幼儿启蒙阶段到 K12,再到考研留学、职业培训乃至终身学习。教育行业经过近十年的高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教育行业股权投融资数量达到300起以上(不含IPO和上市公司并购),2019年有三家教育公司市值破千亿,分别是好未来、新东方和中公教育,尽管如此,三家市值破千亿的公司总和在总体市场中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讲占比较低,因此未来中国教育市场一定会产生更多体量巨大的教育集团,每一家集团都不是大而全的,都可以在细分市场中寻找机会,获得意外的收获。
02
教育是真正刚需的消费升级
据专家预测,二胎政策放开将带来每年500-600万的新增出生人口,这将带来千亿的消费市场,充分打开了幼儿教育市场巨大的发展空间。据统计,教育支出在中国已经超过其他生活费用成为仅次于食物的第二大日常支出,很多家长甚至愿意为了孩子的教育投资下“血本”,而随着80后、90后等年青一代陆续升级为父母,教育培训市场逐渐向着幼儿化和素质教育方向发展,素质教育和早教托育最有望成为未来的投资机构的“宠儿”。同时教育行业在资本市场的助推下必然也会带动教育消费升级。目前三大股票市场教育上市公司合计超过70家,海外市场教育IPO也逐渐常态化,其中港交所成为大陆民办教育企业上市的首选之地。一级市场的价格逐渐回归理性,资金量的减少会使教育市场的马太效应凸显。教育的消费升级体现在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不断扩大,促进教育行业产生更精准的教学服务,从而在整个教育行业产业链中消费需求会不断升级。
03
教育信息化会加速发展
教育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内容、产品、技术、平台等不断迭代升级,以互联网、AI等为代表的新兴科技赋能教育,推进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此文件的制定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加快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未来教育信息化以及智慧教育相关的领域会得到很大的发展,教育信息化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教育资源不平等的问题,目前教育信息化方面的基础条件和发展态势也具备了快速推进的基础,所以此后几年,教育装备智能化和教育方式信息化会有快速升级的投资机会。特别是东西部教育不平衡,城乡教育不平衡方面,未来会给予教育信息化更多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