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教育扶贫政策
教育扶贫政策是通过在农村普及教育,使农民有机会得到他们所要的教育,通过提高思想道德意识和掌握先进的科技文化知识来实现改造和保护自然界的目的,同时以较高的质量生存。
扶贫攻坚是“十三五”规划的重中之重,是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键举措。如何确保贫困人口彻底稳定消除贫困,笔者以为须从根源入手,教育扶贫是彻底稳定脱贫的重要推手。
国家要拔除贫根,随着扶贫工作进入冲刺期,需要产业扶贫、教育扶贫、技能培训、易地搬迁、保障兜底等多管齐下。教育扶贫就是营造起扶贫扶志扶智的环境,解决人的素质先脱贫,转变一些贫困人群的“等靠要”观念,引导贫困农民家庭主动发展致富。
据国家最新公布的农村教育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地区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的教育发展还比较滞后。弥补教育“短板”,就得解决城乡、东西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现状。
首先要在观念和政策上向贫困地区倾斜,加强东西部教育资源交流。其次要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吸引高端人才投身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利用互联网为贫困地区的孩子提供平等、开放的远程教育平台,从而缩小城乡、东西部的教育资源差距。
《关于教育扶贫工程的实施意见》第二条 1.提高高等教育服务能力。提升高等学校特别是省属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为片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人才和智力支撑。组织高校、科研院所与片区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选择部分有一定基础和发展前景的企业进行重点帮扶,支持其发展壮大,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2.加大高等学校招生倾斜力度。认真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农村学生单独招生”、“地方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专项计划”等,扩大片区学生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
3.开展高等学校对口扶贫工作。发挥高等学校在人才扶贫、科技扶贫、智力扶贫、信息扶贫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支持省内高校加大对口支援力度,建立对口支援长效机制。在片区内加快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培养工程”。
⑵ 教育扶贫的意义
教育扶贫的意义
经济越发达的地方,教育程度越高。扶贫先“扶智”,越重视教育的地方越容易脱贫。”上海“组团式”教育工作队队长、日喀则市教育局副局长、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校长傅欣说,“工作队以系统规范化教研提升教师队伍业务素养,以灵活的‘一岗双任’制度促进沪藏教师融合,并将优秀理念与经验辐射到更多学校,增进日喀则教育内涵式发展。”
教育的缺失是“能力剥夺的贫困”,是比收入贫困更深层的贫困,它会引发“贫困的代际传递”。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表明,不同层次受教育者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水平不同:本科300%、初高中108%、小学43%,人均受教育年限与人均GDP的相关系数为0.562。要想拔掉“穷根”,就得下活教育扶贫一盘棋,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掌握一技之长。
过去,一提起教育帮扶,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送资料、捐款捐学习用品、派老师到贫困地区的学校去上课等,但是这些做法扶贫效果并不理想。现在,精准教育帮扶已经不仅局限于课堂。在课堂之外,更要建立起“造血”机制,像此次上海“组团式”教育援藏推出的“一岗双任”的“双教研组组长制”,就是由当地教师担任教研组组长、援藏教师担任兼职组长,让当地教师和援藏教师一起负责教研教学,以共同管理的方式实现互相学习、融合提高。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家兴盛,教育为先。随着中央和各地不断加大教育投入,一些贫困地区教育硬件条件得到显着改善,因而“软件”上的提升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精准帮扶,可以让贫困地区在教学人才无法有效引进落地的情况下,提升“存量”老师的素质,助推培养学生的“增量”人才,真正从“输血”到“造血”,为当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思进取、安于现状。通过教育扶智点亮扶贫之路,让贫困地区的每一个人都拥有实现梦想的机会。通过对贫困区孩子提供良好教育的机会,孩子成才之后,不只是经济上反哺家庭,也会带动一个个家庭的思想观念发生改变,帮助整个家庭树立脱贫的信心、坚定致富的决心。
⑶ 打赢脱贫攻坚战为什么要着力加强教育扶贫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实施大规模扶贫开发,使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上的辉煌篇章。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实施精准扶贫,不断丰富和拓展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不断开创扶贫开发事业新局面。
我国扶贫开发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中西部一些省(自治区、直辖市)贫困人口规模依然较大,剩下的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较深,减贫成本更高,脱贫难度更大。实现到2020年让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既定目标,时间十分紧迫、任务相当繁重。必须在现有基础上不断创新扶贫开发思路和办法,坚决打赢这场攻坚战。
扶贫开发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人民福祉,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我国国际形象。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是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标志,也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扩大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抓,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切实解决好思想认识不到位、体制机制不健全、工作措施不落实等突出问题,不辱使命、勇于担当,只争朝夕、真抓实干,加快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这块突出短板,决不让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掉队,实现《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确定的脱贫攻坚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