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教育性教学原则是什么
教育性教学原则是通过教学来进行教育的原则。知识与道德之间有直接和内在的联系,教育道德教育只有通过教学才能产生实际作用,教学是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也不存在无教育的教学。
教育性教学特点
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指既要传授给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既要对学生进行德育培养道德品质,此原则体现了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相统一的教学规律,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指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学会学以致用的目的。
直观性教学原则指教师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启发性教学原则指教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提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的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的教学规律。
② 教育机智的四个原则
教育机智应该把握两个基本原则:
第一,教师应遵循因势利导,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为达到正确教育效果的指导原则.
第二,教师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有有这样或那样的优点和长处,蕴藏着等待诱发的积极因素.
教育学相关原则大整理
1、赞科夫的五性教学原则
即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2、终身教育的基本原则
(1)终生的原则又叫个性化原则
(2)普通教育原则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3)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4)人人受教育与人人办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5)个性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原则
3、儿童权利公约的基本原则
无歧视原则、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认为儿童具有的四大权利是:生存权利、发展权利、保护权利、参与权利。
4、课程计划编制的原则
(1)保证实现教育目的与任务,体现课程结构的完整性。
(2)依据科学的课程理论,处理好课程系统内部范畴的几个基本关系,体现基础性和多样性。
(3)以教学为主,安排;精简课程,加强基础和有利于发展学生特长;知识体系相对完整,保证学科间的合理关系;统一性与灵活性、稳定与变革相结合。
5、教科书的编写原则
(1)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
(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注意贴近社会生活,并适当渗透先进的科学思想,为学生今后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
(3)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材还要考虑到我国社会发展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适用性。
(4)合理体现各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
(5)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
6、课程表的安排原则
(1)整体性原则。在安排课程表的过程中,学校要从全局着眼,统筹安排好课程计划所规定的每一门课程,使每一门课程都处在能发挥最佳效果的恰当位置,从而实现各门课程功能的协调化、整体化,产生最好的教育效果。
(2)迁移性原则。在安排课程表时要充分考虑到各门学科之间相互影响的性质和特点,利用心理学上的迁移规律,促使课程之间产生正迁移,防止负迁移现象的发生。
(3)生理适宜原则。课程表的安排,还要考虑到学生的生理特点,使学生的大脑功能和体能处于高度优化状态。
7、教学原则(冯巩找阴凉,寻思理直发)
启发性、巩固性、因材施教、量力性(可接受性)、循序渐进(系统性)、理论联系实际、直观性、科学性与教育性
8、程序教学法的基本原则
(1)积极反应原则
(2)小步子原则
(3)及时反馈原则
(4)自定步调原则
(5)低错误率原则
9、暗示教学法的基本原则
(1)愉快而不紧张的原则。
(2)有意识与无意识统一的原则。
(3)暗示相互作用的原则。
10、教学评价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发展性原则;
(3)整体性原则;
(4)指导性原则。
11、德育原则(向导至尊,正因机智平)
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严慈相济原则)、知行统一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教育一致性与连贯性相结合原则、平行教育原则
12、班级组织构建的原则
(1)首要原则——有利于教育
(2)目标一致
(3)有利于身心发展原则
13、班级管理的原则
首要原则——有利于教育
科学性、自觉性、民主性、整体性
14、班主任工作的原则
(1)学生主体原则;
(2)因材施教原则;
(3)集体教育原则;
(4)民主公正原则;
(5)严慈相济原则;
(6)以身作则的原则
15、班级突发事件处理的原则(有客官叫李可)
(1)教育性原则;
(2)客观性原则;
(3)有效性原则;
(4)可接受原则;
(5)冷处理原则。
16、操行评定原则
(1)体现素质教育思想;(2)公平客观;(3)促进学生发展
17、教育研究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是指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必须尊重事实,以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为依据,根据受教育者的社会生活条件和身心发展研究教育现象与规律,反对主观臆测,妄自论断。它是研究者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2)创新性原则。是指在教育研究中,研究者应该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得出新结论、产生新认识。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从教育的实践需要和实际情况出发,形成和发展教育理论,并努力运用教育理论来指导教育实践,以推动教育理论和实践向前发展。
(4)伦理原则(最重要)。要求教育研究应遵循基本的社会道德准则,不侵犯研究对象或研究参与者的权益,避免对其造成身心伤害。
③ 教学的原则有哪些
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一共有八个教学原则,分别是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直观性、启发性、循序渐进、巩固性、量力性和因材施教原则。
1、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科学性与教育性统一原则):即教学过程中既要传授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原则与之同理。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即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同时联系生活实际去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学生最后能够学懂学会、学以致用。
3、直观性原则:即教学中学生运用各种感官的观察或者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获得直接经验,丰富他们的感官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4、启发性原则:即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生动活泼的学习,最后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即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顺序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个原则又称系统性原则。我国古代的教学注重按一定顺序进行。
6、巩固性原则:即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知识,教师要重视组织各种复习,使知识长久地保存在记忆中,在需要时可以迅速再现出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孔子要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乌申斯基认为“复习是学习之母”。
7、量力性原则(可接受原则):即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是他们能接受的,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经过努力才能掌握。
8、因材施教原则:即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我国孔子善于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使他们发挥各自的专长,这一经验被朱熹概括为“孔子施教,各因其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