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怎样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
导语:一个人都需要有教养,无论大人还是小孩。教养来自于很好的门风也就是家风,也是从小需要培养的,耳濡目染的,有父母的长辈的言传身教,也有在家庭里的潜移默化,比如说文明出行,说话要有教养,做事要文明,不乱扔垃圾。
重点提示:言谈举止,接人待物是一个人外在教养的体现,小朋友从小就应该培养文明出行,说话有教养做事要文明,在外面不随地扔垃圾,这些基本的礼貌以及礼仪和生活常识对于人的一生都是很有用的,小朋友从小学着做可以事半功倍,伴随人的一生。
❷ 如何将幼儿文明礼仪教育渗透在游戏活动中
教孩子礼仪,就是教孩子优雅地过一生。从心理学上讲,被众人接纳的程度高,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打开局面,发展事业。当孩子懂得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他就会被别人接纳,受大家欢迎,就会有很多的朋友,让孩子终身受益。 教孩子礼仪,就是教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表现出良好的行为礼仪、仪表仪容和交往礼仪。 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特点 ,礼仪教育必须具有生活性、经验性和适宜性,必须关注幼儿的生活,让幼儿全身心、多感官地投入到以观察、操作、交往和表达为主要内容的各项活动中。因此,将礼仪教育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中,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一、从入、离园开始,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主动、积极热情地向别人“问好”、“问早”给别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是一个人讲礼仪获得好感的开始。早晨幼儿入园一声“老师早!小朋友早!”融洽了师生关系,拉近了同伴的距离,也调动了幼儿的情绪。每天早上,孩子、教师、家长见面行90°鞠躬礼,互相问好,看似形式,但长期坚持会提醒人们交往就要躬下身来,互相尊重,接下来交往中,矛盾就会大大减少。 离园时,培养幼儿主动同老师、小朋友说“再见!”经过一天的幼儿园生活,孩子们就要离开幼儿园了,一声“再见”有对下一次见面的期待,也有对今天友谊的依恋;同时也告知老师,我要走了!知道孩子跟谁走。简单的一句“再见”让孩子养成做事善始善终的习惯,这样简单和年复一日的问候,就会在孩子心中埋下行为礼仪的种子,终将结出文明的果实。 二、生活活动中,随机进行礼仪教育 (一)洗手时 经常见到这样的情况:幼儿洗手时手没洗干净,衣服弄湿了,玩水、拥挤的事时有发生。洗手时应教会幼儿顺着水流,手心手背搓擦清洗干净。集体洗手时,应当先后有序,互相谦让,注意节约用水,不要把水龙头开得太大,以免溅湿衣服;自己洗手时,不要玩水,洗完后将水龙头关紧,保教人员应当经常提醒、督促、示范。为此,我们将洗手编成了“儿歌”:小小手,小小水;先到洗,不拥挤;勤洗手,好习惯。孩子们一边念一边洗,洗手也成了好玩的游戏,孩子爱上了洗手。 (二)用餐时 幼儿的进餐习惯直接关系到他们的生长发育,对幼儿来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于是,我们有针对性地在就餐前、餐中、餐后三个环节培养幼儿良好的礼仪习惯。餐前听音乐、讲故事、闻味道、猜饭菜,调动幼儿口味。教幼儿齐念节约粮食的感恩词,感谢农民辛勤劳动。感谢父母养育之恩,感谢老师辛勤教导,让幼儿从小对粮食产生敬畏之心,对别人的劳动要有感恩之心,孩子吃起饭菜更加香甜可口,更加爱惜粮食。餐中,坐端正、不挑食,吃饭喝汤不出声。餐后,幼儿收拾自己碗筷、桌子,把嘴巴擦干净。同时,把用餐礼仪编成儿歌;盘中餐,来不易;老农汗,师长情;不挑食,吃干净;食不语,收碗筷;好习惯,要坚持。 这样的用餐礼仪在孩子们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男孩子一个个像绅士,女孩子一个个像淑女,一举手、一投足,甚是优雅。 (三)午睡时 幼儿午睡质量的好坏也直接关系到孩子的生长发育,尤其是对大脑的发育影响甚大,因此,幼儿园老师应认真组织幼儿午睡。睡前,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培养幼儿有顺序地穿脱衣服、鞋、袜,并叠好放好,教师可以让幼儿听听音乐、念念儿歌,安定情绪。要注意培养幼儿正确的睡姿,不说话、不吵闹,眼睛一闭睡着了,天天午睡身体好。起床后,指导幼儿快速按顺序穿好衣服,收拾整理床铺。“摇啊摇,摇啊摇。好宝宝,要睡觉。不吵闹,静悄悄。小花被,盖盖好。两只手,放放好。乖娃娃,睡着了。”一首礼仪儿歌再现整体午睡情境。 其它生活活动中,也渗透相应的礼仪教育。幼儿喝水时,小水杯,双手拿;接好水,慢慢走;小心喝,不浪费;小水杯,归原位;入厕时,不拥挤;大小便,冲洗净。 长期坚持做一件事叫习惯,要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就需要长期坚持。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会让孩子身体更健康,生活更方便。 三、游戏活动中,巩固礼仪行为 游戏是幼儿园教育最普遍也是最基本的形式。通过游戏,幼儿将学到的东西亲身体验,加深印象,将礼仪教育渗透于游戏活动中,孩子们自然而然习得礼仪。尽量避免简单的说教,幼儿学习礼仪兴趣更浓。如让幼儿玩“做客”的游戏,引导幼儿学做礼貌的小主人,文明的小客人,让幼儿在游戏中了解一些做客的礼仪。玩“逛超市”的游戏,教导幼儿学会轻拿轻放物品,排队等候,使用礼貌用语等礼仪习惯。户外游戏时,教育幼儿不推不挤,团结协作,发生矛盾时会主动道歉,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做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好朋友。 四、教学活动中,渗透礼仪知识 (一)集体教学活动中,渗透礼仪知识 集体教学活动中,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安静有序的学习环境是孩子学习的基本保障,让孩子学会倾听别人讲话,别人讲话时不插嘴,回答问题前举手,不大声吼叫,轻轻地翻看图书,摆弄学具,会收拾整理图书。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让幼儿做事思路清楚,注意力更加集中。 (二)主题活动中,丰富礼仪教育内涵 组织礼仪主题活动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不仅教会了孩子怎么做,还教会了孩子为什么这样做,让礼仪深入幼儿心灵深处,激起幼儿情感共鸣,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幼儿园使用了北京“6+1”教育中心儿童礼仪教材,系统地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每周安排一节礼仪课。通过讲故事,礼仪情境表演,念三字经等活动,丰富幼儿礼仪知识,让幼儿熟悉了生活中的基本礼仪、公共场所礼仪、节日礼仪、家庭礼仪等。如大班主题活动《需要帮助的人》,在十字路口,明明和妈妈看见一位盲人叔叔正要过马路,引导孩子们动脑思考:明明是怎么做的?再想一想哪些人需要我们帮助,我们为什么要帮助他们?我们应该怎样帮助他们?又如玩蒙眼的游戏,让孩子体验盲人生活,激发他愿意帮助残疾人的愿望。通过主题活动的开展,孩子在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时,能给予适当的帮助,生活中不嘲笑残疾人,加深了礼仪品质的理解,也陶冶了孩子的心灵。 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在一日生活中不断地培养出来的,是在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它的养成有一个从生疏到熟练,再由熟练到“习惯自动化”的过程,要完成这一过程必须在实践中一贯性、一致性地要求。幼儿的礼仪教育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活动是实施幼儿园礼仪教育的主要途径,应该有针对性和系统性地将礼仪教育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活动中,将中华民族优秀的品格植根在孩子们灵魂的深处。
❸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火
生态文明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教师要善于挖掘、利用教材中的生态文明因子,找到渗透点和结合点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一、 巧妙点化,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悟
教材涉及生态文明的内容,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语汇积累、品词析句、理解课文等方面入手,适时地渗透生态文明教育。比如,低年级语汇积累教学应把生态文明教育贯穿渗透其中。我们常见的狮子、熊猫、大象、老虎、熊等动物,生活在笼子里,它们为什么不能自由自在地生活在它们自己的家园里?教育学生爱护动物,保护生态文明,思考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面对教材中无数纵横交织的生态文明教育契机,教学时,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仔细体味,自然地将生态文明教育渗透于教学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二、 相机熏陶,让学生在自行感悟中提升
第一,欣赏“插图”,直观形象。小学语文插图多达几百幅,要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例如,教学《桂林山水》,利用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观察清澈的湖水,翠绿的山峰,倒映在水中的山影、树影。美丽的景色在学生心头唤起的感觉,会产生愉悦之情,并慢慢沉淀,使之产生保护美丽大自然的愿望,这就强化了生态文明教育。第二,欣赏朗诵,感知形象。小学语文课文都是编者从古今中外名家名篇中精心筛选出来的文质兼备的上乘佳作,如《三亚落日》《草原》《黄果树瀑布》等,本身就是很好的生态文明教育课文。教学时,可播放配乐朗诵,让学生通过声音感受自然景观的美丽,引导学生认识只有生态文明保护得当,自然的美丽才能得以永恒,使学生在熏陶中深刻感悟生态文明的重要性。第三,自我朗读,内悟形象。加强朗读,能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会收到良好的生态文明教育效果。如教学《长城与运河》《迷人的张家界》这类课文,要指导学生在朗读中,用赞美和喜爱的语气读出自己对大自然、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进而提升他们保护生态文明和自然资源的情感。
三、 有意运用,让学生在反复实践中养成
课上,在课堂练习中运用。课堂练习,除了巩固所学知识,也可有意设计生态文明教育渗透其中。如第八册有个看图讨论练习,除了复习相关句型造句外,可引导学生仔细观看画面:青山,绿水,嫩草,舒坡;沙滩野餐,水里游泳;试飞航模;海鸥低旋。要求学生再造一句,勾画一幅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人与植物的和谐共处图来。这样的训练多次反复进行后,学生必然会得到生态文明教育,形成重视生态文明的意识,养成注意生态文明的习惯。课后,在拓展延伸中运用。一方面,可通过写作练习有意训练。另一方面,可通过活动安排反复实践。小学语文虽有不少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但其深度和广度还需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来补充。可把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有意安排在活动中,把学生的视野引向更广阔的课外天地,来强化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和培养学生保护生态文明的社会责任感。
小学语文教学,无论是课堂还是课外教学活动,都可以渗透生态文明意识。只要我们能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精心挖掘教材的生态文明因素,选准渗透点和结合点,研究渗透技巧,增强渗透效果,就能促进全面的生态文明教育。
❹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材应体现现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欣赏文学作品,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我们要充分发掘并利用语文学科中的生态教育因素,使学生了解人类生存环境和发展的关系,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情感态度和生态文明意识,自觉去关爱自然,爱护地球。
一、 在直观中体验生态文明的重要
苏教版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都文质兼美,还有不少课文渗透了环保教育的因素,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挖掘课文中蕴藏的生态环保素材,围绕语文教学要求,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设定环保教育的要求、方法和步骤,把环保教育有机渗透到德识才学的教学过程中,以丰富的生态文明教育内容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很多课文无论是内容还是插图都十分精美。《莫高窟》《沙漠中的绿洲》《珍珠鸟》等都不失为好的环保教育素材。老师要引导学生欣赏教材中绚丽多彩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提高欣赏美的能力,陶冶情操,形成正确的生态意识、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健全的人格魅力,培养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美的才能。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不仅是师生、生本情感交流、平等对话的过程,也是学生与大自然窃窃私语、情感融洽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用环境、周围的情景,用丰富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教师应因文而异,通过插图、多媒体以及精彩语言创设充溢情感、饱含激情的教学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生态教育活泼具体,有声有色,动静结合,实施高质量、高效率的生态教育。
教老舍《草原》时,老师可利用多媒体再现草原蓝天碧草羊儿跑的独特风光,并伴以《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音乐,图片与音乐美妙融合,让学生沉醉在如诗如画的境界中。再让学生闭上眼睛,问:你闻到了什么?这儿为什么会如此优美宜人呢?学生通过观察、想象、交流,领略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无限风光,而且让这些美感逐渐在心灵中沉淀,对自然环境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生态文明之芽也在心中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