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少年犯法怎样教育
在处理青少年犯罪的问题上,主要有两种类型,刑罚和非刑罚化,但无论哪一方面在青少年犯罪上大多数国家采取的态度都是教育为主,惩罚为副。因此,更多的采用非刑罚化的手段,这些手段主要有家庭教管、社区服务、社会帮教等。以下由法律快车小编来为您详细介绍。
世界上对青少年犯罪适用刑罚的态度
当今世界上对于青少年犯罪,大多数国家都淡化对青少年犯罪适用刑罚的观念,而代之以保安处分和教育处分等非刑罚处理措施,对青少年犯罪刑事追究的目的侧重于教育改造。《联合国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标准规则》第十八条规定:“主管当局可以采用各种各样的处理措施,使其具有灵活性,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监禁,有些可以综合起来使用。
这类措施包括照管、监护和监督的裁决;缓刑;社区服务的裁决;罚款、补偿和赔偿;中间待遇和其他待遇的裁决;参加集体辅导和类似活动的裁决;有关寄养、生活区或其他教育设施的裁决;其他有关裁决”。《儿童权利公约》第四十条也规定:“应采用多种处理办法,诸如照管、指导和监督令、辅导、察看、寄养、教育和职业培训方案及不交由机构照管的其他方法,以确保处理儿童的方式符合其福祉并与其情况和违法行为相称。”
我国对青少年犯罪的处理
我国在对青少年犯罪的刑罚处罚上的态度是从宽处理,只在一些特别严重的案件中才会采取刑罚措施。
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因不满16周岁不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对违法犯罪的青少年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政策,真正体现《联合国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标准规则》提出的“既保护青少年的成长,又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精神,从体恤宽大,立足教育、感化、挽救出发,探索对于人身危险性较小的青少年犯罪采用非刑罚化方式,也就是放弃刑罚,采取宽松的处分方式。非刑罚化处理就是有针对性地免除青少年犯罪人的刑事责任。
结合我国社会实际状况和对青少年保护的有益经验以及司法实践,非刑罚化处理的青少年犯罪包括:
1.犯罪情节轻微,按照刑法可以免予刑事处罚的。
2.按照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的。
3.对于能够适用缓刑条件的,可以扩大性作为相对不起诉处理,适用非刑罚化处理方法。
常用的非刑罚化处理方法包括:
1.家庭管教。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多与家长疏于管理和教育有密切关系。司法机关可以责令家长加强对青少年的管束和教育,并定期向专门机构报告,以促使违法犯罪青少年悔改向善、自救自新。
2.工读教育。工读教育是我国教育、挽救失足青少年的一种特殊教育形式,它集控制与矫正两种职能于一体,是对问题青少年进行矫正教育的有效方法。
3.社会帮教。司法机关可以要求青少年犯罪人所在的学校、单位、街道或乡镇组织负责对其进行日常的帮助教育,采取有效的措施,协助专门机构做好对青少年犯罪人的教育、挽救工作。
对在校学生、有工作单位的青少年犯罪人的帮教工作以学校、单位为主;对辍学或闲散在家和外来人员中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的帮教工作以居住地街道或乡镇为主。
4.社区服务。可以要求非刑罚处理的青少年犯罪人在指令的场所完成一定量的公益劳动,使之在劳动中得到帮助和受到教育。
我国在青少年的处理上是结合刑罚与非刑罚措施相结合,以非刑罚措施为主,在刑罚上采取慎用和从宽原则,以达到挽救、教育、感化青少年的目的。
㈡ 如何对未成年人进行法制教育
未成年人知法、懂法、用法、守法的前提是在全社会形成法制教育刻不容缓的共识。 让青少年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自我防范意识,构筑全社会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大环境。
1、法制教育要回归学校素质教育和健全人格塑造的本源。
打造立体法制教育,建立完善学校评价体系,将法制课纳入教学大纲,在开展以学生自我保护安全教育的同时,逐步添加以规则、平等、行为责任意识、诚信为内导向的法制观念教育。法制教育侧重指引在校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规范日常行为和预防受到非法侵害,要强调事后的依法追究,要有意识地宣传一些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以法制教育为主,辅以道德规范、生活常识、日常礼仪等,尤其警惕案例对学生的负面误导。
2、法制教育要注重划分受教层次和有针对性精选法制讲座内容。
注重不同年龄段的特性和教育顺序性,分清层次,因才施教。对小学生,根据年龄特点,讲解具体、浅显的法律知识进行法律启蒙教育;对初中生,根据其陈述性知识和抽象性思维能力,讲解法律基本知识、以案说法;对高中生,鉴于其较高的认知结构、理性思维,可讲法条、法理。要改变法制教育流于形式的局面,丰富法制教学形式和内容。根据学生特点,做好法律报告会、模拟庭审、法律知识竞赛、法律咨询、宣传板报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做法律教育中的主角。
3、法制教育要加大对未成年人家长的法制教育力度。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遏制未成年人犯罪,基础和关键是从家庭教育抓起。通过对家长进行法制教育,使家长承担起为孩子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环境的责任和义务。对犯罪的未成年人,严格贯彻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注重个案的庭前社会调查,发挥法庭教育的作用,尽最大可能的挽救失足未成年人,弥补法制教育断档期存在的潜在风险,为其修复因犯罪行为而破坏的社会关系创造条件。
4、积极发挥公检法等专业机关的作用。
签订共建协议,由当地的公检法等机关派出专业人员,承担对未成年人宣讲法律、提供法律服务、开展法制教育、协助对学生不良行为矫正等工作。与此同时,在学校设立了维权信箱,公布维权热线,多方位多渠道的收集来自学生方面的信息,并及时作出有效的反馈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