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目标两基本、一进入是什么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 2020 年,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两基本、一进入”,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根据党的十七大“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为了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教育规划纲要确立了未来10年教育改革发展“两基本、一进入”的战略目标,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三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构成人力资源强国的基本框架。
人力资源是综合国力和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我国已经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性转变,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相比,我国教育还存在明显差距。要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要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国内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求,必须由大到强,实现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
不断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保证,其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国际经验表明,发达国家都是在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通过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通过合理的教育结构和教育投资转向,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力资本基础。而现代化后进国家主要是通过快速积累人力资本,通过教育赶超实现了经济上的追赶。国内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表明,教育现代化可以先于国家现代化实现,以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为国家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习、运用和创造知识的能力是当今社会发展最重要的动力,建设学习型社会已成为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和必然选择。基于学习型社会对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战略目标。学习型社会是国民一生中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自主灵活地选择学习机会,满足学习的需要,学习结果能够得到承认的社会。
这是一个以终身教育为基础、以学习者为中心、人人都能终身学习的社会。目前我国还处于学习型社会的初级阶段,终身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体系的薄弱环节,从业人员在职教育的参与率还比较低,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激励机制尚不健全。因此,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通过促进终身教育管理体制和发展机制的创新,为广大社会成员的终身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建立制度保证。
教育规划纲要把到202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三大战略目标细化为五个具体目标。
一是立足我国国情,瞄准中等发达国家教育发展的平均水平,提出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扫除青壮年文盲等具体目标。
二是提高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数等综合性指标。是针对我国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三是针对“上好学”问题依然突出的现状,把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断扩大,作为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方面。
四是针对我国教育结构不尽合理、终身教育体系尚不完善的现状,提出要使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促进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五是针对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内在活力不足的问题,提出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提高教育开放水平,全面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这些具体目标将使“两基本、一进入”的目标更加具体、明确。
B. 2020年国家会实行并普及12年义务教育吗
不会。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回应表示,现阶段不可能将九年义务教育升级为十二年制。
该负责人表示,今年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了《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年)》,提出到2020年全国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但普及、义务和免费是三个不同的概念,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重在解决有学上的问题,不是将高中阶段教育纳入义务教育或者实施免费教育。
该负责人说,义务教育具有普及、均衡、强制和免费等属性,《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是重中之重,到2016年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巩固水平已达93.4%,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显着成绩,但义务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未来一段时间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巩固水平和均衡发展水平的任务仍然繁重。
(2)国家教育改革2020年是什么样子扩展阅读
中国义务教育的三个基本性质为强制性、公益性、统一性。
1、公益性
所谓公益性,就是明确规定“不收学费、杂费”。公益性和免费性是联系在一起的如修订的义务教育第二条规定,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国家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义务教育制度实施。
2、统一性
统一性是贯穿始终的一个理念。在新法中,从始至终强调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一的义务教育,这个统一包括要制定统一的义务教育阶段教科书设置标准、教学标准、经费标准、建设标准、学生公用经费的标准等等。这些与统一相关的内容以不同的形式反映到法律的修改中来。
3、强制性
强制性又叫义务性。让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是学校、家长和社会的义务。谁违反这个义务,谁就要受到法律的规范。家长不送学生上学,家长要承担责任;学校不接受适龄儿童、少年上学,学校要承担责任;政府不提供相应的条件,也要受到法律的规范。
C. 新中国教育各个阶段的特征是什么
新中国教育发展阶段按其特征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一是穷国办大教育;二个是大国办大教育;三是大国办强教育;四是强国办强教育,即未来的现代化强国举办更强大教育。
教育具有基础性、超前性和战略性特点。总体上判断,我国教育发展正处于大国办强教育的发展阶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将为国家现代化奠定教育与人力资源的坚实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是中国教育实现从大到强、建设教育强国的新时代,是中国教育适应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时代;是中国人民享受世界水平现代化教育的新时代,是中国教育更加自信地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新时代。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它第一次被写入中国共产党全会报告,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奋斗目标,这是党中央发出建设教育强国的动员令,这是教育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新定位、新使命,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新特征、新征程。
(3)国家教育改革2020年是什么样子扩展阅读
2016年,全国学前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77.4%,小学净入学率达99.9%,初中阶段毛入学率为104%,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7.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2.7%。
进入中等发达国家中上水平。一流大学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北京大学在2017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榜中并列第27位,清华大学排名进入第30位。
要深刻理解十九大报告精神,深刻理解中国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内在含义和外在表现。中国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重要变化,人民日益增长的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和更加多样的教育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的教育发展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教育面临的主要矛盾。
教育发展已经从规模增长为主要矛盾转身质量提升为主要矛盾的新阶段,必须主动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从大到强的新趋势、新特点和新需求,建立“投入于人就是投资于质量”的新的发展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