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教育孩子的理念和方法
理念一:与孩子平等相处。孩子来到人间,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只不过在小的时候独立性差一些,随着年龄的增大,独立性越来越强。小的时候需要较多的是关心、呵护,但随着年龄的增大,更需要的还有尊严、自信、理智、谦虚等。父母教育孩子应该在一个宽松、祥和、愉快的环境中,通过讨论、争论的方式,让各方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以理服人,并且要心服口服;有些暂时无法争论清楚的问题,要允许保留;要有求大同存小异,长期坚持不断解决新老问题的胸怀,不武断地下结论。
理念二:同孩子一起同学习。在人的一生中,谁都随时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因为我们就是在错误中学会了正确。由于社会环境在不断的变化,自身的年龄、孩子的年龄和知识面也在不断变化,所以父母以前的经验不一定会适合孩子;当孩子长大到一定年龄后,在某一方面的知识超越父母,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儿。在如今知识大爆炸的年代,谁又能把所有的知识全部掌握呢?故有些父母一句“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这些做法都是不可取的。父母应该做、也必须做的一件事就是与孩子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而不只是要求孩子学习。
理念三:帮助孩子改正缺点。要学会用一分为二的方法,肯定孩子的优点,同时督促孩子改正自己的缺点。在中国传统观念中,经常会因为一个人在某一方面的成就,就对其全面肯定;而对于有了缺点、错误的人,则抓住错误不放。其实细想起来,一个在某一专业领域有突出成就的人生了病,不是一样要找医学专家治病吗?在世上全是优点,或者全是缺点的人是不存在的,都是既有优点、又有缺点的人,只不过比例有些差异罢了。作为家长要帮助孩子保持优点、改正缺点,让优点的比例在父母的关爱中不断得到提升。
家庭教育理念怎么写 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
2 父母应具备的方法
家庭教育光有一个望子成龙的想法是非常不够的。父母必须要认识到,教育孩子是一个长期的、持之以恒的工作,必须要从日常的小事做起。怎样才能达到这一目标呢?父母应注意以下几点:
方法一:一定要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人来看待。当孩子遇到问题时,有时父母有足够的知识去引导他们,但也有时可能会遇到不是自己强项的内容。这时有些家长就会粗暴地对待孩子,而不敢承认自己不懂;或是借工作忙推托。这样时间一长,孩子有事就不会找你,自然沟通的机会就会减少,长此以往也容易出现沟通困难。当遇到家长不会的问题时,正确地做法是教会孩子学会自学。如上网搜索、抽空陪孩子购买书籍、帮孩子找专家,抽空与孩子一起讨论等。当与孩子意见不一致时,要留一定的空间和时间慢慢解决。
方法二、培养孩子学会理智、不无理取闹。欲望是人的本性,欲望过度或者没有欲望都是不正常的,关键是要把握好度,根据实际情况理智地选择要什么、放弃什么。对孩子理智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任务,最省时省力的做法是从孩子小的时候做起。最好用的方法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例如经常有人说“我的孩子干什么都不上心、粗心,大人说也不听。”其实这是因为父母给孩子提供的生活环境太好的缘故。让孩子生活得好一些当然无可厚非,但问题是孩子长大后总要去面对生活的压力,所以要有意识地给孩子“制造”一些环境帮助孩子成长。对于这样的孩子,家长可以“学”孩子“粗心”,如将女孩子心爱的衣服故意“洗”出毛病;将男孩子最喜欢的玩具“粗心”地弄坏等等,在孩子痛哭后,给他讲清楚粗心的后果,比你说几年空洞教育的话不知要好多少倍。在对付孩子无理取闹时,父母一定不要心软,这是孩子成长中必须要经历的,越小的时候解决,代价越小。
方法三、帮助内向、不自信的孩子建立自信心。当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会情绪低落,如果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必然形成遇事逃避的性格。对于这种情况,一定要利用各种机会鼓励孩子,同时帮助孩子在轻松的环境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孩子在成功的快乐中树立自信、乐观的人生观。当孩子遇到困难情绪很低落时,可以把这个困难故意人为的夸大,说这个问题孩子确实是很难,而不是孩子的问题,但我们可以通过××方法去解决。另外对某一件孩子看来很平常的事大加夸奖,说说自己当年做这事时的糗事,这样可以使孩子得到暗示,增加孩子积极寻找办法解决问题的兴趣,树立自信心。
B. 教育理念是什么
教育理念,即关于教育方法的观念,是教育主体在教学实践及教育思维活动中形成的对“教育应然”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包括教育宗旨、教育使命、教育目的、教育理想、教育目标、教育要求、教育原则等内容。
教育新理念的内容较多,主要是以新的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采取自主讨论、自主研究、合作学习等新的模式下教学,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自有教不好的老师,取消传统的死板的教学方式,具体的几个方面如下:
1、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他是否会讲述知识,而在于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2、教师最大的享受、最大的乐趣就在于觉得自己是学生所需要的,是学生所感到亲切的,是能够给学生带来欢乐的。
3、站上讲台的教师,是合格教师;站稳讲台的教师,是骨干教师;站好讲台的教师,是专家型教师。
4、把一流的学生培养成一流的人才的教师,只能算是三流的教师;把非一流的学生培养成有用人才的教师,才是真正一流的教师。任何一个教育家都是因为对非一流的学生的培养获得成功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家的。
C. 搞懂steam教育的理念是什么
未来,我们需要的不是只会读书的“好学生”,而是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这就是STEAM教育理念诞生的最初意义。
STEAM是一种注重实践的超学科教育理念,有别于传统的单学科、重书本知识的教育方式。STEAM教育理念由美国政府提出,以加强美国K12关于科学技术工程、艺术以及数学的教育。STEAM的原身是STEM理念,即科磨渣基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的首字母。后来,随着这套教育理论的发展,艺术(Arts)也被引入,使STEM理念变得更加全面,形成现在的steam教育理念。
STEAM教育理念的核心,是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完成他们感兴趣的、并且和他们生活相关的项目,从过程中学瞎谨习各种学科以及跨学科的知识,提升动手能力。也就是说,这梁亮个教育理念并不重视教育孩子知识本身,而是教育孩子学会自主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STEAM教育不怕孩子犯错,而是要鼓励孩子们去行动,让他们尝试不同的做法,听到不同的观点,并通过自己的学习和思考,创造能够应用于真实生活的知识——·
创造能力:通过绘画、音乐、戏剧等艺术带来创造力的源泉,以生活经验为基础,发展孩子的空间观念和对艺术的敏锐能力很重要。
·思维能力:在交互运用中,在相互的碰撞中,实现深层次的学习、理解性学习,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技能和认识。
·创新意识:要求孩子们动手动脑,使得孩子注重实践、注重动手、注重过程,并基于创新意识下,结合动手实践和 探索 ,真正唤醒孩子与生俱来的创造力潜能。
·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与旁人或同伴交流或交换思想意见,发挥集体的智慧,在动手的过程中力求解决问题,培养孩子团队协作和沟通的能力。
STEAM鼓励孩子们自己动手完成自己感兴趣的、和生活相关的项目,从这个过程中来学习各种学科和跨学科的知识。所以,STEAM教育与国内当下所倡导素质教育理念高度契合,因此,教育专家将STEAM引进国内之后,立刻引起了教育界和家长们的重视。
遗憾的是,尽管国内STEAM教育风生水起,但走形式、抄范本等问题十分普遍。STEAM教育理念漂洋过海来到中国,与中国传统的“应试教育”正面冲突,许多家长对STEAM教育一知半解,也无法使孩子真正从STEAM理念中受益,甚至很多急功近利的教育机构,也没能成为该理念的实践者。
很多创客教育课程所解决的问题,都是从已知到已知。其实,STEAM教育所要培养的是解决从未知到已知的问题。当前,实施STEAM教育需要解决好三个方面的问题:
1)STEAM教育属于跨学科综合性学习、综合性教育,其着眼点应该落实在怎么教、教什么。
2)在融合创新教育过程中,如何能够把分散的东西融合起来,产生进一步推动教育改革的伟大力量。
3)融合创新理念离不开当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媒体手段,包括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其目的是培养学习者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方法。
运用情景式、任务型的教学方法,采取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提升直观发散思维和融合创新思维能力,这才是STEAM教育理念的精华所在。
STEAM教育是一种融合创新教育,是基于现行教育与未来 社会 发展相匹配的需求而发展出来的。STEAM的目的在于解决未来世界性的问题,将科学、技术、工程、人文、数学等多学科充分融合,以激发学生好奇心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持续学习兴趣。
归结起来,STEAM最核心的特质就两个:思考方式与全面发展。
(1)教授“思考方式”,而不是“知识点”。以一个孩子在手工课制作沙包为案例。传统的教育方法是:第一步,裁剪布料;第二步,用针线来缝合;第三步,怎么收针;最后一步,把沙包封上口,填充沙子。这种方式错了吗?并没有。学生只要按老师教的方法,就可以做出一个小沙包来。但是,学会了做小沙包,学生能学会做其他的吗?不一定。在STEAM课堂中,老师可不是这么教的。老师会首先问学生,沙包是干什么用的,引导学生去思考它的功能是什么。这样思考后,学生自然会去想要实现这些现实功能,需要用什么材料。随后,老师会叫学生自己选择合适的材料做沙包。第三步,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制作沙包。做完之后,学生要自己丢一丢,检测一下,用现实来反馈。
这就是STEAM教育的核心:发现问题-设计方法-解决问题-验证效果。它并不追求让孩子掌握做具体东西或解答具体题目的知识点,而是强调掌握一种思考方法。当学生掌握方法之后,还能够将方法运用于制作其他物品上。
(2)注重“全面发展”,而非“单项突出”美国STEAM课程中有一个关于电子虫教学的经典案例。老师让学生买来电子虫,并要求学生认真观察虫子生理结构的特点。这个过程,要求学生去认识虫子的能力,种类,爬行速度,力气等,既包含了生物知识,还包含了结构和功能匹配的整体思维方式。当然,观察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为了让学生设计电子虫赛跑竞赛。这时候,老师要求学生要仿照人类的短跑竞赛来设计不同的赛道。每个虫子特点不同,学生必须根据虫子的特点,设计出有利于自己虫子的赛道来。这个过程,就涉及到了物理、运动知识和设计能力。设计出赛道之后,还要制定比赛的规则,要为竞赛做宣传,这里涉及到人文艺术的东西,是STEAM中的Arts部分。
公众号:飞趣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