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对中国的义务教育的现状怎么理解
1、中国的义务教育的现状是中国的义务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发展不平衡,城市好于农村,农村义务教育面临许多问题。
2、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 管理体制不健全。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城乡差距过大 义务教育是一种公共产品, 国家和社会是义务教育的最大受益者, 所以国家应承担教育投入的大头。农村税费改革之后, 在农民减负的同时,教育经费也大幅度缩减, 一些地方农村义务教育财政状况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缺乏科学的管理监督, 办学效益不高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问题不仅仅是缺钱, 还存在着教育经费管理的随意性, 缺乏公平性和无效率性。
硬件设施不足, 设备利用率低, 闲置现象严重 由于经费短缺, 大多数农村学校教学和办公环境、教学仪器、试验设备、图书资料和城市相比有天壤之别, 有些学校的学生根本就没有见过电脑, 没有机房、语音室, 更没有图书馆。
农村学校危房依然存在, 危改资金缺乏 改革前我国大多数农村学校实行分级办学, 以村级管理为主, 区县级管理为辅; 改革后农村学校以区县级管理为主。因此, 在危房改造时, 上面的资金不能到位, 有的资金到位也挪做他用了, 这样农村的危房改造资金就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教师办公条件差, 缺乏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3、针对义务教育面临问题的建议措施。
完善财政税收体制和加强法制建设, 保障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 调整国家对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财政支出结构, 确保义务教育投入的优先。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由中央、省市和县共同负担, 由县统管, 以减轻乡镇财政负担。加大对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收入转移支付力度, 对贫困地区实行完全免费的义务教育。加强教育投入立法工作, 例如制定和颁布《教育经费法》, 依法保障教育经费支出增长, 将政府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占义务教育总经费的比重由现在的60 %提高到90 %以上。结合农村税费改革, 设立一定比例税收, 专门用于农村义务教育。
深化教育改革, 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的办学质量和效益。 通过建立教师聘用制度和教学质量监督机制, 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的用人制度和教师工资制度。建立教育投入的绩效考核制度, 将义务教育资金使用绩效作为任免、奖惩校长和教育主管干部的重要依据。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教师向艰苦地区流动, 解决贫困地区优质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
深化农村改革和发展农村经济, 提高农民收入。 通过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 深化农村土地、金融、税费等体制改革, 加快城市化等一系列措施来促进农民收入增长, 提高农村家庭的教育支付能力。
㈡ 义务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义务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1、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2、应试教育体质造成的学生学习负担沉重。
3、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城乡、地区、学校之间差距很大
4、城市的择校、乱收费、补习班现象,农村的辍学、教师不足现象。
5、教科书状况混乱。
(2)义务教育的现状如何扩展阅读:
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义务教育质量事关亿万少年儿童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制教育的制度。义务教育又称强迫教育和免费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和世俗性的基本特点。
民国时期的文盲率,一般认为是80%,比如毛主席1945年在《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提出:“从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中扫除文盲,是新中国的一项重要工作。”新中国刚刚成立百业待兴,但中央领导一步到位把义务教育年限达到发达国家的教育水平,体现了国家再穷也不能穷教育的坚定信念。
㈢ 中国教育的现状如何
一、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
十年来,教育普及水平不断提高,国民受教育机会进一步扩大,受教育程度进一步提升。
2021年,全启租猜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2.93万所,在校生2.91亿人;与2012年相比,学校增加6300余所,在校生增加2800余万人。
全国共有幼儿园29.5万所,学前教育在园幼儿4805.2万人,毛入园率88.1%,十年提高23.6个百分点,实现基本普及。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0.7万所,在校生1.6亿人,已实现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学校2.2万所,在校生3976.4万人[1],毛入学率91.4%,十年提高6.4个百分点。高等教育学校3012所,在学总规模4430万人,十年增加1100余万人,毛入学率57.8%,十年提高27.8个百分点,翻了近一倍。各级教育普及程度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其中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实现了从大众化到普及化的历史性跨越。
2021年,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0.9年,比2012年增加1.0年。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24.9%,比2012年提高10.3个百分点。全国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超过2.18亿,国民素质不断提升,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智力支撑,为民族复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二、教育公平取得新成效
十年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辍学学生实现动态清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重要贡献;在义务教育全面普及的基础上,全国2895个县全部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成为又一个新的里程碑;以政府为主导、学校和社会积极参与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对“所有学段、所有学校、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现全覆盖,十年累计资助学生近13亿人次,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辍学”。还有许多惠民政策进一步促进了教育公平,从数据中也可以看出明显变化。
普惠性幼儿园型神更多了。2021年全国有普惠性幼儿园24.5万所,占幼儿园总量的83%。普惠园中一半是公办园,有12.8万所,比2012年增加7.2万所。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比例达87.8%,比2016年提高20.5个百分点[2]。
在流入地上学的进城务工人员悄型子女更多了。实施“两为主、两纳入、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政策,2021年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总规模达到1372.4万人,其中在公办学校就读和享受政府购买民办学校学位服务的比例达90.9%。
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机会更多了。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30万以上人口县均设有特殊教育学校,特殊教育共有在校生92万人,比2012年增加了54.1万人,适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5%以上。
中西部和农村地区的孩子上好大学的机会更多了。实施国家支持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每年从全国招生计划增量中专门安排部分名额面向中西部地区和考生大省招生。通过国家农村和脱贫地区专项招生计划录取到重点高校的人数累计达95万人。
农村地区的孩子营养状况改善了,个头更高了。深入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覆盖农村义务教育学校12.38万所,受益学生达3.5亿人次。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地区男、女生平均身高比2012年分别增长4.2cm和4.1cm,世界粮食计划署等国际组织认为“在世界范围内,中国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是一项了不起的计划。”
三、教育质量实现新提升
十年来,教育系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助力人人出彩、人人成才。
义务教育音体美劳等课程建设明显加强。2021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艺术[3]和劳动技术课程教师分别达到67.4万人、83.0万人和10.9万人,相较十年前,分别增长55.4%、52.3%和18.3%。全国95%的学校能保障学生在校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近87%的学生在中小学接受了艺术教育。建立96个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示范带动各地中小学蓬勃开展劳动教育,实现每周不少于1课时要求。
基础教育大班额问题有效破解。2021年义务教育大班额基本消除,十年来,小学大班额比例从14.0%降至0.7%,初中从28.3%降至0.7%;普通高中大班额比例大幅下降,从47.8%降至4.8%,下降了43个百分点,助推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校外培训治理取得明显成效。90%以上的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书面作业,学校课后服务基本实现“5+2”全覆盖,有92%以上学生自愿参加了课后服务,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进一步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