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小学数学教育如何渗透
扩展阅读
桩伐基础是什么 2025-02-08 06:39:35
qq音乐小爱同学怎么用 2025-02-08 06:34:54

小学数学教育如何渗透

发布时间: 2023-07-01 02:51:05

A. 小学数学教育中如何渗透养成教育

一、让学生享受数学思维的乐趣
在快乐中接受教育、学习知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更应该让学生享受数学思维的快乐。因为小学生只有在快乐中的思维活动中,才能树立正确的理想,才能感到充实,而不是精神空虚。数学老师要善于在每一个学生面前,甚至是最平庸的、智力发展最有困难的学生面前,为他们打开精神发展的领域,使他能在这个领域里达到顶峰,显示自己,使他们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而是一个精神丰富的人。这是道德的发展,也是思维的快乐。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中重视养成教育,首先是让学生爱学数学,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养成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小学生学习语文和今后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增长知识和增强能力。
1、专心听讲的习惯。专心听讲的学习习惯是否养成,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小学生年龄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有意注意保持时间短。针对这些特点,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除了正常的课堂学习常规的教育与训练外,应该比较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教学语言力求儿语化和趣味性,激发学生认真听讲的兴奋点;让学生有尽可能多的回答问题的机会,促使他们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2、勤思好问的学习习惯。勤思好问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基础的需要,同时也是培养和训练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这一习惯的培养应孕育在整个教学的全过程中,与数学思维方法,思想能力的培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应注意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挖掘教材内在的智力因素,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引发学生深刻思考; 鼓励学生主动质疑。
3、认真作业的习惯。认真作业的习惯与学习态度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这一习惯的养成对于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也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在教学实践中,常常会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在练习中出现错误,并不是完全因为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够牢固引起的,而是由于作业习惯不好。学生在作业时往往提笔就做,不去认真的读题,这就导致了作业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机械模仿例题的现象。因此,认真作业习惯的培养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教会学生读题、审题。

B.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策略

作为数学教师,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些学生在认真学习的同时,也非常厌烦数学,且这种情况日益加剧;很多人离开学校后,你问他哪些数学知识能派上用场?回答是不知道。这是数学教学的悲哀。正如刘兼教授所说,我们更多的是将"数学教育"的重心放在了"数学知识"的掌握上,然而事实上只有不到1%的人会从事与数学有直接关系的工作。这显然是只关注了少数人,而忽视了绝大多数人的需求。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把数学文化也引入其中,这样才能让数学学有所用。

策略一:构建数学文化课堂教学的目标体系

数学作为一种文化体系的教育,就是要通过数学使学生在知识教养、情感教育、智能发展、数学审美和数学文化观念等方面得到发展。数学文化课堂教学的目标体系应构建为:教养性目标(知识技能)——认识价值;发展性目标(过程方法)——实践价值;教育性目标(情意审美)——美学价值。

策略二:营造数学课堂文化的教学氛围

1.倡导教学民主

教学民主能提供给学生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营造平等、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在这种气氛下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这样会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体会数学学习的快乐,加深对数学文化的情愫。

2.强化自主活动

让学生自主活动,就是要把思维的空间、研究的时间留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潜质得到充分的开发。新教材呈现出学生周围世界和现实生活背景下丰富有趣的学习素材,为学生提供了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并感受数学文化在生活中的价值体现。

3.创设学习情境

数学作为一门艺术学科,蕴涵着许许多多有趣而美妙、独特而神奇的知识奥秘,教师要积极地开发和应用,把情趣盎然的数学文化内容生动有趣地呈现出来,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品位、去享受,无疑是一种乐趣。

策略三:揭示数学文化的内涵

1.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生成和发展的过程

在教学"分数的认识"时,可设置这样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打开课本看图,说说有关分数产生的情况。分数是在分物体得不到整数结果时产生的。在我国古代用算筹表示分数,当印度人发明了阿拉伯数字和阿拉伯人发明了分数线后,分数就变成现在的表示方式了。这足以见得有了数学家的不懈努力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分数的表达方法也就愈来愈简洁,直至今后我们还可以用字母符号来表示所有的分数。另外,还要学生理解分数的产生是建立在"平均分"基础之上的,体会"平均分"是最公平公正、最合情合理的分法。

2.展示教材知识点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如,我在教学《角》时,从现实素材中挖掘出了很多角的应用事例:(1)照相机的标准镜头和广角镜头,可以改变拍摄的范围。一般的标准镜头拍摄的范围在45度到50度之间,而使用广角镜头,可以扩大拍摄范围。(2)看幼儿园滑梯的角度,一般是多少度为合适呢?根据询问专家,得知一般滑梯的斜度在40到56度之间为宜。(3)学生椅子的靠背多少度适宜呢?

3.让学生了解数学与其他学科间的联系

在学习"分数、百分数"时,可向学生提供这样的数学文化信息:我国科学家王菊珍对待实验失败有句格言,叫做"干下去还有50%的希望,不干便是100%的失败。"大发明家爱迪生在谈天才时用一个等式来描述,他说"天才=1%的灵感+99%的血汗。"这些"格言"不仅折射出伟人的人生信仰,同时还折射出数学的光辉。

4.让学生了解数学家们的杰出贡献

在学习"数的整除"之后,有必要向学生介绍着名的"哥德巴赫猜想".他认为"任何大于2的偶数都是两个质数之和。"在当时无人问津,200年过去了,这一猜想就像一座坚固的堡垒,岿然不动。我国数学家陈景润在1966年证明出了这个震惊世界的"1+2".让学生了解数学家们的贡献,让他们成为学生心中的偶像,对培养学生认真学习钻研的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另外,让学生写数学故事、数学小论文、猜数学谜语、编写数学儿歌,参加一些数学知识竞赛、数学智力游戏,做一些数学小剪报,都能很好地促进学生对数学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同时通过实践创作也能达到以美衍趣、以美激情、以美启智的目的。

5.让学生感受数学的趣闻、轶事

七月八月为何连续两个大月、"数学黑洞""亲和数""完全数""孪生数"都是数学文化课堂教学的宝贵资源,已成为数学文化生活中一道美丽的大餐,挖掘出来必将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数学不但能促进人们逻辑思维的发展,而且能培养人们的创造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借助数学科学的文化价值,把蕴含在数学课程中的思想方法、价值观念、审美情趣进行挖掘,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熏陶。作为知识,无需终生铭记,但数学精神会激励终生;解题技能无需终生掌握,但观念及其文化哲学会受用终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是一种应有的现实的价值追求。

C. 简述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渗透数学文化

一、教师要将教材中的数学文化进行深入挖掘
数学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融入一直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有许多文化因素。正是这些数学文化,使得小学课本内容更具有趣味性与生活性,使得小学生愿意对课本中的内容进行阅读与学习。一般来讲,课本上的数学文化经常是与数学知识相结合的,是为了引出数学知识而存在的。数学文化与数学知识一起,为小学生打造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数学世界。也正是数学文化使得学生认清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更立体地对待与观察数学学科,产生数学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利用适当的时机对数学文化进行介绍。比如在学习小数的时候,教师可以从小数的进制方面对十进制及十进制的由来进行分析。教师可以对我国引出十进制的数学家刘徽进行介绍,提出我国早在1700多年前就开始使用十进制计数法。这样,学生在学习小数知识的同时,也可对我国的数学发展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在数学文化的了解与学习过程中产生强烈的民族认同感。
小学数学教师要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对数学课本中存在的文化因素进行深入挖掘,使数学文化服务于数学知识的讲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数学的时候了解到更多的文化知识,认识到数学的文化价值,提高数学学习兴趣。
二、教师要挖掘数学文化中的丰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首先是如何正确对待数学史料的问题。历史往往沉淀下许多值得流传的史实与价值观念。我们不能仅仅停留于对史实的介绍上,而应引导学生透过史实,触摸到史实背后的价值和观念,使其构成一种更有教育意义的积极影响。如祖冲之是中国古代研究圆周率的骄傲,但仅到此为止,并进行肤浅的爱国主义教育是不够的。他在研究过程中如何“借助正多边形周长研究圆周长”的数学思想和智慧;他不满足于既有结论,不断超越、执着奋进的探索精神等,更应该透过课堂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我在教学时,将这一段数学历史有机融入到具体的周长公式的探索过程中来,学生的感受更丰富了,认识也更全面了。此外,我还适时地介绍了我国古代数学的领先与现代数学的落后,并给学生分析造成这一后果的内在原因,深刻的民族尊严感和为中华数学之崛起而奋斗的决心在学生心中升腾。
三、教师要在教学中凸显数学学科的文化属性
一些小学生认为数学与语文这类文化类的科目是相互对立的,数学与文化没有任何关系。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在教学之时,突出数学学科的文化属性,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文化的存在。数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对于一些数学定义与规则都要进行死记硬背,这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对于数学学科的发展也有负面影响。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更多地了解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与社会文化是密切相关的。
四、教师要立足课堂推进数学文化发展
课堂是一切教学研究的试验基地。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渗透途径最终要落实在课堂上,只有当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交流互动中自觉有意识地关注、领悟数学文化的价值,才能不断推进数学文化的发展。因此,教师要针对数学文化的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积极渗透、有效实施并逐步形成一系列优秀教学案例。
比如在进行《圆》的讲解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主发现生活中的圆形,将数学学习与生活实践进行很好的结合。另外,教师要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对圆形进行分析,中国人之所以喜欢圆,是因为圆无棱无角,象征着圆满与安全等。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之下,学生会对数学知识有全新的认识。小学数学课堂需要数学文化的支撑,在这样的文化影响下,学生会摆脱对于数学的刻板枯燥的印象,认识与学习数学文化。
五、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丰富数学活动形式
数学活动是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利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使学生了解数学文化。游戏与竞赛是小学生喜爱的活动类型,老师可以利用竞赛小游戏引导学生对数学文化进行学习。在进行数学知识的讲解时,教师可以就与学习知识相关的数学文化进行提问,当有学生回答出时,教师给予奖励。并告诉学生,在下节课,教师还要就数学知识相关的数学文化进行提问,请同学们做好准备。在第二节课,教师可以利用抢答的形式组织学生对数学文化问题进行回答,抢答正确的学生可以获得小红花一枚。在这样的活动之下,学生的数学文化学习积极性会得到提高,学习热情也会随之高涨。
六、教师要善于利用数学文化激发学生兴趣
不同时空数学思想的对比,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全方位的认识能力和思想境界,还能让学生了解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数学观。现行的小学数学实验教材较多地介绍了数学发展的趣事轶闻、辉煌成就、数学家传记、一些数学概念产生的背景资料等数学文化资源。在教学中,适时地向学生介绍这些数学文化,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眼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希腊数学家埃拉托斯特尼发明的寻找质数的方法、哥德巴赫猜想、分数产生的历史、“鸡兔同笼”等内容。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一点数学史,适时进行数学发展中的趣闻轶事、数学典故、数学家传记的教育。教学时结合具体内容,适时地穿插这些数学文化,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D. 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渗透哪些数学思想方法

以下几种数学思想方法学生不但容易接受,而且对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1.化归思想
化归思想是把一个实际问题通过某种转化、归结为一个数学问题,把一个较复杂的问题转化、归结为一个较简单的问题。应当指出,这种化归思想不同于一般所讲的“转化”、“转换”。它具有不可逆转的单向性。例1 狐狸和黄鼠狼进行跳跃比赛,狐狸每次可向前跳20米,黄鼠狼每次可向前跳6米。它们每秒种都只跳一次。比赛途中,从起点开始,每隔15米设有一个陷阱,当它们之中有一个掉进陷阱时,另一个跳了多少米?这是一个实际问题,但通过分析知道,当狐狸(或黄鼠狼)第一次掉进陷阱时,它所跳过的距离即是它每次所跳距离20(或6)米的整倍数,又是陷阱间隔15米的整倍数,也就是20和15“ 最小公倍数”。针对两种情况,再分别算出各跳了几次,确定谁先掉入陷阱,问题就基本解决了。上面的思考过程,实质上是把一个实际问题通过分析转化、归结为一个求“最小公倍数”的问题,即把一个实际问题转化、归结为一个数学问题,这种化归思想正是数学能力的表现之一。
2.数形结合思想
数形结合思想是充分利用“形”把一定的数量关系形象地表示出来。即通过作一些如线段图、树形图、长方形面积图或集合图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数量关系使问题简明直观。例2 一杯牛奶,甲第一次喝了半杯,第二次又喝了剩下的一半,就这样每次都喝了上一次剩下的一半。甲五次一共喝了多少牛奶?此题若把五次所喝的牛奶加起来,即1/2+1/4+1/8+1/16+1/32就为所求,但这不是最好的解题策略。我们先画一个正方形,并假设它的面积为单位“1”,由图可知,1-1/32就为所求,这里不但向学生渗透了数形结合思想,还向学生渗透了类比的思想。
3.组合思想
组合思想是把所研究的对象进行合理的分组,并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地一一求解。
4.“函数”思想
函数是近代数学的重要概念之一,在现代科学技术中广泛应用,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函数思想的渗透非常广泛。在第一学段,通过填图等形式,将函数思想渗透其中;在第二学段,学生掌握了许多计算公式,如s=vt等,这些计算公式实际上就是一些简单的函数关系式;到了六年级,正、反比例的意义是渗透函数思想的重要内容,因为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反映的是两个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
此外,还有符号思想、对应思想、极限思想、集合思想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都应注意有目的、有选择、适时地进行渗透。
此外还有集合思想、符号化思想、对应思想等数学思想和方法。

E.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

小学数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教学不但重要,而且是现实可行的。
一、转变思想,重视挖掘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知识明显地写在教材中,是有“形”的,而数学思想方法却隐含在数学知识体系里,是无“形”的,并且不成体系地散见于教材各章节中。因此,作为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从思想上不断提高对渗透数学思想方法重要性的认识,把掌握数学知识和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同时纳入教学目标,把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要求融入备课环节。
二、把握机会,适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为了更好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研究,潜心挖掘,而且还要讲究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手段和方式。小学阶段,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一般常用直观法、问题法、反复法和剖析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掌握方法,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三、勤于训练,自觉提炼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应通过一定的训练,巩固和深化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以及数学思想方法,进而归纳和提炼出新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数学思想方法的广泛渗透,让学生从主观上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增强自觉提炼数学思想方法的意识。教师对习题的设计也应该从数学思想方法的角度加以考虑,尽量多安排一些能使各种学习水平的学生深入浅出地作出解答的习题。
四、统筹安排,逐步领悟数学思想方法
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必定要经历一个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而且常常是几种数学思想方法交织在一起出现,这就要求教师有一个总体的设计安排,分析什么时候渗透哪些数学思想方法,如何渗透,渗透到什么程度,并据此提出不同阶段的具体教学要求,确定在某一段时间内重点渗透与明确哪一种数学思想方法。长此以往,逐步使学生领悟数学思想方法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