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孩子成长需要哪些教育
英盛观察为您解答:
孩子需要学习语言—语言教育;
孩子需要认识人生—生涯教育;
孩子需要培养智慧—思想教育;
孩子需要认识环境—知识教育;
孩子需要发展想象—创意教育;
孩子需要学习做人—品格教育;
孩子需要有幽默感—气质教育。
孩子需要学习语言——语言教育
婴儿一出世,最迫切需要学习的就是语言,生下不久,父母一抱上和孩子便对他说话,其实就是教他语言。学习语言,对孩子来说不成问题。孩子6岁时,已能运用母语应付日常生活遇到的各种状况。除了母语,孩子还应学一门外语,首选是国际语言—英语。精通英语可以扩大一个人的视野,提高一个人成就的上限。学习英语显然也和学习母语一样重要和迫切。
孩子需要认识环境——知识教育
孩子对所用能接触到的人、物和现象,都感到好奇。很早,孩子就能区别他所处的环境:这个人是妈妈,那个人是叔叔;这是桌子,那是床;这有汽车,那有飞机等等。孩子逐渐长大,对环境的认识也随之加深:妈妈常和我在一起,爸爸只有晚上在家,阿姨叔叔很多但不常见到,等等----。
留意观察,就会发现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已经能感到环境是可以利用的:哭了,妈妈会着急,因此他明白哭可以给自己带来方便;火很可怕,要远远躲开,但控制在炉子里的饿火,可以烧饭炒菜;坐汽车去公园,就不用走路……这是孩子最初对环境的利用观念。孩子认识环境越多,他就越想控制和利用环境,这就是科学发明的起源。
父母应明白,孩子对他生活的环境认识越多,就越有自信。父母帮助孩子有计划、有选择地观察和认识生活环境,鼓励他阅读,孩子将会自信地成长。
孩子需要认识人生—生涯教育
孩子要长大,最后要成为能独立生活的大人,因此,在未成年的时候,多认识不同的人生,就不是哲学上的考虑,而是实际上的需要。“我长大要做什么?”这一个问题并不困扰着孩子。现代儿童认识人生,是从看电视卡通和电视连续剧、讲童话故事和连环画开始的。故事中的主角(英雄或者美丽的公主)就是孩子最早认同并想模仿的对象,而主角的冒险经力和神奇遭遇,也是孩子最早想要体验的生活。
而当孩子向往的目标锁定于有限的几种之后,对他自己,挫折感将多于成就感,甚至他还会很难认同其他方面的成就。此时,生涯教育显得极为重要,父母有责任告诉孩子:人生之路百条千条,条条道路认真走下去,路上都有许多动人、感人之处。所谓“行行出状元”就是这种意思。尊重别人的选择,向着自己的目标与方向努力。只有经过生涯教育,对人生认识广泛的人,才会有这样的胸襟。
孩子需要培养智慧—思想教育
什么是智慧,智慧就是创造新东西新观点的能力。有智慧的人不但能从现象、知识、经验中看到不同的意义,而且还能从中发展新技新观念。生活中有些人积累很多了很多经验,但不能从中得到教训;读了不少书,但没有心得;获得各种信息,但不会分析判断;事情呈现在面前,但不能看出其中得意仪。人们便说,他们缺乏智慧。
许多人认为智慧是天赋。但事实上,智慧大多是靠后天思想教育获得的。更进一步,鼓励孩子推翻别人和自己的做法,引导他们发展新的看法和做法。由小而大,由易而难,孩子婆婆的发现、发明和心得都加以鼓励,这将是孩子获得智慧的动力。
孩子需要发展想象—创意教育
天天玩同样的玩具,孩子不觉得寂寞,为什么?因为他认为玩具是他的朋友,和他一样会饿会哭会笑。给孩子讲故事,他们很快融入故事的情节里,故事里的人好像就是他自己,童话对孩子来说不是幻想,是真实。
幻想是孩子的世界。孩子的幻想不是逃避现实,孩子从幻想游戏中,学习语言,认识环境,学习做人做事。幻想对孩子的成长有重要意义。孩子的幻想也是人类的梦想,因为幻想是创造发明的开始。孩子的幻想需要父母的刺激和激励,童话故事可丰富孩子的幻想世界,增强孩子的想象能力。亲子共读是很好的创意教育,您做到了吗?
孩子需要有幽默感----气质教育
会说话的人、滑稽的人常被看做有幽默感。这些虽和幽默沾边,但还不能算幽默。幽默感是使心情恢复宁静的能力。幽默感对一个人的作用,犹如弹簧对汽车和飞机的作用。汽车有了弹簧装置,在不平的道路上行驶,震动不会过于剧烈。沮丧或狂热时,幽默感可以抚平情绪恢复宁静。和有幽默感的人相处,能让人感到智慧,而这种智慧既不让人太悲观,也不让人太乐观。
幽默感是一个人高尚的气质,也是人生很高的境界。紧张的孩子长大后会成为紧张严肃的成人,因为一个人的人生态度、个人气质形成后是很难改变的。可见幽默感也需从小训练,从小事训练,从小处训练。阅读、观察、思考是训练的内容。而从小事小处训练的目的,在于把幽默感变成孩子的生活习惯,并内化成他们的气质。
孩子需要学习做人----品格教育
怎样和自己相处,怎样和别人相处,怎样和环境相处,这就是做人。事情要怎么做才容易达到自己希望的目标,这就是做事。懂得做人和做事的人,他就能幸福和愉快,同时也能让别人感到幸福和愉快;相反,不会做人做事的人,将更多地体验痛苦,甚至连身边的人也跟着难过。
那么和自己相处困难吗?确实有许多人到老都不懂得怎样和自己相处,不但别人不喜欢他,自己都不喜欢自己。不喜欢自己的人,就表示他不能和自己相处。和环境相处得好也不容易,因为如果环境有所抱怨的话,不会马上反应,不会马上给你“脸色”看。而当你发现环境不高兴的时候,你已经差不多没有时间后悔了。像随便丢垃圾袋、随便砍掉一棵树、不节约用水、不节省用电、不节省用纸……都是和环境作对的行为。你会为孩子做出好榜样吗?
孩子学习做人做事,需要父母言传身教。人和人在一起游戏或者工作,都不免冲突。什么时候坚持已见,什么时候让步,怎样让步,让多少,这就是品格教育。做一件事,如果纯粹一个人做,不妨埋头苦干,不理别人。但是一牵涉到别人,你就要考虑别人怎么想、怎么讲,这些都是做人做事困难的地方,也是体现一个品格的地方。做人做事的问题,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会越来越困拢孩子,父母应该帮助孩子树立良好品格,教导孩子学习做人做事。
② 什么是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语言习惯和思维习惯的教育。大成模型是对往圣先贤人格发展的总结与提升,以人体结构为模型,将全息人格分为道、德、知行、时间、契约、行为、结果、情感、抉择九个部分,以生命进化为前提,在外和内谐的格局内呈螺旋状平衡向道接近成长模型。
养成教育认知:中小学教育即良好习惯养成教育+初步的智力培养。这既是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得以全面发展的具体体现,也是对中小学生进行“两全”教育的具体措施和手段。我国针对所在山区学生“性子野、习惯差”一实际情况,在“重视良好习惯养成教育”上做了一些较为实在的具体工作,在“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上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具体一些做法如下。
(2)成长教育是指什么扩展阅读:
教育的功能大致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故可分为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与个体个性化功能两方面。社会活动的领域主要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因而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又可分为教育的经济功能、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
③ 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教育方式有哪些
学生的成长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方式方法更重要,比如利用班会和周会做好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班会和周会是集中教育学生的时间,我们通过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形成一种良好的风气,这样也会让学生的思想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通过思想教育,学生的思想得到升华,认识得到加强。
2、对学生的工作进行合理的分工。我们分工的目的是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责任心,学生有了责任也就有了担当,这样他们会以一个主人翁的意识来对待工作,也会做得更好,而我们老师则对他们的工作给予指导,让他们工作更有创新性,也更有积极性。
3、每一个学期确定一两个主题。我们通过确定主题,是让学生有一个长久的习惯,通过对他们思想的引导,让他们的认识再进一步的提高,我们还可以通过各种展览,让学生找到自己身边的榜样,达到用学生教育学生的目的。
4、帮助学生端正思想态度。对于思想意识不够的学生,我们通过个别谈心,还有的就是多盯一盯,对他们进行个别的关注,这样就会让他们知道老师在对他进行格处的关注,达到教育的目的,而我们无论怎样教育,都要从态度入手,因为这一点,是我们每一个人做人的最起码的准则。
④ 养成教育包含哪些内容
通过养成内在不断自我更新的习惯,把学生从低级的学习行为习惯中解放出来,从而引导、激励学生主动学习,最终实现教育的终极:不教而教;从孕育良好的品质与道德行为入手,健全人格,协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识,培养平和稳定的心理状态。
养成教育又不仅仅是行为道德习惯的教育,它的内涵和外延要更广更深,是一个以人为本的人文教育系统工程,是大教育,但具体操作层面上的落点当然是培养良好的习惯。
养成教育理念与实践体系很可能是一种重要的办学理念。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的工作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都已明确指出,德育对于中小学特别是小学生更多的是养成教育,推行养成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对于在中小学推行德育的明确要求。
(4)成长教育是指什么扩展阅读
良好的习惯不是靠一天两天,说养成就能养成的东西。对于课外注重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既有阶段性,又有侧重面。即在某个阶段主要解决什么不良行为或形成什么良好习惯,都有一个侧重。这个侧重每位老师心中都要有数,以便统一步子,取得最佳效益。
阶段性的潜伏期,我们视养成其习惯难易程度而定。容易纠正的不良行为,或能很快养成良好习惯的行为,如:熟人见面互相问好,潜伏期短些;对于一些较难改正,顽固性的坏行为,或短时间较难形成良好习惯的行为,如:一些本性的行为,潜伏期一般要长一些。其目的是一个——实现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