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生命教育起源于哪个国家
扩展阅读
党日知识大全集 2025-02-08 23:50:23

生命教育起源于哪个国家

发布时间: 2023-06-18 00:27:12

❶ 什么是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的意义,如何实施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即是直面生命和人的生死问题的教育,其目标在于使人们学会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以及生命与天人物我之间的关系,学会积极的生存、健康的生活与独立的发展,并通过彼此间对生命的呵护、记录、感恩和分享,由此获得身心灵的和谐,事业成功,生活幸福,从而实现自我生命的最大价值。
从最根本的意义来说,生命教育乃是一种全人教育,它涵盖了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和这一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个方面,既关乎人的生存与生活,也关乎人的成长与发展,更关乎人的本性与价值。生命教育的核心目标在于,通过生命管理,让每一个人都成为“我自己”,都能最终实现“我之为我”的生命价值,即把生命中的爱和亮点全部展现出来,为社会、为人间焕发出自己独有的美丽光彩。
多学科渗透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关于生命的教育,是对人这一复杂个体的认识,教育内容涉及学校各个学科领域,科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体育等学科,是生命教育的显性课程。要在这些学科的教学中增强生命教育意识,挖掘显性和隐含的生命教育内容,分层次、分阶段,适时、适量、适度地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生命教育。语文、音乐、美术等学科也蕴涵着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是生命教育的隐性课程。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教育活动。同时充分运用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事例作为教学资源,利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开展生命教育活动。
开展专题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要充分利用青春期教育、心理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环境教育、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法制教育等专题教育形式,开展灵活、有效、多样的生命教育活动。要从学生的兴趣、经验、社会热点问题或历史问题出发,结合区域、学校和学生的特点,力求将相关内容整合起来,形成校本课程。要注意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人与自然、人与家庭的启蒙教育,探究生命的可贵、生活的意义以及自我保护等内容。
结合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实施生命教育的阵地。要注意围绕学生的身边问题,让学生通过行动研究来解决,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要充分利用各级各类青少年教育基地、公共文化设施开展生命教育活动,拓展学生的生活技能训练和体验。在动物园、植物园、自然博物馆、绿地和农村劳动中,让学生感受自然生态保护和休闲对促进个人身心健康的重要性;通过对与人生老病死有关场所的了解,引导学生理解生与死的意义,珍爱生活,关心他人;通过情景模拟、角色体验、实地训练、志愿服务等形式,培养学生在遇到突发灾难时的人道主义救助精神。要积极引导家长参与家庭生活指导,通过亲子关系沟通、青少年身心保健等方面的服务,帮助家长掌握家庭管理和人际沟通的知识与技能,提升家庭情趣,营造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要充分利用社区生命教育资源。发挥社区学院、社区老年大学的作用,提供环保、居家生活设计、人文艺术欣赏、传统艺术欣赏制作和婚姻伦理等教育服务活动。宣传科学的生活方式,引导家长开展亲子考察等实践活动。学校的班团队活动、节日纪念日活动、仪式活动、兴趣小组活动也可以结合学生现实需求,在了解学生需要的基础上,组织和安排生命教育活动,使学生在场景式生命教育活动过程中受到教育,感悟生命的价值。
单独开设生命教育课程
单独开设的生命教育课程,如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中的生命教育专题课、选修课,可以使学生在专人指导下,从个人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对生命问题进行较全面的分析,更好地理解生命问题产生的根源及可以采取的对策。
结合日常生活与管理
学校应当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和评价机制,鼓励全校师生员工参与与生命教育,通过发动和组织师生参与集体行动,确定需求,动员各种资源,争取外力协助,有计划、有步骤的组织实施关于生命主题的活动,增进对生命的认识,培养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情感,以及实践生命意义与价值的行动。

❷ 生命教育的意义是什么

问题一:什么是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的意义,如何实施生命教育 长期以来,我国由于生命教育的缺失穗早,学生对“死”缺乏最基本的了解和思考。一桩桩血的教训告诉我们,引导学生走出生命的误区,教育他们珍惜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已成为现代教育不可忽视的一环。我国急需在校园中开展生命教育。
在一些发达国家,从初中二年级开始就开设了生命教育的课程,教育学生用客观的态度看待死亡现象,从而珍惜自己的人生。从上世纪80年代起,美国等西方国家规定在中小学校开始实施“生命教育”,帮助学生科学地了解人的生与死,以理解的态度面对生命历程中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从而使人活得更充实、更有价值。
开展生命教育,首先要教育学生珍视生命、保护生命。有篇报道讲述美国某小学发生火灾,许多学生从火海中逃离出来,老师发现少了两个学生,于是命令所有的学生到火场外去寻找他们。一位来自中国的同学没有向老师报告,就奋不顾身地冲进火海而不幸遇难,而他要救的那两个美国小朋友早就顺利逃生。这个在我们看来“真正”的英雄,美国学校竟没有“表扬”,更谈不上“追认”,反而校方因为没有教好中国学生如何逃生而受到地方当局的处罚。美国人的这一做法,值得我们深思。生命教育首先是珍惜生命的教育,引导学生认识生命,学会保护生命。
开展生命教育,要教育学生学会尊重,学会关爱,学会宽容,学会共同生活。生命的存在只有在相互关爱中才有可能,也只有在爱他人中,自己的生命才能获得真正的提升。
开展生命教育同时应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逆境教育、死亡教育。要创造一定的逆境,磨练学生的意志,引导学生认识痛苦和苦难是生命的一部分,生命只有在战胜苦难中才会有乐趣,才会有生机。从而能够更加欣赏生命、珍惜生命、提升生命的意义和质量。
教师对自己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的了解和尊重是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一环。一个自己都无法体会生命价值与意义的教师不可能教出对生命热爱的学生。因此,教师自己对生命的尊重与珍惜,才能感动学生的心灵,使学生也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在实施生命教育过程中,需要对相关学科的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使教师更好地适应生命教育的目标和要求。
学校生命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在生命教育的内容上应从生命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意义三方面,通过认知、实践、情意三个层次全方位开展。在生命教育实施的途径与方式上,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通过学科渗透的方式,并辅之以社会实践活动,在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和不同课型中体现,做到显性课程与隐蔽课程相结合、知识传授与亲身实践相结合、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在生命教育的实施上,做到 *** 指导、学校推进、社会支持、家庭配合。
我们应牢记:热爱生命是幸福之源;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端。
――网上资料仅供参考

问题二: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科学认为生物是有生命的物体,进行生命教育首要问题就是要教会青少年如何科学合理地理解生命。化学进化产生原始生命后,接着就开始了生物进化,人类的生命正是这一进化的结果。宏观上说生命是蛋白质和核酸物质的运动形式,是一种特殊的、高级的、复杂的物质运动形式。生长和发育是生命的基本过程,而新陈代谢则是生命的最基本的过程,是其他猜清雀一切生命现正码象的基础。生命的一般形态具有某种“合目的性”的行为,作为生命高级形态的人类则具有自觉的目的性行为。生命特别是人的生命,应当由三个因素构成,即生理(自然属性)、心理(社会属性)和灵性(精神属性)。生命的自然属性,是建立在人的血缘关系基础之上的生理范畴,它主要涉及与人伦和人生(生命长度)有关的性问题、健康问题、安全问题和伦理问题等;生命的社会属性,是人伴随着一定的社会文化和心理基础而发展起来的符号识别和社会人文系统,它涵盖了人的成长、学习、交友、工作、爱情、婚姻等涉及人文、人道的种种方面;生命的精神属性,是一个人“我之为我”的最根本体现和本质要求,也是生命最聚集的闪光点,它包含自性本我、低层本我、人文本我、形象本我和高层本我五个层次,涉及人性与人格。所有这些,组成了人的生命的全部也即生命维度,其中的每一部分,都蕴含着生与死、得与失、存在与虚无。生命的自然属性也即自然生命,决定着人的生命长度,即寿命的长短;生命的社会属性也即社会生命,决定着人的生命宽度,它是以文化为内核和根基,从零开始不断拓展的;生命的精神属性也即精神生命,决定着人的生命高度,它并非纯粹指人在成功的顺境中所能达到的高度,人在失败的逆境中所处的低谷,因为生命的深刻体验和灵性的深层次激发,也构成了富有意义的生命高度的一部分。生命长度、生命宽度和生命高度统一在一起,共同凝成了人的生命亮度,也即个体生命“我之为我”的生命亮点。 1968年美国的一位学者出版了《生命教育》一书,探讨必须关注人的生长发育与生命健康的教育真谛。日本、英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地区竭力推倡导生命教育,各种学术团体纷纷建立。那么什么是生命教育呢?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保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于2012年5月推出的职业培训课程《生命教育导师》中指出:生命教育,即是直面生命和人的生死问题的教育,其目标在于使人们学会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以及生命与天人物我之间的关系,学会积极的生存、健康的生活与独立的发展,并通过彼此间对生命的呵护、记录、感恩和分享,由此获得身心灵的和谐,事业成功,生活幸福,从而实现自我生命的最大价值。生命教育既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同时还是教育的最高追求。因此,生命教育应该成为指向人的终极关怀的重要教育理念,是在充分考察人的生命本质基础上提出来的,符合人性要求,它是一种全面关照生命多层次的人本教育。“生命教育不仅只是教会青少年珍爱生命,更要启发青少年完整理解生命的意义,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生命教育不仅只是告诉青少年关注自身生命,更要帮助青少年关注、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生命教育不仅只是惠泽人类的教育,还应该让青少年明白让生命的其它物种和谐地同在一片蓝天下;生命教育不仅只是关心今日生命之享用,还应该关怀明日生命之发展。” 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是我国素质教育的力倡导者,倡导以人为本,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每一个人。他又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新特点,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建功立业的重要条件,而健康的心理形成需要精心、周到的培养和教育,必须把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作为更加重要的任务。” 2005年6月18日,他在了解“关爱生命万里行”活动的基础上又进一......>>

问题三:什么是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美国学者杰・唐纳・化特士于1968年首次提出,此后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从生命教育近四十年的实践历程来看,它首先是从人们要求控制青少年自杀率不断上升的这一残酷现实开始的,是作为预防未成年人自杀的权宜之计被提出来的,然而人生命的全部不仅仅是生物的躯体,自然的生命仅仅是人生命存在的前提和物质载体,真正让人和动物区别开的是人类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因此我们在考察生命教育的内涵时就要从多个层次入手,不仅要教育未成年人珍爱生命,还要帮助他们认识生命的本质、理解生命的意义、创造生命的价值。这是人的生命形态和特征的本质要求。
人的生命可以分为这样几种形态。首先是生物性生命。即人首先是作为自然生理性的肉体生命而存在的,这一点是和自然界的广大生物一样必须具有的基本属性。其次是人的精神性生命。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有高于动物的意识活动,有超越生物性生命的精神世界。人不但要思考如何活下来,还要思考如何更好的生活。只要人在世界上存在一天,大脑就不会停止思考,人类就要创造、就要超越,就要更好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最后是人的价值性生命。每个人在一生中都要思考诸如“为何活着”的问题,这就是人对于生命意义发自内心的追问,是人对价值生命的一种诉求。人的价值性生命为人的生存夯实了根基,加足了动力。
⒉生命教育的内涵
河南大学的刘济良教授在全面考察了国内部分学者的重要观点后提出,生命教育是“在学生物质性生命的前提下,在个体生命的基础上,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对个体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进行完整性、人文性的生命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活出生命的意蕴,绽放生命的光彩,实现生命的辉煌。”

问题四:什么是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两种:狭义的生命教育指的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广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 生命特别是人的生命,应当由三个因素构成,即形体、心理(精神)和社会性。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生命具有多重属性,其中最主要的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社会属性是人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它是决定人之所以是人的最根本的东西。生命的自然活动主要包括:新陈代谢、生长、发育、遗传、变异、感应、运动等。生命的社会活动又主要包括:感知社会、角色扮演、人际交往、求学择业、社会竞争等。人的生命可以分为这样几种形态。首先是生物性生命。即人首先是作为自然生理性的肉体生命而存在的,这一点是和自然界的广大生物一样必须具有的基本属性。其次是人的精神性生命。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有高于动物的意识活动,有超越生物性生命的精神世界。人不但要思考如何活下来,还要思考如何更好的生活。只要人在世界上存在一天,大脑就不会停止思考,人类就要创造、就要超越,就要更好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最后是人的价值性生命。每个人在一生中都要思考诸如“为何活着”的问题,这就是人对于生命意义发自内心的追问,是人对价值生命的一种诉求。人的价值性生命为人的生存夯实了根基,加足了动力。以至于好好的生存在这世界。1968年美国的一位学者出版了《生命教育》一书,探讨必须关注人的生长发育与生命健康的教育真谛。近年来,日本、英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地区竭力推倡导生命教育,各种学术团体纷纷建立。那么什么是生命教育呢?生命教育是在生命活动中进行教育,是通过生命活动进行教育,是为了生命而进行教育。从事生命教育的肖敬认为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手段,倡导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的一种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让青少年认识生命和珍惜生命成为这一活动的重中之重。 生命教育既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同时还是教育的最高追求。因此,生命教育应该成为指向人的终极关怀的重要教育理念,是在充分考察人的生命本质基础上提出来的,符合人性要求,它是一种全面关照生命多层次的人本教育。”

问题五:什么是生命教育,教师怎么做到生命教育 长期以来,我国由于生命教育的缺失,学生对“死”缺乏最基本的了解和思考。一桩桩血的教训告诉我们,引导学生走出生命的误区,教育他们珍惜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已成为现代教育不可忽视的一环。我国急需在校园中开展生命教育。 在一些发达国家,从初中二年级开始就开设了生命教育的课程,教育学生用客观的态度看待死亡现象,从而珍惜自己的人生。从上世纪80年代起,美国等西方国家规定在中小学校开始实施“生命教育”,帮助学生科学地了解人的生与死,以理解的态度面对生命历程中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从而使人活得更充实、更有价值。 开展生命教育,首先要教育学生珍视生命、保护生命。有篇报道讲述美国某小学发生火灾,许多学生从火海中逃离出来,老师发现少了两个学生,于是命令所有的学生到火场外去寻找他们。一位来自中国的同学没有向老师报告,就奋不顾身地冲进火海而不幸遇难,而他要救的那两个美国小朋友早就顺利逃生。这个在我们看来“真正”的英雄,美国学校竟没有“表扬”,更谈不上“追认”,反而校方因为没有教好中国学生如何逃生而受到地方当局的处罚。美国人的这一做法,值得我们深思。生命教育首先是珍惜生命的教育,引导学生认识生命,学会保护生命。 开展生命教育,要教育学生学会尊重,学会关爱,学会宽容,学会共同生活。生命的存在只有在相互关爱中才有可能,也只有在爱他人中,自己的生命才能获得真正的提升。 开展生命教育同时应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逆境教育、死亡教育。要创造一定的逆境,磨练学生的意志,引导学生认识痛苦和苦难是生命的一部分,生命只有在战胜苦难中才会有乐趣,才会有生机。从而能够更加欣赏生命、珍惜生命、提升生命的意义和质量。 教师对自己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的了解和尊重是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一环。一个自己都无法体会生命价值与意义的教师不可能教出对生命热爱的学生。因此,教师自己对生命的尊重与珍惜,才能感动学生的心灵,使学生也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在实施生命教育过程中,需要对相关学科的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使教师更好地适应生命教育的目标和要求。 学校生命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在生命教育的内容上应从生命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意义三方面,通过认知、实践、情意三个层次全方位开展。在生命教育实施的途径与方式上,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通过学科渗透的方式,并辅之以社会实践活动,在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和不同课型中体现,做到显性课程与隐蔽课程相结合、知识传授与亲身实践相结合、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在生命教育的实施上,做到 *** 指导、学校推进、社会支持、家庭配合。 我们应牢记:热爱生命是幸福之源;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端。 ――网上资料仅供参考

问题六:生命教育对医学生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我国古代医德的特点和主要内容 一般说来,我国古代的伦理学传统的特点是:道德与政治紧密结合,为宗法等级制度服务;道德法律化,法律道德化;注重医德和医术的统一、医德规范与医德实践相结合;强调主体的道德修养;强调天人合一,人际关系和谐。

问题七:通过学习生命教育解决哪些人生议题 什么是“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的概念定义有许多种,在笔者看来,生命教育即是关于人之生活、生命与人生问题的教育。

一般而言,人们在具体的生命展开及生活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二种偏向:一则只知生活而不知生命,把生活当作人生的全部。比如令现代社会头痛的日趋严重的自杀问题,一些青少年常常是将生活中的某些挫折、失意、痛苦等等“生活中不可承受之重”,当成了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于是,由生活感觉不好而走向放弃生命。又比如吸毒现象,人们吸食毒品,当然有各式各样的偶发因素,但是共同的问题是:为了生活感觉中的飘飘欲仙,他们损害了生命机能、残贼了自我生命,让自己的人生毁于一旦。自杀者因为生活感觉的不好而放弃生命,吸毒者为求生活感觉的好而残害生命,二者的性质似乎不同;但本质上都是为了生活的感觉而置生命于不顾。

另一种偏向则是只知生命不知生活。也有一些人,他们坚执保命哲学,刻意仰制自我的生活欲求,不知道生命必须要由生活来表现,人之生活的感受是多姿多彩的、变化无穷的,品尝各种生活的滋味也是生命中重要而不可或缺的人生目标。所以他们的人生动力不大,他们的奋发意识不够,他们勇于进取的观念也比较弱,他们的人生色彩当然就十分单一和暗淡。

在小学及中学的生物课、化学课、自然课中,都从不同的方面谈到了生命现象,但却主要是自然状态的下生命,这远远不够,如果只让学生们停留在这一知识的层面,可能会酿出恶果。因为自杀者或杀人者有意无意间,皆把人的生命视为一堆碳水化合物,或者就是一些DNA罢了。这样,他们杀起人来毫不手软;他们结束自己的生命也毫无留念。可见,生命教育就是要让受教育者从认识人之自然生命的特征入手,进而去体会自我之血缘的人际的社会生命,意识到,人之生命只有在社会中孕育和成长,从而必须处理好己与他、己与社会的关系。人们还要去体会自我的精神生命,意识到人之精神世界是与动物相区别的本质所在,故而在人生中丰富自我的精神生活、发展自我的知识水平、提升自我的文化素养、道德品质等等,都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人们还要意识到超越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所谓超越生命实质上即是超越死亡;超越生命意义的建构,也即是正确之生死观念的树立。

所以,在生命教育中,“生”与“死”是核心议题,但生命教育中谈“死”是因为要更好地“生”;生命教育中谈“生”是要超越于“死”,从而让人们获得生命存在的最大意义与价值,这就是生命教育的本质所在。

二、关于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

关于生命教育的内容,从生死哲学的视角而论,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

第一、在科学及理性的层面重建生命的神圣性

从本质上而言,所谓神圣性,指人类对某种对象发自内心的敬畏和崇拜;生命的神圣性,当指人类对自身生命的敬畏和崇拜。回观人类的历史,越在远古的时代,人类周遭的神圣之物就越多,不仅神秘的生命现象是神圣的,而且一些特别的石头、树、鹰、老虎、月亮、太阳,等等,皆具有神圣性,都成为人们顶礼膜拜的对象。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依靠自我的理性获得了越来越大的征服自然与改造社会的力量,于是,各种神圣之物逐渐地被“解魅”──消解附加于其上的神圣性,于是,人类崇拜、敬畏、服从的对象越来越少,而生命的神圣性亦在这种解魅的过程里逐渐地消除。人们发现,石头不过是一种矿物质,植物是一种纤维体,动物是一种有机体,而曾经那么神圣的月亮和太阳也不过就是一颗行星和一颗恒星而已。至于生命,虽然比较的复杂,但也就是一堆碳水化合物,一些DNA罢了。

生命神圣性的消解引发的人生危机触目惊心。人们要么作践自我的生命――自杀,要么作践......>>

❸ 华特士生命教育的主要理念包括哪些

关键字:生命教育 内涵 基本理念 实施途径 意义

生命教育的兴起源于人们对现代社会生命价值观失落的反思:一方面,社会高度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物质生活极大的丰富。另一方面,人逐步异化为对金钱的追逐,权利至上的经济动物,人与自我、与他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疏远,出现对生命的漠视,进而引发社会的精神危机,并逐渐腐蚀者人的灵魂。

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首次提出了生命教育的思想,且他创立的生命教育理念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西方国家明确标举“生命教育”(life ecation)概念的,当数1979年澳洲成立的“生命教育中心”(life ecational

center:LEC),该中心现已发展为一个国际性机构,致力于“药物滥用,暴力与艾滋病”的防制。1989年日本所修改的新《教学大纲》中针对青少年自杀、污辱、杀人、破坏自然环境、浪费等现象日益严重的现实,提出了“以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之观念来定位道德教育的目标,说明几十年来,生命教育的实践在全球已得到迅速发展。

在我国,生命教育几乎还刚刚起步。主要是因为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以至于在传统文化中,我们把“人”只看成

2

❹ 代表建议将生命教育纳入基本课程!你知道什么是生命教育吗

将生命与教育结合,就是我们所说的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生命教育早期仅属于家庭教育与社会文化教育的功能,逐渐发展结合成研究心理学、社会学、生命科学现象并着重于中小学实务的应用学科,中心思想在于以智慧“尊重他者与自己的生命”,以改善现代年轻人自杀及欺凌行为问题。人生命的全过程就是由一次次的生命活动所组成。一次次生命活动的质量决定人生命全过程的质量;重视每一次生命活动的质量就是重视生命全过程的质量。教育就是对学生的每一次生命活动进行关怀,学习过程就是一种享受生命的过程,这种关怀是社会价值、个人价值和教育自身发展价值在“生命活动”实践中的统一,在此教育实践中教师的价值得到实现,生命质量得以提升。

长期以来,中国由于生命教育的缺失,学生对死缺乏最基本的了解和思考。一桩桩血的教训告诉我们,引导学生走出生命的误区,教育他们珍惜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已成为现代教育不可忽视的一环。我国急需在校园中开展生命教育。在一些发达国家,从初中二年级开始就开设了生命教育的课程,教育学生用客观的态度看待死亡现象,从而珍惜自己的人生。从上世纪80年代起,美国等西方国家规定在中小学校开始实施“生命教育”,帮助学生科学地了解人的生与死,以理解的态度面对生命历程中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从而使人活得更充实、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