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非制度化教育和制度化教育的区别
当我们研究学校教育制度时,我们知道学校教育制度的正式发展有三个阶段: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和非制度化教育。前制度化教育从人类早期的原始社会教育开始,趋向于一种定型衡含庆的正规教育,即实体教育。制度化教育的开始源于现代学校制度的出现,即我们所说的学制的形成。随着教育的发展,非制度化教育逐渐成为一种思潮。非制度化教育所倡导的理想是 教育不应再局限于学校的围墙内。 库姆斯等人倡导的非正规教育概念和伊里奇的非学校化思想,都是非制度化教育趋势的代表。这三种形式也是可以追溯到教育形式的教育理论。
教育形式是指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教育体系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形式空,也是 教育 理念的历史实现。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咐握教育形式。根据教育系统本身的标准,教育形式可以分为 非制度化教育 用 制度化教育 。那为什么说有三个阶段呢?其实在我们教育学或者心理学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我们会用 前 来表示还没到。但我们所说的前制度化教育,从教育形式上来说,其实属于非制度化教育的范畴。今天我们就来多了解一下非制度化教育和制度化教育。
非制度化教育是指不能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这种教育是与生产或生活高度结合的,并没有脱离日常生产或生活而成为相对独立的社会机构及其制度化行为。人类出现之前的教育就属于这种非制度化的教育。今天,人类的学校已经形成了一个高度复杂的网络,非制度化教育依然存在,但它在个体发展和整个教育体老皮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已经非常有限。
制度化教育由非制度化教育演变而来,非制度化教育是指由专门的教育者、机构及其运行系统构成的教育形式。制度化教育是人类教育的高级形式。它的出现是人类教育文明的一大进步,也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整体文明的进步。我们今天谈论的一切 教育 还有 教育改革 ,基本上就是指这种制度化的教育。
但是,制度化教育与非制度化教育相比,也有其不足之处,这引起了思想家们的批评,有些批评还很激烈。美国教育家、无学校运动的倡导者伊里奇在《无学校社会》一书中指出,自近代以来,人类建立了 组织 制度化 还有 仪式化 学校系统,这是主要的特点,一般有 压迫 、 同质性 还有 破坏性 ,阻碍了真正的学习和教育,降低了人类自我成长的责任感,导致很多人 创新的丧失 的根。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也是新世纪发展的重要法宝。盲目追求非制度化教育好吗?关于制度化教育和非制度化教育的观点和批评,百家争鸣。我们要用正确的眼光看待制度化教育和非制度化教育给人类教育带来的利弊。我们需要制度化的教育体系来帮助受教育者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但非制度化教育的思潮在思想上是作为补充的。我相信两者的结合更能让受教育者实现自己的价值。所以我们分两部分进行辩证分析。
② 什么是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和非制度化教育
一、前制度化教育:最早的在生产生活中的教育,到奴隶社会后逐渐出现的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都称为前制度化教育。形式化教育形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教育主体确定,出现了以教育作为职业的教师;
2、教育对象相对稳定,学生出现(统治阶层);
3、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
4、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
5、由以上要素结合而形成的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
二、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普通的学术性学习以外,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的许许多多专业课程和机构。制度化的教育指向形成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
三、非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是指那些没有能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形态(其实也是一种具有客观存在的教育形态),它没有从日常的生产或生活中分离出来的,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机构及其制度化、组织化行为,是与生产和生活紧密结合、高度一体化的“教育”,如库姆斯的非正规教育观念、伊里奇的“非学校化社会”理念。
拓展资料:
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普通的学术性学习以外,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的许许多多专业课程和机构。制度化的教育指向形成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
随着制度化教育趋于成熟。制度化教育的发展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其影响已近渗透到社会的各角落各方面。制度化教育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对于政治、文化乃至个人的发展的影响,已近为社会所普遍接受。库姆斯等人陈述的非正规教育概念,伊里奇所主张非学校化观念都是非制度化教育思潮的代表。
表现为社会组织由非正式系统发展到正式系统、社会制度从不健全到健全的过程。制度化的具体过程可概括为:
①确立共同的价值观念。通过宣传教育,促使群体与组织的成员认清其利益,树立一致的价值取向,建立规范体系,加强个人对组织的认同,并将其人格融合于组织之中,以增强群体的凝聚力。
②制定规范。共同的价值观需要有规范来支持。根据共同的价值需要而制定的规范,把人们的行为纳入相同的固定模式之中,它注重的是标准的普遍性而不是特殊性。
③建立机构。规范的实施要由组织机构保证,制度化过程也是组织机构建立和健全的过程。
在政治研究中,制度的核心含义就是指由宪法规定而创设的机构。制度分析假定各个组织行构着其成员的行为,制度化则是指各个组织借此而获得这种影响力的过程,制度化(影响其成员)的手段包括创设明确规定的角色(例如通过提出期望的方式)、标准化的操作程序、共享的文化以及控制行为的各种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