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学校应该怎么做好教育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恰是教育教学的宝贵资源。 教师要改变观念,确立资源意识,尊重并珍视个性,在此基础上展开教学活动。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教学过程中学生会有意或无意地隐蔽一些个性的东西,而家庭生活却是孩子个性自然形成和展示的空间。同时,孩子在长期与父母的交往中,其智力的优劣与长短都会有较为充分的表现,父母因其特殊的身份和情感,对孩子会有深入、细致的了解。了解学生,是因材施教的前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作、沟通则为此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与现实的可能。 2、学校教学脱离生活的倾向可以在与家庭教育的结合中得到修正。教育教学的校家联合互动本来就意味着校内外、课内外的沟通,这样,学校教育的非情景化就可以通过家庭教育中的生活化得以纠正。具体来说,一方面,学校教学要善于吸收学生在家庭教育中的积累,使之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起点和智慧资源;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提倡学生把课堂所学运用于生活实践,使书本上死的知识在生活的活水中涌动起来。 3、校家间在对孩子的要求上,要保持一致。这里的所谓对学生的要求,主要是指广义的成为什么样的人,狭义的则具体学科学习的目标。在这一方面,理解的角度也有所差别,常常会出现彼此脱节,甚至矛盾、音容的情况。校家结合,使得教师和家长在对学生的了解上达成了共识,为对学生提出一致性的要求提供了前提保证。 4、统一思想,共同教育学生。教师要向家长宣传正确的教育思想,对部分家长在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上进行指导帮助。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一方面,不少长辈和父母过分溺爱,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爱吃苦受累,禁不起挫折的考验;另一方面,父母们普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一旦未能达到目标,就采取强制压服、粗暴专横的手段,导致孩子产生厌学心理,甚至自暴自弃。这些教育方式,都违背了教育规律,只有按照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才能使儿童健康成长。所以,教师在联系家长的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向家长宣传正确的教育思想,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儿童观,让他们知道教育子女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在对孩子尊重信任的同时还要做到以身作则。家长提高了自身修养,才会改善家庭教育环境,调整好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才能统一结合起来。 5、、常抓不懈,不能临渴掘井。教育的长期性决定了教师应经常交流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中的情况。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全面细致地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以及各方面的表现,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这也就要求教师平时多注意了解学生的表现,观察他们的动向,及时及早地发现问题,与家长一道解决问题,使教育出现在问题发生之前,而不是问题发生之后。在对学生教育过程中,教师千万不能和家长不闻不见,缺少联系交流,等到出现了问题再和家长取得联系,商量对策,这样的教育就显得滞后,也非常被动,教育工作不能及时到位,学生也不能受到良好教育。 6、形式多样,创设联系良机。在学校和家庭的联系过程中,学校要采用多种联系形式,积极创设联系的良机。教师可以采用最普遍的方式——家访,通过这种形式,教师可以详细了解到学生的家庭状况和学生在家里的表现,与家长充分交换意见。除此之外,学校、老师也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一些家长会、报告会、座谈会,向家长汇报学校教育教学的工作情况及工作计划,向家长提出教育的具体要求,听取家长的意见,同个别学生家长交流其子女的一些教育问题。同时,我们也要尽量避免单纯只请家长“校访”来解决学生教育问题的唯一方式,而不去多方面、多途径地了解情况,这样的联系形式太过于单向化,不能深入彻底地教育好学生。 7、全面交流,切勿一味批评。教师在和家长的联系中,应注意与家长全面交流学生在校、在家的学习生活情况,把学生的优缺点、学习生活与思想品德客观、真实地告诉对方。人们常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教师在和家长交流时,也应以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学生,既要看到学生的不足,又要注意到他们的闪光点。向家长反映问题时,不要只抓住学生的短处,一味地指责学生的缺点,批评学生的不是,而是要把学生的情况作全面客观地分析,肯定他们的优点,正确对待他们的缺点,与家长一道找出教育学生的最佳途径。而一味地批评学生,只会给家长难堪,只会让家长片面地看到孩子的不足,从而使家长在教育孩子的内容、方式上进入歧途,给孩子成长带来负面影响。 8、及时反馈,做好再次教育,教育有着连续性,学生身心发展也存在阶段性和不稳定性。就学生某一方面的教育问题,学校和家庭取得了联系,采取了行动,但还要注意这并不是教育的终止,而是要做好再次联系的准备。“学生犯了错改正得怎么样;学生对待学习的兴趣是否依旧很高;小孩还内向吗;下一步我们该怎样去教育孩子”等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再次联系的内容。教师和家长把学生的情况相互作及时反馈,学校和家庭才能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把握学生动态,及时调整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良性结合,其优点不胜枚举。 总的说来,处理好二者之间的联系,既能给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机会,采取最佳的教育策略,又能让家长经常获悉孩子学习生活的动态,做好教育准备。长此以往,学校、家庭才能共同教育好孩子,让他们健康、茁壮地成长。
⑵ 如何做好教育工作
一、要提高学习能力,进一步增强自身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博览群书,深入学习理论知识,用专业知识武装头脑,在实践中善加利用,解决知识不够丰富,理论不够扎实,工作成绩不明显的问题。
一定要有一种危机感、紧迫感,把教书育人、提高素质作为生存和发展的紧迫任务,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理论水平,提高知识层次,增强做好本职工作的能力。
二、要提高工作能力,进一步增强传播知识的本领。
新形势下我们尤其要具有综合分析研究的能力,能够在教学工作中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并根据事物的发展趋势,预测未来社会所需人才,超前采取培养措施,把工作做在前面,掌握工作的主动权。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教育工作的根本保证:
1、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必须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高校要把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作为第一要务。
2、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党领导高校的根本制度,是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内容,符合我国国情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必须毫不动摇、长期坚持。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对保障党对高校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发挥了积极作用。从未来发展看,这也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由之路。
⑶ 如何做好教育工作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
教育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并不为人们的主观意志所转移,教育工作者只有按照教育规律办事,才能搞好教育。历史经验证明,教育规律早在人们认识它之前,就已经存在并起作用了。
二、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有人说:“不学教育学,照样能上课。”当然,现实中这种现象虽然存在,但是否学习教育学,掌握教学规律,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影响很大。因为,上课有好坏优劣之分。
一个卓越而成功的教师正是借助教育学的理论睿智,敏锐地观察课堂上学生心理活动的脉搏,恰当地利用科学的教育环境和科学的教育方法,去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点燃”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把教学过程组织得生动活泼,水乳交融,富有成效。
三、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年轻一代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思想品德决定着今后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随着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同时,也给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带来了诸多新的矛盾和许多负面影响。
因此,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不仅要重视对学生文化知识的传授,而且要重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即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并且把两者辩证统一地结合起来,
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及对不良影响的“抵御”与“免疫”能力。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人才,实现培养目标。
四、建构教师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
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既是提高教育理论水平与技能技巧、适应教师职业需要的必要条件,又是教师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焕发创造精神的根本保证。
(3)如何做好学生成长教育工作扩展阅读
基本观点:
第一,教育学研究应以教育制度作为优先目标,阐明教育制度对于教育情境中的个体行为的影响;
第二,教育实践中的官僚主义、师生与行政人员彼此之间的疏离主要是由教育制度造成的;
第三,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完成想要完成的社会变迁,而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必须进行制度分析,帮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理解制约他们思想、行为的制度因素,把学校中“给定的”制度(即从外面强加的制度)变成“建立中”制度(即根据个人间的自由交往而导致自我管理的制度);
第四,教育制度的分析不仅要分析那些显在的制度,如教育组织制度、学生生活制度等,而且还要分析那些隐性的制度,如学校的建筑、技术手段的运用,等等;
制度教育学关注教育与社会的关系,重视教育的外部环境特别是制度问题对教育的影响,促进了教育社会学的发展。但是,制度教育学过分地依赖精神分析理论来分析制度与个体行为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