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大学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大学到底教什么呢
在高中毕业之后,无论考了多少分一定要上一个大学,等你上了大学,你的命运就会改变,你的未来就会比较宽阔。比如如果你没有上大学,在高中毕业之后,你是没有办法去考公或者考编的,只能够干一些简单的体力活。那大学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呢?大学到底教什么呢?
‘贰’ 学历教育有哪些种类
一、普通高等教育普通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大学,后来历经发展,主要是英国、德国、美国的大学的不断转型,形成了高等教育的三项职能即:培养专门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
二、网络教育
远程网络教育是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自1999年以来,教育部批准如清华大学远程教育,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远程教育学院等68所普通高校学校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允许上述试点高校在校内开展网络教学工作的基础上,通过现代通信网络,开展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对达到本、专科毕业要求的学生,颁发高等教育学历证书,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后,国家予以承认。
三、高等教育
成人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教育部审定核准举办成人高等学校教育的广播电视大学、职工大学、业余大学、职工医学院、管理干部学院、教育学院、普通高校的成人(继续)教育学院(以下统称成人高校)实行全国统一招生。
四、自学考试
自学考试是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高等教育形式。自考制度创立于1981年。自学考试已遍及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军队系统和港、澳、台地区,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开放的高等教育形式。
五、开放教育
电大开放教育是相对于封闭教育而言的一种教育形式,基本特征为: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取消和突破对学习者的限制和障碍。比如开放教育对入学者的年龄、职业、地区、学习资历等方面没有太多的限制,具备一定文化基础的,不需参加入学考试,均可以申请入学。
学历教育机构可以选择育福教育,育福教育致力于打造终身教育成长体系,有考前资料+网上授课+考前真题,为大家的考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叁’ 中国高等教育包括哪些
目前,我国的学历教育主要是由普通全日制高等学校进行,这主要包括: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实施。科学研究机构经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可以承担研究生教育的任务。社会力量举办的高等学校,具备国家规定办学条件,通过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的批准,可以实施高等学历教育。另外,经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普通高校举办一些函授班、夜大学也可以实施高等学历教育。公民通过国家规定的考试,达到相应标准,才能取得接受高等学历教育的资格。
高等学历教育分为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这三个层次的高等学历教育在招生对象、培养目标、修业年限、学业标准等方面各有不同。根据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历教育应当符合的学业标准是:专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硕士研究生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博士研究生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相应的技能和方法,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创造性科学研究工作和实际工作的能力。
‘肆’ 高等教育包括哪些
高等教育包括成人高等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
成人高等教育含自考、成人高考、(函授、夜大、职大、业余)电大、网络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含本科(重点大学、普通大学、民办大学)专科(含高职高专)高中毕业属于中等教育。高中文凭不能通过网络查询,只能去当地教育局或本校查询。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将中国高等学校分为四种类型:
(1)研究型大学。是指提供全面的学士学位计划,把研究放在首位的大学,致力于高层次的人才培养与科技研发(即在校研究生数量与本科生数量相当的大学,或研究生数量占有较大比重)。
(2)教学研究型大学。这类大学的教学层次以本科生、硕士生为主,个别行业性较强的专业可招收部分博士生,但不培养专科生。
(3)教学型大学。这类学校的主体是本科生的教学,特殊情况下有少量的研究生或专科生。
(4)高等专科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这类学校体现了高等教育在学校、专业设置上最为灵活的部分,主要是为了满足当地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的需要。
‘伍’ 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受到社会对高等教育强烈需求的影响和高等教育改革潮流的有力驱动,21世纪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已日益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这些特征可归纳为如下几点:
1.高等教育将发展成为普及型教育。 对于高等教育普及化,美国(USA)高等教育家马丁•特罗于1972年提出,高等教育入学率在4~5%以下为“精英型”高等教育;入学率在15%左右为“大众型”高等教育;入学率在30%以上为“普及型”高等教育。根据这种划分办法可以知道,我国高等教育入学率(19%)已进入“大众型”阶段。值得注意的是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质量也将发生重大变革。
2.高等教育已演变为终生教育。世界经合组织(OECD)干事长Jean Claude Paye曾指出:“未来的经济繁荣、社会和谐都有赖于对人们的良好教育……OECD各成员国的教育部长一致相信,贯穿终身的学习已经成了丰富人生经验,促进经济增长和维护社会和谐必不可少的因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终生教育进行过研究,他们提出终身教育基于四个基本原则:“学会认知”,将掌握广泛的普通知识和深入研究某些领域学科相结合,因此又称为“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做事”,是获得能够应付生活中各种情况的工作资格、谋职能力、团体合作能力等等;“学会共处”,即培养与他人在一起生活的敏锐感知力(因不同文化之间的误解,全球化非常强调这一点);“学习生存”,即了解你自己的愿望,培养自我控制行为的能力,做一个负责任的人。
3.高等教育日益呈现出多样化特点。高等教育的多样化有着丰富的含义,包括学生结构层次、入学方式、学制和学习方式多样化等。高等教育的多样化,也意味着每个学校都要寻求自己适合的定位,并在制度、资源分配、学校组织、师资、课程、招生等方面形成内部一致的配合。
4.高等教育单位将享有更大的自主权。大学的自主主要表现为学术自主,即大学在专业设置、研究领域选择等方面,将有更大的自主权;经济自主,即大学将在市场的机能下调整发展方向,与社会取得更密切的良性互动,并独立担负起经济责任。
5.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日趋明显。高等教育国际化同样有着多重含义,包括大学交流与合作国际化,人们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吸收到必要的学术养分,而学术成果的输出范围也逐步扩大;大学教育活动的国际化,越来越多的学校将邀请外国教师讲授一部分课程,或是直接进行教育输出;同时国际化也意味着大学在培育更适应国际化环境的人才和招收国外学生这两方面付出更大的努力。80年代中期以来,在欧盟的有力协调和推动下,欧洲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迅速推进,在诸多方面领导世界潮流。欧盟自1987年开始实施“欧洲大学生流动行动计划”以来,已有20万学生,1.5万名教师参与了交流。1500多所高校参与了2500个以上的国际合作项目。相配套的还有加强外语教学,促进高校与企业界合作,同拉美高校合作的行动计划。
6.高等教育机构与社会其他机构形成更紧密的互动关系。有人把这种特征称为高等教育社区化,意即大学要与地方政府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并成为终身教育体系的枢纽,以满足社区民众的不同需求;同时大学也要与产业界间将建立理想互动关系,以增强大学为社会服务的功能。
7.注重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在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澳大利亚教育改革委员会90年代初提出的教育改革政策重点在将知识导向转化成能力导向的观点,其中选定了八项能力,称之为关键能力,分别是:①搜集、分析、组织信息的能力; ②表达想法与分享信息的能力;③规划与组织工作的能力;④团队合作的能力;⑤应用数学概念与技巧的能力;⑥解决问题的能力;⑦应用科技的能力;⑧体认文化的能力。澳洲教改会成员一再强调,“关键能力教育”并不是一套新的课程标准,而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
8.高等教育优质化。强调以“质量立教”。近年来,各国政府纷纷加强对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科研质量和科研培训质量的评估和监督,这已成为高教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