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解释通才教育
通才教育是相对传统“专才”教育而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该教育模式注重人才多方面素质的培养,除了具有专业特长外,还要培养人的社会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目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等十多所高等院校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人才学等方面的专家学者,正在共同研究高等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途径,就通才教育的有关理论、办学模式进行研究探索并以此指导实践,以使学生的道德修养、业务知识、工作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有机结合,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当然,通才教育(General Ecation)又称“普通教育”、“一般教育”,和“自由教育(Liberal Ecation)”同义,最早是对基础教育的概括性称谓,如今是面向所有大学生的一种非专业性教育。19世纪初以哈佛大学为代表的美国部分高校实行选修制,大学课程设置中要求所有学生在致力专业学习前,对知识的总体状况有一个综合的、全面的了解。因此,其主要内容,不仅涵盖了跨学科的多专业领域的基础性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其教育方法也必然不能局限于课堂上的知识讲授,还包括积极的教学互动和社会实践。其培养目的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人。
㈡ 什么是通识教育
1、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 ecation”的译名,也有人把它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等。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其基本原则是文理渗透,各学科之间彼此交融,使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扩大知识面和改善知识结构。
2、通识教育其核心精神在于培养学生适当的文化素养、科学知识、宏观视野、生命智慧、分析思辨能力、表达沟通技巧以及终身学习成长的动力。
3、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不是对立的,只是在学识的范围与程度上有一定差别,二者是相对而言的,通识教育并不是完全没有专业教育,而专业教育也并不是完全没有通识教育,可谓“通”中有“专”,“专”中有“通”,二者是互相融合,互相补充,互为前提,相辅相成的关系。美国教育家布鲁贝克认为,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都是必要的,因为一个人必须不仅为工作作好准备,而且要为工作变换作好准备,普通教育(即通识教育)和职业教育(即专业教育)必须携手并进。
㈢ 什么是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是教育的一种,这种教育的目标是: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
通识教育是英文“Liberal Arts Ecation"的译名,也有学者把它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等。
自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Bowdoin College)的帕卡德(A.S.Parkard)教授第一次将它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后,有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对它进行研究和讨论。虽然人们对于通识教育这个概念的表述各有不同,但是,对于通识教育的目标人们可以达成共识。
通识教育重在“育”而非“教”,因为通识教育没有专业的硬性划分,它提供的选择是多样化的。而学生们通过多样化的选择,得到了自由的、顺其自然的成长。
可以说,通识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它超越功利性与实用性。之所以要以“大学问家、大思想家”为榜样。
是因为他们身上有着独立人格与独立思考的可贵品质,而这正是通识教育的终极追求。因为,教育不是车间里的生产流水线,制造出来的都是同一个模式、同一样的思维。
而是开发、挖掘出不同个体身上的潜质与精神气质。因为通识教育是要“孕育”出真正的“人”而非“产品”。
㈣ 大学教育通识课程包括哪些
大学教育通识课程包括:
一、语言课程
语言课程的学习包括本国语言课程和外国语言课程。二者缺一不可。
二、数学课程
数学课程不仅能训练人们严密、清晰的思维能力,同时还是现代社会人们学习其他科学的基本工具,数学课程还包括对计算机技术的学习。
三、文学与艺术课程
文学与艺术课程的学习能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判断能力。可以说是鉴别艺术品的眼睛和耳朵。
四、历史与文化课程
学习历史与文化课程能获得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知识,同时也能正确认识宇宙、社会以及我们自身。能更好的学会用历史分析的方法看待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五、社会分析课程
社会分析课程帮助学生了解社会,把握社会运行的机制和规律,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问题。
六、道德思考课程
道德思考课程能使学生充分了解自身的存在,探索生命的意义。道德思考课程中还包括科学与技术课程和体育课程。
(4)大学通才教育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通识教育是教育的一种,这种教育的目标是: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
通识教育与专业化教育,只是教育模式的不同选择,但其本质上,却是对“教育”的不同理解造成的。
其一,从通识教育的性质角度加以阐述。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通识教育是“非专业、非职业性的教育”;通识教育是对所有大学生的教育;通识教育是一种大学理念,即整个大学的办学思想;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同义,通识教育的实质就是对自由与人文传统的继承。
其二,从通识教育目的的角度进行阐述,如:“通识教育指非职业性和非专业性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健全的公民”;“通识教育作为大学的理念应该是造就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才的高层的文明教育和完备的人性教育”。
其三,从通识教育的内容角度进行论述。如:“给20岁-25岁的青年一种关于人类兴趣的所有学科的准确的、一般性的知识”;“通识教育是一种使学生熟悉知识主要领域内的事实的思想的教育类型”。
这类定义认为,通识教育是关于人的生活的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是非专业性的、非职业性的、非功利性的、不直接为职业作准备的知识和能力的教育,其涉及范围宽广全面。
意义:
1、通识教育已是世界各大学普遍接受的国际化议题,因而应当引起中国教育界的充分重视。如果对通识教育没有国际化的认同,就会在相当程度上失去话语权,失去国际共识,从而也就失去国际交流的一些前提。
对此,最好的办法就是使通识教育溶入中国高等教育的基础概念中,从而丰富和发展我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
2、通识教育实际上是素质教育最有效的实现方式。在通识教育中,贯彻“博学与精专相统一的个性化素质教育”,把通识教育分解成哲学社会科学素养、人文素养、自然科学与技术素养、美学艺术素养、实践能力素养等五大模块。
鼓励学生结合自己实际跨学科、跨专业自由选课,充分发展个性,博学多识;鼓励学生从难、从严、从自己实际出发自主选课,从而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全面提高素质。
3、通识教育也是“大学精神”的课程实现方式。现代大学,大多数都贯彻和践行着“民主、科学、真理、正义、自由、宽容”的大学精神,这种精神不仅需要大学体制保证来实现,同样需要课程体系来实现。
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力图把学生培养成崇尚科学和民主,追求真理和正义,尊重他人善于沟通并能“仰望星空”的人才。
㈤ 什么是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是教育的一种,这种教育的目标是: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
通识教育本身源于19世纪,当时有不少欧美学者有感于现代大学的学术分科太过专门、知识被严重割裂,于是创造出通识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以至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自从20世纪,通识教育已广泛成为欧美大学的必修科目。
(5)大学通才教育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通识教育的性质决定了通识教育存在的合理性。而现今教育制度的漠视通识教育及其所导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愈发表明了通识教育的必要性所在。高等教育中通识教育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全球化趋势所带来的多元文化之间的冲突碰撞,迫切需要大学的通识教育。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整个世界日趋一体化。在此一体化的过程中,首先即会碰到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这个问题便是不同文化之间冲突碰撞的问题。
2、我国高校长期实行的专业化教育模式迫切呼唤大学通识教育的出现。专业化教育模式是我国高等教育在特定时期、特定社会背景中的选择。这个选择尽管在当时有合理性,对我国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不过缺陷也是明显的。过分强调专业划分,把学生的学习限制在一个狭窄知识领域,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㈥ 什么是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是教育的一种,这种教育的目标是: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 。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 ecation”或"liberal Study"的译名,也有学者把它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等。
通识教育本身源于19世纪,当时有不少欧美学者有感于现代大学的学术分科太过专门、知识被严重割裂,于是创造出通识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以至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自从20世纪,通识教育已广泛成为欧美大学的必修科目。
(6)大学通才教育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通识教育实际上是素质教育最有效的实现方式。在通识教育中,贯彻“博学与精专相统一的个性化素质教育”,把通识教育分解成哲学社会科学素养、人文素养、自然科学与技术素养、美学艺术素养、实践能力素养等五大模块。
鼓励学生结合自己实际跨学科、跨专业自由选课,充分发展个性,博学多识;鼓励学生从难、从严、从自己实际出发自主选课,从而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全面提高素质。
通识教育与专业化教育,只是教育模式的不同选择,但其本质上,却是对“教育”的不同理解造成的。
通识教育重在“育”而非“教”,因为通识教育没有专业的硬性划分,它提供的选择是多样化的。而学生们通过多样化的选择,得到了自由的、顺其自然的成长,可以说,通识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它超越功利性与实用性。
之所以要以“大学问家、大思想家”为榜样,是因为他们身上有着独立人格与独立思考的可贵品质,而这正是通识教育的终极追求。因为,教育不是车间里的生产流水线,制造出来的都是同一个模式、同一样的思维。而是开发、挖掘出不同个体身上的潜质与精神气质。因为通识教育是要“孕育”出真正的“人”而非“产品”。
㈦ 大学通识教育是什么
通识教育是教育的一种,这种教育的目标是,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自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的帕卡德教授第一次将它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后,有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对它进行研究和讨论,所以又叫大学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最重要的功能是凝聚社会共识,克服专业教育的狭隘,无论是凝聚社会共识、辨别判断价值观,还是表达与交流、终身学习,亦或是丰富人生,这些通识教育的目标很难或基本上不可能通过专业教育实现。
大学的通识教育与中学教育的重大不同不在于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而在于通识教育是一个忘记迷惑和再定位的过程,通识教育是“三位一体”,即融合价值塑造、能力培养、人类核心知识获取为一体的教育体系。
(7)大学通才教育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通识教育是二战之后西方兴起的新教育模式,主要针对西方大学教育过度专业化,它的发展可以简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二战结束前后,哥伦比亚大学质疑和批判大学的专业教育,大家知道,大学的学科分得很细。
第二个阶段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以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为代表,对专业教育造成的人的道德、伦理和人格问题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反省和批判性建设。
第三个阶段就是21世纪互联网、人工智能高新科技兴起之后,人类对于什么是知识、知识的传播和学习有了新认识,我们可以看到理工学科和人文学科的交互、融合逐渐越来越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