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幼儿园如何教育孩子做人
扩展阅读
动漫头像的画质怎么调 2025-02-11 22:21:45
轩逸经典信号线什么颜色 2025-02-11 22:21:44

幼儿园如何教育孩子做人

发布时间: 2023-06-10 22:16:44

① 幼儿园应该怎样教育孩子

‍‍幼儿园阶段,是孩子建构统一心智的重要时期,孩子的人格在五岁末就基本形成了。孩子的生命意义、追求目标、生活风格、情绪气质都在这个阶段都固定下来了,并影响孩子未来的发展。 因此,幼儿园教育的最重要的任务不是教知识、教技能,而是在孩子人格成长的关键期教会孩子做人。‍‍

② 幼儿园的正确教育方式

幼儿园的正确教育方式

幼儿园的正确教育方式,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该怎么去教育孩子,并且不会影响她的健洞铅陵康成长呢,培养孩子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这对于很多家长来说都是感同身受的一件事情,那么让孩子更出色的正确的教育方式有哪些呢,下面来分享可以作为参考。

幼儿园的正确教育方式1

宝宝1岁多时,个体意识开始发展,不愿随意听从别人的安排,而是凭借自己的判断与思路来为人处事,到2岁时尤其明显。

但多数父母已习惯纳戚于让宝宝听从自己的指令,凡事替他安排,一方面是出于父母之爱,另一方面是自我意识的狭隘,总是从自己的想法出发,希望宝宝服从于自己。因此,当宝宝开始独立思考时,“不听话”的冲突就油然而生。

父母应该坦然面对这种冲突,不要条件反射式地想利用强势手段来解决,这可能使宝宝将来唯唯诺诺缺乏主张,或成为阳奉阴违的人,或让他误认为暴力才是解决冲突的最好手段。

当冲突产生时,家长要给宝宝充分的尊重,这样不会伤害宝宝自尊而使冲突加剧,然后再跟宝宝沟通,站在他的立场想想解决矛盾的办法。如果宝宝的想法只是违背大人的意旨,本身没有原则性的对错,那么多数情况下要尊重他的想法;如果是原则性的问题,那么父母就要坚持原则。

父母如果能把宝宝当成独立的人,凡事平等商议,宝宝将来不仅能够独立思考,善于解决问题与把握发展机会,而且喜欢与父母交流思想与分享酸甜苦辣,这才是天伦之乐。

俗话说的好,孩子是妈妈的心头肉,妈妈对于孩子来说总是百般关爱。但是孩子调皮捣蛋很多时候会惹怒了家长,家长一生气便会说些狠话。然而孩子的心灵其实是敏感的,一些话也许父母说完便忘了,而这些话语则会带给孩子很大的打击,甚至让孩子变得没有安全感,觉得父母不爱他。

实例一:你这孩子怎么那么讨人厌呢?

孩子刚开始捣蛋的时候,家长一般会好言好语地制止他们,但是随着孩子捣蛋次数的增加,家长的耐心便会很快被磨得干干净净,由此这句话便诞生了,它成了很多家长用来呵斥孩子的常用语言。虽然家长并非真的讨厌自己的孩子,但是孩子却不明白这一点,他们往往会当真哦。

正确做法:告诉孩子自己生气地原因,跟孩子心平气和地进行沟通,讲明道理。

实例二:你是从垃圾箱里捡出来的

很多时候,小孩子都会对自己从哪里来的感到好奇。而父母则不知道该如何来跟孩子说这个问题,抑或是处于开玩笑的心理,会说孩子是从垃圾桶里捡回来的。而这种回答则太过随便,有可能会让孩子感到很受伤!

正确做法:首先要明白宝宝的疑惑是什么。你可以告知宝宝是从妈妈肚子中生出来的,要是孩子表示明白了,回答就可以到此为止。要是宝宝还继续问你,你便可以通过简单的方式来向他们解释。

实例三:再不听话就让狼外婆把你吃掉

孩子捣乱的时候,失去耐心地父母通常会用吓唬孩子的办法来让孩子安静下来。虽然这个方法快捷有效,但是会让孩子没有安全感。

正确做法:同宝宝讲道理,让宝宝明白不听父母的话可能会产生哪些不利于孩子本身的后果。

实例四:你在这么做看我不把你腿打断

这句话其实等同于废话,因为家长当然是不可能把孩子的腿打断的。这句话说一两次可能会让孩子乖乖听话,但是用的次数多了,收不到一点效果不说,还会失去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感哦!

正确做法:要是家长真的想要对孩子进行一些惩戒,可以说一些更为可行的话语。

实例五:妈妈再也不喜欢宝宝了

对于父母来说,这样的一句激乱话当然是无心的,但是如果孩子信以为真的话,孩子小小的心灵会变得非常的失落哦!

正确做法:父母可以告诉宝宝做了什么事情会让父母生气,但是千万不要让孩子怀疑父母对他们的`关爱。

幼儿园的正确教育方式2

方法一:教育孩子做人

教育孩子学会做人,就是要十分重视孩子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作为父母不能只重智力教育而轻视品德教育。因为比知识重要的是能力,比能力重要的是道德。教育孩子做人,主要是提高孩子的素质,培养他们遵守社会公德和规则。

方法二:教育孩子求知

学会求知的方法途径有很多,但最重要的一条是要让孩子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要强迫孩子“死记硬背”知识,而是重在理解,学会灵活地运用知识。

方法三:教育孩子劳动

要引导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支持孩子去参加社会公益类的活动,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劳动习惯。孩子从小学会劳动,会使他们终生受益,所以让孩子从小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是家庭教育的必修课和基础课。

方法四:教育孩子自立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碰到很多的坎坷和挫折,因此,父母要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敢于面对挫折的能力,随机应变的能力,让孩子在实践中磨练自己。

方法五:教育孩子全面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如果现在没有知识和专门的技能及各种能力,就必将被社会所淘汰。所以,父母应该教育孩子学好文化知识,还要积极参加其它各项活动,培养各方面的能力,以得到全面的发展。孩子的教育和培养是一门很复杂的学问,父母一定要努力配合学校的教育,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尽量“多一点耐心,少一点急躁;多一些爱抚,少一点指责;多一点理解,少一点埋怨;多一点鼓励,少一点批评。”只有这样的教育方式,才会有利于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③ 在教育小孩做人的道理时,什么方法最好

我觉得用以身作则的这个方法最好,你自己做出一个表率,孩子就能够潜移默化的接受你的一些思想,而且我觉得这是最有效的。

④ 如何进行幼儿道德教育

古往今来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德育是教育的核心与灵魂。新时期德育应该包含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即学会做人,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学会劳动,具有动手操作和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以及认识社会问题的能力;学会创造;学会生活;学会适应社会;具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具有集体主义精神和合作意识。帮助学生主动关注自我、关注他人、关注现实社会以及自然、环境和人类未来,从而成为一个有独立人格、有神圣尊严、有丰富情感,更有不可遏止的创造力量的人。而针对天真烂漫的孩子,德育启蒙不能是枯燥无味的说教,也不能是简单的走形式,更不能严厉的制止孩子不能这样或不能那样。那么如何开展幼儿德育? 一、注重幼儿情感教育。 情感是认知的动力,要使幼儿获得对人对事的正确认知和态度,必须唤起幼儿积极的情感经验,根据幼儿生活经验少,思维具体形象,情绪易受暗示,感情丰富易激动等特点,幼儿德育要特别注重从情感入手。 (一)利用故事培养幼儿良好的情感。故事是幼儿最喜闻乐见的,千万不要小看讲故事的作用,它是最能够也是最容易吸引、打动幼儿并能让幼儿受之影响的文学载体。在带班组织幼儿时,每天我都会利用生活中一些零碎的时间,给孩子们讲一个童话故事,而每次讲完故事,我都要和幼儿分享故事带给我们的感受。如给幼儿讲《青蛙王子》的故事,引导幼儿明白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做到,做人做事要诚实守信;讲《七色花》的故事,使幼儿了解自己有了快乐,有了好东西要和大家一起分享,你也会从中感到分享的快乐;讲《大姑与小姑》的故事,让幼儿明白,只有勤劳的人才能得到幸福;讲《公主与织布女》的故事让幼儿学习勤俭节约;在国庆节、清明节、还给幼儿讲些英雄的故事,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听故事时,幼儿是全神贯注的,他们深深地被故事情节所吸引,此时也是最易于调动幼儿情感积极性的时候,他们时常会将自己引入童话故事的情节之中,将自己的情感随着故事的发展而外显,从而通过故事引发了幼儿潜在的道德共鸣,使他们用心去体会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用心去感悟什么是正义与勇敢。在每次讲完故事后,我都会请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讲一讲,说一说,通过故事情节对幼儿的德育熏陶,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实践行动,这样既帮助幼儿走出故事角色又非常巧妙的教给了他们日常生活中怎样接人待物、与人相处,也是对幼儿进行了道德启蒙教育。 (二)利用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各种教育契机,调动幼儿情绪情感。记得一次,我组织幼儿做户外采集时,有一个孩子手突然被树枝划破,当时我和保育员都没带任何医疗救助物品,其他的孩子看到受伤小朋友痛苦的神情,看到老师焦急的神态,突然有一个孩子大声地说:“老师,我有手绢,用我的手绢给小朋友包伤口。”好多小朋友争先恐后地拿出自己的小手绢,情景非常感人,后来那块为小朋友包伤口的手绢,被我们班誉为“最漂亮的手帕”!此外,日常生活的一些细小环节也可以利用起来,引发幼儿的情感共鸣,从小事入手,培养幼儿道德情感。如:激发幼儿给生病的孩子搬椅子,帮助年龄小的伙伴穿衣服,关心植物生长,帮助老师做值日,小朋友生日的时候自己做手工表示祝贺,给老师端水……这些看似琐碎的事,却点点滴滴浸入孩子幼小的心田,在使幼儿深受感染的同时,进行道德启蒙教育。 二、注重养成教育。 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奏效,教师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不失时机地把品德教育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注重品德教育的随机性。因为日常生活对幼儿品德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影响,并且为幼儿提供了行为练习与实践的机会。幼儿在一日生活中,吃饭、入厕、洗手、睡觉、整理日常用品等要占去一半时间,这是向幼儿进行品德教育的最佳良机。并且养成教育身教重于言教,通过教师的身体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例如,在组织孩子带班时,我有一个习惯,当孩子为大家做了什么事情,我会由衷地说一声“谢谢”。比如,小朋友帮老师摆椅子,我会说一声“谢谢某某小朋友”小朋友为大家发勺子、发书,我会说一声“谢谢某某小朋友”,其他孩子也跟着很自然的说“谢谢”,渐渐的我发现小朋友也会说“谢谢”了,哪个孩子尿裤了,我帮他换好衣裤,他会说:“谢谢老师!”给小朋友梳完头,她会说:“谢谢老师!”给孩子们讲完故事,他们会说:“谢谢老师!”就连伙房叔叔给我们班送饭添菜,孩子们也会主动地说:“谢谢叔叔!”幼儿期的孩子喜欢模仿别人,老师的言行很容易在孩子的心目中留下点滴印迹,这些印迹日复一日的积累,就会在孩子们心中种下潜在的道德萌芽,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实施“三位一体”的立体式教育。 对幼儿进行德育,不仅是幼儿园的任务,同时也需要家庭与社会的大力支持、协作。因为家庭是幼儿生活的重要场所,家长的教育素质,道德水平直接制约着幼儿道德发展的水平。幼儿教育的实践及科学研究证明,家长如果重视孩子的德育,并配合幼儿园的德育工作,幼儿的道德发展水平则较高,反之亦然。我们的调查表明,教师和家长都认为幼儿品德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应该是教师和家长,应有两者各司其职,共同配合来对幼儿进行德育。 (一)利用家庭教育资源,构建以幼儿园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道德为依托的立体化德育网络。这其中,首先,要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德育目标,并让家长尝到家园合作的快乐。如:以前带班时班里有位孩子“个性”特别强,老爱和别人对着干。家长告诉我他在家里总是不听话,特别倔,早晨起来不吃饭,为了喂他吃饭,害得孩子的妈妈每天都顾不上吃早饭。针对这个孩子,我在班上进行了一次“妈妈真辛苦”的谈话活动,首先,专门把孩子母亲一天的工作概况录制下来,让孩子们看,并请每个孩子讲一讲自己妈妈的每日工作有多么辛苦。再开展“上幼儿园”的角色游戏,把孩子上幼儿园的情景搬到游戏中,让她亲自体会做母亲的辛苦,又与家长联系好,让孩子帮妈妈做事情,让她体会大人的辛劳。几天下来,孩子真的变了,变的懂事了,能体谅大人尊敬老人,家长显得特别激动开心。这个孩子的转变,其实是幼儿园与家庭双方努力的结果。老师帮助孩子理解家长的苦心,体验家长的爱意,并引导家长思考自己付出了什么,得到了什么,如何教育孩子……引导家长与老师共同进行卓有成效的道德启蒙教育。此外,作为幼儿德育工作者,教师和家长心目中的德育目标应有一致性。而且,目标的实现有其场合、时间的特定性,家长和教师应利用各自的优势有所侧重,以便各司其职、互相配合,以便一致性、侧重性的有机结合,这样才能使德育工作取得理想的效果。 (二)利用社区资源,对幼儿进行网络道德启蒙教育。例如,在学习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后,一次为了增强幼儿的环境意识,劳动意识,我带着孩子们进行了“我是环保小卫士”的活动,请孩子们自己制作环保图,引导幼儿将一些废旧的瓶瓶罐罐消毒处理做成各式各样的装饰品布置教室,让幼儿亲自体验变废为宝、勤俭节约及体验劳动的快乐,家长们告诉我:“我的孩子现在一扔东西就要找果皮箱,还时时监督大人呢!家里喝过的一些奶瓶、空盒子,我们和孩子一起做成手工,这样既培养了孩子的动手能力,也增进了与孩子间的感情,同时还潜在进行了德育教育,真好!”由此可见,幼儿德育工作需要教师与教师协调、沟通,教师与家长协调、沟通。因此,我们要创造一些定期与随机相结合、交流与研究相结合、书面与口头相结合、集体与个别相结合的沟通和协调的工作模式,以便使幼儿德育工作整体的、有序的进行。 四、注重幼儿的主体地位。 外因主要通过内因即幼儿的真实感知、领悟或信服才能起作用,忽视幼儿地位与作用不仅容易使幼儿产生逆反心理,而且会使德育处于一种被动、消极、片面状态,从而极大地降低道德教育的效果,对幼儿进行道德启蒙教育,要适应幼儿的年龄特点,满足幼儿发展需要,塑造和建构幼儿的道德主体。幼儿道德学习是在成人的指导下的自主行为,离开了幼儿的自主性,任何道德教育活动都难以对幼儿产生有效的影响。例如,为了引导幼儿认识国旗并培养幼儿对祖国和国旗的热爱,我没有采取枯燥讲述的教育方式,因为那样一来幼儿无法真正理解,而且也不能调动幼儿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而是采取了另一种方式,引导孩子亲手制作粘贴国旗,在剪剪贴贴中,孩子们始终处于积极兴奋、主动探索的状态,另外还带着孩子们学习升国旗、学习唱一些国旗的歌……既使孩子们乐在其中,又在玩中进行了爱国启蒙教育。 总之,幼儿德育,教师要把握好各种教育资源,从情感入手,以幼儿为中心,创设各种德育环境,通过一点一滴的身教言行,培养幼儿具有良好的情感和良好的道德萌芽,在此基础上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进行德育养成教育,最终使幼儿“文明乐群,健康成长!”

⑤ 幼儿园的孩子应该如何教育

幼儿园的孩子应该如何教育

孩子们的教育问题永远是家长们最关心的问题,那么幼儿园阶段的孩子们到底需要教育一些什么东西呢?接下来我整理了幼儿园的孩子应该如何教育的相关内容,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与想象力

好奇心是人们积极观察世界、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因,是儿童学习的重要动力来源,也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在儿童的日常生活学习中激发其好奇心是让幼儿轻松接受新事物和学习新知识不可或缺的途径。儿童的好奇心具有幼稚性、情境性、广泛性和探索性等特点。

好奇心强的幼儿接触新事物时注意力集中、爱提问、爱探索。面对孩子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父母应合理对待,采用合适的方式实事求是地回答。父母要善待孩子的“破坏行为”,如把玩具拆开等,满足孩子主动探索的`心理,鼓励孩子对新异事物和未知事物的好奇与关注。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幼儿期的儿童自主意识开始发展,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开始自主做一些决定与行动。

3—4岁时儿童行为独立性快速发展,为今后其情感独立和认知独立的发展奠定基础。

4—5岁的孩子随着道德感和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逐渐明白了随意发脾气等行为是不正确的,学会对情绪的调节和自控,有了自己的同伴和感兴趣的活动,在情感上逐渐消除对父母的依赖。

3—5岁儿童的认知独立水平一直在提高,开始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进行思考,有了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所以,家长可以依据孩子的独立性发展特点,创立宽松的环境氛围,让其愉快地玩耍,自由地交流,自己做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塑造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

良好的习惯对幼儿身心的健康、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品德的陶冶、个性的形成都是至关重要的,将伴随幼儿一生,使幼儿终身受益。家庭教育要有意识地促进孩子的生活、学习、思维、人际交往等行为习惯的养成。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提出明确合理的要求,注意做到内容具体明确、语言通俗简练。根据幼儿能力,提出的要求逐步提高。

培养孩子的多方面能力

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让孩子认读汉字和感受数学、使用数学解决问题,选择图文并茂、图画为主、文字为辅、内容丰富、贴近生活的图书,通过讲故事、亲子共读故事的方式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与习惯。

同时,可以在玩耍与游乐中培养孩子的绘画、音乐与体育运动能力,并采用图片、画报等直观形象的方式加强孩子对危险情境及事故原因以及后果的认识,提升孩子的安全防范意识,学会自我保护。

另外,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儿童获得成功的社交技巧,能使儿童具有安全感和归属感,有利于儿童社会价值的获得以及认知和健康人格的发展。

因此,父母在鼓励孩子与同伴交往的同时要引导其学会合作与分享、处理同伴矛盾,学会社会交往技能以及发展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