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您对学校德育工作有何建议
学校可以在以下层面下简旦拦功夫。
1、加强学习,提升德育工作理念,要引领全体教师人人都做德育工作者,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共同架构起“全员、全程、全生”的大德育工作体系,共同担负起培养高素质人才和建设文明和谐校园的重任。
2、学校层面也要相应制定各种德育工作制度和评价办法,明确目标职责,理顺机制制度,使德育工作有序规范。如果每个岗位的职责很明确,求细、求精、求全的德育工作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德育是全程的,也是全员的,每个岗位的德育职责履行得如何,不仅可列为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也体现着绩效工资奖金分配。
3、培养一支优秀的学校德育骨干队伍,形成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教育环境。班主任是德育工作的最重要的实施者,其他教师及职工都是德迟简育的引导者。加强德育队伍如班主任、团队干部等教师的培训工作,不仅要对工作方法的培训,更重要的是培养教师的教育信念和对信念的坚持。
德育的重要性
德是第一位的,人无德不立。当代大学生是网络原住民拦胡,不乏信息获取途径,学业基础扎实,视野见识开阔,与此同时更需要提高思想辨别力和价值判断力,坚守成长发展定力。
比如,网络上有很多错误的思想观点,经过华丽包装十分隐蔽,有时难以分辨,容易干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念,动摇学生的理想信念。因此德育工作至关重要。
㈡ 德育的重要性是什么
德育的重要性:
德育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小学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奠基性教育,是培养造就合格公民的起点。
我国教育提倡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是放在第一位,可见德育的重要性。德就是:学会做人。做个有人格、有道德的人。 所谓的“ 德智体美劳” 也应该是建立在德的基础上的。只有先学会做人,才能进一步完善自身的修养、和各方面的水准提高。
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良好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决定人生德操高下、品性优劣的特殊阶段。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复兴伟业的肩负者,是华夏文明的继承者和传承者。人无德不立,业无德不兴。
因此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就是筑建我们美好未来的正确认知和做法,我们要使学生在理想的驱动下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它的传承,离不开每个群体,包括学校,家庭,学生以及社会的共同作用,也离不开个体的努力和配合,是一项需要我们共同去创造和奋斗的。
㈢ 教学中如何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
1.加强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为导向的现代化教学目标体系构建。一方面要围绕德育教育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引进更多的专业性高素质的德育教育相关专业的教师,并对初中学校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引导他们积极转变思想观念,注重教学理念的研究和创新探索,深入系统地分析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内涵以及和学科教学方面的融合机制,搜集更多的经验和做法等,从而更好地推动立德树人教育理念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另一方面要加强现代化教育目标体系的构建,围绕学科教学针对如何融入立德树人教育理念进行目标体系的创建分析,从而确保在学科人才培养方面更好地加强立德树人相关理念的融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生成和提升。
2.加强德育教育和学科教学的全面渗透并注重形式的创新。教师要树立良好的榜样,用自身的一言一行带动和影响学生,为他们提供良好的表率,同时要注重德育教育模式的创新,避免单一地进行机械性知识讲解,要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内涵丰富的教学形式,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快乐学习。比如教师可以围绕教学的难点或重点内容,选取合适的题材利用多媒体视频等载体进行展示相关的内容资料,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此引发他们深度思考。教师还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法、思维导图法、小组合作学习方法以及游戏教学法等不同的方式,结合不同的德育教育内容来选择适宜的教学方式,从而赋予灵活的教学形式,进一步调动学生德育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在潜移默化中学到更多的立德树人新知识和方法。
3.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加强家校互动。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时刻加强个人自律,注重自我激励、自我反省和自我提升,鼓励学生自主制定个人成长计划,对自身的错误等及时提醒和纠正,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等加强相关的典型宣传教育,让学生接受更多的德育熏陶,营造健康的校园环境。可以通过传统文化的融入等,更好地建立家校互动机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载体等构建家校互动的良好氛围,更好地通过交流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成长情况,为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以及家校协同教育工作的实施提供良好的平台。
此外教师还应当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育,将德育教育通过多元化的生活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来进行理念和知识的实践应用,通过身体力行进而感同身受。当然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表现等进行正面的积极反馈,给予他们更多的肯定与支持,这样便于学生更好地提升学习自信,掌握更多的学习技能和方法,在与他人的交流以及自主实践中收获更多的知识和经验,促进德育素养的全面提升。
㈣ 德育排 第一位
自从有教育以来,就有德育、智育、体育。但德育为先,古今中外早就有之。如我国古代教育家总是把学道、传道放在教育的首位。两千多年前的西周,就提出“乡三物”,即用“德、行、艺教育万民”,便是把德育放在首位。着名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在教育弟子时也始终把德育放在首位。孔子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笃信好学,守死善道”,“朝闻道,夕死可矣”。他在实践上也是把德育放在首位。孔子的教学内容称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的礼和乐,实际上就是德育。孔子的教育目标是“孝、悌、忠、信”,实际上也是思想道德方面的要求。外国也是如此,十分重视德育,并放在优先的地位。如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德育先于智育”;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概念之中–––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我认为一个人或一个绅士的各种品性中,德行是第一位的,是最不可缺少的”;美国教育家杜威强调“教育主要是培养儿童的德性”。由此可见,德育为先的理念及实践很早就引起关注,但后来出现过波折。
20世纪8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又开始出现重视“人文教育”、重视德育。其原因是两次世界大战,使人们觉醒了,残酷的战争导致数千万人伤亡,以及工业革命后造成地球上森林被毁、泥沙流失、矿藏乱采,生态失衡,威胁到人类的生命健康,再加上社会治安和恐怖问题,使人们认识到科学技术可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也可以给人类带来灾难,困此仅有科学技术是不够的,必须有人文科学,人文教育,特别要加强德育,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如美国提出,培养出来的学生要“热爱工作,有敬业精神,自重,有自信心,有社会责任感,集体责任感,自律,能正确评价自己,有自制力,正直、诚实,遵守社会道德行为准则”。日本对学生的要求是:“有高度教养和出色人品,能对社会发展和增进福利作出贡献,具有解决人类面临的环境遭到破坏,人口爆炸、民族冲突,贫困和饥饿等复杂问题的能力”。日本政府强调“要对学生进行崇高的理想、社会公德、丰富的个性等道德教育,不要只偏重知识的教育”。日本一些学者认为,轻视德育投资的思想“值得反省”,只有重视德育投资,才能使日本经济得到“高速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