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多少亲子关系伤于内疚式教育
扩展阅读
你唱歌怎么那么好听动漫 2025-02-12 04:41:44
雅思零基础怎么背 2025-02-12 03:55:09

多少亲子关系伤于内疚式教育

发布时间: 2023-06-09 13:58:55

㈠ 远离“内疚式教育”:不要利用孩子对父母的内疚,绑架孩子的成长


在综艺《不要小看我》中,一位妈妈说,自己会通过 “自虐” 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让孩子感到内疚从而修正自己的行为。

这位妈妈说,有一次四岁的女儿背东西,已经到夜里12点多了,孩子怎么也记不住。她开始有些抓狂,最后陷入崩溃的妈妈开始抽自己, 女儿只要一卡壳,妈妈就抽打自己, 孩子就变得特别惊恐。

嘉宾李诚儒认为这位妈妈的方式 给孩子造成了心理压力。

观察员边玉芳也表示不赞成妈妈的这种做法, 她指出“内疚式教育”对孩子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和恐惧感,对孩子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

网上曾经有一个非常火的视频,孩子犯错,父亲认为“子不教父之过”,命令孩子打自己,孩子不敢,父亲就拿棍子当着孩子的面使劲打自己。

最可怕的是下面竟然满满的赞美“这才是父亲”,“父爱深深啊”,“如果小时候我父亲也用这种方式教育我就好了”……

这样的教育,表面上看通过父母惩罚自己,而让孩子感到内疚,会产生变好的驱动力, 却没有意识到父母的这种惩罚,实际上对孩子的 情感 绑架。

父母不断和孩子强调自己的辛苦,通过伤害自己来表现自己的不容易和伟大的爱,实际就在用“自虐”换取对孩子的精神控制, 父母就是利用自己的牺牲和付出,变相要挟孩子变得顺从。

孩子会因为父母为了自己牺牲了 健康 ,事业甚至是自我,不断加深内疚感和罪恶感,被迫努力偿还父母的恩情。

蒙台梭利认为:让孩子服从成人的意志,这是成人犯下的最大,最可耻的错误。 而这种牺牲自己让孩子服从的做法更是错上加错。

有一期《奇葩说》,黄执中讲了一个故事,每次吃鱼,妈妈都会把鱼肉给孩子,自己吃鱼头,一直到母亲临终前,她才告诉儿子说:”我其实从不喜欢吃鱼头。”

黄执中说 “中国的关系很奇怪,我们要歌颂一段感情叫‘你要牺牲,他要报恩’” ,实际上妈妈用鱼头绑架了孩子一辈子,让他永远都活在内疚之中。

孩子还小,不懂得分辨真相还是谎言,面对“内疚式教育”, 他的第一个反应是“都是我的错”, 孩子会认为自己是父母的累赘,是家庭悲惨的根源,如果没有自己,父母会生活的更好。

在这种心理状态下成长的孩子,会产生强烈的自我怀疑,敏感多疑,他们自卑胆小,甚至会轻视自己活着的价值。在青春期的时候, 一部分孩子会因为这种强烈的内疚而出现情绪和心理上的问题。

即使在他们成人后,内心也背负着内疚的包袱。

《小欢喜》中,宋倩总是和女儿强调“你从小到大都是妈妈一个人带你,我白天要上课,晚上要备课,还要起早贪黑给你买菜做饭,照顾你的起居,我容易吗,我压力不大呀?”

这些话让英子产生了极大的负罪感,她不得不小心翼翼地接受妈妈的爱,违背自己的心愿去迎合妈妈。最终英子不堪重负选择自杀,自杀前,她对妈妈说:“ 我就是想要逃离你。我知道你不容易,我配不上您给我的爱。我不知道我是怎么了……对不起,是我没有做好你们的女儿,是我没有变成你们心里想要的样子。”

当孩子还小的时候,他不得不被动性地去接受这种负面的“内疚式教育”,一旦孩子进入青春期,开始自我觉醒的时候,一部分孩子开始对这种“内疚式教育”出现了逆反情绪,父母再说类似的话,很可能引起的是孩子的厌恶感,他们开始反抗,挣脱,希望重塑自我。

这时,亲子关系就会出现紧张,破碎。

一旦当父母用付出或者牺牲作为筹码,来换取孩子的顺从,就意味着家庭教育已经开始走偏走错了,如果继续下去,换回来的只有悲剧。

美国作家珍妮·艾里姆曾说:孩子的身上存在缺点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作为孩子人生领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确的家教观念和教子方法。

想教育孩子,父母必须先改变自己,用正确的教育方式来引导孩子。

“内疚式教育”是让孩子从负面情绪中找到前进的动力,实际上,这种动力不是来源于孩子本身,而是来自父母,是愧疚感让孩子不得不努力,这种沉重的内驱力最终只会将孩子拖垮。

与其将自己放在“受害者”的角度,让孩子产生内疚, 不如让自己跑在孩子前面,做孩子的榜样和引路人。

当孩子发现父母的优秀时,他会积极地向父母靠拢,这种内驱力才是积极的,轻松的。

郑渊洁老师曾说“我对自己的孩子从来没有说过你要的努力,只对自己说 ‘郑渊洁,你要努力,你都有孩子了’ ,然后我就努力给孩子看,把一穷二白的家变得富有。”他的两个孩子一个事业有成,一个学业有成。

我们不应该让孩子看到父母失去了多少,而是应该孩子发现父母有多优秀。

老一辈的父母最擅长的就是“内疚式教育”,而作为新一代的父母一定要斩断这个错误的教育理念,不要让错误的教育延续下去。

白岩松说: “绝不是生理上当了父母,我们就天然是合格的父母, 父母是需要终生学习的一个大行当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所承担的责任,起码51%控股, 不要总是埋怨别人,先改变自己吧。 ”

父母一定要多读书,学习全新的 育儿 理念,学会去伪存真,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方式。

我们要在 育儿 的路上,多反思自己,多思考。

随着 社会 的发展,现在的孩子已经不同往日,他们拥有大量的信息来源,他们变得更富有思想,更早熟,父母必须要跟得上孩子的步伐,甚至要走在孩子的前面,才能正确地教育孩子。

北大医疗脑 健康 儿童发展中心教授认为: 孩子真正需要父母提供支持的,是正确且适合的家庭教育方式。

错误的教育方式可以毁掉一个孩子,正确的教育方式可以成就一个孩子。不要让“内疚式教育”变成你和孩子的沉重的抱负,选择积极阳光的教育方式,你才会收获一个同样的孩子。

㈡ 4岁女孩不会背诵,妈妈抽自己耳光教育:愧疚感,毁了多少孩子

作者:主创团·小宇宙

最近被一档亲子类综艺节目 《不要小看我》 圈了粉。

当小桃进入一个被其他小朋友破坏的现场时,她会主动收拾;

当有不适应陌生环境的小朋友时,她又会主动伸出援手。

可就是这样一位“天使宝宝”,却遭受过妈妈的“虐待”。

小桃在一次背诵作业中,重复了很多次,依然记不住。

妈妈一次又一次地逼着小桃背诵,眼看着到了睡觉的时间,妈妈的情绪彻底崩溃了。

小桃妈妈一巴掌抽向自己,被吓到的小桃马上再次背诵。可心惊胆战的她每次背到同一个地方就会卡壳,她只要一卡壳,妈妈就会扇自己一巴掌。

被妈妈吓到的小桃,显得异常惊恐。

孩子背不下来,家长着急可以理解。

但是难以想象,当一个孩子面对妈妈面目狰狞的面孔时,该是怎样的心情?

家长用孩子犯下的错误惩罚自己,小小的他们就会背负着重重的心理压力。

可怕的是,这样的教育方式成了中国式父母最喜欢的教育方式,他们想用捆绑的方式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但这种方法真的是最好的方式吗?

用内疚感折磨孩子,到底多恐怖?

在《茉莉的最后一天》中,茉莉是个学习优异,不让父母操心的孩子。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成绩优异的孩子,选择跳楼结束自己的生命。

茉莉的妈妈是位全职太太,她利用孩子的学习成绩来衡量自己的价值。

尽管茉莉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妈妈并不满于此。

为了更好地“激励”女儿,妈妈不止一次发狂地告诉茉莉: “如果没有生你的话,我现在早就是教授了。你这些计程车费,都是我省吃俭用的。如果你不好好读书,就是不孝!”

茉莉认为,如果不是自己,妈妈一定会更加优秀。是自己的出生,让妈妈失去了本该属于她的教授职位。

如果不是自己,妈妈就不用再省吃俭用了。

茉莉认为: 只有对自己再残酷一些,才能填补妈妈内心的遗憾。

可茉莉发现,无论她怎样努力,依然达不到妈妈的要求。

于是,茉莉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对于茉莉的死,妈妈悲伤至极。她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付出了所有,非但没有换来女儿的半点感恩,甚至还把女儿逼上了绝路!

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曾经说过: “发生在父母和孩子之间最拧巴的亲子关系便是:一对拼尽所有付出的家长和一个殚精竭力内疚的孩子。”

长期处于内疚感的孩子,会让孩子成长的弦紧绷。

让本应该最亲密的亲子关系产生一道道裂痕,直至无法修补,无法复原。

紧绷的弦一旦断裂,将会是一场没有赢家的战争,结局也只会两败俱伤。

愧疚会让孩子失去爱自己的权利

心理上有个名词叫 小大人症候群 ,它指的是那些从小得不到足够关怀,不得已变成一个懂事、体谅他人的人。 但这种所谓的体谅,只不过是把自己的真实内心封闭起来,他们的成熟也是被迫成熟。

儿童心理学研究发现,与孩子年龄不相符的“懂事”,是以压抑自己的感受和真实需求为代价的。

他们将心门紧闭,逐渐学会了像个大人一样伪装自己。

《小欢喜》里,有一幕让人泪崩又无奈的片段:英子因为接连几天逃课被妈妈宋倩发现后,母女俩大吵一架。

宋倩崩溃质问英子:“是不是妈妈哪里做得不好,让你不舒服了?”

英子含着泪,连连摇头,辩解道:“妈,我错了,我就是压力大!”

一句话,戳破宋倩心底积攒多年的憋屈和心酸,她对女儿咆哮:“你压力大,妈妈压力不大呀?

从小到大就妈妈一个人带你长大的呀!我白天要上课,晚上还要备课,起早贪黑给你买菜做饭,照顾你的起居!

我容易呀,我压力不大呀?”

妈妈的这些话,让英子愧疚,充满负罪感。

在她看来,是自己害妈妈那么痛苦和劳累,她自责,内疚。

她不得不违背自己的意愿迎合妈妈所有的要求,压抑自己真实的 情感 。

到最后,甚至以死来逃离妈妈的控制,解脱心底的不安和恐惧。

心理学家说过: “无意识的内疚感能量级几近死亡,对人的生命力有着毁灭性的打击,无数人因羞愧和内疚而自残、自杀”。

在愧疚中长大的孩子,即使表面上顺从父母,内心却不一定爱父母。

愧疚感对孩子而言是最大的负能量,而对一个孩子最大的折磨,就是让他时刻活在愧疚中。

告诉孩子,亲子间,没有谁亏欠谁

回看那个通过“打自己”来教育孩子的妈妈。

我们见到的是,妈妈的自虐和残忍。

她在身体力行告诉孩子: 你看,就是因为你,妈妈才变得面目狰狞。

此时,充满内疚和恐惧的孩子,只得做出一系列补偿的行为,来求得妈妈的原谅和宽恕。

小小的她,承受了本不该有的折磨和亏欠。

蒙台梭利教授认为: 让孩子服从成人的意志,这是成人犯下的最大,最可耻的错误。

而这种牺牲自己来威胁恐吓孩子的方法更是错上加错。

那位妈妈忽略了, 健康 长久的亲子关系里,没有谁亏欠谁。

我们养育孩子,并不是为了图他的回报,或利用他们的优秀来装点自己的面子。

生而为人,他有思想的自由和行为的主权。

记得《奇葩说》里,黄执中说妈妈喜欢吃鱼头的故事:妈妈每次吃鱼都是把鱼肉给孩子,自己吃鱼头。直到临终才对孩子坦白‘我其实一直不喜欢吃鱼头。’

妈妈自我感动的牺牲需要孩子的报恩做兑换,孩子永远活在了“鱼头”的内疚中。

这是不合理的,你要牺牲,他要报恩,你要委屈,他要内疚。

正确的方式是,父母首先让自己舒服和开心,幸福感会溢出来,感染到他的孩子。

因为小孩子也想看到父母开心,而不是为了“鱼头”默默委屈一辈子。

请别用自我感动的方式,来胁迫孩子,满足自己的心愿;也别让他一生都活在愧疚自责中。

请记得那不是教育是勒索,那会让你的孩子承受不起。

作为父母,指引孩子正确的成长方向,以及激励自己奋发,比极端鸡娃更重要。

就像童话大王郑渊洁说得那样,自己对孩子,从来没说过你要努力。

他只对自己有要求:郑渊洁,你要努力,你都有孩子了。

教育孩子是基于爱,而不是基于回报。

育儿 虽然辛苦,但请不要用 情感 绑架孩子,亲子之间的爱是纯净的,不是基于回报的交易。

千万不用让孩子在愧疚中成长。

㈢ 孩子做错,妈虐自己,红家长带你避雷“内疚式教育”

最近,一档新上映的教育类节目引发了热议,一位妈妈讲述了这样一段自己的 育儿 经历。有一次女儿的学校布置背诵作业,可是孩子怎么也背不下来,各种出错。一直拖到凌晨十二点,这位妈妈终于忍不住发火了。可是她不是将火气发泄在孩子身上,而是当着孩子的面用力抽自己耳光,孩子错一次她就扇自己一巴掌,孩子因为妈妈的行为惊恐不已。相信在生活中也有不少家长和这位妈妈一样,舍不得打骂孩子的情况下,采取了另一种同样不良的教育方式,不是惩罚孩子,而是在孩子面前惩罚自己。这种教育也具有一个颇有意味的名字: 内疚式教育

节目现场,教育专家和嘉宾均表达了对孩子的担心,而这位妈妈也渴望改变自己。很明显,一方面人们并不认可这样一种教育方式,但是,另一方面,许多父母也同感到这位母亲的无能为力——不谈作业,母慈子孝;一谈作业,鸡飞狗跳。大人们一方面相信,孩子的学习需要自己去承担和督促,必须为孩子的成功与幸福负责,一方面又把管理情绪的钥匙交给孩子,认为自己的坏脾气都是被孩子的顽皮点燃的,于是,大家纠缠在一起,分不清彼此的界限在哪里。加上大人们自己还顶着一堆破事需要处理,工作、生活、钱、感情、 健康 、关系……辅导作业时,一点风吹草动,就会把大人的暴脾气点燃,孩子则感到恐慌、厌烦、畏惧,连带爸妈、老师和作业。

“内疚式教育”无处不在

其实这位妈妈的内疚式教育离我们并不遥远,多数人小时候或多或少都有类似的经历。

“你这么没出息,爸妈的辛苦全都白费了!”

“辛辛苦苦把你拉扯大,你对得起我们吗?”

“家里已经给你花了这么多的钱,爸妈自己都不舍得!”

知名畅销书作家、美国心理治疗师苏珊·福沃德在她的《 情感 勒索》一书中谈到,当一个人陷入失控的情绪状态,渴望让另一个人服从自己的意愿时,常常会使用一些忽视“双赢”策略。

据红家长了解,这些策略在无助和失控的父母那里也颇常见。比如,大吼、拿戒尺、直接威胁要没收玩具和手机;比如,沉默以对,铁青着脸;比如,考验演技,悲情演绎,愁眉苦脸、眼含泪水、叹气、倒苦水:“妈妈真的要被你们累死了,你们好好写作业啊,不要让我操心了。要是我那天真的死了,你们就没有妈妈了。”当然,也有本文开头提到的内疚式教育。

“内疚式教育”的影响

根据苏珊·福沃德的观点,在家庭教育中,如果父母长期处于这样的状态,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不利的影响。因为在这些改变对方、影响关系的手段中,真正的逻辑是激发对方的恐惧感、责任感和罪恶感。

适当的内疚感会让孩子更加体恤父母,促进对自我的反省。因此一些父母把内疚式教育当作成功的 育儿 经,因为在他们 情感 绑架的“努力”下,孩子更努力更听话了。但这种内疚感一旦持续时间长了,会让孩子在面对父母时一直充满负罪感,无形中给孩子造成了更多的焦虑和压力。

有的家长认为,把情绪发泄在自己身上也是对孩子的一种爱,他们把痛苦转移给了自己。殊不知,他们的所作所为,将在孩子心里留下抹不去的阴影,这是对孩子的一种变相惩罚,此时亲子之间的 情感 联系仅剩内疚与亏欠。

内疚式教育极易让孩子产生沉重的心理负担,认为一切都是自己的错。同时,强烈的负罪感使他们变得敏感脆弱,对这种教育方式充满恐惧。于是这些孩子只能一切遵循父母的意愿,努力达成父母的期望。他们慢慢开始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最后失去自我,变得内向自卑。

有些孩子在面对内疚式教育的时候容易产生严重的抵抗心理,他们不堪重负,使家庭关系急剧恶劣。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也会寻求远离父母远离家的生活状态,想要逃离父母的 情感 掌控,让亲子之间的关系产生难以磨灭的裂痕。

还有的孩子,可能将一辈子活在对父母的内疚当中,被迫努力偿还父母的恩情。而通过内疚感来驱使孩子向前,最终只会将孩子拖垮。

据红家长了解,这些并不恰当的恐惧感、责任感、罪恶感,可能会让处于人际力量对比弱势位置的儿童,变得屈服和妥协,阻碍他们发展出自己的身份感、信念、意愿和人际边界。如此看来,虽然爸妈们的一些“极端”方法看上去或许有效,但是长期来看,它们或许会让孩子失去了发展真实自我的安全环境。

为了孩子长远的发展,为了自己的 健康 和好心情,扔掉内疚式教育,降低鸡飞狗跳指数,大人们需要承担起更多责任,学习用尊重的方式处理与孩子之间的矛盾。

正确的教育

好的家庭教育要拒绝以爱为名的 情感 绑架。

01 倡导有原则的教育方式

教育的过程中缺少不了原则,有规矩而成方圆。有原则的生活教育方式,会让孩子更有安全感。他们明白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做了会受到批评,懂得明是非,这比用爱绑架更容易让孩子理解和接受。

同时父母遵循原则教育,也能克制自己的情绪,不会因为孩子的某个失误而失控。在原则范围内,亲子的相处达到一个平衡,可以避免很多矛盾发生。

02 家长学会换位思考

作为家长要懂得换位思考,去体谅孩子的情绪,避免用粗暴的方式唤起孩子的愧疚,达到让他们听话的目的。循循善诱不需要强加负罪感,唯有主动去了解孩子内心真实状态,将自己的高度放低,才能对症下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心理学家德华 桑代克说过:父母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才能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不武断地下结论,减少与孩子的冲突,赢得孩子的信任。

03 给予孩子肯定与鼓励

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避免在孩子面前抱怨。孩子的情绪其实很容易受到家长的影响,一味指责和抱怨,让孩子徒增内疚,只会让他们更加否定自己,多给孩子一些正面的情绪反馈,肯定他们的付出,对孩子进行鼓励,才有利于他们的心理 健康 发展。

良好的亲子关系不应该存在谁亏欠谁这样不平等的关系,父母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领路人,教孩子识真理,看世界;同时孩子也可以成为父母的老师,让家长们在教育的马拉松中发现自己的问题,逐渐找到正确的节奏。如果你的家庭也存在内疚式教育的问题,那么赶快调整状态,克服心浮气躁,摒弃绑架孩子为手段的教育方法,用耐心与爱引导孩子走向阳光的未来,这才是教育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