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怎样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
一、培养幼儿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首先让幼儿分清什么时候玩、什么时候学习,上课时不随便讲话,不随意下位置走动,将一些认真听课表现好的幼儿提出来表扬,树立榜样,奖励一颗小星星或者点个赞。其次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家长、老师要注意发掘幼儿感兴趣的事物,让幼儿在兴趣中快乐的学习,这样幼儿自然就会对学习产生兴趣,养成爱学、乐学、善学的好习惯。幼儿时期是模仿力特别强的时期,正确的做法是,家长回家后,捧着一本书看,给孩子做榜样,鼓励孩子看书、学习,节假日带孩子去户外踏青、运动,让孩子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带孩子去新华书店、图书馆,让孩子感受文化的氛围,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二、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
1.首先要培养幼儿守时习惯,按时起床、按时就餐。其次要培养幼儿健康的饮食习惯,班级里有个幼儿每次吃饭都吃的很少,人长的很瘦,体质也不好,跟家长沟通后,了解到这个幼儿平时在家里吃饭都是家长喂,家长不喂就不吃,针对这种情况,跟家长商量,以激励为主,在家里让孩子自己吃饭。在幼儿园吃饭时每次少盛一点,孩子吃完了,表扬孩子,宝宝今天真棒,要是再多吃一点会更棒,孩子听了很高兴,主动要求再加一点饭菜。老师的激发鼓励再加上家长的配合,让孩子改掉了不爱吃饭的坏毛病。
2.很多的幼儿玩玩具的时候,喜欢从别的幼儿手里抢玩具,总认为别人手里的玩具是最好的,有时候一个人抢几个玩具拿在手里,还不时的跑来告状,老师,某某抢了我的玩具,玩过的玩具随手乱丢。针对这种情况,要耐心跟幼儿讲道理,玩具要大家换着玩,针对乱丢玩具的现象,可以组织幼儿玩《把玩具送回家》的游戏,玩具玩累了,想回家了,咱们把玩具送回家,好不好?让幼儿学会物归原位、具有良好的整理、收拾玩具的能力。
培养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策略
三、培养良好的生活态度、行为举止、行为方式等习惯
1.老师和家长除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告知幼儿正确的行为习惯以外,还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幼儿树立榜样,切莫在无意中使自己的言行对幼儿产生负面影响,因为幼儿期是处于模仿时期的,模仿是幼儿学习的重要方式。家庭对幼儿的影响是深刻的,尤其是家长的言行举止、思想观念,对其一生的发展都会产生影响。
2.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性格,幼儿的自私任性是每位老师、家长头疼的事情,“任性”是因为幼儿心里明白:这样做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可以满足自己的愿望。反过来,老师、家长不轻易妥协、让步,坚持原则,对孩子的无理要求视而不见、不理不睬,孩子看到任性无效以后,他就会慢慢丢掉这些招数,改掉任性的毛病。老师、家长要鼓励幼儿与人交往,让幼儿与同伴友好相处,体验分享的快乐;让幼儿懂得关心别人,爱护别人、帮助别人,并能为别人服务。做错事要勇于承认,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
3.下楼梯时要求幼儿靠右行、不要挤,可是这些幼儿挤来挤去,大声喧哗,批评根本没有效果。针对这种情况,在班级里跟幼儿玩猫抓老鼠的游戏。老师演猫,让幼儿观察猫是怎么走路的,轻轻的、不发出任何声音,发出声音的话,老鼠就跑掉啦。要求幼儿以后下楼梯时要保持安静,不能挤来挤去。后来下楼梯时,孩子们总是轻轻的,有个别幼儿说话,别的幼儿会立刻提醒,嘘、嘘、嘘,老鼠会跑掉哦。
培养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策略
四、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早晚刷牙、洗脸;饭前便后洗手,洗过小手后,手在水池里甩几次,不要把水甩到地上,会使用毛巾、手纸。流鼻涕了,用手帕或者面纸擦,不允许用袖子擦。常理发,每天洗澡、勤剪指甲、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
五、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老师、家长不要替幼儿包办一切事情,应去除幼儿的依赖性,培养幼儿独立的生活能力。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并帮助家长、老师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六、培养幼儿养成文明礼貌习惯
不讲脏话、粗话,教会幼儿使用礼貌用语,如:“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见到老师、同学要问好,得到别人的帮助要说声“谢谢”,有意识的培养幼儿良好的文明礼貌习惯。
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它贯穿于生活中的各个环节,需要家长、老师的共同努力。在培养幼儿的过程中,老师、家长也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素质和修养。
‘贰’ 如何培养幼儿良好习惯
树立榜样意识
对于个别幼儿而言,他们可能自己是下意识的动作,是自己已经养成的习惯,一下子很难改掉。
而通过榜样学习的方式,引导他们注意这些幼儿的行为,让他们有一个正面的参照,与自己的行为进行对比。
有些孩子已经形成的分辨能力,自己有能力发现这件事情的错对,让他们自己发现错误,更加容易改正自己的错误,也没有伤了他们的自尊心。
适当的进行表扬
表扬与批评相比较,幼儿都喜欢别人用肯定的语言来激励他们,用表扬、鼓励的语言,让幼儿感到自己是受到肯定的,在表扬他的过程中,别的幼儿也看在心里,也会跟着一起做,那他的行为都被别的幼儿看在眼里,他更愿意自己做好,就不会出现不好的习惯,这也是一种变相的督促。
比如说有的孩子比较调皮,平时上课都不能很好的集中注意力,都会分心,与周围的幼儿说话或者做别的事情,但某天这个孩子做的很好,那老师就可以表扬他,相信他会做的更好。
规范化教育
老师的要求也是非常重要的,老师不当的指导用语和不系统化的规范要求,可能也会导致幼儿不良习惯的发生。
3~6岁幼儿是个性品德形成的关键期,由于幼儿的可塑性很大,他们的个性品德在形成过程中会经常出现反复,所以教育内容应该做到系统化。
教育内容的系统化,体现在各个方面,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对他们的引导也是不同,不能一概而论。
老师的要求也不能一直改变,让幼儿形成一定的规则意识,要求不断改变的话,会让幼儿对规则产生不确定性,这样良好习惯的养成也是非常困难的。
让幼儿自己亲身参与
在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老师和家长强迫养成的情况,这是非常错误的事情,可能不良的习惯的养成就是不当的指导行为造成的。所以,在给孩子培养行为习惯的时候,最好是和孩子一起进行约定,这样孩子才会更乐于遵守。
再有,我们要尊重幼儿,养成一个好习惯,应该是要让孩子们觉得:这是我盼望的,我特别希望有这个好习惯,这对我的帮助很大,好习惯多了,我才是一个好孩子学生,可以多交朋友。
‘叁’ 幼儿园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循循善诱,向幼儿提出明确而严格的要求。
在提出每一点要求的时候,事先都经过周密考虑,做到要求合理。根据幼儿能力,提出的要求逐步提高,循序渐进。开头的时候,我只要幼儿掌握简单的生活规则。比如,上课的时候,要安静地坐好,不防碍别人等。接着,提出关于社会行为的要求,比如,待人要有礼貌,看到老师阿姨要问好,接受人家的礼物,或者得到人家的帮助要道谢等。
从幼儿的能力来看,既是履行一些内容极其简单的要求,也要做出巨大的努力。如果教师对他们提出的要求不合理,他们接受不了,那么这样的要求就会落空。当幼儿做不到教师的有些要求时,往往会对自己的能力丧失信心,并且对教师的话产生怀疑,不信任教师了。
当我向幼儿提出要求的时候,注意做到内容具体、明确、语言通俗、简练;适合幼儿的年龄特征。比如,要求幼儿对人要有礼貌。我就这样告诉幼儿:早上入园的时候要向老师、小朋友问声好;回家的时候要说声“再见”;跟别人讲话的时候要专心,别人说话的时候不要插嘴;,要求幼儿讲卫生,我就说,我们要做个讲卫生的孩子,不随地吐痰;不随地大小便;要求幼儿午睡时脱下的衣服裤子叠好放在固定的地方……..这样要求具体明确,幼儿才好照着去做。幼4家4儿童
二、不断鼓励,让幼儿在练习中慢慢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幼儿的意志力不能持久,注意力很难长期集中。根据幼儿的这个特点,我采取不断鼓励的办法,矫正幼儿不良的行为。比如,大家在午睡的时候,往往有个别幼儿起来小便,脚步走的很重,就给他一个暗示,提醒他矫正;当幼儿小心走路的时候,就微笑着点头表示他做的对。又如我们班有个新小朋友叫魏晓蕾,胆子特别小,他不习惯集体生活,不相信自己的力量,即使是最简单的事情,也往往不敢去做。对于他来说,我们需要让他养成合群的习惯。我就运用各种方法来鼓励他。先是让他做一些简单的事。如上美工课的时候,让他来分发美工纸;吃午饭时候,让他来分筷子。经过一次两次的锻炼。他的胆子慢慢大起来了。接着,我还训练他在大众面前讲话的习惯。一次在学习儿歌《老师的手》的时候,我提问全班的幼儿:“老师的手可以做什么?”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提问之后我就有意识这样说:“老师准备请一个勇敢的小朋友来回答这个问题。大家看看谁最近以来比过去勇敢了?”小朋友们不约而同提到了魏晓蕾,他也就大胆地站起来回答了这个问题。当幼儿受到鼓励的时候,他们为了要从自己的行为中得到愉快,也就会自觉地制止那些不好的行为了。
三、注意矫正幼儿任何一点细小行为的错误
幼儿往往从细小的过错中,慢慢地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发生这些事情:有些幼儿容易发脾气,躺在地上拼命用两只小脚踩地板,大哭大叫;有些幼儿喜欢玩某些玩具的时,就要人家无条件的给他……对这些行为都不能采取姑息的态度,听任它发展下去。刚上小班的时候幼儿习惯较差,吃饭不专心、东张西望、吃得很慢,加上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之间交往的需要也不断的增加,吃饭时讲话的现象也多起来,教师的提醒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调动幼儿的内在因素,激发他们的上进心,才能让幼儿变被动为主动,自觉遵守纪律,于是“最佳餐桌”在我们班级产生了,怎样才能成为“最佳餐桌”呢?经过商量我们列出标准,即吃饭吃得认真,不讲话、吃得较快、不挑食,评出以后分别得到一颗小红花。教师也给全班幼儿提出要求,进步大的也可以荣获“最佳餐桌”的称号,进步的人多了,我们还可以办两个“最佳餐桌”。现在不在象以前那样处处让教师提醒,吃饭讲话、不专心、东张西望、吃得很慢等坏习惯减少了很多,吃饭不再成为孩子们的难题了
四、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在游戏中幼儿心情愉快,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幼儿通过游戏的活动过程,能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较容易形成一些良好的品质。同时,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也容易表现出来,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给予纠正。如有一次,我组织小朋友玩“美食店”的游戏,游戏一开始,李琳和张波突然争吵起来,我走过去一问,原来是因为争新的煤气灶,都不愿意要旧的煤气灶,怎么办呢?新的煤气灶只有一个,我思索了一会,便拿起旧的煤气灶放在耳朵上,过了一会儿,我对两个小朋友说:“旧煤气灶刚才对我说,它也可以用,小朋友都不喜欢它,它好伤心,它想找一位好朋友,谁愿意帮助它?”我这样一说,李琳就去拿了旧的煤气灶。两个小朋友笑着说:“老师,我们以后不争了。”我对他们这一行为给予了肯定,并以此教育小朋友们要讲文明,懂礼貌,同伴之间要互相谦让,争做好孩子。
五、老师以身作则,做幼儿表率
幼儿有很强的可塑性和模仿能力,他们模仿的最直接的对象是老师,对老师言谈举止,观察最细,感受最强,而且不加选择地模仿老师的言行。对于幼儿,老师的话可以说是“最高指示”,经常可以听到孩子们为自己的言行辩解:“老师就是这样说的……”这就对老师的言行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我们注意从自身做起,严于律己;凡要求孩子们做的,自己首先做到;不让孩子做的,自己千万不能违反,一旦违反,要在孩子们面前勇于承认错误。记得有一次下课我无意中走进教室,看见有两位小朋友坐在桌子上谈话。我当场批评了他们,过后其中的一位孩子悄悄的说:“老师有时也坐在桌子上讲话。”他的话让我大吃一惊,仔细一想,自己也确实有过这样的现象。我就对这位小朋友说:“真的?你怎么不早点给我指出这个坏毛病呢?今后,我们互相监督,不让坏毛病再出来好吗?”正如古人所言:“言教不如身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教师应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幼儿起表率作用。
六、家园配合,共同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
最近几年,对幼儿的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家庭的重视,这种趋势是十分可喜的,但是有不少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的家长,只注重开发孩子的智力,却不注意孩子早期行为习惯的培养。这要求家庭和幼儿园要把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放在首位.因此,对部分只注重学习知识的家长,我给他们出了一道选择题:A、一天教会你的孩子写10个字。B、帮助孩子10天改掉一个坏毛病,让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多数家长会笑着选择后者。
总之,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必须贯彻落实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成人严格要求,反复抓,抓反复,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