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么是教育的核心
教育的核心
(1)内涵:所谓教育本质,就是指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区别于其它社会活动的根本特征,即“教育是什么”的问题。它反映出教育活动固有的规定性也即其根本特征。
(2)关于教育本质的四种观点: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特殊范畴说;多重属性说。
(3)关于教育本质的第五种观点“意识替代说”:
唐震认为,文化教育的本质也许可以概括为:用我们已经掌握了的关于我们的对象及对象关系的知识,教给新的个体以应付对象的方式方法。它以一种意识改变另一种意识,以意识之间的碰撞、磨合、渗透及变革为目的,是一种意识覆盖以至消除另一种意识的、令个体可能产生痛苦的过程。由于任何两个个体所面临的对象均有不同,从不同对象中得来的意识之间就具有差异性或冲突性,文化教育活动的受体也就具有一定的排斥性。现实社会中,人们为了减弱受体的排斥心理,一是让教育活动主要在长幼之间进行。年长者(或者先得知识者)一般居于教育者地位,年幼者(或者后得知识者)知识匮乏,象个白板,因而是被教育者。二是通过功利等方式加以诱导。比如古代有“学而优则仕”,今天有“知识就是财富”等教育目标的召唤,使得教育活动能够正常地开展下去。
关于意识替代,作家三盅则说:我们强迫孩子用死记硬背替代想象与创造,于是我们易中天多,而陈景润少,甚至一万个易中天里挑不出一个陈景润。
文化教育通过改变个体的意识空间来改变个体的选择指向。人类通过文化教育增大了个体的意识空间,从而找到了教给个体选择对象的方式方法的捷径。人类的文化成果通过教育者附着在个体的意识当中,塑造了新的个体,为个体关于未来的指向提供了透视器和显微镜。
(4)人类的教育有社会性、目的性,这与动物的本能教育有本质区别。人类教育本质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第一,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第二,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第三,存在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关系。
功能:
教育功能,即指教育活动的功效和职能,就是“教育干什么”的问题。教育的功能大致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故可分为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与个体个性化功能两方面。社会活动的领域主要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因而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又可分为教育的经济功能、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
教育的主要功能是:
(1)教育的最首要功能是促进个体发展,包括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化;
(2)教育的最基础功能是影响社会人才体系的变化以及经济发展。现代社会重教育的经济功能主要包括:为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良好的背景;提高受教育者的潜在劳动能力;形成适应现代经济生活的观念态度和行为方式;
(3)教育的社会功能是为国家的发展培养人才,服务于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
(4)教育的最深远功能是影响文化发展,教育不仅要传递文化,还要满足文化本身延续和更新的要求。
②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教育本质是指教育的内在要素之间的根本联系和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特征。
人类教育中无论是生产经验的传授,还是社会行为规范的教导,都不是产生于人的本能需要,而是人们意识到的社会需要,在明确意识的驱动下产生的有目的行为。
人类有语言和文字。借助语言文字的信息载体功能,不仅可使人类的经验存在于个体系统之中,也可以存在于个体意识之外,脱离每个个体而独立存在。
不仅可使人类获悉感官所及范围之内的经验,而且可超越时间限制和空间地域的阻隔,从过去到现在,从宏观到微观,全社会全人类的所有财富都可以为人类所掌握,人类传递经验的这一特点也证明了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
(2)教育的核心就本质而言是什么扩展阅读
教育的功能大致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故可分为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与个体个性化功能两方面。社会活动的领域主要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因而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又可分为教育的经济功能、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
教育的主要功能是:
(1)教育的最首要功能是促进个体发展,包括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化;
(2)教育的最基础功能是影响社会人才体系的变化以及经济发展。现代社会重教育的经济功能主要包括:为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良好的背景;提高受教育者的潜在劳动能力;形成适应现代经济生活的观念态度和行为方式;
(3)教育的社会功能是为国家的发展培养人才,服务于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
(4)教育的最深远功能是影响文化发展,教育不仅要传递文化,还要满足文化本身延续和更新的要求。
③ 教育的核心是什么
教育的核心是什么?
④ 教育的核心是什么
教育就是叫人先做人,再做人才!但是。。。
湖南怀化操场埋尸案有了新情况,教育再次引人重视!
导读今日,据有关新闻媒体报道:湖南怀化新晃某中学操场埋尸案经过追踪后有了新情况。校长的外甥承认杀人埋尸操场,教育再次引人重视。到底什么情况呢?还得从头开始讲。
还原故事
家属怎么说?
2002年1月22日失踪,当时邓某53岁,距今已近16年。家属称:邓某主要负责学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但因施工期间出现质量等问题,邓某拒绝签字且提出异议。
跟踪调查
经过警方的不懈调查,背后的真相开始浮出水面:犯罪人杜某,是当时校长黄炳松的外甥。将学校操场的跑道工程承包给自己的外甥杜某。案发后,该校长黄某也被带走调查(上图男为黄某)。
个人看法看完上述新闻,相信大家对此也有了更清晰的了解。我认为:这一切都发生在校园里!校园是什么地方?培养孩子的地方,无论双方在校园里工作了多久,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孩子的成长不得不记在心上。日积月累,相信犯罪嫌疑人杜某也会沾染部分的气息,文化的熏陶也应该有所作用。另外,将关于学生成长的工程承包给自己的外甥,这让人不得不遐想:这是“举贤不避亲”?
从此事我们可以看出,教育对人们太重要了。这已经不是“小时偷针,长大偷金”的问题了,小时候学校和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刻不容缓,否则问题不知道怎么恶化。提到教育,学校老师对孩子教育的责任,家长也需要发挥自己榜样的作用。孩子作为祖国的明天,需要正确的引导和教育,避免类似上述的事情再次发生。
每日一问:大家觉得校园里出现这样的案件,和教育有没有关系?学生会不会受影响?为什么?
做人才难,做人更难,做一个好人难上加难!
教育:可分成教和育,两者相辅相成才形成完美的教育。
教我们可以理解成学科等知识的学习;育是指孩子在成长做人过程中的疑惑,也就我们所说的家庭育人。所以如果只重视孩子学科方面的知识的学习,而不能好好引导孩子做人方面的能力。这样的教育是残缺失败的,高知识犯罪,高学历的啃老族,金字塔尖的学子失去人生目标不知为谁而活而选择轻生的,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
所以最好的教育,应该是家校共育才是完整的。学校传承知识思想,家庭育人。
大家总想做有福之人,因为知道福乃福禄寿喜财之首,我们的祖先用羔羊跪乳,乌鸦反哺的寓言故事教导我们要学会感恩,做正人君子,教我们做人要勤劳、善良、阳光、正义、勇敢、大气,因为福源于善,善拆开来看是羊和口,也就是善念、善言,善字最早见于金文,其本义是像羊一样说话,有吉祥美好之义,《说文》:“善,吉也。从誩,从羊。此与义美同意。”从利他性上引申为友好、擅长、赞许、容易等义。以“羊”表意,以“二言”表音, 有人人称道(争说)“羊”的驯良美好的品性之意,所以“善”的本义是“良”、“好”、“驯善”,其后又引申出“友好”、“擅长”、“赞许”、“容易”、“熟悉”等等意思来。为何总提到羊呢,羊字拆开看是两个人字,也就是人人的意思,大美的意思,又通阳字,阳大家都理解就是太阳,太阳光照大地滋润万物。比太阳更大的天体是宇宙,比宇宙还大的就是万物运作的规律,简称天道,老子的“天道”,就是成功之道,就是 健康 之道。现实生活中,欲取得成功,则必须符合“成功”的“道”,而这个“道”,其本质也就是 “天道”。人的身心要 健康 ,也必须符合“天道”。用中医学的语言来讲,就是必须符合“阴阳平衡”的原则。人的身体一旦破坏了 “阴阳平衡”的状态,就会出现问题,从而失去 健康 。其实,一切学科所揭示的规律,最终都是自然规律的体现。遵循“天道”,与自然的规律同生同长,乃是走向圣人之道。而在现实生活之中,往往是“人道”占了主导位置。这里的“人道”,乃是逆天而行,其轨迹是“损不足,奉有余”。这样的话,就打破了自然的平衡,必然被无可抵挡的自然力所反弹,最终覆灭。马克思深刻的洞悉了这一点,于是指出以“人道”为主的资本主义,最终必然会被以“天道”为主共产主义所取代。老子指出,“天道”才是根本大道,是永恒之道。唯有遵循“天道”,才能走得远,走得久,并最终达到圆满的目的。只看到眼前的一些小利益,而以“人道”去实现,在短期内,或许有所收获。但这终于是昙花一现,很快就会化为乌有,并且将受到“天道”的惩罚。因此,遵循老子“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原则,才能越走越远,越走越顺,最终达到成功的彼岸!舍得,即愿意付出,不吝惜。最早出自《易经》有舍有得,不舍不得,大舍大得,小舍小得。舍得是一种人生智慧和态度,是拥有超越境界来对已得和可得的东西进行决断的情怀和智慧。也是一种雅俗共赏,启迪心智的“生活禅”。舍得既是一种处世的哲学,也是一种做人做事的艺术。舍与得就如水与火、天与地、阴与阳一样,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概念,相生相克,相辅相成,存于天地,存于人世,存于心间,存于微妙的细节,囊括了万物运行的所有机理。万事万物均在舍得之中,才能达至和谐,达到统一。你若真正把握了舍与得的机理和尺度,便等于把握了人生的钥匙和成功的机遇。要知道,百年的人生,也不过就是一舍一得的重复。
我认为:教育的核心应该是什么?就应该是受教育者在德、智、体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目的!毛主席关于教育问题有崇高的见解,大家可以去阅读!
教育离开了核心,将是一句空谈!唯不科学的教育方针,必将失去教育的真正核心目的!
教育的目标虽有多种,但必须有教育的真正核心!例如《爱国主义 》 的教育核心,并不是光用爱国主义的几个大道理,就能取得真正的爱国教育目的的!而是应该用人心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去铸就爱国情绪,从而得到《爱国教育》的真正核心!而且这种凝聚力和创造力,是由很多因素构建的!!
我认为教育的核心,就是教书育人。
所谓教书,就是传道授业,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国家建设人才,也可称为智力教育。
所谓育人,就是培养学生端正思想品德,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也可称为品德教育。
我国教育的核心,应该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 社会 主义建设人才。如果偏离了这个核心,重才轻德,我们的学校培养的只能是没有理想信念,没有爱国精神,没有民族责任,没有 社会 公德的精致利己主义者。如果那样,就背离了 社会 主义教育的核心,就贻误了国家与民族,我们的教育就失败了。
从“教育”一词,我们可以知道教育的核心内容,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教”、二是“育”。“教”的内容主要包括:(1)技能的传授,(2)文化的传承。“育”的内容主要包括:(1)人性的教化、(2)心智的唤醒。 “教育”的定义
在教育界,关于“教育”的定义多种多样,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2)狭义的:指个体精神上的升华。这种定义方式强调 社会 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这一点来说,教育具有 社会 性。
(3)更狭义的,主要指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 社会 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 社会 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从这一点来说,教育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教育”的核心教育的核心内容,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教”、二是“育”。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他指出教育的本质就是上施下效,长善救失,既说明了教育的内容,又强调了育人的重要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应当坚持立德树人,对受教育者加强 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受教育者的 社会 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国家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国特色 社会 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治、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教育”的核心之一:技能的传授在远古的史前时代,人类的主要活动都是为了生存,那时候,没有阶级、没有文字,人与人之间,只能是通过手势、语言来交流。长辈对晚辈,教得最多的,就是技能的传授了。例如:长辈教会晚辈使用石器取火、使用竹枝刺鱼、使用石器砍树等等。
在人类进化、发展的 历史 长河中,“技能的传授”作为教育内容之一,从未停止过。
进入现代 社会 ,“技能的传授”显得更为重要,例如印度、伊朗曾经大力扶持职业学校的发展。最近二十年,我国在职业教育方面发展迅猛,中等、高等职业学校的数量比普通高校还多。
“教育”的核心之二:文化的传承文字的出现,给学校教育提供了内容和条件,人类的教育史也由此展开。
文字的出现,使教育担负起传承人类文化的使命。
“教育”的核心之三:人性的教化传说中的远古教育也反映了当时区域性氏族文化的主要特征,以及氏族部落之间、氏族内部知识文化传播交流的主要形式。这种交流的方式衍生出上古时代的所谓“教化”,不仅包括黄河中下游地区中原文化向四夷的扩散与传播,而且包括周边少数民族部落团体对华夏族类的臣服与归化。
在人性的教化方面,中华民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黄河中下游流域是世界文明发祥地之一,《道德经》、《论语》是教化的经典。
现代 社会 中,教育的核心从未缺少对人性的教化,德育就是对人性教化的一种过程。例如,当前的道德教育由"规训"走向"教化",意味着教育由"物性"回归到真正的"人性",教育回归于"人",也就回归到了它的原点。教化的主要内容是教人向善;向善,是教育的本质,是教育不可逃避的责任。寻求和接纳回归人性的善的教化,是教育本然而应然的意旨,是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
“教育”的核心之四:心智的唤醒每一个人都有“心智”,那是宇宙与人类智慧的结晶,每一个孩子都有丰富的心灵与巨大的潜能,教育的核心工作,只需要将人的心智唤醒。
结束语教育最本质的特征就是育人,育人先育心,所以,对人性的教化、对心智的唤醒,是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核心内容。
各位教育工作者、各位家长,你对教育了解吗?在对学生(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你知道教育的核心吗?你做到了吗?期待我们都好好反思反思自己。当你在施行教育的时候,切记别懈怠了别人、别摧残了别人的人生。
我身后的墙壁上挂着一副校园文化“教育的真谛”:
一、教育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教育的本质绝对不是把学生的大脑灌输满满,而是打开学生的心智。
把学生的大脑灌满,那是传统的教育方式。传统的教育方式永远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但是到了 科技 创新领域,那就远远不够了。因此,教育必须进行改革。但是,改革又并不是完全抛弃传统,该灌输的还必须灌输,因为没有灌输就没有知识的积累和储备,试想,一个没有知识积累和储备人,即使打开了心智,他又如何去创新呢?所以,打开学生的心智必须与灌输知识同时进行,让孩子们在积累和储备中打开心灵的窗口。
二、教 育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不是知识,而是对知识的热情,对成长的信心,对生命的敬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只有热爱,只有充满热情,才能产生更大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已经成为共识。为什么现在一些学生不爱学习,对知识没有热情和兴趣,对学习没有信心,正是因为他们的心灯还没有点亮。为什么一些学生因为一点儿小事就要进行校园欺凌,为什么一些学生因为一点儿小事想不开就去跳楼,因为他们不懂得敬畏生命,缺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总之,我们今天的教育要在做好传统教育的同时,努力点亮学生的心灯。
人之初性本善
人的价值观的形成取决于人的主观意识也受客观因素的影响。个人价值观,指的是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
个人价值观具有隐蔽性
企业为了宣传和管理的需要,一般都会主动公开企业的价值观,并利用一切的场合和机会广而告之。相反,企业的员工一般不会主动袒露自己的价值观;也不会贸然去刻意了解别人的价值观。可能的原因有两个:
第一、个人价值观属于个人的“隐私”,出于自我保护心理,除非组织有要求,员工不愿意表露出来;
第二、个人价值观已内化为一种潜意识,不容易在意识层面用语言文字表达清楚。只有在某种特定环境下(例如灾难)才会暴露出来。
个人价值观具有差异性
俗话说“一种米养千百种人”,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主要在于其思想观念,也就是价值观。从价值观的不同取向可以衡量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品位。
个人价值观具有稳定性
一个人价值观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基本上要经历过一个 “认知--自我评估--选择--强化--内化” 的过程。一旦形成某种价值观,就难以改变, 呈相对稳定的状态。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成长到17岁时,心智基本发育成熟,世界观基本成型。也就是说,已形成基本稳定的价值观。
个人价值观具有可塑性
价值观的稳定性是相对的,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特别是经历过一些事件后,都有可能发生改变。 事实上,每个人成长的过程,就是其价值观体系不断构建和自我修正的过程。
教育的形式包括 社会 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教育的内容包括德育、智育、 体育 、美育、劳动教育。德育只是教育的一方面,把个人的道德问题归咎于教育是一种错误的看法。把道德问题归咎于学校教育更是片面的,道德意识、道德判断、道德行为的形成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不是靠学校教育决定的。
智育与德育并不同步,不是一个人学历越高、学的知识越多、掌握的技能越高超,它的道德素质就高,这是谬论。智育的提高为德育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智育的程度也影响着德育的程度,但是个人道德、价值观的形成取决于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并受到多种客观因素的影响。简单地把个人道德问题归咎于学校教育的失败是错误的,把掌握知识能力与提高道德素养看做是一对矛盾也是错误的。
知识技能提高了道德素养未必就同样提高了,道德素养提高了知识技能也不一定就提高了。题主把智育与德育看做一对矛盾是错误的,不能因为知识技能的提高没能促进个人道德素养的提高就放弃知识技能的教育。更不能因为个人素质道德的问题就否认学校的知识技能教育、道德素质教育,相反学校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学校教育要结合 社会 教育、家庭教育共同提高个人的素质教育,而不是放弃学校教育。 社会 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的统一不能紧靠学校教育, 社会 精神文明建设和个人道德素养提高不能紧靠学校教育。应该通过各方面力量共同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提高 社会 成员的个人道德素养。学校教育应把个体 社会 表现、道德行为纳入升学考核范围,而不是仅靠文化知识、劳动技能。
我会说教育的核心是,知道如何处理事情。比如说在学校的时候,老师教给学生处理学习的方法。上数学课的时候,数学老师会把公式,定理已经解决方案都教给学生,这相当于教给学生,对于数学的处理方法。同样的道理,其他各科老师也是把一种方法教给学生,这是学习如何处理事情。
对于家长而言,教给孩子如何处理自己的心情,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当孩子心情失落的时候,家长应该进行积极的,正确的引导,而不是一味的责备孩子。当孩子处于青春期情绪失控,出现过激行为的时候,作为家长也应该正确的引导孩子,而不是采用错误的教育方式。
归根结底,不管是处理数学题还是语文题,也不管是处理心情好坏,这些都是处理事情。而我们的教育正是这样,教给学生如何正确的去处理事情,而不是去逃避它们。学校里的教育和家庭里的教育,对于孩子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不能顾此失彼,要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让孩子健 健康 康的长大。
先来说老师,古语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这说的是老师的使命,一个是传授,一个事接受,用古人的话解释,学生的分内事,也应该是继承道统,接受承担世间使命的能力训练,比如立德立言立功,再一个就是通过老师的指引与启发,增强认识客观规律的能力,所谓透过现象看清事物本质。
那么 回到题主的问题 你问教育的核心是什么?或许苏格拉底说的更准确,叫认识你自己!怎么理解?如果结合上面那段话就很容易理解了:教育的核心应该是一种唤醒,是老师帮助学生成为他自己的过程;是老师帮助学生把他们的天赋发挥出来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向他们灌输多少知识的过程。
解决了我是谁的问题后,老师最主要的使命在于帮助学生唤醒其努力向学的内生动力,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思考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因此说,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学生或者启发引导学生对于终极追问做出自己的回答!至于知识的教与学,其目的就是为了对这个终极追问做出回答所必经的途径!
教育的核心是为孩子的终身幸福奠基,为国家的未来培土,要让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且要把德放在首位。教育不能唯分数论,一考定干坤,更不能带有任何功利。业未竟,身先倦。现在的学生一年四季都在读死书,心力交瘁,未老先衰。许许多多的小学生都已经高度近视,戴上了眼镜。大多数学生都没有强健的体魄和坚强的意志,也缺乏创新意识。
⑤ 教育的真正本质是什么
1.教育本质是指教育的内在要素之间的根本联系和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特征。与“教育现象”相对。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就有教育,它的职能是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传递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促进人的发展,培养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⑥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教育本质是指教育的内在要素之间的根本联系和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特征。与"教育现象"相对。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就有教育,它的职能是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传递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促进人的发展,培养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这个基本特点存在于各种社会的教育活动之中并使之区别于人类其他社会活动。
⑦ 教育的核心究竟是什么
21世纪教育的核心应该是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最终的目标。
教育的宗旨是什么?教育的宗旨就是把年轻一代培养全面发展的。符合革命和建设需要的接班人。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事业。教育的宗旨就是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好奠基工作。
⑧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谁说的
原话是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出自现代作家王小军的《更好的教育给孩子》,作者是一位父亲,他用心记录女儿成长点滴;也是一位教育探索者和亲历者,深入了解新西兰教育的细枝末节,用亲身经历和所思所想凝结成教育佳作。这部新西兰教育启示录,提供了更多的教育视角和思路。
(8)教育的核心就本质而言是什么扩展阅读:
一、内容简介
无论我们生活在地球的哪个角落,唯毕都希望给孩子更好的教育。新西兰的教育因其富有创意的改革、新颖有趣的方式为世界瞩目,常年位居世界教育前三甲。
2017年9月,经济学人智库公布全球首个“教育未来指数”评估数据,新西兰位居首位。2014年作者移居新西兰陪伴女儿求学,在三年的时间里,一点一滴记录下新西兰中等教育中别开生面的课程、丰富多彩的活动和富有传承意义的教育理念。
阅读此书,就像打开一扇窗,你会看到教育的无限可能和多样色彩,促使你不断思考如何在课内、课外全面培养孩子,如何给孩子更好的教育。你要找寻的答案就在书中一个个精彩生动的故事中。
作者将这些故事别具匠心地用“五加二”的结构串联了起来: “五”是按照教育的五育原则“德、智、体、美、群”划分,让你充分了解世界先进教育的全貌和细节;“二”是两个独立章节,一外一内, 一头一尾,“外”是教育环境,“内”是兴趣,如何营造健康的外部氛围,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新西兰教育的诸多做法都值得我们借鉴。
全书体系完整清晰,内容丰富生动,视角独一无二,给人启发,让人深思,令人受益。一位哲学家曾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希望这本书可以摇动、推动、唤醒更多的生命。
二、本书特色
1、零距离接触世界更好的教育。新西兰的指困芹教育因其富有创意的改革、新颖有趣的方式为世界瞩目,常年位居世界教育前三甲。
2017年9月,“经济学人智库”公布全球首个“教育未来指数”评估数据,新西兰位居首位。2014NIAN作者移居新西兰陪伴女儿求学,在三年的时间里,一点一滴记录下新西兰中等教育中别开生面的课程、丰富多彩的活动和富有传承意义的教育理念。
2、全面助力孩子发掘潜能、全面发展、培养终生学习能力。全书采用 “五加二”的结构:“五”是按照教育的五育原则“德、智、体、美、群”划分,让你充分了解世界先进教育的全貌和细节尺源。
“二”是两个独立章节,一外一内, 一头一尾,“外”是教育环境,“内”是兴趣。如何营造健康的外部氛围,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新西兰教育的诸多做法都值得我们借鉴。
3、深入了解新西兰教育的细枝末节,用亲身经历和所思所想凝结成教育佳作。案例丰富,故事生动,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教育视角和思路,给人启发,让人深思,令人受益。
⑨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原句是这样的: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德国哲学家、德国最重要的存在主义哲学家之一雅斯贝尔斯,节选自——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1977)一书。
释义:父母毫无掩饰的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而要想让孩子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父母就要以身作则,为其树立一个好榜样。
(9)教育的核心就本质而言是什么扩展阅读
一、方法:
通常所说的教育,都是指校园教育,具有通用的区域或国家标准教材,有指定的教师,进行课堂口授讲述,辅之以板书和作业,结合测验、抽查考试、期中和期末考试,加上升学考试,再进入职业生涯。
在信息化发达的今天,先进的教育,已不会再用私塾和一对一这样的落后的、高成本的、低效率的教育手段了!互动、快乐、学校指定和学生自选课程等都是比较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至于案例教学,则是职业教育中比较成功的手段。
借助信息化,把教育中可能遇到的种种技术和管理问题,更加精确地描述,让更多的人才在先进的教育技术条件下,更快的、更多的、一生学习接受科学知识和物质财富。
二、职业培养:
凡事当遵循其客观规律,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教育更是如此。相对于基础教育而言,职业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性。总结起来,职业教育的本质至少应该包含四个方面:一是以人为本,二是因材施教,三是科学管理,四是文化塑造。
1、以人为本:一是要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形成以校为家、以教为乐、以师为荣的浓厚氛围,二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因材施教就是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不照搬、不教条,要上学生听得懂、学得会、感兴趣、出门以后用得上的课程,摘“跳一跳可以摘得到的桃子”。纵向比,时刻都在进步,不必委曲求全;横向比,术业各有所长,评判不拘一格。
3、传道、授业、解惑,塑造人的灵魂,是学校的根本职责所在。对教育来说,关于科学管理,“管”,最为简单,强制即可,军事化就是典型的例子。“理”,最有难度,需要管理者的智慧。
其实“管理”的核心不在乎“管”,而在乎“理”, 理明方向、理清思路、理顺方法步骤、理出学生学习成长和未来发展的科学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