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教育学起源于哪些学科
扩展阅读
在手表上怎么找同班同学 2025-02-12 14:46:03
如何做动漫格子转场 2025-02-12 14:36:39

教育学起源于哪些学科

发布时间: 2023-06-05 22:05:10

⑴ 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什么

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书中明确提出并详细论证了一系列教学原则、教学规则和各种教学方法,并拟定了各级学校的课程设置,确定了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制定了编写教科书的原则要求。

此外,该书中还论述了道德教育、宗教教育、艺术教育和体育等问题。《大教学论》的问世为近代教育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1)教育学起源于哪些学科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夸美纽斯处于欧洲封建杜会正在崩溃、资本主义制度正在确立的社会变革时期,当时的欧洲还沿用以前的个别教学方法,学校分散、孤立、不统一,教学也没有统一的目标,教学效果很差。

为了适应资本主义的发展,夸美纽斯总结了17世纪欧洲许多国家的教育经验,研究了许多新问题,于1632年写成了《大教学论》,但直到1657年夸美纽斯定居于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时,该书才收录在《夸美纽斯全集》首卷首篇里,从而得以首次正式出版。

⑵ 教育学及产生的标志

  1. 萌芽阶段:

    国内主要是在“诸子百家”时期。比如孔子主张,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学思行结合、温故知新;墨家认为知识的来源有三方面:闻知、亲知、说知;道家认为“绝学无忧”,主张培养“上士”或“隐君子”

    国外是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提出“教育遵循自然”、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培养》

  2. 独立形态阶段

    这需要一个过程,起点是17世纪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的问世,终点是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的发表。

    期间,大师频出:自然主义教育的卢梭写了《爱弥儿》;康德是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学者之一;裴斯泰洛奇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洛克着有《教育漫话》,主张绅士教育;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更是对现代教育学产生了巨大影响,陶行知先生便是师从他,为我国教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里的几个标志:《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形成独立学科的标志;

    《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3. 20世纪以后的多元发展

    主要有:实验教育学的梅伊曼和拉伊;文化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的杜威、克伯屈;

    以及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国因为那个年代的关系,百业皆废。蔡元培重塑北大;黄炎培关注职业教育;晏阳初被誉为“国际平民教育之父”;梁漱溟寄希望乡村教育;还有陶行知被毛泽东称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目前,在教育学的理论专业领域,国外积累的比我们雄厚;但是,从保证国家发展的角度来看,我们对于人才的培养,并不比国外差多少。未来可期!

  4. 到了当代

    三大流派是布鲁纳的“结构教学论”;赞可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论”

    以及,现在被全球大多数国家意识到和我国倡导的朗格朗的终身教育。

    那多说一句,目前我国的课改借鉴的是建构主义的理论。

  5. 如果说,人工智能的到来取代了很多的岗位。但是,教师的岗位确实无可替代的,因为除了知识的授受,更重要的是情感的传递和培养,这是机器所做不到的。教育和教育学将会伴随我们的始终而不断发展下去,有人的地方就有教育。

⑶ 教育起源于什么啊

一、神话起源说——最古老的观点

1、代表人物:所有宗教。

2、观点:教育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教育体现神或上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3、评价: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是非科学的。

Eg:强调在教育的起源无从着落之时,将其归结于神的意志。多数宗教提倡的观点。如当人来源于哪里时,编订女娲造人的故事归结。

二、生物起源说——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教育起源学说(本能生利息)

1、代表人物:沛西•能、利托尔诺。

2、观点: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生存本能。

利托尔诺:动物尤其是略为高等的动物,完全同人一样。生来就有一种由遗传而得到的潜在的教育。沛西·能:教育是与种族需要相应的种族生活的天生的而不是获得的表现形式,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3、评价:它的根本错误在于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从而没能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动物类养育行为之间质的差别,仅从外在行为的角度而没有内在目的的角度来论述教育的起源问题,从而把教育的起源问题生物学化。

4、地位: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教育起源学说,标志着在教育的起源问题上开始从神话解释转向科学解释。

Eg:在这个理论中强调两个部分,一是动物界,二是本能,在整个过程中违背了教育的三个特性即社会性、有目的、培养人。

三、心理学起源说(心理仿孟禄)

1、代表人物:孟禄。

2、观点: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心理起源说批判了“教育生物起源论”不区分人类教育与动物本能的庸俗教育观点,认为教育只存在于人类社会,而动物界不存在人类的教育。

3、评价:从表面上看,这种观点不同于生物起源说,其实离生物起源说不远。因为如果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中儿童对成人行为的“无意识模仿”的话,那么这种“无意识模仿”不是获得性的,而是遗传性的,是先天的而不是后天的,即是本能的,而不是文化的和社会的。但具有进步意义的是,这种本能是人类的类本能,而不是动物的类本能。

Eg:心理起源说强调是儿童对于成年人无意识的模仿,首先无意识违背了教育本质属性的有目的,其次儿童对于成年人单向的模仿,因此违背了教育社会性。

四、劳动起源说(社会起源说)——我国和苏联认为正确的起源学说(米凯爱劳动)

1、代表人物:米丁斯基、凯洛夫。

2、观点:教育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3、评价:在直接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苏联的教育学家以及我国的教育学家大都认可这一观点。前苏联教育家巴拉诺夫在其着作《教育学》中说到:为了使年轻一代在同大自然的可怕威力斗争中不致牺牲,为了使人不变为野兽,便产生了进行教育的必要性。

Eg:劳动起源说认为人发展需要与社会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从需要出发是有目的的,而且满足了培养人和社会性,也被我国和苏联认为是正确的学说。

五、需要起源说

1、代表人物:杨贤江。

2、观点:教育起源于社会生活实际的多方面的需要。

六、交往起源说

1、代表人物:叶澜等。

2、观点:教育的形态只能是起源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⑷ 教育的起源

1 生物起源说

主要代表人物: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

主要观点: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中,动物界也存在教育;人类社会教育的产生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动力,人类社会的教育是对动物界的继承、改善和发展。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于动物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

2 心理起源学说

主要代表人物:美国着名教育家孟禄,教育心理起源说是在对教育生物起源说批判的基础上产生的。

主要观点:孟禄从心理学的角度去解释教育起源问题,认为原始教育的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生活的无意识模仿。

3 劳动起源说(社会起源说)

主要代表人物:苏联的教育家米丁斯基、凯洛夫。劳动起源说是在直接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指导下形成的。

主要观点:

第一,人类教育起源于劳动和劳动过程中产生的需要;

第二,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

第三,教育以人类语言和意识的发展为条件;第四,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其职能就是传递劳动过程中形成的生产和生活经验。

(4)教育学起源于哪些学科扩展阅读:

教育过程开始于一个人的出生并持续终身,对人产生持久而深刻的变化。有些人甚至认为教育可以开始得更早,一些父母通过外部的言语和音乐来影响子宫里成长着的胎儿,进行胎教,希望给孩子以积极的健康的发展。

教育本质的多重审视

(1)内涵:所谓教育本质,就是指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区别于其它社会活动的根本特征,即“教育是什么”的问题。它反映出教育活动固有的规定性也即其根本特征。

(2)关于教育本质的四种观点: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特殊范畴说;多重属性说。

(3)人类的教育有社会性、目的性,这与动物的本能教育有本质区别。人类教育本质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第一,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第二,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第三,存在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关系。

宏观的教育的唯一特征是“着眼于人的素质、能力”,这表明判别某个活动是不是教育不在其结果如何。现实中,不是所有的教育活动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有的甚至会失败。而有些活动,如研究活动、宣传活动虽然可以影响人的素质、能力,却并不是人们所公认的教育活动。

当人们持不同的立场着眼于人的素质、能力时,能从正反两方面来对待人的素质、能力,正向的去开发、加强人的某些素质、能力,反向的则去削弱、抑制人的某些素质、能力。

人的素质、能力有先天和后天之分,先天的与其它动物一样,是大自然长期进化造就的。后天的又分为两种情况,其一为人们不经意间获取的,或非刻意成就的;其二是人们刻意造就的,宏观的教育就概括了所有刻意于人的素质、能力而进行的活动。

在教育学界,关于“教育”的定义多种多样,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般来说,人们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给“教育”下定义的,一个是社会的角度,另一个是个体的角度。

前苏联及我国一般是从社会的角度给“教育”下定义的,而英美国家的教育学家一般是从个体的角度给“教育”下定义的。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可以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不同的层次:

(1)广义的,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教育”看成是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分配着且承担着一定的社会功能。

教育最本质性的理解,就是社会对人们思想的知识灌输和行为指导;一,教育的对象是人;二,内容必须是良性的有意义的。从而使人民去改造社会。

(2)狭义的:指个体精神上的升华。这种定义方式强调社会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把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往往把“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

(3)更狭义的,主要指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这个主要指的中国校园的应试教育。

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⑸ 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形成于什么时期

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形成于19世纪末,英语国家的人们先后用“ecation” 和“pedagogy”命名教育学,代表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教育学独立的标志主要有:

1、研究对象方面,教育问题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2、使用的概念和范畴方面,形成了专门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范畴以及概念和范畴的体系。

3、研究方法方面,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4、研究结果方面,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着作。

5、组织机构方面,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6、标志的出现前后经历了约两百多年的时间。因此,教育学的独立是一个历史过程,而非在一个瞬间完成。

(5)教育学起源于哪些学科扩展阅读:

教育学研究对象

关于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有各种各样的观点,有人认为是“教育现象”,有人认为是“教育事实”,有人认为是“教育规律”,有人认为是上述三者中的两项或三项,还有人笼统地认为是“教育”或“人”。这些观点大多模糊不清,似是而非。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应是以“教育事实”为基础,在教育价值观引导下形成的“教育问题”,其目的在于探索和揭示教育活动的规律性联系,以服务于教育实践。

教育问题的提出标志着教育学的萌芽;教育问题的发展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教育问题的转换表明教育学研究传统和范式的变革;对同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就形成了不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及其派别。教育学研究要有“问题意识”,防止“虚假问题”的出现,不断地深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