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简述教育如何促进人的个性发展
(1)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性的发展。
(2)教育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
(3)教育促进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
人的个性的初步形成是从幼儿期开始的。幼儿出现了最初的兴趣、爱好的个别差异,也出现了一定的能力上的差异,初步形成了对人、对事、对自己、对集体的一些比较稳定的态度,也出现了最初的比较明显的心理倾向,这表明幼儿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
教育的主要功能是:
(1)教育的最首要功能是促进个体发展,包括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化。
(2)教育的最基础功能是影响社会人才体系的变化以及经济发展。现代社会重教育的经济功能主要包括:为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良好的背景;提高受教育者的潜在劳动能力;形成适应现代经济生活的观念态度和行为方式。
(3)教育的社会功能是为国家的发展培养人才,服务于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
(4)教育的最深远功能是影响文化发展,教育不仅要传递文化,还要满足文化本身延续和更新的要求。
2. 如何构建小学生养成教育体系
养成教育是人全面发展的必备条件,是人的首要素质。应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把对小学儿童的养成教育作为小学辅导员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要坚持不懈地做下去。一、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能使人受益终生,也是一个人具有良好素质的基础。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在小学儿童的习惯中,主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等。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要从班级的日常工作中,点点滴滴的小事抓起,教育和提醒学生按时到校,不迟到,不早退;热爱劳动,积极打扫卫生,勤洗脸,个人衣着干净整洁;懂礼貌,诚实守信,不撒谎,遵守纪律;爱集体,爱祖国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要从起始年级开始,养成读书写字姿势科学、正确的习惯;作业书写认真、规范、漂亮,干净整洁的习惯;上课专心听讲、踊跃发言的习惯;课后按时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善于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善于思考,大胆质疑的习惯;积极阅读课外读物,涉猎课外知识的习惯等。以此实现“授人以渔”的目的。二、进行常规的意志品质等教育要让学生从小树立积极向上、永葆活力和朝气的自信心,锻炼坚强的意志,遇到任何困难不灰心,不丧气。培养积极、乐观、勇敢地面对学习和生活的态度。在班主任工作中,我经常利用一些名人的故事、伟大人物的事迹和身边的事例,对学生们进行教育。并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着手,利用生动有趣的课外活动和实践活动,结合学生的实际,对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让学生抱着激昂的信心去对待每一件事。培养优秀的自尊、自爱、自强的品质。自尊、自爱、自强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健康人格必备的条件。这就要从小学生抓起,渗透德育教育,通过身边的人和事的例证,让学生充分感受,立志要做一个有理想、有骨气的人。所以,在向学生讲明各种道理的同时,还要从学生的实际行动着手,自己的事自己做,在困难面前不后退,敢于担当各种任务。我用优秀的儿童影视作品和儿童读物,感染学生;用“爱拼才会赢”“人活一口气”等斗志昂扬的经典歌词鼓舞学生;用“亮出你自己”“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等富有感染力的词语号召学生积极进取;教育学生要胜不骄,败不馁,培养他们冷静认真地对待成功和喜悦,乐观积极地分析失败和伤痛等良好的情感品质等
3. 结合实际 试论述怎样才能有效发挥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
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条件如下:
1、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以人为出发点,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根本职能,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2、把学生作为教育活动和发展的主体:确立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把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3、坚持教育创新: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模式创新,教育制度创新。
人的发展一方面表现为个体的社会化,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表现为个性,满足一个人成为自己、成为一个具有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个人的需要。因此,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功能就表现为教育对个体社会化和个体个性化的促进作用。
为实现教育的这一功能,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作用。个体的社会化是个体学习个体所处社会的生活方式,将社会所期望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内化,获得社会生活必需的知识、技能,以适应社会需要的过程。
首先,教育一定要代表社会的要求,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而不是受社会上流行的不良的文化思潮的影响,使学生,尤其是青少年学生思想低龄化、低智化,甚至不辨是非,不分好坏。
另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一定要采用具有多样性与活泼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这种价值观念,从而形成健康而完整地思想体系,最终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
其次,教育一定要符合实际,尤其是社会规范的实际,让学生真正地了解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从而规范学生的行为,对于这一点,学校和家长可以言传身教,使学生处理一些实际的问题,例如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等等,使人们学会生活、适应生活,从而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
再次,职业是社会化的集中体现。人生活在社会中,要以一定的职业为生,这就决定了为就业和生活做准备的教育,必须能够促进个体的职业化。对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而言,培养人的职业角色意识和技能是其核心要求。
基础教育作为一种全面的素质教育,也负有职业指导和职业定向的重要职责,要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结合社会的需要,确定自己的未来理想,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发展。个性化的核心是个体在社会实践中促进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形成。我认为,教育最根本的就在于促进人的独立性,加强主体意识。所以,教育一定要是开放式的教育,而不是封闭式的教育。如果教育总是填鸭式教学,那么教育的最终结果是失败的。
所以,教育一定要帮助人获得知识、能力,从而实现变革客观世界的目的,促进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提高。
另外,教育作为有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一定要因材施教,尊重个体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选择适合学生的发展道路,设计适合他的教育,帮助学生充分开发其内在潜力,形成自己的优势区域和特长,形成人的独特性,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
还有创造性是人的个性的核心品质,是个性的独立性、独特性的综合体现,所以在教育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创造性的培养,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另外,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是人的教育,其目的是人的健康发展,教育应该从知识文本转移到人的生活的轨道上来,强调人的需要、愿望、兴趣与学习内容的关系和个性的和谐发展。
教育内容不应该局限于学科体系,而应该放眼到具有人性熏陶意义的方方面面上来,坚持科学的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
4. 怎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努力营造适合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学校环境
学校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两个方面。从物质环境来讲,学校的一草一木,每一个角落都应给人以美的享受。所以学校要创造出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物质环境。学校心理环境包括良好的校风、班风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等。
优美的校园环境,良好的校风、班风催人上进,使人际关系和谐,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得到改善和提高,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快乐的学习中去。
二、改革教学方法,减轻学生负担
以往的“应试教育”扭曲了课堂教学的初衷,引导学生为分数而拼搏,使学生成为读书的机器,加大了学生心理负担,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发展。因此提倡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改革教学方法,减轻作业负担是减轻学生心理负担的最直接、有效的手段。让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把教师新教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从而主动、愉快地完成必要的作业。
三、大力实施素质教育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实施素质教育,是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基础教育必须为人的全面发展夯实基础,人体具有全面发展的能力,许多优秀的人才就是全面发展的个体。一定要坚持不懈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成为21世纪高素质的人才。
四、正确处理好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的关系,构建新的评价标准
每个人的先天素质不同,发展就不一。因此,全面发展是特长发现的'基础,学校在努力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应注意观察发现有特长的学生,并加以指导和培养。给学生一个充分发挥、展现自我的空间,让其在宽松、快乐的氛围下接受教育,增强自信。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和开拓精神。
把学生束缚中解放出来
逐步变成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从课本、作业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高素质的教师在教育中,能给学生创造一种和谐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心情舒畅。教师无声的语言悄悄打动学生的心,达到效仿的目的。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健康地成长。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广大教师应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去指导、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各种错综复杂的心理现象。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学生观,尊重学生的人格,要热爱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