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
五大领域教育一直是近年来幼儿园的主要教育模式,随着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出台,我园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摒弃传统分科式教学方式,将五大领域的教育内容进行了整合,开展特色教育活动。该教育方式从幼儿班实际出发,抓住幼儿年龄发展的特点,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的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提高了幼儿整体素质,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快乐,形成安全感、依赖感。 (一)利用我园自身优势,开展特色教育活动。 我园历史悠久,园本文化深厚,占地面积大。始建于1948年2月2日,现已有近60年的历史,是一座具有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的省级示范幼儿园,全园占地面积13000平方米,有3幢教学楼,室内设有多功能活动室、图书室、科学探索室、幼儿钢琴室、幼儿微机室、“娃娃广播站”,室外设有塑胶操场、游乐场、园田地,树木花草随处可见。花园般优美而丰富的环境为幼儿健康、活泼的成长提供了物质基础,贴近自然的院舍适合开展各种特色教育活动。 1.种植活动。 指导幼儿随季节变化,自己动手尝试栽种多种植物。北方种植时间大约在每年的五月中旬,每年的这一时间,我们会专门制定出以种植为主要内容的主题整合课程网络,如今年大班五月份的一级主题为《春天的播种》,一级主题下有四个子主题,分别为《劳动最光荣》、《植物的生长》、《播种计划》和《自己动手来播种》,从计划到实施,从认知到实践,再到经验积累,从教师引导到幼儿主动学习,通过引导幼儿观察发现季节特征与植物生长的关系,进一步了解不同植物的不同特征,知道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离不开水、空气、土壤、阳光等,在此过程中,孩子们的语言交流,互相帮助,图画记录等学习方式综合了科学、健康、社会、语言、艺术五大领域。 2.幼儿韵律运动活动。 一直以来,幼儿韵律运动都做为我园的一大特色吸引着各地教师、幼儿和家长,它是我园2000年与日本青森县松崎保育园进行研修文化交流,由我园优秀教师带回国内。幼儿韵律运动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为砌基,引导幼儿在钢琴伴奏下赤足用身体的动作形态来模仿各种事物的动作,通过多种感官刺激,发展幼儿的动作协调性,音乐感受力、表现力和想象力等,提高手、脑及全身的协调能力的活动,充分完成身体锻炼的目标,保证锻炼时间,并弥补了东北地区冬季时间长,孩子户外活动时间短的缺陷。 随着主题整合课程的开展,我们将幼儿韵律运动与主题课程进行整合,与五大领域教育内容进行融合,制定出适合幼儿各个年龄段特点,又赋有本园特色的新幼儿韵律运动教育。每学期,我们都组织教师进行幼儿韵律运动公开教学展示活动,如大班的十二月份主题活动《世界真奇妙》,子主题分别为《跑》、《铃儿响叮当》、《锅子托底》、《蜈蚣走》,融合了健康、社会、科学、语言、艺术五大领域,既发展了幼儿动作协调能力,又提高了幼儿的合作意识,体验了合作的成功喜悦,有助于幼儿自信心的树立,促进幼儿个性的健康成长。 3.京剧教育活动。 京剧是中国人引以自豪的传统文化。“唱”、“念”、“做”、“打”的独特艺术,不仅是调剂精神的娱乐活动,更是陶冶情操、强身健体、增长见闻的教育途径。把京剧艺术深入浅出地转化为幼儿自己的艺术,是我园一直努力做的。 我园每班每周都会开展一次京剧教育教学活动,并成立京剧特色班,主要以看、听、玩、做为基本手段,激发幼儿对京剧艺术的兴趣。 看:引导幼儿看京剧录像、少儿京剧大赛等节目,引导幼儿全面感受京剧。通过观看京剧中的化妆、服饰、动作等不同点,了解京剧中的不同角色(行当)。如:手持水巾,头戴簪花、动作又灵活又优美的是花旦;身扎靠旗,翻翻打打的是武生。 听:让幼儿听一听不同人物的唱腔和音乐,找一找有哪些不同,从而使幼儿知道根据不同的唱腔和声音来辨别不同的人物。如高昂激情的是老旦,豪放洪亮的是花脸,悠扬徊转的是青衣,和小朋友唱歌声音差不多的是娃娃生……使幼儿感受到了京剧特有的音高、音色、速度、力度等。另外,让幼儿听一听京剧的曲牌和锣鼓,用心体会声音高低、弱、长短及不同音色和音乐形象的情感,想象京剧音乐表达的情感内容。 玩:在活动室里开辟京剧小舞台,提供化妆表演的道具,让幼儿在京剧音乐的伴奏下学学演演,使幼儿在玩的过程中自娱自乐,直接产生情感体验,调动幼儿参与京剧活动的兴趣。 做:在幼儿欣赏、玩耍京剧脸谱和道具的基础上,组织幼儿自制脸谱道具,感受京剧脸谱、道具的色彩美、对称美。花脸的脸谱,色彩鲜艳,左右对称,不同的色彩还表现了不同的人物:红脸——英勇威武的关公、白脸——狡诈阴险的曹操…… (二)采用“生态体验式学习”方式,开展特色教育活动。 以“生态体验”为核心的园本文化,是我园近年来一直坚持研究的一项重要园本教研活动,它主要是以“幼儿生态体验式学习”为切入点,以“自主开放、绿色生态、体验学习、创造发展”为课程理念,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全息沉浸,诱发生命感动,从而生成一种生态智慧,以此为载体,开展主题活动,促进幼儿各种能力发展,是本学期教育教学活动研究的重要内容。 实践中,我们开展了“关爱与帮助”主题活动,孩子们借助眼罩、拐杖体验盲人的不便;把枕头绑在腰上体验妈妈怀孕时的辛苦;将鸡蛋放在口袋里,体验保护蛋宝宝的责任感。在这些亲身体验的活动中,孩子们的心灵得到了净化,体验到了自己的存在价值,意识到自己身上的责任和使命。而这些活动都离不开五大领域,而且让五大领域的教育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更适用于孩子们。 (三)开展丰富多样的区角活动,开展特色教育活动。 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区角活动操作材料,让幼儿在自由选择、自主探索过程中,发现材料的不同作用,感受材料间的相互关系,体验动手操作的乐趣。 幼儿最熟悉的地方是家庭,最先接触和了解的劳动就是家务活。因此,无论是在哪个年龄班,娃娃家都是角色游戏的中心主题。并由此扩展出以反映社会生活为主题的活动,如餐厅、超市、医院、邮局、工厂、图书馆、火车站、博物馆等。小班区角活动主题以家庭生活为主。到了中班,幼儿会出现以反映社会生活为主题的活动。大班区角活动主题则应更加的丰富多样。 实践中,我们在手工区投放了各种各样的绳子,孩子们利用不同的绳子做出不同的作品,有的用绳子作画,有的用绳子做迷宫,有的用绳子学会了编小辫、编手链,有的学会了翻绳,自己翻或几个人合作翻,绳子这个多变的区角材料成了孩子们最受欢迎的好伙伴,在此过程中,孩子们的动手能力、交往能力、自信心都得到了提升,同一种材料可以在多个领域中发挥作用,体现了一物多用。 总之,在幼儿园的日常活动中,教师做为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要为幼儿创设轻松愉快的活动环境和条件,提供多种多样的活动材料,采用“体验式学习”的方式,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整合五大领域教育内容,开展特色教育活动,促进幼儿全方面发展。
Ⅱ 如何组织学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
劳动教育作为一个刚性需求有着巨大的发展前景,激发小学生的劳动热情,而且可举蔽以让小学生可以得到更好的锻炼,培养学生爱劳举烂动的情操。养成小学生热爱劳动的课程,培养他们能够吃苦耐劳的精神,让小学生在实践中可以正答漏得到更好的锻炼和能力的提升,让小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可以过得健康,得到全面的发展。这也是利用晋级方式能够更好锻炼小学生能力的关键所在。
Ⅲ 如何通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实现教育目标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以下是我个人见解,希望可以帮到你:
班级活动:是指在班主任指导下,以班级学生为主体,为实现班级教育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开展的各种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它是班集体形成的重要基础,也是班集体发展的催化剂,是实现学校、社会以及国家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
依据教育内容的不同,班级活动一般有以下类型:班级常规管理例会(如班干部会、课代表会、每周总结会等)、主题教育班会(如孝亲教育、诚信教育、安全教育等)、学习活动(课堂常规学习的重要补充,如作业展览、学习经验交流会、知识竞赛等)、文体活动(如联欢会、生日会、篮球赛、歌咏会等)、科技活动(如科技参观、化学魔术表演等)、劳动活动(如每周大清扫、义务劳动)、实践活动(如学军、学工、学农、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
创造性班级活动:指不同于常规性的、富有新意的班级活动。创造性可以从以下方面来体现。①活动内容的更新:比如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引入新的话题,幸福教育、公民教育;也可以充实常规话题的内涵,比如安全教育,除人身安全外,网络安全不容忽视;也可以导入新的素材,如结合日本地震中的民众表现来进行公民道德规范教育。②活动形式的变换:同样是表优,可以进行“班级明星”评选,由常规的评三好学生、积极分子,扩展为评选“文明之星”、“孝亲之星”、“志愿之星”等;同样是开家长会,由常规的老师主讲,变成学生主持。③活动手段的变化:比如安徽着名班主任沈为慧老师的班级“奖励勋章”方案,颇有意思:以福娃为主图案,五枚一套,上写不同的文字,可用于多种情况的奖励。①为班级做出贡献的,可获贡献奖章,上面印“你的贡献让我铭记”;②发言主动的,可获自信奖章,上面印“你的自信让我佩服”;③学习认真的,可获态度奖章,上面印“你的态度让我赞叹”;④成绩优秀的,可获优秀奖章,上面印“你的成绩让我羡慕”;⑤进步快的,可获进步奖章,上面印“你的进步让我惊讶”。期末集满一套者再给予奖励。④活动地点的演变:如中秋节,很多老师也会组织学生分吃月饼,但师大附中的马正扬老师,中秋节把学生带到操场上集体赏月,对月当歌,很好地使学生体验到了月圆之韵、师生之情。如姜小明老师,建立班级网站,把班级事务的讨论地点由有封闭感的教室转换到了虚拟的广阔的网络平台,更轻松自如、民主平等。⑤活动时间的突破:如蒋向华老师布置学生回家给父母洗一次脚、过年给家人做一道菜,活动时间已不在局限于常规的学期内校内时段,体现了教育的时空延伸。⑥活动视角的转换:如刘爱国老师,布置学生“了解爸爸妈妈的一天”,将活动视角由关注自身,到关注身边人;祝琳丽老师,在组织学生讨论“乐学、善学”的话题时,引入本班一个台湾籍学生、一个曾在加拿大留学的学生来介绍国外学习情况,将视角由封闭地看待中国教育,到用开放的眼光在对比中审视我们的学习生活。
当然,班级活动的创造性体现不仅仅只有这些,很多小东西小创意,其实蕴含着大智慧,用好了就能起到大作用。
2.2 价值判断:我们为什么要创造性地开展班级活动?
2.2.1 实现教育效果最优化的需要
从心理学角度看,青少年活泼好动,求知、求新、求美、求乐。从社会学角度看,在转型期的多元化社会中,他们可以获得多元化的外部刺激,学校教育已不再是学生获得外部刺激的唯一甚至主要渠道。如果班级活动内容单一、形式呆板、不灵活,学生就会兴趣索然,活动效果就会大为降低。而丰富多彩、新颖出奇班级活动,能激活学生对刺激的认识和认知,增加教育三味——口味、美味和鲜味,才能激发他们参与的热情,使活动开展更有实效。
2.2.2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需要
伴随着素质教育的理念不断推广,教师们都已认识到,现代社会需要的是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的人才。如何培养这样的人才?怎样将这个教育目标落实到现实的教育实践中去?教师应该在班级活动中敢于创新,勇于变化,并鼓励学生尝试创新、体验变化。这,既是一种言传身教,也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提供了契机和平台。
2.2.3 形成班级特色、打造特色班级的需要
一个真正优秀的班集体,决不能只按学校量化评估中的成绩排名多少、比赛获奖若干来考察。它应该具备以下几个基本特征:有共同的愿景的共同的荣誉感、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有正确的舆论导向和优良的班风学风、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和较强的价值行为认同感、有团结友爱和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而这些特征绝不是靠说理教育就能形成的,需要通过创造性班级活动,起到润滑、凝聚和催化作用。在实施外显的富有创造性的特色活动过程中,才能积淀具有文化和精神特质的班级特色,最终打造出一个优秀的特色班级。
2.2.4 克服教师职业倦怠感、实现专业提升的需要
有学者说过,“创造性的幸福不仅是激动人心的,而且同时是一种人生成就,一种贯穿一生的意义。”教师的生活,有人把它形容成“朝七晚十”、“两点一线”,不断重复刻板单调的日子,职业倦怠感也就会悄悄地到来。如果换一种思维,主动尝试组织一些创造性的班级活动,在变化和创造中会不断体验到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并在总结反思中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教育风格,最终才能实现教师的专业提升和自我超越。
2.3 阻抗因素:是什么阻碍我们创造性地开展班级活动?
刚才我们已经了解到开展创造性班级活动的必要性,但是,有句网络经典名言说得好:“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套用过来,德育的理想、目标和德育的现实、实践始终会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是因为德育实践中会存在一定的阻抗因素,即各种障碍和抗拒现象。对它进行一定的剖析和认识,会为我们改进德育实践提供一些诊断性依据。
2.3.1 管理目标功利化和管理模式程式化
班级管理目标的功利化,主要表现为:其一,班级管理目标不是服务于学生的生命成长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而是只单纯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升学率。当创造性班级活动和以知识获取为重心的学习活动冲突时,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知识性学习。其二,班级管理目标不是着力于班级成员内心是否获取了成长的意义和发展的力量,而更重视班级以外的固化的考核评估。当创造性班级活动和学校常规检评发生冲突时,更多地侧重要学生严守检评规范。
班级管理模式的程式化主要表现为:其一,管理思维程式化:管理主义思想盛行,即漠视学生个别差异,以方便管理为首要考虑的态度和方法,将“管理”由手段异化成了目的。其二,管理结构程式化:内在结构是由上至下金字塔般具有鲜明等级性的科层制管理,对外封闭化,班级建设与家庭、社会隔离。其三,管理内容程式化:强调人的行为标准化,组织中呈现一种单向服从状态,班级活动安排基本是听从由行政部门规定,按部就班开展。
这样状态下,学校就像一个加工厂,教师是工人,学生是待加工的产品,教育管理陷入了一种标准化的操作模式。强调的是共性、规范和服从,而不是个性、多样性和主动精神,缺乏求异思维和创新的取向,这就很难滋生创造性班级活动,也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了。
2.3.2 教师思想的固化和行为的惰化
传统的力量是非常巨大的,在思维惯性的影响下,教师很容易滋生守旧心理、自足心理、排外心理等,思想上的封闭僵化,会导致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对社会、班级、学生等的发展反应迟钝或失当。而教师的工作又如此辛苦,在压力和现实面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容易产生行为上的惰性。走向思想僵化和行为惰化的教师,很难产生教育敏感,更谈不上教育机智和教育创新了。
2.3.3 学生或家长群体的不理解甚至抵触反对
学生是班级活动中最主要的受众,家长也是班级管理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他们的接受与否,是创造性班级活动成败的关键。为什么会遭受来自行为主体的阻力呢?这固然和学生的心理认知能力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以下两个方面原因:其一,尚未构建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这样的背景下,当教师的创意或点子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去落实执行时,很容易遭受个体意识不断增强的学生潜意识的抵制。其二,教师缺乏对活动的科学指导和合理调控。比如为什么要开展这样的活动,意义的宣讲不到位,很难与学生形成理解上的认同和心灵的契合。比如“活动即交往”,在活动过程中如果忽视了班级人际关系协调,可能会出现关系冲突而导致活动流产或失效;比如活动如果放得太开,或者占用学生时间过多,使学生负担过重,冲击到以学业学习为重的家长或学生思维,也自然会遭受抵制反对。
2.3.4 学校体制的约束和教师群体间的制约
教育实践需要多方力量协调合作。但是,校长、学工处领导、班主任群体对开展创造性班级活动的目的、内容、意义理解不同,在实践热情上就会表现的参差不齐。管理层往往从便于管理的角度出发,搞“规定动作”,或者缺乏民主管理精神,比如黑板报内容,“迎接新学期”、“运动会”、迎国庆……。而班主任作为在教师管理层级的末端,会有被驱使感,很难发挥主动精神;甚至可能会因为特色活动和学校常规活动冲突而被管理层阻止或扼杀,最终都会导致一个学校,“千班一面”。如果教师群体间缺乏经验交流与平等对话,尚未形成集体认知,我们在开展创造性班级活动时,就可能会在教师群体中产生“标新立异”、“哗众取宠”之观感,也会带来一定阻力。
望采纳,十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