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深山教育怎么样

深山教育怎么样

发布时间: 2023-06-04 16:14:14

‘壹’ 谁知道陕西省定边县主管教育的副县长是谁

在陕西省的北部,有一脉像无数馒头似的连绵起伏的大山,叫白于山。它是黄土高原的遗脉,纵观全山,苍苍茫茫,黄沙覆盖。千百年来,随着大自然的迁移,这里有着不少扑朔迷离、神话般的传说。
相传在八百年前,这座山叫白玉山。山上是大片的平地,山涧是无数块小平原。树木葱茏,流水淙淙,沃野含金藏银。山民们丰衣足食,辛勤耕作之余,欢歌笑舞,乐也融融。斗转星移,日月变化。山民们逐渐起了变化,觉得粮食满仓,花钱方便,便开始游身于酒馆之中。那年月,白玉山内,酒馆林立,馆馆满座。天长日久,成熟的麦子无人收割,金粒似的麦颗儿被风刮落了满地,雪白的白面馒头到处乱扔。这件事让天上玉帝知晓,便派殿前太乙真人下凡私访。真人摇身一变,走到白玉山里。他变成了一位年已六旬的丐妇,手抱竹杖,巍巍颤颤来到一个村落。这儿是一马平川,胖娃娃似的麦粒落了一地,村头酒馆里,食客满座,划拳猜令。一棵大树下有一位少妇,手抱一个婴儿。正在拿着一只白白的馒头给孩子揩屁股。她望见乞丐老妇,便掰了一半,往真人面前扔去。真人好不晦气!他纵身上了天庭,如实禀告玉帝,玉帝大怒,便令殿前值日天神,快下凡间,把白玉山翻个个儿。众位天神驾祥云,立在白玉山上空。一阵狂风骤起,把白玉山的人、房子平地掠起。刹时天昏地暗,几声炸雷后,白玉山面目全非。半空的人、房又各归原地。天呀,处处是黄沙,遍地山洼。从此,十年九旱,经常颗粒无收,白玉山改为白愚山。若干年后,白愚山众位长老求土地更名,以示吉祥。土地才禀报上天,改为今天的白于山。几百年来,流传着一段民谣:黄沙沙盖山没太阳,鸟儿不飞草不长;滴水如油家无粮,十室九空奔他乡。
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地处白于山腹地的武峁子乡才有了巨变。跑出山外的人读书、干事,又回到故土发展家乡。据统计,八十年代后,武峁子在县城当局级干部的有78个,有不少人说,时隔几百年,武峁子乡祥瑞之气又上升了。那些在外工作的人,心系家乡,热爱家园,决心为本乡本土作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现任教育局书记贺占邦就是其中的一位。
写到这里,先得从张鲁秦副县长说起。张副县长在白于山区乡村工作多年,是位山民们打心眼里拥戴的干部,他熟悉农村、深知农民的艰辛,熟知农业发展之艰难。他由乡镇干部走上主管教育的副县长岗位之后,便下了决心,把定边县的教育抓上去。他任职期间,搞了几个大举动,深得全县老百姓,特别是教育界人士的称道。武峁子实验小学的办起他是第一人。
在县委、政府的主要领导倾力支持下,他在山区学校搞调查研究,掌握了深山教育的现状,找到了山民们富不起来的根子。他了解到山区农民居住分散,户与户之间二三里平常,加之多年教育落后的制约,三四十岁的壮年人文化水平都很低,80%没进过初中门,60%小学未毕业,20%的人是文盲。文盲是发展经济的绊脚石。“庄户人识了字,老虎长了翅”,“与其死守山大的黄金,不如学得豆大的学问”。不少有益的谚语,使他对山区教育的思考越来越深刻,要想富、抓教育。他和贺占邦一起商议:办一所什么样的学校才能适应山区教育之状况。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一个偶然的机会,张副县长去北京办事。他到北京某中医院探望一位定边籍人士,此人负责保安工作。前几天,他刚从病房得知一条讯息,有一位台商,是个企业家,叫姜勇杰。他是位博士,与同仁成立了一个台湾影光(私人)教育基金会,已在广西的深山、新疆的边沿、内蒙的深沙漠等少数民族地区,办了几十所学校。他正计划在内地贫困山区捐资助学。张副县长闻讯后,立即和姜博士联系。俩人见面洽谈,谈得很投机。姜博士祖籍是山东,张鲁秦和他是老乡。鲁者,山东也;秦者,陕西也。张鲁秦和县委、政府的主要领导商议,都支持姜博士的义举。
于是,姜博士不辞辛苦,三次到白于山考察。他看到武峁子乡北部白于山区的三路渠、短涧子、冯湾三个村,山大沟深,交通不便,自然条件差,经济、文化、教育都很落后。三个村各有一所小学,校舍陈旧、破烂、学生分散,教师忧心忡忡。有的土房子,岌岌可危,从房顶的漏洞处透出斑斑驳驳的阳光。土窑洞里,光线暗淡,从那剥落的窑壁可以看出已有十几年的窑龄了。一所学校,不到10名教师。教师工资兑现不了,只好以种田为本,半天教学,半天种地。学生的手脸没洗,垢泥一层。他们瞪着大大的眼睛,愣愣地望着这一行陌生人。姜博士手拿起一本作业本,是家长自裁纸张用针缝的,本子上的字像爬行的虫子一样,歪歪斜斜。陪同他前来的张鲁秦副县长心情沉重地说:“能有这样的作业本,就算不错了。有的学生,家中刚能填饱肚子,供娃娃上学,可想不可及!”
姜博士的眼睛湿润了。这么多年,他所在的台湾影光基金会捐资兴建了不少学校,大部分是山东沿海一带。他没想到,在祖国的腹地,农民与教育如此艰难与落后。姜博士当即决定投资60多万元,在武峁子建一所学校。
姜博士来了又走了,他留下了许多感人肺腑的话。张鲁秦副县长、教育局书记贺占邦,乡里书记杨成富,乡长陈建疆……,他们日夜探讨、交流,决定按姜博士的心愿去做。本着“学校即社会,生活即教育,农民是学校的主人”为宗旨,办一所体现姜博士意愿的实验学校。县委书记尚洪泽、县长艾保全,副书记白生海,后来主管教育的副县长贾枫,几次来学校视察,出谋划策。
2003年4月,定边县相关单位和台湾影光(私人)教育基金会正式签定协议,由双方各投资60万元,建一所寄宿制实验小学。武峁子乡实验小学校管会正式成立。教育局局长毛鑫、书记贺占邦立即从全县山区学校挑选了最年轻的校长李鹏担任实验小学校长。张鲁秦、贺占邦又多次到武峁子乡三路渠、短涧子、冯湾村及周边地区搞调研,在实践中他们下了决心,按姜博士意愿选定了地址。这所学校将充分发挥学校辐射社区功能,使学校不仅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摇篮,也成为农民学习先进科学技术、交流致富信息的平台,实现姜博士提出的“学生由课堂走向田野,农民由田野走向校园”的教育目标。

一所山区前所未有的学校
一处深山美丽动人的校园

怎样建校?建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县委、政府、教育局、武峁子乡完全遵照姜博士的意愿。姜博士对办学建校有独特的理念,他对已故教育家陶行知的“乡村教育”理论很推崇。他把“学校即社会,生活即教育,村民是学校的主人”作为办学的宗旨,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增进学生的创新精神为主要目的。张鲁秦、贺占邦对姜博士的办学意图心领神会。他们认为:学校要以德育为中心,以创新为目标,以培养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创造、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他们在学校发展规划中明确写道:学校的基础建设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实验小学的建设项目本着“适用、够用、坚固、节约”的原则,在合理规划,精心测算的基础上,创建出一个优雅美观、气氛浓烈的育人环境。
写到这里,需要说一说武峁子乡实验小学校长李鹏,当时他年仅28岁。调令下来以前他任油房庄学区副校长兼店房洼希望小学校长。他在油房庄店房洼希望小学任校长,他像一棵挺拔、清秀的白杨直立于白于大山里。他和教师、学生打成一片,教娃娃唱歌、跳舞、演讲;给学生理发、梳头、传递文明知识。学生娃娃称他是“叔叔校长”家长俗称他是“白于山里的育苗能手”!教育局局长毛鑫、书记贺占邦从全县年轻校长中把他挑出来。姜博士说:“从建校开始,校长就要到位。让他从一砖一瓦开始,亲身领略建校的宗旨,过一段艰苦的日子,以后办学就会有深刻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