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小学教育如何与乡贤文化结合

小学教育如何与乡贤文化结合

发布时间: 2023-06-02 09:34:46

A. 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作为重要的人文学科,重视并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既是学科性质所担负的责任,更是历史所赋予的神圣职责。中华传统文化千姿百态,包罗万象,底蕴深厚,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文、诗、词、曲、赋的内容本身可谓传统文化。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时刻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们读古文,吟古诗,吸取古人思想的精髓,让他们走进迷人的童话、绮丽的诗歌、精彩的小说之中去体会美丽的生活情趣。学生们在阅读学习成语故事中积累语言、在学习神话故事中感受神奇、在浏览学习寓言故事中明白道理。让学生们阅读神奇的科学、绵延的历史、丰富的人生等故事,使他们感受到历史的变迁与文明的传播,不禁由衷的赞叹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让学生们在语文课上一边学习知识,一边感受传统文化带给他们的神奇和美妙。作为教师的我们,教给学生一些相对比较浅显易懂的传统文化基本知识,对吸引学生听课和提高学生文化素质有莫大的帮助。
一.教学汉字之形,感悟汉字之美
汉字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是汉族的祖先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的,它是汉文化的产物。如何在识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呢?汉字有形声、假借、会意等之分,对于出入学的学生,我们当然不可与他们讲这些,那么做学生会觉得无聊,甚至对汉字产生厌烦,所以,我们不妨在学生学习汉字之时,给他们讲讲关于汉字的小故事。如:“家”字中的“豕”是今天的“猪”,但是涵义不同 ,“猪”在今天代表又脏又笨,但古人在造“家”这个字时,上面的“宀”是房子,下面放的却是一只“猪”。为什么呢?中国人从古代就喜欢猪,也喜欢养猪、吃猪肉,其实在古人心目中的猪,是聪明又勇敢的。
又如:汉语中表示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感情的汉字都从心旁(或心的变形),如:想、忘、忠、恕、怨、愁、忆、恼、悦、恭……这是古人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一种观念的反映,先人认为心这个器官是专管思考的,心是思维的器官。再如,低年级的看图识字教学,图与字自然有些许相似之处,所以在学习时要先出示图,再与字进行比较,这样便于学生识记字形。通过此,学生不但对汉字产生了兴趣,还会对古人的智慧由衷地佩服,从而乐于学习。
二.教学古诗之意,体味诗人之情
古诗作为传统文化流传下来,其不单是诗人的才华展示,借物抒怀,其中也包含了诗人的伟大抱负与志向。陆游是南宋伟大爱国诗人,他一生坚持抗金主张,虽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其中表现抗金报国的作品,最能反映那个时代的精神。诗的风格豪放,气魄雄浑,他的多首诗歌被选入教材,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两首诗均充满爱国豪情,大气磅礴,风格悲壮。诗中一方面是他渴望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豪壮理想,另一方面则是他壮志难酬、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通过对古诗意思的教学,我们可事先让学生查阅有关于陆游的得一些资料,对诗人有初步的了解。当然,在没讲古诗之前,学生对它的认识可能仅是手中的资料文字,并不能从内心深处体味,但当我们教学完古诗,再次回头来重读关于陆游的资料时,学生便由了更深的体悟。此时,我们不妨再向学生介绍一些风格类似的其它诗歌供学生选择阅读。这样一来,学生对于古诗文的学习除了它读起来朗朗上口之外,便也会在对内容和诗人情感的体会上下些功夫。
三.诵读经典韵文,完善人格品行
众所周知,《三字经》是我国古代历史文明送给每一个中国人的遗产。虽篇幅短小,但却蕴含着许多深刻的道理。它易于诵读,脍炙人口。据说已被翻译为多国文字广为流传。它教育我们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礼貌待人、勤奋好学,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三字经》中不止有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它更是涵盖了天文、地理、历史等方面的常识。
学校组织全体学生诵读《三字经》,起初只是觉得它易于上口,未曾多加关注,可是时间久了,发现学生的知识积累逐渐丰厚了起来。究其原因,就在于《三字经》的诵读。也因此,诵读《三字经》便成为了一项很好的素质教育作业,与其他作业不同,并不是要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组织学生利用晨会、班会等时间来说说在诵读《三字经》中收获了什么。如“昔孟母,择邻处。”讲的是孟母为了孟子的发展而三则其邻的故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而“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便又告诉我们环境固然重要,但一个人自身的努力是更重要的。通过《三字经》的诵读,学生们不仅吸收了诸多知识,还懂得许多为人的道理。
当然,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还不只这些方面,我们还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方法来教会学生感知感悟,从而使其形成健全的人格。
我国灿烂的五千年文化历史,有着无比深厚的底蕴,有着无比丰富的知识资源让我们去开采、去发展,就让我们从现在做起,将我国的传统文化渗透到我们的各项教学中。

B. 如何在小学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一、引导学生熟读成诵,加强积累,形成文化积淀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教师可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具体安排诵读的内容。对所安排的内容,要求学生熟读成诵,牢记在心。学生诵读的过程是进行语言材料积累的过程,也是接受民族文化熏陶的过程。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调了每个人的社会责任;“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诠释了孝亲敬长的优良传统;“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是诚信做人的原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民族骨气和浩然正义的典型写照。毫无疑问,这些都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我们先人智慧的结晶,是值得我们自豪的精神资源。我们应该把它输入到我们的血液中,融入到我们的生命中。
二、让学生感受戏曲艺术丰富的内涵和悠长的韵味
中国的戏曲,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是中国人喜闻乐见的一种文艺形式。但是当前大多数学生普遍都喜欢流行的影视文化,很少接触戏曲。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得亲口尝一尝。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课程的优势,精心组织活动。我们可以向学生介绍戏曲的发展演变、经典的角色、戏曲的种类及特点等相关知识;也可以有选择地让学生观摩一些着名戏曲艺术家的表演,从唱腔、念白中体味戏曲特有的韵味。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双休日、节假日有选择地收看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以丰富学生的戏曲知识。
三、让学生领悟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
书法是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审美能力、提高其文化修养的一种手段,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一个人写的字上通常可以考察出一个人在文化方面的悟性和修养。语文教师应把书法教学纳入整个小学教学计划中。教学中,教师除了进行读帖辅导、教师范写、个别指导之外,还可介绍一些书法家的生平简历、趣事轶闻,相关碑帖的创作背景、经历过程和风格特色及其在传统艺术中的地位等。这一方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唤起学生的学习情趣;另一方面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领悟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和丰富的内涵。
四、开展家校合作
在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采用家校合作的模式,不仅可以促进教育成效的迅速实现,而且还拉近了教师、学生以及家长之间的距离,便于今后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首先,教师应当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让他们了解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的意义、方法以及目的等内容,在此基础上让家长转变观念,努力为孩子营造良好的阅读学习环境,并且以身作则影响孩子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要定期举办家长学习班或者家园联系会等,以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以及家长对教师教育工作的意见,为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提供活力。其次,为了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传统文化,学校可以尝试跟家长一起,开展学术沙龙或以某方面文化礼仪为主题的专题活动等,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和兴趣;再者,教师要结合学校的日常教学安排以及家长的时间安排,和家长一起,带领学生参观古典建筑、拜访老革命家、欣赏有意义的影片等,以拓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时间和空间,使得传统文化教育成为小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五、发挥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作用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小学传统文化教育中融入多媒体,无疑为教育手段的创新提供了新鲜的活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之余,应加强自身的学习,以掌握更多的关于信息技术的知识与技能,并且尽可能多的搜集学生所感兴趣的图片、音乐、视频等,为信息化课堂的开展做好充足的准备。比如,教师可以就不同民族的不同特色为出发点,利用视频不同民族的舞蹈、服饰、语言等,与此同时,教师可鼓励学生在观看之后,模仿其中的相关舞蹈片段,如此一来学生不仅可以在兴致盎然的观赏中了解到更多关于传统民俗的知识,也可以在热情的表演中对所学的内容有一个更加深刻的印象。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汇集而成的一种反映民族风貌和民族特质的文化,是人类的宝贵财富,让小学生从小就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乃至中华民族的振兴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地总结实践经验,探索出更多的利于传统文化教育顺利开展的良好策略与方式,从而真正地发挥出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C.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感召着一辈又一辈的中国人。小学语文课程则在传统文化的传播中起着基础性的教育作用。通过语文课程中的汉字、古诗词、历史典故以及写作等环节的教学,可以使小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可以做好以下几点:
一、挖掘好教材内容
小学语文课文,无一不是经过教育专家和语言学家精挑细选,极具美感和浓厚人文思想的,不乏像《孔子拜师》《孔融让梨》等经典故事。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能够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强化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普及,让说教和课本的生动事例结合起来,丰富起来。那么潜移默化之间,小学生就会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一个更为深入的认识和学习。如在进行《孔子拜师》一文授课的时候,把探究教材的内涵作为教学的内容来进行授课,使学生了解古人是怎么拜师的,为什么要这样尊重老师,把中华民族历来尊师重教,孔子成就儒家大师并实施仁政的人文关怀思想传播给学生。讲解的时候辅助一些类似且有趣的故事,让小学生有直观的认识。这样学生既学习了课本知识,完成了教学任务,同时又感受了我国优良文化礼仪传统的熏陶,德才并重,可谓一举两得。
二、利用活动,培养兴趣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阐明了实践对于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在小学语文的传统文化教育中,同样需要进行实践活动。只有积极开展以语文课程为载体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才能让小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进一步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比如每逢民族传统节日,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语文实践作业,让学生参与到当地的传统节日活动中去,观看一些风俗活动,例如了解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或者是探究春节的由来等,也可以去欣赏一些传统的民间艺术如皮影戏、塑泥人等等,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见闻写一篇传统文化体会,分享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受。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制作一些简单的传统的艺术品,例如陶瓷、剪纸等工艺,让学生切实参与到传统文化中去,在实践中学习传统文化。通过这样的实践形式,学生对传统文化会产生很高的热情,对民族文化的理解也会更深刻。
三、加强书法教学
书法代表了我国特有的艺术品位和意境化的审美乐趣。对学生进行书法熏陶,可以开阔学生视野,积累更加丰富的知识,锻炼智力,培养心性陶冶情操,提高对美感的辨识。尤其是在电脑普及应用的当下,提笔忘字的现象屡见不鲜。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体会汉字和书法的优美之处。因此,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普及书法知识,培养书法技能也尤为重要,不容忽视。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既是社会现实的需要,也是实现基础教育目标的需要。只有将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融入到教学中去,才能有效提高小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从而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D. 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有之义。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来看,其中也包含了大量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语文教师应当具备传统文化的渗透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与理解传统文化,这也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

一、加强认识,提高教师自身文化素养

不少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还缺乏传统文化渗透教学的自觉意识,由此要更好地开展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渗透教学,语文教师首先应当具备传统文化的渗透意识,能主动在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这是开展传统文化渗透教学的前提所在。

学校可以多开展这方面的宣传学习,可以让语文教师认识到传统文化渗透教育的重要性,从而主动在语文教学中开展这方面的渗透教育。

二、课内多种方式实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年龄还比较小,特别是小学低段的学生,他们刚刚入学,有强烈的好奇心,但注意力很容易分散,由此教师需要在教学中营造情境,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2、开展合作探究,挖掘传统文化要素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比较适合于小学语文的教学,语文教师在开展传统文化渗透教育时,也可以尝试开展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去学习与探究,从中更好地理解与认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三、课外多种途径并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1、鼓励课外传统文化阅读,营造传统文化氛围

2、开展丰富多彩活动,渗透传统文化要素

为让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更有效,除平时的课堂中所进行的文本教学之外,语文教师还可以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实践活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要点:

1、要教会学生读准字音。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中有许多的生僻字,学生可以通过查字典、拼拼音等形式读准字音。

2、是要识别一定数量的文字。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中,有许多古今不同义的字词,了解它的古今意思,能更好的理解古文。

3、是掌握一定的词汇量,如谚语、俗语及成语等。这些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深入研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