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 2004~2007 急急急!
教育部 国家统计局 财政部关于2002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
(2003年12月15日)
〔全国教育经费情况〕2002年,全国教育经费为5480.03亿元,比上年的4637.66亿元增长18.16%。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包括各级财政对教育的拨款、城乡教育费附加、企业办中小学支出以及校办产业减免税等项)为3491.40亿元,比上年的3057.01亿元增长14.21%。
〔落实《教育法》规定的“三个增长”情况〕1.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预算内教育拨款(不包括城市教育费附加)为3114.24亿元,比上年的2582.38亿元增长20.60%。同年,全国财政收入为18904亿元,比上年增长15.36%,全国预算内教育拨款增长速度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5.24个百分点。
2.各级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增长情况
2002年全国普通小学、普通初中、普通高中、职业中学、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情况是:
(1)全国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813.13元,比上年的645.28元增长26.01%,其中,农村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708.39元,比上年的550.96元增长28.57%。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增长最快的是湖南省(50.48%)。
(2)全国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960.51元,比上年的817.02元增长17.56%,其中,农村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795.84元,比上年的656.18元增长21.28%。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增长最快的是湖南省(37.28%)。
(3)全国普通高中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1565.25元,比上年的1471.12元增长6.40%。普通高中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增长最快的是西藏自治区(25.66%)。
(4)全国职业中学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1664.06元,比上年的1547.32元增长7.54%。职业中学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增长最快的是吉林省(27.97%)。
(5)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6177.96元,比上年的6816.23元下降9.36%。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增长最快的是贵州省(50.69%)。
3.各级教育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增长情况
2002年全国普通小学、普通初中、普通高中、职业中学和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情况是:
(1)全国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为60.21元,比上年的45.18元增长33.27%,其中,农村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为42.73元,比上年的28.12元增长51.96%。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增长最快的是青海省(161.38%)。
(2)全国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为104.21元,比上年的83.40元增长24.95%,其中,农村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为66.58元,比上年的44.95元增长48.12%。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增长最快的是广西壮族自治区(143.44%)。
(3)全国普通高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为231.79元,比上年的237.98元下降2.60%。普通高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增长最快的是青海省(45.90%)。
(4)全国职业中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为220.36元,比上年的220.39元下降0.01%。职业中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增长最快的是上海市(31.90%)。
(5)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为2453.47元,比上年的2613.56元下降6.13%。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增长最快的是贵州省(78.04%)。
〔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情况〕按预算内教育经费包含城市教育费附加的口径计算,2002年全国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22053亿元(2003年《中国统计年鉴》公布数)比例为14.76%,比上年14.31%增加了0.45个百分点。从全国情况看,有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比上年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情况〕据统计,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3.41%,比上年的3.19%增加了0.22个百分点,为1989年对此项指标进行监测以来的最高水平。
2002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监测结果表明,各级政府通过贯彻《教育法》,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政府教育投入总量继续增加,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比上年有所上升,但仍有一些省、自治区、直辖市没有达到《教育法》规定的教育投入增长要求。
注:1.公告中所列教育经费数据以教育经费统计口径为准,包括国民教育序列学校所支出的经费,不包括党政工团的教育经费、职工培训费、党政群干训费和军事院校的经费。
2.公告中所涉及的全国性统计数据,均不包括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
3.全国财政收入18904亿元和财政支出22053亿元等数据来源于2003年《中国统计年鉴》。
4.计算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时,所用国内生产总值102398亿元来源于《中国统计摘要2003》。
[第二期“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实施情况] “十五”期间中央财政安排50亿元专项资金,加上地方配套资金,实施第二期“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以下简称“工程”)。到2003年,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经各级教育、财政部门和项目单位的共同努力,“工程”进展顺利,已取得阶段性成效。
“工程”进展情况:(1)“工程”资金落实情况良好。20个项目省(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下同)2001年~2003年的项目资金规划总数为47亿元,其中中央专款30亿元,省本级和省以下各级配套资金17亿元。截至2003年9月,实际落实到位资金近46亿元,完成规划总数的97.9%,其中中央专款30亿元,足额完成了规划任务,省本级和省以下各级配套资金近16亿元,完成规划的94.1%。(2)“工程”各项目的实施已取得显着成效。到2003年9月,“工程”共新建项目小学1633所,新建项目初中1043所;改扩建小学3627所,改扩建初中1898所;新建小学校舍105万平方米,新建初中校舍138万平方米;改扩建小学校舍166万平方米,改扩建初中校舍220万平方米;培训小学和初中校长与教师12.5万人次;向580万人次的贫困小学和初中学生免费提供了教科书;购置小学和初中课桌凳67万单人套,购置小学和初中图书536万册,购置小学和初中教学仪器设备价值4088万元,配置小学和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设备价值1.17亿元。以上各项目均基本完成了规划任务。(3)“工程”实施的社会效益显着。二期“义教工程”中央专款的投入力度加大,平均每个项目县(旗、团场)5年内可得到中央专款和省级配套资金近1400万元。
[“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实施情况] 2001年-2002年,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共投入危房改造资金120亿元,实施了第一期“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总计改造2万余所中小学的3000万平方米 D级危房。其中:中央投入资金30亿元,地方各级政府配套资金38亿元,改造D级危房1700多万平方米;二期义教工程,中央专项资金中有11亿用于危房改造,地方政府配套资金5亿元,改造D级危房300万平方米;地方各级政府多渠道筹措危改资金36亿元,改造D级危房1000万平方米。
虽然一期危改工程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截至2002年底,农村中小学还存在4000万平方米D级危房。为加快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步伐,促进各地建立起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经费的投入保障机制,国务院决定,2003年至2005年继续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中央每年安排20亿元专项资金,3年共计60亿元,对中西部贫困地区的农村中小学现存危房改造给予支持。2003年8月,国务院批准了《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的实施方案》。2003年中央已安排危改资金20亿元,地方各级政府配套资金约31亿元,改造危房面积约980万平方米。
[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 2003年,教育部继续把做好资助经济困难学生工作作为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大事来抓,全面落实和推进奖学金、学生贷款、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政策及“绿色通道”制度,使资助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工作得到进一步发展。
为进一步做好资助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工作,针对招生过程中社会上出现的一些对经济困难学生问题的反映,保证2003年新录取的经济困难学生能顺利入学,2003年7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切实做好资助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工作的紧急通知》,对全国普通高校的资助工作进行全面部署,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确保了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2003年初,教育部与财政部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首届国家奖学金发放仪式”,李岚清、陈至立、项怀诚等领导出席并为获奖学生代表发放奖学金。2003年底,在继续发放第二届国家奖学金的基础上,根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指示,中央财政又从总理预备金中专门增拨4000万元,为1万名品学兼优的经济困难学生发放了国家奖学金。截止到2003年底,全国累计已有10万名经济困难、品学兼优的学生领取到国家奖学金,总金额达4.4亿元。
2003年,教育部积极配合中国人民银行大力推进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继续向工、农、中、建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下达了2003年国家助学贷款指导性计划。同时,为保证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广泛、健康、持续地开展,教育部建立了国家助学贷款学生个人信息查询系统并于2002年9月在一定范围内开通了网上查询,在此基础上,教育部办公厅就继续做好2003年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学生个人信息采集工作作了详细部署。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在全国范围内继续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据统计,2003年全国新增贷款学生26.5万人,新增贷款合同额20.2亿元;截止到2003年12月底,全国已签订国家助学贷款合同的学生人数累计达到79.1万人,贷款合同金额累计达到65.2亿元。
此外,教育部还通过组织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编印下发《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政策问答》小册子等多种方式,加大了对高校资助经济困难学生政策的宣传力度。
实践表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关心下,经过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我国已从总体上基本解决了高校经济困难学生问题,确保了高等教育改革的顺利发展。
[规范学校收费管理] 近年来,在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经过各级教育行政、价格、财政等有关部门和学校的共同努力,学校收费管理工作逐步规范,对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进一步做好2003年学校收费管理工作,规范学校收费行为,教育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发出《关于做好2003年学校收费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规定:(1)2003年,政府举办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收费标准不得提高,也不得设立新的收费项目,除按国家规定的项目和标准收费外,学校不得再向学生收取其他任何费用。(2)各地必须严格按照《教育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关于切实做好2002年农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一费制”试行工作的通知》规定,在所有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农村小学和农村初中全面实行“一费制”收费办法,不得以任何借口推迟或不实行。(3)公办高中招收“择校生”要严格执行 “三限”政策(即限分数、限人数、限钱数)。择校生最高收费标准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意见,经同级价格、财政部门审核后,由三部门共同报省级人民政府审批。招生比例和最低录取分数线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按照从严掌握的原则具体制定,并向社会公布,接受各方面监督。(4)高等学校招收的定向生、特长生、预科生、专升本学生应与同等学力层次学生执行同样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除按规定收取学费、住宿费外,不得额外收取其他任何费用。(5)经批准设立的民办二级学院、网络学院、计算机软件学院和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在严格核算生均培养成本的基础上,可实行按成本收取学费的原则,具体收费标准按属地化原则管理。普通高等学校不得将国家下达的计划内招生指标转到所属民办二级学院而变相高收费;不得借民办二级学院之名搞“校中校”,变相“双轨”收费;不得以降分录取的形式高收费、乱收费。(6)有关部门和高等学校要认真执行国家关于资助经济困难学生的有关规定,完善“奖、贷、助、补、减”等配套政策和措施,按照国务院要求继续进一步做好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对中小学学生要进一步落实包括贫困学生助学金、减免学杂费等在内的资助政策和措施,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就学。(7)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必须按照《国家计委、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收费公示制度〉的通知》的有关规定,全面实行公示制度,通过各种形式,将学校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收费资金的使用情况和投诉电话等向社会公示,主动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监督,增强学校收费的透明度。(8)进一步加强学校收费收入管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杂费、借读费收入全部用于补充学校公用经费的不足,不得用于教职工工资、津贴、福利、基建等项开支,不得用于平衡政府的财政预算,不得从中提取任何性质的调节基金;普通高中、高等学校的学费收入统筹用于办学支出。代收的课本费,由学校直接用于购买书本。学校的收费收入要严格按照同级财政部门规定及时缴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严禁任何部门、单位或个人以任何理由截留、挤占、挪用、平调学校收费收入。
在加强对学校收费管理的同时,针对一些地方的基层政府或单位违反规定通过学校搭车收费的现象,教育部又发出《关于禁止通过学校向学生搭车收费的通知》。《通知》明确规定:任何部门和单位对国家规定以外的费用不得下达给学校向学生收取,要严格按公示的项目和标准收费。对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搭车收费,学校要坚决予以拒绝,并及时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当地纪检、监察部门反映,绝不允许学校向学生提出收取这些费用的要求,更不得因学生不缴纳规定项目和标准之外的费用而拒绝学生上学。
[教育利用外资贷款] 完成世界银行贷款/英国政府赠款“西部地区基础教育发展”项目的谈判和启动工作。项目总投资12.16亿元人民币,其中:世界银行硬贷款1亿美元(约折合人民币8.25亿元),地方政府提供配套资金3.91亿元人民币。项目性质为统借自还项目。英国政府赠款用于软化世行贷款条件,不计入项目总投资。项目贷款利率为2%,贷款期限为20年(含宽限期8年)。项目支持西部四川、云南、广西、宁夏和甘肃5个省(自治区)的112个县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普九”成果。项目资金主要解决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问题,同时兼顾“普九”成果的巩固和提高;以建设贫困乡、村两级小学为重点,同时兼顾初中。项目资金主要用于改善办学条件,进行教师和管理人员培训以及开展教学和管理方面的改革创新活动。
[中、初等学校校办产业] 2003年全国中、初等学校校办产业(勤工俭学)基本情况如下。
一、校办产业(勤工俭学)基地情况。2003年,全国共有45万所中、初等学校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勤工俭学活动和兴办了校办产业,安排学生参加劳动3.6亿人次。全国中、初等学校共有各类校办产业(勤工俭学)基地约45万个,比2002年减少1.89万个。其中:农、林、牧、渔基地28.83万个(农村学校24.59万个,用地40万公顷);工业企业2.18万个;第三产业网点13.85个。
二、校办产业(勤工俭学)规模及效益。2003年,全国中、初等学校校办产业(勤工俭学)资产总额为501.1亿元,比2002年减少97.4亿元,下降16.27%。其中:固定资产净值170亿元,比2002年减少20亿元,下降10.52%;流动资产293.7亿元,比2002年减少70.7亿元,下降19.4%;负债257.6亿元(资产负债率为51.4%);所有者权益243.5亿元(实收资本122.2亿元)。全国从事勤工俭学和校办产业的各类职工达75.7万人(教职工16.3万人),其中农村学校28.86万人(教职工10.35万人)。2003年,全国中、初等学校校办产业(勤工俭学)销售收入及营业额768.6亿元,比2002年减少74亿元,下降8.78%。其中:农业销售收入39.2亿元;工业销售收入463.95亿元(工业产销率92.28%);第三产业营业额186.4亿元;其它勤工俭学收入79.1亿元。校办产业(勤工俭学)利税总额达150亿元,其中利润总额117亿元(农村学校17.15亿元),比2002年减少5亿元,下降4.1%。
三、校办产业(勤工俭学)收益分配情况。2003年,全国勤工俭学和校办产业总收益用于补充教育经费的部分为66.4亿元(包括校办产业向学校提供的劳务和部分物品等),占校办产业(勤工俭学)总收益的56.7%,比2002年减少1.83亿元,下降2.68%。其中:用于改善办学条件(修建教学用房、购置教学设备、补助公用经费等)的资金为42.8亿元,比2002年减少2.5亿元,下降5.52%。此外,用于教职工福利开支及补助困难学生的部分为12.98亿元(农村学校为4.65亿元)。上缴国家税金33.3亿元,比2002年减少3.7亿元。2003年内返还税金为2.07亿元。
教 育 审 计
[教育部加强对教育审计工作的指导] 2003年初,教育部办公厅印发《2003年教育审计工作要点》,结合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提出教育审计工作的重点和要求。要求各部门、各单位要认真实施预算执行与财务决算审计制度;加强对“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面向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11工程”以及其他专项资金的管理与使用情况的审计;在校办企业改制和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加强审计监督,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要加强对货币资金、固定资产、对外投资项目的审计;进一步规范经济责任审计;加强建设工程、修缮工程审计;积极开展审计调查等。在审计或审计调查中,各审计机构要加强对被审单位内控制度的评审,促进各项制度的完善和有效执行。各单位根据本单位的中心任务,制定了具体的工作计划。部分省、自治区、市教育行政部门根据上述要点中提出的“各级教育部门内审机构要加强对本地区、本系统内审工作的指导,要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并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及时了解内审工作情况,总结交流经验,帮助排忧解难,促进内审工作的深入开展”的要求,对本部门、本地区教育内审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检查。
4月,教育部财务司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全国教育审计工作会,总结2002年教育审计工作情况、交流工作经验。司长杨周复在会上作了讲话,充分肯定了2002年教育审计取得的成绩,并对今后教育审计工作提出“紧跟形势、加强审计、适应形势、创新审计”的任务和要求。在大会交流和分组讨论中,大家认真总结了2002年的工作情况和经验。会议对推动教育审计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同时,组织教育系统内审人员学习审计署2003年颁布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规定》、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制定的《内审基本准则》,使广大内审人员进一步明确新形势下审计的职责和任务,在审计业务中严格规范审计行为,确保审计质量。
[教育战线开展审计工作情况] 2003年,教育内审机构坚持“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原则,围绕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中心任务,共完成财政和财务收支审计、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工程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专项资金审计(含“211工程”、“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危房改造”等)等各项审计210320项,审计资金约2724亿元,查出有问题的资金近32亿元,促进增收节支11亿元。发现经济案件线索291件,移送司法机关40件,移送纪检部门185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39人,受党纪政纪处分460人。在上述审计项目中有基建、修缮工程审计42488个项目,送审额311亿多元,审减额31.2亿多元,审减率达10.03%,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❷ 中国每年的教育经费是多少
根据教育部、国家统计局和财政部日前发布2012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2012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27695.97亿元,比上年的23869.29亿元增长16.03%。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主要包括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各级政府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企业办学中的企业拨款,校办产业和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教育的经费等)为22236.23亿元,比上年的18586.70亿元增长19.64%。
落实《教育法》规定的“三个增长”情况表明,全国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包括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拨款,基建拨款,教育费附加)为20314.17亿元,比上年增长25.79%。其中,中央财政教育支出3781.55亿元,按同口径比较,比上年增长15.7%,高于中央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
各级教育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增长情况为,全国普通小学为6128.99元,比上年增长23.42%。全国普通初中为8137.00元,比上年增长24.38%。全国普通高中为7775.94元,比上年增长29.61%。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为7563.95元,比上年增长23.03%。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为16367.21元,比上年增长17.94%。
各级教育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支出增长情况显示,全国普通小学为1829.14元,比上年增长33.86%。其中:农村为1743.41元,比上年增长35.89%。全国普通初中为2691.76元,比上年增长31.63%。其中:农村为2602.13元,比上年增长32.99%。全国普通高中为2593.15元,比上年增长53.66%。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为2977.45元,比上年增长34.55%。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为9040.02元,比上年增长21.19%。
2012年,全国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125952.97亿元的比例为16.13%,比上年增加了1.35个百分点。据统计,2012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为518942.11亿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4.28%,比上年的3.93%增加了0.35个百分点。
2013年和今年教育经费投入占GDP的4%左右,尚未达到5%的标准。
❸ 为什么教育投入各地的差异巨大,甚至有拖欠工资的情况
2019年底,教育部公布了2018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数据,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46143.00亿元,比上年的42562.01亿元增长8.41%。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36995.77亿元,比上年的34207.75亿元增长8.15%。
据统计,2018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为900309.5亿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4.11%。
看看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你会发现,地区间差异还是很大的,比如北京和河北,人口差别巨大,但经费比较接近。即便是上海,教育经费也是没有办法和北京去比的。更具体的可以看生均经费,包含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教育事业费和公用费用支出这3个方面。
生均费用的差距就更加明显了,北京生均费用4.2万,河南的生均费用才3200元,只有十四分之一。各个学习阶段的平均费用都有,具体对比你可以仔细看一下。
这个费用是教育部网站公示的,看完这个费用,你有什么样的想法,欢迎在下方讨论区留言。
注:1.本文所涉及的全国性统计数据,均不包括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
2.2018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900309.5亿元(初步核算数)和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20904.13亿元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9》。
❹ 2020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数据
2020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数据
2020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数据,“十四五”将继续充分发挥教育财务支撑、助力和引导作用,特别是要落实好4%目标任务,确保全年预算足额落实到位,2020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数据。
2020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数据1
2020年中罩氏清国高等教育经费排行榜中,一共有235所大学上榜,前23所大学均为原985工程大学,经费排行榜的前三甲分别是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以310亿经费傲居首位。浙江大学和北京大学分别以216和191位列第二第三,其中清华大学是唯一一所超过300亿的大学,浙江大学也是除清华外唯一一所超过200的高校。前十的排名中C9联盟就独占其六,且前十的高校每所经费都超过100亿。此外郑州大学以63亿位居24,是原211工程大学中经费最多的,超过部分985工程大学,由此可见985/211工程大学在经费方面还是具有一定优势的。可是有一所双非大学却以60亿的经费投入,拿到了排行榜27的位置,排位超过了7所985和大部分211,位居所有双非大学之首,他就是深圳大学。
记者从教育部召开的全国教育财务工作会议上了解到,我国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连续九年保持在4%以上。“十三五”时期,教育财务工作取得历史性成绩,五年来,保障发展的水平更高了,促进公平的措施更实了,提升质量的导向更强了,推进改革的力度更大了。
“十四五”时期,将继续充分发挥教育财务支撑、助力和引导作用,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提供坚强保障。会议要求,各级教育财务要科学谋划好“十四五”时期工作,特别是要落实好4%目标任务,确保全年预算足额落实到位,积极争取更多新增财力,加大对省以下支出责任落实的督促指导力度。同时,物前要突出目标导向,教育投入首先要保“十四五”时期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目标;要突出问题导向,重点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要突出结果导向,检验教育投入的效果。
2020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数据2
近日,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发布《关于2020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
公告显示,2020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53033.87亿元,比上年增长5.69%。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42908.15亿元,比上年增长7.15%,占GDP比例为4.22%。“十三五”期间持续做到“不低于4%”,这是自2012年以来连续第九年做到“不低于4%”。
“十三五”期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累计16.06万亿元,年均增长7.02%,2020年达到36310.47亿元,比2015年增长40.4%。
全国幼儿园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年均增长12.3%,2020年达到9410.76元,比2015年增长76.48%;
全国普通小学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年均增长5.08%,2020年达到12330.58元,比2015年增长28.13%;
全国普通初中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年均增长5.81%,2020年达到17803.6元,比2015年增长32.64%;
全国普通高中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年均增长8.45%,2020年达到18671.83元,比2015年增长49.99%;
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年均增长5.56%,2020年达到17446.93元,比2015年增长31.05%;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年均增长2.89%,2020年达到22407.39元,比2015年增长15.33%。
2020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数据3
日前,从教育部网站可以看到,2020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53033.87亿元,比上年增长5.69%。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42908.15亿元,比上年增长7.15%,占GDP比例为4.22%。
这是自2012年以来连续第九年做到“不低于4%”。
实事求是讲,对于我们这么一个人口众多、国土广大、经济发展处于爬坡过坎阶段的国家来说,4%已经不容易了。国家就像一个大家核瞎长,医疗、体育、文化、交通等方方面面都需要钱,所以要考虑平衡,因为蛋糕就那么大,而教育只是360行里边的其中一行。
但是不是说,4%已经到头了,不能提升了,不是的.,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财政经费的投入比例还应该进一步提升,向5%迈进。 在首届中国儿童发展论坛上,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卢迈说,目前,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重已达4.1%,建议提高到5%。
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也说过,很多国家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超过6%。随着社会发展,教育投入占比应该越来越高,4%“绝对不是最高点”,他赞成逐步提高比例的建议。
从总体上看,国家财政对教育的投入是巨大的,教育也为国家社会的发展,人才的培养发挥了重大作用。但同时也要看到,教育经费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尤其是资源配置方向需要调整,配置效益需要提高。
❺ 我国的教育经费来源主要渠道是
国家财政拨款。
政府教育经费可以细分为: 中央、省、县三级政府。 县级政府的责任,主要是基础教育经费投入方面,省级教育经费投入的重点是高等教育和一些专项经费。中央教育投入的重点也是高等教育和专项教育经费,特别是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对西部地区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给予倾斜。
(5)教育经费投资哪个省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的儿童,可以推迟到七周岁。
适龄儿童、少年因身体状况需要延缓入学或者休学的,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提出申请,由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批准。
❻ 各国教育投资是多少
教育投资是投入教育领域,用于培养后备劳动力和专门人才以及提高现有劳动力素质的人力和物力的货币 表现。教育投资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要前提,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物质基础。
国家对教育投资的数量反映国家对教育投资的规模。教育投资在财政支出或国民生产总值中支出的比例反 映了教育投资与国民经济的关系,反映了教育投资的水平。国家教育投资的数量和比例受该国历史文化传统、 政治、经济、人口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那么根据中国的国情,中国教育投入呈现哪些特点同时又面临哪些问 题呢?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投资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但仍不能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我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教育规模庞大,1994年全国各级各类学生达到2.77亿人(普通学校在校生数2. 166亿),教职工队伍有1300多万人。尽管用相对少的资金支撑着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但教育经费需要的 数额也是巨大的。
建国以后,一直到1978年,国家预算内教育事业经费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一直徘徊在4-7%,从没有 超过8%。国家预算内教育基建投资占国家基建投资总额的比例,也一直在20%以下。由于长时间教育经费基数太 低,办学资金不足,造成了教育物质基础十分薄弱。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把发展教育确定为国家经济建设的战略重点之一,教育投资的绝对 量比较快的速度增长。若不考虑物价影响,1994年国家财政性教育总支出达到1174.7亿元〔1〕,比1989年的5 03.9亿元增长了1.33倍,平均每年增长26.6%。1994年国家财政预算内教育支出达到884.0亿元,比1980年的10 8.2亿元增长了7.17倍,比1989年的397.7亿元增长了2.22倍,平均每年增长24.4%。预算内教育支出占国家财政 支出的百分比由1980年的8.92%上升到的12.64%(见附表一)。
附表一:1980—1994年教育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家财政支出的比例
单位:亿元
(附图 {图})
资料来源:《中国教育综合统计年鉴》(1994年)国家教委编P3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3月 1994年数据见 《中国教育经费统计资料》1994P2 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年9月
尽管1980年三中全会以来,教育经费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我国公共教育经费支出仍属世界上最低的国家 之一。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3年的统计,1991年世界平均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比为5.1%,其 中发达国家比例为5.3%,发展中国家比例为4.1%,最不发达国家的比例为3.3%,中国仅为2.3%(见附表二)。 如果将厂矿企业办学开支的教育经费、城乡教育费附加以及社会集资、教育基金、学生交纳的学杂费等其他非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都计算在内,也不过3%左右,仍属世界最低水平。
附表二:1980—1991年公共教育经费
美元(十亿) 占国民生产总值的%
(附图 {图})
资料来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教育报告》1993 p94
另外需要指出:近些年来我国各级教育生均经费虽然在逐年增加,但由于物价上涨幅度增加过快,使增加 的有限教育事业费和教育基建投资实际效益大打折扣。教育投入的实增长率增长不多,有的出现负增长。例如 从1990年到1994年,我国地方所属高等学校生均教育事业费支出各年度依次为3101.78、3429.87、3874.98、3 894.63、4058.19元〔2〕,1991年到1994年分别比上年增长了10.58%、12.98%、4.20%;但1991年到1994年的通 货膨胀率(物价上涨幅度)分别为3.4%、6.4%、14.7%、21.7%〔3〕;如果扣除物价上涨指数,1993年1994年公 用费不仅没有增加,反而下降了。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与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产生了尖锐矛盾。突出表现在各级各类学校校舍不足,必备的 教学仪器设备图书短缺、学校教学活动所需要的公务和业务费短缺、全国范围的拖欠中小学教师工资等方面。 这些矛盾越是在贫困地区,表现越尖锐。
二、从教育投资结构来看,中国财政教育拨款三级教育配置同国际相比基本类似,但大中小学生生均投入相差过大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3年的统计,1990年我国学前和小学教育投入占日常经费总投入的32.7%,中学占 34.4%,高等教育占18.6%,这个数字与世界部分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相比,居中等水平(见表三)。然而,从我 国预算内实教育事业费各级教育分配比例来看,高等教育拨款的份额要高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
附表三:部分国家各级教育所占日常经费的百分比
(附图 {图})
选自教科文《世界教育报告》1993 p151-154
从教育内部结构来看,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远远小于中等和初等教育的规模。从初等、中等、高等三级教育 生均费用之比来看,1990年我国小学、中学、大学的年生均费用之比为1:2.28:29.34;1993年为1:1.73:17.93 (见附表四),其变化较大的部分原因在于大学生生均公用经费减少,部分费用转由学生家庭分担。此外,中 小学经费投资增长速度也略高于高等学校。
附表四:地方所属学校生均教育事业费支出
单位:元
小学 普通中学 职业中学 中师 大学 1990年 105.40 240.11 444.44 1344.15 3101.78 1991年 114.79 254.63 464.49 1411.63 3429.87 1992年 139.35 300.96 526.01 1585.91 3874.98 1993年 217.22 375.16 608.65 1723.05 3894.63
资料来源:《中国教育综合统计年鉴》(1994年)p3 国家教育委员会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另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1990年我国三级学校生均日常经费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为0.05:0.15: 1.93(或1:3:38.6),同其他一些国家相比(见表五),是所有国家中相差最悬殊的。虽然生均经费大学生要 高于中、小学生,但差距之大,远远超过发达国家和其它发展中国家。
附表五:一些国家生均日常经费与人均GNP的比例(1990) 国家 学前、小学 中学 大学 美国 0.13 0.35 0.21 巴西 0.11 0.13 1.10 印度 0.11 0.15 0.83 日本 0.14 0.16 0.49 韩国 0.12 0.11 0.06 法国 0.19 0.27 0.41 英国 0.15 0.27 0.42 意大利 0.14 0.23 0.45
资料来源:选自《世界教育报告》1993 p155—159
一般来说,国际间教育投资结构比例的变化是与教育、经济发展变化相适应的。经济、教育发展水平较低 的国家,接受初等教育的学生数在三级教育学生总数中比例远远大于其他两个阶段。此时教育投资的重点是初 等教育。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初等教育基本普及的情况下,转向发展中等和高等教育,教育投资的比例也会发 生调整。随着人均GNP水平的不断提高,三级教育投资比例的差距会缩小,三级教育生均经费差距也会缩小。北 京师范大学王善迈、孙玉萍曾对人均GNP不同的国家进行过统计分析,亦得出了如上的结论。
三、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间教育经费投资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差异明显,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至1993年,东部地区在国民 生产中的比重已达60.1%,西部才占13.1%。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方面,东部地区4580元,西部为1408元,东部 是西部的3.25倍〔4〕。地区间教育经费投入也存在悬殊的差异,从义务教育阶段预算内生均事业费支出看,1 993年北京为628.68元,上海704.77元,天津为401.66元,而广西为181.70元,宁夏为205.65元,甘肃为176.1 7元,贵州仅为129.56元〔5〕。就是沿海发达地区对义务教育投资无论是总量还是平均水平却远远高于贫困后 进省份。中国本世纪末实现“两基”的难点在农村贫困地区,而对义务教育投资强度差距的扩大更加重了贫困 地区实现普及义务教育的难度。在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地区间教育经费投入的差异近几年明 显扩大。
四、教育经费来源从渠道较为单一变为逐渐形成多渠道办学新格局
三中全会以前,我国教育经费来源渠道比较单一,主要依靠国家投资。十余年来的改革与发展,促使多渠 道筹措资金办学局面逐渐形成。1986年预算外教育投资总额占教育投资的比例不到24%,到1994年已经超过了4 0%。从1989年到1994年我国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占教育经费总支出份额逐年下降,由1989年的66.88%下降 至1994年的59.38%。1994年,我国财政预算内拨款占教育经费总支出份额为59.38%,个人交纳学杂费占教育总 支出份额由93年的8.22%上升为9.87%;社会捐集资办学经费占教育经费总支出份额的6.55%,企业办学经费为5 .99%,校办企业、勤工俭学和社会服务经费占教育经费总支出份额的4.08%;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占教 育经费总支出份额的0.72%,较1993年的0.31%增长了一倍多;各级政府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包括城市教育费 附加、农村教育事业费附加)占教育经费总支出份额的8.92%,其它教育经费为3.96%〔6〕。上述统计数字说明,我国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渠道、辅之以税、费、产、社、基的多渠道筹措经费体系已经形成。从国家财政统 一拨款到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转变,是我国现阶段解决教育经费来源短缺的客观形成的必然途径。
五、教育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在扩大地方教育决策统筹权和经费筹措多元化方面收到显着成效,但经费分配和使用仍明显脱节
三中全会以前,我国教育经费的分配是由中央财政切块戴帽下达,地方财政部门管理,教育部门安排使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体制于80年代初期、中期和后期进行了以“分灶吃饭”、“分级包干”、“大包干”为主要标志的三次逐步深入的改革,教育系统与此大致相应地推进了教育投资体制改革,包括中央和地方实 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体制,教育经费相应由各级政府筹措,财务管理分级负责。目前,基础教 育由中央、省政府、地方财政共同承担政府投资责任,以地方政府为主,中央和省级通过转移专项基金形式进 行补助。高等教育实行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两级管理。国家拨款来自中央和地方政府。其中国家教委直 属高校和中央其他各部委所属高校的拨款由财政部划拨给国家教委和中央其他各部委,再分别由他们分配给高 等学校,地方所属高校拨款由省级财政部门划拨,其中少数高校由地区或县级财政划拨。高等教育经费目前实 行“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的分配方式,并执行“包干使用,超支不补,节余留用”的原则。
这种教育投资管理体制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育财权和事权分离,政府教育投资的条块分割、部门分割,使 教育管理部门计划、预算、分配、监督的宏观调控职能不能充分行使。教育经费“层层包干”“层层下放”, 使得中央和省两级财政对教育投资的宏观调控职能削弱,学校间、地区间的余缺难以调剂,地区间教育投入水 平差异日趋扩大。
连锁加盟网 http://jp.u69.cn
手机卡冲值 http://www.fu088.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