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理解,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教育人民办教育
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14-03/29/c_126329376.htm
“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这是涉及教育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教育基本属性的问题。教育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这是人类历史发展创造的一项文明成就,属于人类,造福于每一个人。
怎么看待教育,实际上是怎么看待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问题。文明的发展是人类劳动的创造,在历史长河中积累成为知识体系、文化体系,或者概括为文明的知识体系。这些积累通过教育传授给一代一代的人。每一代人都是通过教育获得上一代人的文明成就。
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想发展,要想前进,必须把教育办好,依靠教育来传授文明。新一代人比上一代人更聪明、更有智慧、更有文化,这来自于教育。当然这个教育讲的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也包括社会教育。核心还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制度是系统的、科学的培育人的社会系统。
一、人民教育人民办
对人民教育人民办,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是人民拿钱办教育。教育活动是最基本的社会现象之一,涉及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每个家庭都有一本教育账,都有自己的教育主张和需要,这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教育是国家的,是属于民族的,是属于每一个人的,是为人民服务的。接受教育是人民最基本利益的体现。所以“人民教育”这个词它是客观存在。我认为,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的认识,也是我们社会主义新中国对教育的认识。这对教育界来讲应该是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获得成功,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教育才成了人民的事业。所以,在1949年,教育在新中国第一次成了人民的事业。党和国家办教育和人民自己办教育成为一项共同的事业,两者是一致的。我们的党和国家是代表人民的,所以党和国家办人民教育和人民自己办人民教育是一致的。
“人民教育人民办”,这里既涉及对教育性质的看法,也涉及对人民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既然是人民的教育,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就有权利来办教育。实际上,人民早就意识到自己对教育的需要,早就对教育的现状不满足了。典型的例子是,小平同志提出恢复高考,得到人民广泛的支持,不只是学生青年,而是全社会众口一词赞成赞扬,这就反映了人民的需要。人民的呼声就是人民的需要。还有,80年代群众集资办学,解决了那么多的危房问题,这是群众自己愿意做的。把这视为增加了群众负担,这是少数干部的看法,不是人民群众自己说的,人民群众就是自己勒紧腰带也要让自己的孩子上学。当时经常有简报反映,说学校房子倒塌压死学生,而政府各级财政都很困难,没有钱。所以农民出劳力,还出一点资源,比如砖头、木材等等,村子里出土地,然后政府再出点钱,群众再捐一点钱,把校舍盖起来了。我首先支持这件事情。至于说个别的地方在做的时候可能借着这个口号搞集资、乱收费,那是另外一回事。对这些不当行为要用具体政策加以规定制止,它不是人民教育人民办政策本身的问题。当时还有种舆论,总是在讲 “文革”刚结束的时候办学前班、办小学,普及速度太快了,说什么“瓜菜代”等等。当时我针对这种思想就讲:上学就比不上强,认识几个字就比当文盲强,质量和数量是辩证关系,没有一定数量就谈不上质量。
如果认为教育是人民的事业、是人民的教育,当然人民有权行使主人的权利来办教育。但是怎么办?可以总结人民实践的经验予以引导,但没有权力不让人民办教育。不让人民办教育,这是不可思议的。今天我们的一切都是人民创造的,都是人民的劳动成果,都是人民行使国家主人权利所办的事情,教育毫无例外地应当是人民办的。人民有办教育的权利,有这个要求,这就是“人民教育人民办”这句话的本意。
二、办好教育为人民
办好教育,这是国家的责任。这里指的就是国家要千方百计采取一切措施来办好教育。正像人民群众讲的,再苦不能苦孩子。它是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国家必须千方百计地把教育办好。要把教育摆到战略发展的优先地位,摆到经济建设投资的首要地位,要像抓经济一样抓教育,各级党政领导一把手要关心教育,亲自抓教育。因为它是人民的利益,因为你是人民的代表,你的权力来自于人民,因此要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转移。办不好教育,国家没有希望,没有未来,人民群众就要抛弃你。1988年两会期间出现的所谓“教育危机”的议论,基本上反映了许多人认为教育没有办好,欠账没有偿还,对教育这个摊子大家有所不满。至于利用这个发难,攻击共产党,那是少数人的事。那时广大农村不少学校还是黑屋子、土台子、泥孩子。我作为国家教委主任到这些地方去看,觉得这是对人民欠的账,对不起老百姓。
办好教育是国家的最基本的方针,是国家的职责,但不等于什么事情都由国家包下来。国家办教育并不是排斥人民办教育,否则又把两者对立起来了。按照“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的思想,人民群众会把乡里村里的教育看成是自己的,是自己的事业、自己的利益,他们会给予很多关注,不是简单地给钱,他们可以从各个方面给教育以支持。这样,教育的地位、教师的地位,在全社会就会发生更大的更深刻的变化。什么东西在历史上、在社会上最重要?人民自己需要的东西最重要。 “办好教育”这是我们最基本的目的。办好教育,振兴中华,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青年一代,最根本的是为了人民的利益,为了人民的根本需要。只有社会主义国家才能提出来“办好教育为人民”,因为人民是社会的主人,是历史的创造者。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办好教育为人民”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特征之一。
坚持“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以后,教育在整个社会中将会占有什么地位、起什么作用?你走到哪个村庄,那个地方的教育都会成为人民的骄傲,是当地一颗璀璨的宝石,人民都会把你引到学校去看,看他们的学校,看他们的孩子。看他们的孩子就是看他们的未来。
“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是一个完整的思想,应该坚持贯彻。至于它的内涵与实现方式,将会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国力增强,可以因地制宜,与时俱进。
至于“教育人民办教育”第一次见过,理解不了。
‘贰’ 什么是国民教育学历
国民教育亦称“公共教育”。国家为本国国民(或公民)实施的学校教育。一般为国家规定的每个公民必须接受的基础教育,即小学和初中教育,有的国家还包括幼儿教育和高等教育。中国在1915年把初等小学改为国民学校,实施国民教育。1922年仍改为初等小学。1940年又将初等小学改为保国民学校。各乡将完小改称中心国民学校。
(2)什么是中国人民教育扩展阅读:
目前我国的学历证书分为两大类:分别是国民教育系列和非国民系列;国民系列是指国家承认学历,在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上查询,非国民教育系列指民办高等院校,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依法向学员颁发的证书,该证书除了不能参加国家的司法考试和公务员考试外,享受国民教育同等待遇。国民教育,又称九年国民教育,也即九年义务教育,属普及义务教育,教育期限包括小学6年,初中3年,分别称为国民小学与国民中学,共计9年。1968年8月起,正式实施九年国民教育制度,全面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小学毕业生一律免试进入中学就读。
‘叁’ 请问国民教育是什么意思
国民教育系列是区别于非国民教育序列的概念,由各级政府或教育行政部门依法批准或登记注册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所实施的教育为国民教育系列。国民教育系列区别于党校和军事院校举办的教育形式。
国民教育序列的高等教育是指普通高等全日制毕业生、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生、成人高等教育毕业生等。颁发的文凭都是在教育部电子注册的,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查询。是被国家和社会承认的,同时也是获得国外承认学历的保障。
经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具有举办学历教育资格的普通高等学校(包括具有国家批准的具有全日制普通招生计划的高等教育学历高校,也含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单位)、通过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由国务院自学考试委员会授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学考试委员会颁发的自学考试毕业证书、普通高等学校以远程网络教育形式举办的高等学历教育所颁发的毕业证书,成人高等学校毕业证书,国家予以承认。
另外,经教育部批准纳入国家招生计划并参加全国统一考试录取在党校、军事院校就读学生取得的毕业证书,以及符合教育部、总参谋部关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院校学历证书管理暂行规定》所颁发的学历证书,国家同样予以承认。
区别于以下属非国民教育系列的毕业证书:
(1)社会力量办学的学校(民办高校)自主发证;
(2)各级党校颁发的毕业证书;
(3)社会人员取得的军队院校毕业证书(无军人证、士兵证、复员证者);
(4)高等院校所属的二级学院所发证书;
(5)研究生课程班毕(结)业证书;
(6)1993年-2001年间,非教育部(国家教委) 统一印制的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证书或没有验印章的证书;
(7)1994年-2000年非教育部(国家教委)统一印制的普通高等教育毕业证书,其中2000年北京、天津、辽宁、湖北、重庆五省市试点由普通高等学校自行颁发毕业证书的除外。
北京地区社会力量举办的各种函授大学,都不具备国家教委规定的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的办学条件,未按国家承认学历的学校审批,没有取得颁发国家承认的学历证书的资格。有的学校擅自颁发了“毕业证书”,不能作为国家承认的学历证明。
‘肆’ 中国人民教育法
第一条 为了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各级各类教育,适用本法。
第三条 国家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遵循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
第四条 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国家保障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全社会应当关心和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全社会应当尊重教师。
第五条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胡察答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六条 国家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第七条 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
第八条 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裤慧家教育制度的活动。
第九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没棚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第十条 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教育事业。国家扶持边远贫困地区发展教育事业。国家扶持和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
第十一条 国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推进教育改革,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国家支持、鼓励和组织教育科学研究,推广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促进教育质量提高。
第十二条 汉语言文字为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基本教学语言文字。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可以使用本民族或者当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进行教学。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进行教学,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字。
第十三条 国家对发展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给予奖励。
第十四条 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分级管理、分工负责的原则,领导和管理教育工作。中等及中等以下教育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人民政府管理。高等教育由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管理。
第十五条 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全国教育工作,统筹规划、协调管理全国的教育事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教育工作。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教育工作。
第十六条 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报告教育工作和教育经费预算、决算情况,接受监督
‘伍’ 目前中国的教育体系是什么呢
中国现行的教育是以高考为代表的应试教育。这种教育的最大特征就是教育资源相对紧缺,学生家长学校以及整个和教育相关的产业链都围绕着教育机会进行竞争的教育体制。
进入21世纪,中国政府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强素质教育,坚持把普及9年制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中国教育发展的方向,也是进行教育改革和建设的指南。各级政府在不断增加教育投入的同时,鼓励民间多渠道、多形式办学。
拓展资料:
教育体制是教育机构与教育规范的结合体、统一体,它是由教育的机构体系与教育的规范体系所组成。"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中国教育发展的方向,也是进行教育改革和建设的指南。
‘陆’ 新时代什么是人民满意的教育
什么是人民满意的教育?
首先,“人民”的一般含义是指普通百姓,从教育的角度上讲,是指学生、家长、教师及其社会各界人士。
其次,“满意”的一般含义是指合意、快意。即满足自己的愿望,符合自己的心意。具有客观性、实践性和社会历史性三个特征。
显然,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其主体是人民,客体是教育。是客体对主体的教育作用,让主体得到满足,是教育事业的业绩对人民需求的满足。从宏观上讲,基础教育阶段最基本的满意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让学生“有学上”。即当地政府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创造条件,解决学生就地入学,着实减轻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家长、教师的交通和生活负担,让学生、家长、教师满意。三者都满意,就是社会满意。
二是让学生“能上学”。即政府和交通部门要投入资金,修筑乡村公路,提高教师福利待遇,让乡村教师安心扎根农村教育教学,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发展。
三是让学生“上好学”。从学生层面看,教育要提高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的幸福指数,要让学生快乐学习、快乐成长。如果学生在校期间很不快乐,他们就会把学习当作是为家长而学、为老师而学。由此产生厌学甚至辍学。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上个好小学、上个好初中、考个好高中、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而忽视了学生在学习成长过程中的感受。因此,让学生幸福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标
四是让学生“服好务”
。从社会层面看,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都与教育直接相关;社会各个组织强烈地呼吁培养越来越多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以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教育要让社会满意,就是体现教育服务社会的功能。学生毕业以后,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有效地为自己服务、为他人服务、为社会实践活动服务。
显然,人民满意的教育,必然是体现学校教师的教育业绩与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事业的期望基本吻合或比较接近。
二、教育只有永远改革,才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概括地说,只有教育永远改革,才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从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经历了八次教育改革。教育为什么要改革?因为当前的教育不满意,改革目的是什么?是为了人民群众获得满意的教育。英国桥国际考试委员会首席执行官沙利文说:“教育永远需要改革,否则不可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对于中国不断深化的教育改革,沙利文表示了赞赏,但他同时认为,期望改革在某一天到位或是结束,是不现实的,“我们必须承认教育永远处在一个开发、改善的阶段,永远需要改革”。
沙利文说,他每个月到不同国家,与不同国家的教育部门、专家进行讨论,到目前为止他还没有找到对自己的教学大纲、考试方法、学校教学情况感到完全满意的一个国家。即使那些受到全世界认可的教育水平高的国家,他们的政府和社会对于教育也不是完全满意的。实际上任何一个国家取得满意的教育的全面成功都是需要不断改革的,也就是说,教育改革、教育改善,没有一个最后的目的地。其原因是教育改革,到现在为此,并不存在唯一恒定不变的模范。
终上所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比如说,一对孪生兄弟同时上了好学校,同时在一个好班,遇到了老师教,但一个成绩非常优秀,而另一个却比较差。作为家长,你是满意呢还是不满意?
因此,根据我国国情,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不仅是一种使命,是一种理想。它的实现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需要全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和帮助。而且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必定是一个长期而艰辛的过程,是一个从一个高度达到另一个高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民满意的教育效果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要让人民群众获得满意的教育,需要不断地进行教育改革。因为今天的改革,是为了明天获得教育的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