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父母越无能,越爱给娃灌输这种思想,养出的娃没出息还窝里横
本文编辑 旋妮
审稿主任 探长
(共1769字,阅读时间约4分钟)
其实教育就是这样,要看一个孩子的未来如何,虽然和这个孩子本身有关,但是和这个孩子背后的家庭和父母更有关。
父母教育得当,笨孩子也能够成才;
父母教育不当,再聪明的孩子也有可能走向歧途。
13岁男生初中被孤立,从小被灌输“穷”的思想,父母别再坑孩子了
每次开学前,父母给小刚生活费的时候,都会向孩子一顿“哭穷”!而小刚父母的教育方式的确取得了效果,从小到大,小刚确实像父母所希望的那样“节俭”,从来都不会乱花一散烂分钱。
小时候倒也没看出来什么,可孩子上了初中,小刚的父母却发现了不对劲。别人家的孩子都有兄弟朋友,有自己的社交圈子,可自己家的孩子,仿佛像被世界隔离了一般,从来都没有见过他去过哪个朋友的家玩,也没有朋友来找他,放学也是自己一个人回来,更没有约哪个朋友出去玩过。
是的,小刚被孤立了,而被孤立的原因很简单,每次的同学聚会他都不参与,每次宿舍一起出去玩的时候,小刚从来都是缺席,因为小刚没有零花钱,不好意思出去跟同学们玩。一开始的时候,其他同学还会一次一次的邀请,时间久了,大家也就默认的不喊小刚了 。如此一来,小刚又怎么可能拥有朋友?怎么可能不被孤立?
而小刚被孤立的背后,除了自己的原因,不正是因为父母教育的原因吗?
每天向孩子哭穷,以至于孩子根本不敢社交,所以才会陷入如此境地。父母不要把自己的无能传递给孩子,更不要把自己的压力强加给孩子,否则只会害了孩子。
越“无能”的父母,越喜欢给娃灌输这三种思想,快看看有你吗?
①灌输“忍”的思想
有一些父母,总是教育孩子要学会 “忍让”。
孩子在学校受欺负了,父母让孩子学会忍,孩子在 社会 中吃亏了,父母依然让孩子学会忍。 认为只有这样,才是与人为善的正确做法。
但实际上,一味的忍让是最大的无能,只会教喊棚育孩子忍让的父母,会阻碍孩子未来的发展。久而久之,别人只会把自己的忍让当成一种懦弱和妥协,从而丧失自己的合法利益,让别人随意的欺压到自己头上。
②灌输“传统保守”的思想
还有一种父母,总是给自家孩子灌输传统和保守的思想, 从来都不会要求自己的孩子冒险。
孩子想要学习艺术,父母认为文化课才是最重要的,孩子想要做生意,父母认为考公务员才是当务之急。
久而久之,孩子一事无成,一味的传统和保守,只会 让孩子的思想受限,陷入退后和僵硬当中,从而无法突破自己,更无法实现自己的价值,最后只会让父母一再失望。
③灌输“穷”的思想
最后一种父母,便是我们上述案例中所言的向孩子哭穷的父母。
经常给孩子灌输穷的思想,让孩子学会节俭和省钱,看似是对孩子好,看似发扬了我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但整日哭穷, 这种教育方式很可能会让孩子陷入自卑和孤僻当中。
当别人家的孩子自信的穿着自己喜爱的衣服,当别人家的孩子拥有各种自己喜欢的玩具,而自家孩子只有羡慕别人家孩子的份儿。久而久之,性格怎么可能不走向极端?别人又怎么会愿意于自家孩子交流和接触?渐渐的, 孩子就可能会变得越发自卑和孤僻,父母后悔想要改变却又很难。
上述三种思想,快看你给自家孩子灌输过吗?很多父母只是想让孩子不惹事,不攀比,勤俭节约多劳动,但是却用错了方法,说错了话。而一旦父母用这三冲渗漏种思想教育孩子,那么孩子长大之后很难在 社会 上立足。
要想把孩子教育好,父母究竟要怎样做? 掌握这几点很重要。
不要整日对着孩子哭穷
孩子到底是穷养还是富养?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该花则花,该省则省,不要总是对着自家孩子哭穷。
穷不在经济上,富不在外表上 ,对于孩子必要的投资一定要舍得,比如教育和艺术;对于孩子喜欢的正当的可以得到的东西和要求,适当的进行满足。
另一方面,给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价值观,才是教育孩子的正确模式。
拓宽孩子见识和格局,比什么都重要
再者说,父母一定要多带着孩子出去走走,千万别固步自封,让孩子们养成保守的性格,形成井底之蛙的格局。在走出去的过程当中,扩展孩子的见识和格局,比什么都重要。
辣妈语录:
你平时是怎么教育孩子的呢?希望父母们之后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能够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跟着孩子一起学习和成长。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够 健康 快乐,优秀成才,你认为呢?
(图片源自网络)
❷ 为什么中国家长很少给孩子普及安全知识或性教育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自古以来,家长认为孩子应该跟在父母身边,即使是成家立业之后仍然如此,血缘关系使父母与孩子无法分割开来。而现如今大部分中国家长依旧有这种观念,他们潜意识里认为孩子在自己身边,有大人看着不会出什么大事儿,这样的思维使家长往往忽略了孩子安全知识的普及。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懂得越来越多,但年幼时对危险的警惕性和安全意识是无法替代的,甚至现在还有一些成年人对于行危险之事毫不在意,这是由于上一辈的教育存在漏洞。
❸ 为什么老一辈都不喜欢教育孩子
第一、老一辈都喜欢教育人,那是因为以前的年代中,老人的思想比较保守,一个家庭中,长辈都比较唠叨,他们觉得孩子不懂事,必须要父母来管理,长辈来教育,孩子才会变得更好,所以在家庭里缓扒颤,父母就总是在孩子面前说很多话,在孩子心中,父母的教育方式就成为了一种唠叨,父母总是会担心孩子会变得不好,所以都会喜欢教育晚辈,在长辈心目中,孩子永远是孩子,在传统的方式里,父母的教育方式是不打不成器”的传统观念。很多父母都会认为,孩子做错事打一顿就好了。所以在生活中,有些父母常常因为孩子调皮捣蛋、有意无意地对孩子进行棍棒式教育。更在平时生活中以故意“泼冷水”式教育,打击、嘲笑、各种不认同孩子。实际上这种“打击式教育”不仅会导致孩子缺乏自信,还会影响孩子未来的成长。虽然这是父母们认为爱孩子的方式,但对于孩子来说,是让人很痛苦的教育方式。
第二、中国式父母更多的是把自己当成孩子的长辈,而非朋友。或许很多父母觉得孩子就是晚辈,并非朋友。晚辈就应当听取长辈的意见,不接受任何反驳。在孩子的面前通常也都是表达的很强势,不会真正听取孩子内心的声音,有意无意间给孩子施加各种学习压力,对于孩子的表现动不动就给与否定,甚至打击。他们会用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来要求孩子,孩子们就应当按部就班,不能犯下任何错误。有没有想过换位思考,每天被否定着,真的会把孩子的扰败自信一点点的磨灭掉。
第三、谁是父母心中最完美的孩子?“别人家的孩子”良好的沟通对此冲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你看人家小明比你听话多了”“你看隔壁张叔的孩子都比你强”“你看李阿姨家的孩子每次都考第一”却是不少父母脱口而出的话,总是觉得要时刻拿“别人家的孩子”来鞭策他,让他进步。
❹ 为什么很多父母喜欢“教育”自己的孩子
我们不是说老一辈人喜欢教育人,主要是因为他们的思想比较保守,看不惯的人就想说说,就想改变别人
老一辈或者是父母内心很爱孩子,但没有用对方式,以至于孩子很难理解和接受这样教育。
他们下意识地沿袭传统思想,将孩子与自己的关系视为上下级关系,一味盲目地却捍卫自己的尊严,不管对错地抄袭模仿老一辈"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方式,肆无忌惮地像孩子传输焦虑,最终得到了物极必反的结果。
他们想和你说话,却从不给你平等的身份。
他们想和你沟通,却一被质疑便是劈头盖脸的语言暴力。
他们想让你变得强大且自信,却上你在家里对他们唯命是从、唯唯诺诺,在人前对你加以数落、批评甚至谩骂。
你做错了,他们要指责你及你的所有行为,却不帮你想办法。你做对了,他们欣喜若狂,逢人便炫
耀自己教育的卓越与成功,即使他们只是给了你一一口饭吃。
他们太浮躁了以至于做不到良好的沟通和耐心的陪伴,偏偏这俩是家庭教育的两条基本要义。
揭开浮躁焦虑的表面,我们只能看见他们的教育又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用自己的观念来控制自己的孩子。
在心理学上控制稿册型父母给孩子带来的伤害也是难以治愈的。
控制型的母亲一般有以下特征:
高度神经质,易焦虑,容易被一些小事引发焦虑,焦虑产生之后需要向外界投注以缓解焦虑,缺少朋友,缺少自己的兴趣爱好。
夫妻关系不和,觉得丈夫无能,如果父母经常吵架,对孩子会成倍伤害。
一方面严格管教孩子,另一一方面又特别爱自己的孩子,不愿自己的孩子独立出去,一般通过指责、贬低、不信任等方键孙宏式干扰与控制孩子。
被控制的孩子特征:
儿凯轮童期比较巧懂事,成绩不会太差。愿意为他人付出。
初中时期成绩下滑(相对小学),如果下滑的严重,一般伴随被孤立与被欺负。如果成绩上游。一般较为孤傲。理想强烈。
高中期成绩下滑严重,人际关系敏感,一方面渴望社交,另一方面又过分关注自我导致交友状况糟糕。开始反抗母亲,但是又依赖母亲。
教育是为孩子铸剑的过程,而这些家长似乎更愿意在遇到猛兽前控制这个执剑人。
手里没有剑的孩子,任何东西都会成为他们的拦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