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未来教育特征是什么
扩展阅读
新年贺卡怎么写送同学 2024-11-20 10:07:38

未来教育特征是什么

发布时间: 2022-04-23 06:02:06

⑴ 未来教育的特点

未来教育的五个特征

临泉县高塘镇范集文达幼儿园
2018-12-05 阅读 504
关注

1、未来的教育应该更加开放和包容。人类社会正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2、未来的教育应该更加普惠和公平。公平参与发展,平等分享发展成果,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愿望和诉求。

3、未来的教育应该更加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当前,全球技术革命和生产方式变革,正在重构全球经济结构,也带来了人才需求结构的深刻变化。

4、未来的教育应该更加关注人的发展。人的发展是发展的目的,也是发展的前提。

5、未来的教育应该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信息化正在深刻改变着人类社会,也深刻改变着教育,其影响将是长期的、深远的。

发布于 2018-12-05

⑵ 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研判中国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对于今日中国教育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根据国家发展的总体安排、社会的变化、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教育自身演变的规律,可以预判未来中国教育将有十大重要发展趋势。
一、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更加广泛
到目前为止,人类历史上一共发生了四次产业革命,第四次产业革命以云计算和人工智能为标志。第四次产业革命已经影响了许多领域,整个社会越来越智能化、自动化、数字化。而在教育领域,第四次产业革命的影响也日渐凸显,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教业务开始智能化、自动化和数字化。MOOC、混合式学习、翻转课堂等都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智能教学系统(ITS)、智能决策支持系统、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系统也迅速发展,物联网已经在课堂教学、课外学习和教育管理三个方面给教育提供了相应的支持。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能够提高教育的效率,降低教育投入的成本,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进步,可以预见信息技术在我国教育领域必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二、教育培养目标转向能力培养为主
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和当今社会需要的人才有着极大的不同,在未来许多职业将被人工智能等技术所取代,许多新职业将产生,根据研究,在未来我国710万工作岗位将消失,700种职业,47%的工作都可能被人工智能/机器人取代,而同时也将出现许多新职业。面对未来职业的改变,教育领域必须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传统上的教育是主要以知识传授和理解为主的,但在知识记忆和简单理解方面,人工智能在很多方面已经超越了人类,在未来靠知识记忆和简单理解为主的工作将全面被人工智能所取代,所以整个教育体系的目标必须全面地加以调整,由知识记忆为主转向能力培养为主,更加注重培养人的批判性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更加注重培养人机合作的能力。可以预见中国未来的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必将加以调整。
三、混合式学习更加普遍
混合式学习是指面对面式的学习和在线学习两种学习模式有机结合的学习方式。混合式学习不单是两种方式的简单混合,而是混合多种教学设备、多种教学方法、多种学习策略与评价方法、同步学习与异步学习、多种课程和学习资源等。混合式学习汲取了面对面学习和在线学习的优势,比单纯的面对面学习和在线学习更有效,在学习计划制定、学习方法设计、学习效果评价和学习记录跟踪等有突出的优势,有达到降低成本,提高学习效果的突出优势,在许多发达国家,混合式学习已经得到广泛应用,是未来教育的重要形态和发展趋势。我国学校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比例,推动混合式学习已经具备了足够的物质条件,实践中,有些学校也已经采用混合式学习方式,这对于提高我国学校的教学效果,提高教育投入的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预测在未来,混合式学习将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大势之一。
四、学生的培养将更加个性化
个性化培养是指学校根据每个学生特点而采取针对性教育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与工业时代学校统一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的学生培养模式相对应的一种培养方式。因材施教是自古以来的教育理想之一,也是最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培养模式,在农业社会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说是个性化的,但是只是针对少数人群,也并不系统,进入工业社会后,为了大规模培养与工业社会相适应的人才,对学生的培养采取了统一化、标准化和系统化的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为工业时期的社会培养了大量的标准化人才,但是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主要体现在每个人拥有不同的智力水平和种类,统一化、标准化的培养模式在培养了大量标准化人才的同时也抹杀了人的个性,不利于发挥每个人的潜能。同时随着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物联网在教育中的应用,为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提供了技术的和经济上的可能性。例如通过大数据,学校和教师可以分析学生的学习倾向、学习动机、学习风格和学习爱好等,能够实现个性化的推送学习资源,精准化的辅助学生,自助化完成学习目标等。因此,可以预测,在未来的我国,对学生的量体裁衣式的个性化培养将越来越普遍,这必将成为我国教育未来发展的大趋势之一。
五、学习更以学生为中心
在工业社会所形成教学模式中,教师处于支配地位,整个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作为受教者的学生更多时候是被动接受学校和教师的教学安排,而教师的教学是在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安排统一下进行的,学生学习缺乏缺乏主动性。而随着社会发展的大环境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的学习模式正在发生改变,正在越来越以学生为中心。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的人,这需要学生在学校教育时期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愿望,这必然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的学习更多地以学生为中心。同时,互联网的大发展也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提供了可能,互联网的教育资源已经极大丰富,未来还将更丰富,这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将全面辅助学生课程内外的学习,这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此外,混合式学习也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混合式学习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模式,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更加积极主动。总之,社会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和学校教学模式的转变都要求学习更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这必将成为未来中国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之一。
六、教师的角色和作用将发生变化
千百年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起到的是主导者和知识传授者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的进步,教师的角色和作用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二个方面:一是教师角色的分工更加明显。传统上,虽然有资历和职称的差别,但是所有的教师都几乎做着同样的工作,但是教师队伍日趋分为授课教师和辅导教师两大类,一些讲课能力强、水平高、能够契合学生需要的教师将主要担当起授课教师的角色,除了面授,这类教师的讲课视频将通过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广泛传播,满足广大学生的需要。而许多教师将承担起辅导教师的角色,针对学生的需要进行辅导,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二是教师将主要承担起学生学习规划者和引导者的作用,而不是直接的知识传授。随着信息技术的特别是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混合式学习日渐普及,学习更加以学生为中心,大部分教师的作用将不再是直接传授知识,而是要承担起为学生订制个性化学习方案的角色,将起到学生学习规划者和引领者的作用,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制定不同的学习规划,并且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这和传统上教师的角色和作用将有着非常大的不同。以上教师角色和作用的两个变化已经在教育领域得到体现,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我国大部分教师的角色和作用将不可避免的分化和迁移。
七、学校的办学模式将发生改变
从历史发展阶段来看,学校办学形式主要经历了农业社会组织形式相对松散的模式和工业社会标准化、系统化和统一化组织严密的模式,而随着社会需要的变化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学校的办学模式开始进入了追求个性的时代,追求个性时代的学校主要有二个明显特征:一是从千校一面到个性发展。工业社会时期学校所形成的学校办学模式适应了工业社会的生产模式,但也使得千校一面,大多数学校是统一面孔出现的,统一组织体制,统一课程体系,统一授课模式,随着社会发展,这种组织模式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我国初等教育已经基本上普及,高等教育也开始进入普及化时代,人们未来的教育需求将从教育需要的满足向追求更好教育的方向演进,所谓的更好教育就是适应每个学生特点的教育,在教育基本普及的情况下,人们更加期望选择符合学生特点的个性化学校,这必然要求学校向更加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只有更加具备个性的学校才能够满足人们对更好教育的需求;二是学校的组织模式将更加弹性灵活。工业社会学校组织模式的典型特征是金字塔式的垂直管理体系,随着学生的培养更加个性化,学校的组织模式也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其基本动向就是弹性学制的采用和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学校将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采用更加个性化的教学安排和活动安排,组织层级也将相应减少,金字塔式的垂直管理体系将日趋扁平化。因此,在未来可以预见我国学校的组织模式也将发生变化,
八、终身学习将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
终身学习是一种学习理念,在古代世界就产生了终身教育的思想,但是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终身学习并没有普及,人们的学习主要是在学校中完成。但是随着人类社会迈入知识社会,知识更新越来越快,社会对人们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日新月异,学习主要在学校完成的方式显然已经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知识社会需要人们不断更新知识和能力,以满足职业的要求和社会进步的需要,这将带来终身学习的普及,而技术的进步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人们终身学习提供了可能,互联网上丰富的教育资源为人们终身学习提供了现实的条件,人工智能能够成为人们终身学习的有力助手,信息技术与终身学习深度融合呈现出双向互动新趋势,也在推动继续教育转型升级。此外,终身学习不但要求人们从学校毕业后继续学习,也要求学校教育方式的转变,要求学校更加培养人们的终身学习能力和主动学习的精神,而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学习将伴随人的一生,终身学习将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
九、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将进一步发展
当今世界是一个国际化的时代,许多领域都在日趋国际化,教育也不例外,各国政府认识到了教育国际化的大趋势及对其政治、文化和教育等方面的重要意义,积极采取举措促进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强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重大趋势,学生和教师的流动日趋频繁,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教师、办学模式日益呈现国际色彩,这种趋势在我国也已经日趋明显,2016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高达54.45万人,1978-2016年出国留学人数累计达458.66万人,我国已经是世界最大的留学国。2016年留学生规模突破44万,我国已成为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国。中外合作办学的规模也日趋扩大,全国经审批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2500余个,其中本科1200余个,高等教育阶段中外合作办学在校生约45万人,中外合作办学毕业生超过150万人。根据全球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和我国既定的对外开放政策,可以预判,我国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将进一步发展。
十、民办教育将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办教育逐渐发展壮大,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17.10万所,招生1640.28万人,各类教育在校生达4825.47万人。随着社会的发展,可以预见民办教育将迎来大发展,主要的理由有三点:一是私立教育的大发展是世界性趋势。全球范围内大多数国家的私立教育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教育民营化的比例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越来越多的学校由社会力量举办、运营和提供经费;二是我国政府对民办教育的发展采取了鼓励的态度。《民办教育促进法》明确提出国家对民办教育实行积极鼓励、大力支持的方针。《国务院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也明确提出放宽办学准入条件、拓宽办学筹资渠道、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落实同等资助政策、落实税费优惠等激励民办教育发展的种种措施,已经形成了民办教育持续发展利好的政策环境;三是我国社会需要民办教育的大发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教育领域,这个主要矛盾体现在人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要和教育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教育领域的矛盾,不但需要公办教育更快更好地发展,也需要民办教育的大发展。基于公共财政投入的限制,公办教育主要办学方向是提供更多更好的基本教育公共服务,而民办教育则能够提供更多优质的差异化教育服务,满足人们的个性化教育需求,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相互补充,相互协作,才能够化解教育领域的主要矛盾,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基于以上三个理由,可以预计,在未来,我国民办教育将持续发展。

⑶ 未来教育将是呈现哪些特点

网络化,网上学习
移动化,在移动设备上学习,像手机、笔记本

⑷ 以下哪些是托夫勒在未来的冲击中所预言的未来教育特征

《未来的冲击》是托夫勒奠定声名之作,本书的出版也标志着未来学进入美国文化的主流领域。在社会的剧变下,短暂性的讯息不断袭扰人类的感觉,新奇性的事物不断撞击人类的认知能力,而多样化的选择则不断搅乱人类的判断能力。当人类无法适应这三股联袂而来的变动刺激时,便导致了变动的疾病:未来的冲击。未来冲击的大风暴此前早已席卷一些发达国家,许多人一提起“未来”便为之色变。他们患了“未来的恐惧症”,开始逃避“未来”,盲目地走回“过去”。在未来的袭击下,他们开始退却,拒绝介入社会。嬉皮避进荒野之地,流落到孤岛,不愿再食人间烟火,宁愿去过着一种“单纯而愚昧”的生活。他们开始抽大麻烟,因为神经麻痹之后便不会再去想到未来。他们追求销魂的高潮经验,因为这种高潮经验可使其忘我。他们走向神秘主义,因为神秘主义可使他们返回过去的幽远之乡。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们也许应该想想自身是否也会遭遇未来冲击的问题。发达国家今日所面临的危机,乃是过去盲目、单向发展科技所致。因此,倘若我们能借鉴其中,计划性地去发展全面和谐的社会,则不仅可以减少许多西方过去所遭遇的危机,而且即使我们经济起飞到达先进阶段,也可克服许多未来冲击的危机。

⑸ 托夫勒在《未来的冲击》中所预言的未来教育特征是什么

1、带着时间倾向性理解教育

2、“工业主义制造的精巧的机器——大众教育”

3、未来的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


⑹ 以下哪些是托夫勒在未来的冲击中所预言的未来教育特征

1、在线和多媒体教育

2、致力于培养学生适应临时组织能力和通用技能

3、多师同堂

4、小班化

⑺ 未来教育有哪些基本走势

2030年的学校什么样?教师角色将怎样改变?课堂的形态与性质会如何变化?

自2009年开始,WISE每年都在卡塔尔首都多哈聚集一批有影响力的决策制定者、专家学者和从业人员,一起探讨教育创新和促进世界教育发展的具体方案。不久前,首个致力于教育领域的创新和创造性行动的国家化平台——世界教育创新峰会,专门进行了“2030年的学校”调查,网上问卷调查汇集了全球WISE社区超过15000位成员中的645位专家的观点。

– 2030年的学校 –

趋势一:创新是未来教育的主题

正如调查结果所显示的,创新是未来教育不可或缺的。这一点已经达成高度共识,而且这里创新概念的范畴已远远不仅限于教育各个层面上新的教学工具、修改的目标、原创的教学法,以及对传统角色的重新定义。

专业未来学家协会前主席约翰·马哈菲表示:“创新有更重要的非技术性方法,如不按年龄给学生分班就是一个社会性的和教学法上的创新。”同样广为认同的是,学生评价的传统方法必须随体制本身一起发展进化。评价体系的改革将是未来教育改革的关键环节之一。

趋势二:教师传统角色将消解

正如83%的专家预测,教育将变得更具个性化,教师的传统角色也被期望产生变化。马哈菲预想传统教师的角色将会消解,取而代之的是“学习的促进者”。苏伽特·米特拉教授对传统教师也持相似观点:“我们不需要知晓一切的人,我们必须对他们放手了。”这一点体现了师生关系的一种根本的转变,教师完全主导的角色正在向师生共同引导课堂发展。

趋势三:教育语言走向全球化

当前,在其他领域开始的全球化进程同样适用于教育。正如语言学家和哲学家诺姆·乔姆斯基阐释的那样:“英语已经毫无疑问是全球语言了。但是现在这股力量已经有所衰减,中文的影响力正在扩展,然而在我们所能预见的将来,我认为英语仍将占据主导地位。”

趋势四:学校将成为一个以课堂为点的全球交流网络

在通往更具交互性和指导性的学习之路上,首先学校要变得更具协作性。广为认可的是,基于网络的技术将有助于未来学校的建设。然而,这并不会使学校消解。以约翰·马哈菲为代表的专家们强调了提供一个学习发生的实体场所的重要性,他们设想未来的学校是“一个有社会交互的学习环境”。同时,苏伽特·米特拉教授强调在线学习和团体学习并不是相互排斥的,“我们不应该混淆在线学习和独自学习。你们可以互动和合作,看着同一个屏幕”。

由一个单一演讲者主导的教室将变为研讨室,学生可以在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学促进者的指导下聚在一起交换想法和观点。在这种形式下,用米特拉教授的话说,学校变成了“一个由学生自己安排学习的实体场所”。

趋势五:专业资格认证和技术能力将挑战传统学位

专家们对于资格认证和评价的问题仍有分歧,39%的人认为学位仍将是最重要的评价方法,而37%的人则认为传统的学位将被专业资格认证替代。亚塞尔·贾拉尔认为,我们在学校学的许多东西和未来的劳动力市场是毫不相关的:“我们应该从一种用传统学科训练人的思想方法中解放出来,而更注重有操作性和适用性的东西……学位对于未来生存来说可能是一个必要条件,但它毫无疑问不是一个充分条件。”

然而,不论采取何种形式,我们的关注点都在于它是否能够满足未来教育的需要,特别是能否满足学生未来生活的需要,而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方面获知更全面、更完整的信息。

趋势六:基于公共和私人资助的混合模式将是教育最优的选择

调查中70%的专家相信国家财政将不再是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相对的,学校将主要由私人企业和家庭资助。在这个意义上,就业能力和市场力量将对学校课程产生直接的影响,这就引发了某些课程是否应该抛弃的问题。

关于公立教育和私立教育的问题不仅仅是教育的问题,也涉及国家经济和社会问题,这需要我们在未来教育发展的道路上继续探索。

– 这是一次进化而非革命 –

“2030年的学校”调查的数字似乎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故事,一个包含着关于未来教育系统的剧烈变革和前瞻性观点的故事。虽然创新是讨论未来学校时的普遍主题,但不要把创新的需要和变革的需要混淆,这一点是很重要的。正如诺姆·乔姆斯基所说:“我们需要做的是扭转这样一个局面,有些东西正在损害着我们教育系统中好的方面,我们想要阻止它。”

即使未来教育的美好前景让我们欣喜,推进教育发展的成果也很多,但教育的发展也应契合整个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循序渐进,同时反思、回顾过去的经验也同样重要。这是一次进化,而非一场革命。

该调查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未来教育的图景,这是在对当前教育问题和全球发展趋势的思考下产生的富有创新性和实践性的解决方案,也是基于对当前教育中落后要素的批判和对未来教育的构建中产生的美好期望,亦是向全球各界关心和致力于发展教育的专家学者和一线从业人士发出的充满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召唤。

不论这项调查有多少现实意义,它的可操作性和适切性又如何,这些富有创新性的观点和创造性的实践方案都体现着我们对当前教育问题密切的关注和对未来教育发展的殷切期待。

文章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

⑻ 未来教育什么样

  1. 本人觉得未来教育将致力于通过中小学生学习能力开发和培养、自主学习社区建设、家庭教育研究和咨询及课外辅导服务等个性化教育服务不断推进中国素质化教育进程。未来教育以 "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 为教育理念,通过个性化的教育和培养帮助每一个孩子找回学习的乐趣。秉承该理念,未来人将致力于传播先进教学思想,研究先进教学方法,开发先进教学产品,提供先进教学服务,帮助学生获得更多更好的教育和发展机会。

  2. 未来教育将凭借着专业的服务团队、一流的师资队伍、先进的教育辅导系统和独特的运营模式,通过建立覆盖全国的个性化教育网络,服务于中国亿万家庭。未来教育的使命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优化教育资源,让更多的学生接受更好的教育"以此推动素质教育进程。通过强大的网络化平台,整合和吸收社会更高品质、更具效率、更先进的教育资源,配置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最适合的教学方案,最大程度地释放每位学生的潜能,让每位需要成长机会的人都能获得最优质的教育。

⑼ 托夫勒在未来的冲击中所预言的未来教育特征

《未来的冲击》是托夫勒奠定声名之作,本书的出版也标志着未来学进入美国文化的主流领域。
在社会的剧变下,短暂性的讯息不断袭扰人类的感觉,新奇性的事物不断撞击人类的认知能力,而多样化的选择则不断搅乱人类的判断能力。当人类无法适应这三股联袂而来的变动刺激时,便导致了变动的疾病:未来的冲击。
未来冲击的大风暴此前早已席卷一些发达国家,许多人一提起“未来”便为之色变。他们患了“未来的恐惧症”,开始逃避“未来”,盲目地走回“过去”。
在未来的袭击下,他们开始退却,拒绝介入社会。嬉皮避进荒野之地,流落到孤岛,不愿再食人间烟火,宁愿去过着一种“单纯而愚昧”的生活。他们开始抽大麻烟,因为神经麻痹之后便不会再去想到未来。他们追求销魂的高潮经验,因为这种高潮经验可使其忘我。他们走向神秘主义,因为神秘主义可使他们返回过去的幽远之乡。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们也许应该想想自身是否也会遭遇未来冲击的问题。发达国家今日所面临的危机,乃是过去盲目、单向发展科技所致。因此,倘若我们能借鉴其中,计划性地去发展全面和谐的社会,则不仅可以减少许多西方过去所遭遇的危机,而且即使我们经济起飞到达先进阶段,也可克服许多未来冲击的危机。
近日得知,世界着名未来学家、社会思想家阿尔文·托夫勒已于6月27日去世。对于熟悉他的人不必多解释,大家对这位未来学巨擘以及他的未来三部曲《未来的冲击》、《第三次浪潮》、《权力的转移》都耳熟能详,并且深受其影响。对于不甚了解他的人来说,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他就曾预言继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之后,人类社会将进入信息(或服务)社会,并且他预测到未来电子邮件、计算机、网络聊天等技术将会普及,他的大多数预言都已成为现实。在托夫勒生活的年代,这些预言简直是天方夜谭,而现在却成为我们每天都在经历的现实,这或许就是托夫勒和未来学的伟大之处。

就像媒体在报道中说的那样,“托夫勒走了,世界依然活在他的预言里。”如今重新翻阅他的思想着作,依然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未来气息。
在教育领域,托夫勒的预言也同样振聋发聩。托夫勒曾说,“21世纪的文盲不会是那些能读能写的人,而是那些没有能力学习和不断更新知识的人。”并且他在《未来的冲击》一书中专门用一个章节勾勒出他预想的未来教育蓝图。其中他提出的“面向未来的教育”和“为未来而培养人”的观点,对当下教育仍有极大的警醒作用。
带着时间倾向性理解教育
托夫勒认为,每个社会对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有特定的态度,这种时间倾向性也反映在每个时代的教育上。
在日复一日的农耕社会,过去的知识和经验在未来也会反复使用。托夫勒认为,在停滞不前的社会,对孩子来说最切合实际的教育方式就是用过去的技能武装他,因为这些技能恰恰是在那个社会的未来生活中所需要的技能。因此,农业社会的知识主要通过家庭、宗教机构和社会学徒制进行传播。
对于工业社会的教育,托夫勒认为,由于面对从前从未有过的情况,人们不得不花费越来越多的精力了解现在,于是教育本身的重心,开始从关注过去的知识和经验转移到关注现在。而且为了让孩子们适应一个全新的工业社会,适应重复的室内劳动、机器、噪音、集体纪律、拥挤的居住条件等工作环境,解决办法是建立一种模拟工业世界的教育体系。于是就出现了托夫勒称之为“工业主义制造的精巧的机器——大众教育”,它集合了大量的学生(原料),由教师(工人)在集中的学校(工厂)里加工其所需要的那种成人。
如今,这种工业社会遗留下来的教育体制还在上演,在一段时间内这种教育模式对推动知识传播和普及,推动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优势明显。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其缺乏个性和创造性等弊端日益显现。
未来的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
托夫勒在当时就预见到这种教育的危险,因此他提出,为了避免培养“工业人”的弊端,避免未来的冲击,必须建立一种超工业的教育,并称之为“新的教育革命”。
他所说的这场教育革命,是建立在一种新的技术体系之上,即快速、易变和自动调节的机器执行例行任务,人则执行创造性的任务。这种新的技术体系与当下备受关注的人工智能技术何其相似,而且人工智能的研发初衷也是为了把人从机械、繁琐的工作中解放出来,然后从事更具创造性的工作。结合当下正在发生的事实,我们有理由相信人工智能的时代迟早会到来。那么在这种技术背景下,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未来教育的目标又是什么呢?
托夫勒预测,未来社会将不需要机械工作、机械服从命令的人,而是需要能做出重大判断的人,能在迅速变化的现实中做出敏捷反应的人,需要“骨头里都有未来”的人。为适应这种新的人才需求标准,托夫勒进一步推断,未来教育的目标将是提高人对变化的方向和速度的应对能力。
当下教育热点已被托夫勒言中
托夫勒预测到的问题确实是当下教育的顽疾,但同时他也给出了应对未来的策略,他认为教育制度的组织结构、革新教育的课堂和鼓励更注重未来的方针,将是未来变革教育的三个目标。其中,在教育的组织结构上,他对“进行教育的适宜场所是学校”表示质疑,提出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家庭教育和随时随地的教育将成为可能。此外,他预测到计算机、电子录像、全息照相等技术将对未来教育有辅助作用,并且有读者指出他曾在《第三次浪潮》一书中将大数据赞颂为“第三次浪潮的华彩乐章”。反观当下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在线教育、慕课、教育大数据等成为教育热词,不禁再次被托夫勒敏锐的预见性所折服。

在未来学家的世界里,比已经发生的消息更重要的是预想的习惯。托夫勒认为这种习惯地想到未来的能力在适用未来中起关键作用,而教育理所应当的承担起培养这种对未来的好奇心和未来意识的任务。
教育必须面向未来!

⑽ 互联网+时代的教育特征是什么

互联网+时代的教育特征是扁平化的知识,丰富的教育项目,让人们可按需随时随地地学习

“互联网+”教育为人们的专业领域、主题学习或问题解决等提供灵活和优质的学习资源,学习者不再受学校、年级和考试等的束缚,可以自主选择需要的学习内容开展学习,并可随时进入和离开。当然,教育和学习可以有一条推荐的主线,但学习者具有决定权,可以实现随时随地按需学习,因此人们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得以满足。

传统的课程、学习内容和进程等都由教育部门和院校决定,课程体系及内容高度结构化。“互联网+”时代,在网络技术和在线教学平台的支持下,不仅产生了基于网络的课程资源,更重要的是它让整个学校课程,从组织结构到基本内容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互联网的支持下,除了可进行必修课程和内容的创新,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了具有本校特色的选修课程,为实现素质教育提供了更好的基础。大学除了利用网络中的开放课程及资源外,还通过网络开放自己已有的课程,让学习者通过网络学习其课程,充分体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互联网精神。

互联网+课程的变化

互联网+课程,不仅仅产生网络课程,更重要的是它让整个学校课程,从组织结构到基本内容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正是因为具有海量资源的互联网的存在,才使得中小学各学科课程内容全面拓展与更新,适合中小学生的诸多前沿知识能够及时地进入课堂,成为学生的精神套餐,课程内容艺术化、生活化也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