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求答案
我时常上网,所以对于事情的来龙去脉大致有一些了解。事情最初起源于《凤凰网》署名“令狐补充”的一篇评论
《《谁是最可爱的人》撤出课本是明智之举》。该评论认为这篇意识形态过于浓烈以及文学描述苍白血腥的文章撤出课本是明智之举。凤凰网着文还是相当小心翼翼的,最后甚至拿出与时俱进,三个代表以及和谐社会来助阵,应当是一篇相当官方的评论。此文一出,相当多小时候读过《谁是最可爱的人》的同志,或者可称作遗老遗少们,发出了强烈的反对之声,理由毫无新意,无非是数典忘祖,好了伤疤忘了痛。中国人比较喜欢做帽子,因此给“令狐补充”带上一顶“历史虚无主义”的帽子根本花不了什么成本。反驳声中,署名大家也出来了,司马平邦坚决《捍卫《谁是最可爱的人》》。捍卫一文从岳飞讲开来,一直到骂道“令狐补充”的文章是狗屎。说实在的,我很看不懂这篇文章的逻辑。捍卫一文认为“令狐补充”否定了《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是对民族英雄们的猥亵。文不对题,这是我对捍卫一文的评论。事实上该文最后一句已经说了“因为流血牺牲已经不能让我们感动,因为在这个时代已经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令我们感动。”,原来如此,一副遗老心态跃然纸上,直接妨碍了他的正常思考。所以还是我之前说的那句话:教育其实是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相信大家也看出来了,我是绝对支持这篇文章撤出语文课本的。在观战两方舌战时,我也特地去补了一课,读了一遍《谁是最可爱的人》。读完以后,我的观点从“这篇文章应该撤出语文课本”变成了“这篇文章必须撤出语文课本”了。作为一篇中学课文,这篇文章完全没有值得中学生学习的文学水准,甚至,将这篇文章放进历史课本也是不合适的。文章的描写充满血腥与暴力,用尸体,污血,子弹,炸药,脑浆当作审美对象,我真不知道语文课到底要培养学生一种怎样的文学审美观。甚至可以说,将这篇文章放进历史课本都是对心智不成熟的中学生的精神摧残。
老实说,我们大家小时候多接受过或多或少这样的血腥记忆的教育。教育的决策者自然是希望通过这些教育达到强化历史,毋忘屈辱的目的,然而却忽视了历史观的培养。在一群手足无措的初中生面前用残暴的战争画面进行强化刺激,告诉他们这就是历史,这样就是正确的历史教育吗?历史教育不是史实教育,而应该是一种历史观的教育。这种错误的教育方面遗毒到现在,让人们感觉只要一放弃残酷的史实教育,就是忘却过去,就是粉饰过去,是一种数典忘祖的行为。然而他们却不知道,真正铭记历史的作用在于在历史中学习到教训,不让历史重复。反复地播放战争只会激起仇恨,因此历史教育需要的不是告诉下一代战争的过程和己方的损失,而是为什么会发生这场战争以及战争对所有参与者所带来的危害,让下一代真正不齿战争,爱好和平。
显然,《谁是最可爱的人》作为战争教育课文,也许在战争时代,是有团结奋进的作用,但是在和平年代,在一个反思战争的年代,是不符合历史教育的基本要求的。文中有一句小士兵的话:“离敌人越近,越觉着打得过瘾
,越觉着打得解恨!”在一个和平年代,告诉学生们,打仗杀人是“很过瘾”的事情,这是一种公然的法西斯教育。当然了,我们不能用现在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来要求那个特定时间和场合写下的文章,但是,这样的语句是明显不适合在我们这个时代教授了。所以《谁是最可爱的人》撤出课本,应该是一件非常自然而然的事情。
铭记历史有很多种方法,并不一定需要用极端的史实展示。
② 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
每一个新手父母应该都会为这个问题而苦恼,因为所有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越来越好,越来越优秀,以至于在教育方面就变得更加忐忑,担心自己的错误教育会给孩子带来什么不好的影响,其实孩子需要的教育很简单,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复杂,今天就来简单说说。
所以在孩子的一生中,老师和家长对于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只有符合以上的教育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也是对孩子好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孩子的前期发展,不要忽视他的任何一点心理的小变化。
③ 话题作文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题目:父亲母亲们,改一改你们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吧! 偶尔在博文中看到这样的内容:说孩子因为太调皮,贪玩,总忘写作业或敷衍了事的完成作业,父母很生气就会忍不住打孩子。打过之后,孩子难过,父母更难过。但是孩子就是孩子,总是会犯同样的错误,父母就又生气、又打,如此,恶性循环,教育起不到一点作用,父母累,孩子受罪。诚然,教育是要有奖励、有惩罚,不过打孩子,我却不敢苟同。我觉得只要教育方法得当,孩子不用打,照样能很乖、很懂事,并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我觉得作为父母,“以身作则、以理服人”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可以用温婉的方式向孩子指出错误,俯下身来跟孩子平等对话,像朋友一样。我觉得只要我们诚恳的对待孩子,孩子会感觉很温暖,会不由自主的变“乖”,继而配合家长的教育。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有的聪明但贪玩;有的有些迟钝但勤奋;有的既聪明又勤奋,这样的当然最好;还有的既不聪明又不勤奋,这就需要我们花些工夫了。总之,对不同的孩子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方是上策。“打”,绝对不是好办法,绝对起不到好的作用,只会使孩子逆反心理更强,更跟父母、老师对着干。“骂孩子”更是愚蠢透顶,是最不合格的父母。永远不要对孩子说:“你真笨,你是个笨蛋。”即使他真的很笨也不能这么说。也许有很多人都知道“音乐天才——舟舟”。他不是个正常人,他是个真正的痴呆儿,但他又很幸运,他有一位伟大的父亲。父亲从不把他当傻子看,而是像对正常人一样对他鼓励、表扬,哪怕他只是做对了一点点小小的事情。是父亲发现了他的音乐天赋,并最终把他培养成为一名音乐指挥。舟舟能靠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实现了一个痴呆儿难以实现的人生价值。这个真实的故事对我们大家都有教育意义。能把像野马驹子一样调皮的学生收服,让他走正路,是最厉害的教育能手;能做到让他(她)嘴上服,心里更服,是最上乘的教育。但是要做到这些,就要求我们做家长、做老师的不断提高、完善自己。因为我们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他(她)们的行动,我们是他(她)们的榜样。我们日夜操劳的父亲母亲们,改一改你们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吧!
④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学校、教师
于是,有了我们诸多关于教育常识的系列调查和分析报道,我们试图以关键词为经,以报道为纬,织起“教育”这张网。 实践证明,每一个教育人,都必须回到“教育即人学”的本质上,回到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大背景下,回到基于对生活和生命的尊重上,“从学生出发”,建构起以“新教师、新课堂、新学校、新学生”为框架,以课堂为中心的中国当代“新教育学”。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教育教学的真正变革,才能让教育焕发新生!新的语境下,让我们重新回到原点,解读——教师教师是什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蜡烛?春蚕?还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传道、授业、解惑者”? 不论从哪种角度看,教师这个职业都不普通。 但如此不普通的教师,却面临着形象两极分化的尴尬:一种是把教师看成高高在上的“灵魂塑造者”,把教师看作“蜡烛”和“春蚕”,在这种悲情的意象里,教师被刻画成默默耕耘的牺牲者、不求回报的奉献者,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而另外一种则是对教师的恶意丑化和贬损,似乎教育的一切问题,都出在了教师身上,都该由教师来负责。 更让人忧虑的是,除了存在着外界对教师角色的不解外,教师自身也缺乏对自我职业的认同感。“外人看来,教师有两个假期,其实个中甘苦,只有我们自己知道”;“你实行素质教育少留作业,他们怪你耽误了学生;你补课多留作业,他们说你加重学生负担。老师真难当”;“教学这么多年了,每天忙忙碌碌,辛辛苦苦,都不知忙了些什么”。现在,职业倦怠成为教师群体普遍存在的问题。 当然,我们也不排除有个别教师的确存在着某些师德问题。在有些地区的重点学校,一些教师课上有意不讲,课下相互“串通”起来,把给学生“补课”、“猜题”当成自己捞取外快、发家致富的手段!当下在某些地区,师德问题已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严重制约着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必须警惕“师德滑坡”问题! 有人说“角色即人格”,明确了教师的角色,便能厘清教育教学的诸多“关系”。 在本报的报道《教师:幸福在哪里》中,我们试图给出答案。读《看,老师们的寒假生活》便能体会在今天做教师有多么不容易。 除了工资待遇低、工作负担重,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教师正在功利社会和应试教育的双重夹击下进退两难。 一位老师说,如果我们把教书仅仅当成谋生的职业和手段,把教育的全部价值都维系于学生的“分数”和“升学”,而全然不顾学生心灵的陶冶和生命的成长,那么教师的教育生活就很容易变得单调而毫无生气,就会被琐碎的日复一日的“常规管理”、“知识传授”所桎梏。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就会降低,就会有厌教、弃教的念头。尤其是新课程改革的推行,更让一些教师因穷于“实操”,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对所从事的工作渐渐失去信心和兴趣,从而产生职业倦怠。因此,新课改必须更加注重推广新课堂的“实操经验”,有些教师曾经这样建议,既然杜郎口、昌乐二中等一大批课改学校改得好,又有具体实际的操作经验,为什么不大胆推广?比如,课堂的基本流程需要什么样?或者干脆从基于“学”出发,提供几个“通识”性课堂模式;如何评课,好课有哪些共性,等等。 是到了推进一场彻底变革的时候了! 一方面,要努力促进教师的观念转变,重新界定、认识、塑造教师角色;另一方面,教育主管和科研部门,也应该转变教育培训的观念和方式,给予教师切实可行的“技术”操作方式、方法。再也不能重复“旧教育”的老经验、老套路,因此我们才有了聚焦当代中国“最大”培训的《国培:改变中国教师》。 教育的希望在“新教师”! 时代呼唤“新教师”! 新教师族群的多少,决定着中国教育未来的希望。 照本宣科满堂灌、拖堂抢课抢时间、以分论人……这些都是学生眼中“不受欢迎”的老师。如何才能成为学生欢迎的老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本报发起的调查中,尽管读者发来的答案不尽相同,但有一些是共通的。诸如:有爱心,体贴学生,会倾听学生的心声,会鼓励赞美学生,不拖堂,不布置过多的作业……更重要的是,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相比于一些传统教师,一些“另类”教师反而更容易受到学生的欢迎。 在本报《张卓玉:一场哥白尼式的教育革命是否可能》的访谈里,山西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卓玉认为,现在的教师,要更多地发挥其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合作者的作用。所谓组织者的角色,是强调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所谓引导,旨在强调是引导而非替代,引导学生思考,而非直接告诉结论。看到学生回答错误就叫停、就纠正,是对学生思维的一种扼杀。所谓评价,首先是欣赏,然后是点拨。 时代发展至今,我们需要的是从教育教学中发现快乐、感受幸福的“新教师”,我们需要的是常常被学生感动着,被自己激励着的“新教师”,我们需要的是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也发展自己、成就自己的“新教师”。 正如美国学者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中所说的:“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 与帕尔默观点相似的还有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陈大伟,他提出,成为学生喜欢的教师、家长喜欢的教师、校长喜欢的教师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成为自己喜欢和满意的教师。就此,他给出了3个关键词:“尊重”,“责任”,“爱”。“因为尊重,我们和学生平等;因为尊重,我们接纳学生的处境和选择;因为尊重每一个学生,所以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因为责任,我们自律和敬畏;因为责任,我们担当和承受;因为责任,我们研究和成长……因为爱,我们倾情和呵护;因为爱,我们关心和鼓励;因为爱,我们信任和良善……” 教师是什么?只有真正明白了自己的角色和定位,自己的价值和内涵,才会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着想,才会培养出更多富有活力和创新精神的新人,才能减轻自己和学生的负担,才能建立真正以人为本的新型师生关系,让自己和学生都得到快乐。所以,真正的好教师一定是作为一个发展者而存在的。作为教师,请千万不要忘记这8个字:发展学生、成就自己。 教师的作用体现在哪里?他应该是一个点燃者、学习条件的提供者,或者一言以蔽之,教师就是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兴趣是最好的教育》里,武汉市鲁巷实验小学的“兴趣教育”,可能会为教师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启发。
⑤ 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
当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小孩固执地挑三拣四的时候,我们会说:“现在的孩子太任性了。”当我们看到越来越多孩子的开始近乎疯狂地标榜个性的时候,我们会说:“也许这是一个张扬的年代。”……我们开始默认甚至纵容在不久前被还我们认为是彻底错误的东西,其间有些东西,正在逐渐走向歪曲!不错,是人格(即人的性格、气质、能力和道德的共质)走向了歪曲。正是我们的教育过分强调了智力发展,而忽视道德的培养;而社会过分片面宣扬个性的张扬,导致人的自私散漫;人们对物质的过度追求,自然扭曲了孩子,甚至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震惊整个中国的“马加爵案”,不正是由于人格扭曲而上演的悲剧吗?其实马加爵只是一个生活在丧失心灵关怀的冷漠的社会上被无情遗弃的精神孤儿,他的罪行不单单是他一人的行为结果,也有社会不公的烙印。一个来自贫穷乡村的质朴的孩子,却总是受人们的歧视和取笑,他怎能不对这个社会产生怀疑和反感,怎能不对时常取笑鄙视他的人心怀不满而萌生报复之意呢?可我们的教育落实在那里,就体现在那几个阿拉伯数字上?毫无疑问,马加爵的人格存在障碍,而嘲笑鄙视他的人,人格亦有缺陷。越来越多诸如此类的悲剧令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严酷现实——人格问题正逐渐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健全人格的培养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事了!唯有通过人格的塑造,才能使年轻一代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才能承受起这个竞争社会带来的挫折,不会因为个人荣辱得失而去打击报复他人。其实人格塑造,古已有之。作为启蒙教育的《三字经》中这样叙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就告知人们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够明理知义。儒学大家孔子,一生都在追求人格的修养,他所传授给学生的也正是所谓“克己复人方为理”的道义。而今,我们本着素质教育的理念,更应该把人格塑造放在首位,人性地把学生推向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统一,使其具备正常的人际交往能力,而不单单是对智力的片面追求,成为“高分怪物”。当一个人具有相对完善的人格之后,他才能从容的在这个复杂的社会里处世立身。去面对挫折,接受挑战,享受胜利的喜悦,体验失败的痛苦,进而,人磨砺得成熟,去拥有属于他的成功。当一个社会中的个体都达到比较健全的人格水平之后,这个社会才能充满宽容和爱心,趋于完善,经受得起动荡和磨难,稳步向前发展,达到一个平静祥和的境界。
丰子恺把人格比作一只鼎,而支撑这只鼎的三足就是思想真,品德美,情感善,这三者和谐的统一,就是圆满健全的人格,而对真善美的追求,缺一不可。我们的教育,恰是一个铸鼎人,去发掘每一个学生人格上的闪光点,去鼓励实践者继续实践,去鞭策未实践者紧紧跟上,大力表扬,广为倡导,适当批评,相互激励,才能把这口沉甸甸的鼎铸好。
⑥ 如今我们的孩子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孩子的教育问题一直是现在父母热心的问题,很多父母甚至很焦虑孩子的教育问题。因为现在的环境跟小时候不一样,小时候只要孩子能上学就好了,甚至上到一定的时间就辍学打工去了,早早地就成家了。现在的教育就是要让孩子“全能”,各种兴趣班都上。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适应以后的社会。这就是教育“内卷”的结果。其实孩子需要什么样的教育,需要家长根据自己孩子的情况来。以后的社会发展是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的。
首先,作为家长要足够的了解自己的孩子,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有句话说得好,再好的名校教育都比不上家庭教育,孩子从出生到步入社会,在家里待的时间是最长的。所以一个好的家庭教育相当于一所名校了。很多家长喜欢站在长辈的角度去教育孩子,总是喜欢把自己的认知强加给孩子,总是认为自己的观念才是最好的。根本没有了解孩子需要什么。每天都奔走在各种补习班的路上,结果孩子学习效果还不好。这是家长的错还是孩子的错,其实都没有错。家长和孩子缺乏沟通的结果,家长根本不了解孩子的想法。
教育没有固定的模式,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只要以后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都是好样的。
⑦ 现在教育的话题很多,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
思想认识不足过度依赖家庭教育,只有百分之十五的家庭真正意识到自己要对孩子的教育负责。百分之八十五的家庭认为孩子吃饱穿足就够了,而教育的责任在老师和学校。有的家长和代理监护人甚至说:孩子在学校,家长出钱学校管理,你关心什么?这种教育理念和思想认识大大增加了,这部分学生的教育管理难度。有的家长或代理监护人教育观念差,认为吃得好喝得好就可以了,儿孙自有儿孙福,
导致这些学生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厌学逃课玩电玩上网,有的甚至与社会上的“混混”聚在一起,逐渐染上赌博、看色情视频、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等社会陋习。很多家庭有迷信、打牌、喝酒等行为,对孩子有很多不良影响。如果只有一个家长在家,他就要承担所有的家务和田间劳动,不能照顾孩子的健康成长。一些家长外出打工,从事非法活动,影响了孩子的健康发展。
⑧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适合中国学生个人发展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要注重实际,
现如今中国的教育说是素质教育,事实上还是一个样,还是十分老土的板式教育,还是半封建式的“先生制”,没有多少活气,这样的教育是不会出好结果的。其实应该看一看美国的教育,虽然是资本主义国家,然而教育体制是十分开放的,由其注重学生的能力教育,适合学生的思想。
然而中国的教育什么时候能变化,未来的教育是什么样的?我想可能还会过一段时间......
中国现行的教育体制架构是官僚化的,连学生学的东西都是官僚化的——学生学的东西都是上面官府教育部门少数的一些官员在决定。作为这个体制架构最底层的学生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和自由。
说句不好听的,现行教育体制背后的实质是,体制中各个阶层都只顾自己的利益,官员有官员的政绩利益,老师有老师的奖金利益,家长有家长面子和攀比的利益,在这些利益实现的过程中孩子只不过是工具和载体。当然唯独处于体制底层的学生没有自己的利益——学习选择的余地和自由!是彻头彻尾的利益被剥削者。
一句话中国的现行教育根本性忽视学生的“个性”培养和发展。中国教育不应总是把重心放在学习已有的旧知识上,应培养学生开创新知识的意识。
⑨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终身教育
我们整个社会,对于老年人的态度,都非常消极和落伍。提到上年纪的中老年人,特别是“中国大妈”,常常语含讥诮,其荧屏影视形象经常是“恶婆婆”的刻板类型。很多常见言论似乎默默将这些老年人看成是社会的负担,需要年轻人纳税养活;需要靠广场舞和业余才艺学习来让自己保持健康、跟上时代;谈到老年人为什么乐此不疲地学这学那,最后的结语常常落在,他们一定非常孤独,需要子女多多“回家看看”,好像谈论的对象已经不能生活自理、行将就木,哪怕人家朋友圈一口气晒了二十张聚会照片,微信运动排行榜比瘫在办公椅上吃外卖的自己高出一大截。
与老年人受教育相比,中年人、特别是70、80后接受再教育的需求更为强烈。可惜的是,我们的社会提供的要么是大把可疑的英语培训机构,要么是各种以“干货”自居的捞金微信号。更高级一点的,是用各种心灵鸡汤和似是而非的案例研究搭建的模仿MBA类设计的培训课程。而真正提供系统性知识学习的教育机会,则被应试教育拦在了大部分中年人可以触及的范围之外。随之而来的,是一个30至50岁之间,有一定专业素养的技术人才,如果需要系统性进修,要么苦练外语出国留学,要么重新捡回旧课本复习公共课考研。两者的后果都是不得不中断工作,这对于正当养家糊口年龄、一般的中年白领男女来说,有点承受不起。从这个角度来说,等着70、80后的,也就是养花种草的老年生涯。
很显然,虽然我们的“终身教育”喊了很多年,但大部分学校和学生,并没有把“终身学习”的观念真正付诸实践。我和另外一位工作很久后想业余学习的朋友遇到过差不多的窘境,我们搜索遍了周边附近的学校,想要找一个踏踏实实、系统教学的地方重新学习一些可能对工作有用的技能,结果除了老年大学和高考应试培训班,能找到的几乎都是学费高昂、华而不实、娱乐性质的白领班——很多是社交性质的。成年人在工作之余想要重新学习和技能培训的市场,几乎被这类鱼龙混杂的私人机构给占领了,也难怪罗辑思维这一类碎片化的知识付费产品能如此受欢迎。我还知道很多人,工作多年后很认真地想要捡回生疏已久的英语,结果却发现,自己最后只能在私人机构付出一年好几万的学习费用,这远远比一个读英语专业的学生四年的学费加起来还多。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需要的终身教育,首先就是一个更加开放的高等教育体系。事实上,只有正规的高等教育体系,才有能力提供系统性的专业知识学习。在这一点上,不少国家都做得很好。举例说,在美国1000多所高校里就有700多所招收65岁以上的老年人入学;在英国则有针对18岁以上的所有成年人开放的所谓“开放大学”,几乎对老年人开放一切课程,每5个学生就有1个年龄在50岁以上的。也有专门为60岁以上人群设置的第三年龄大学(University of 3rd Age),没有入学资格要求,是一种自助自治的教育方式。老年学员在大多数地方教育局,是允许减退学费、甚至全免学费的。但是在中国大陆,并没有高校向老年人开放,设置老年课程的也只有极少数大城市高校。
⑩ 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 议论文800字o
这个命题太广义了
当今社会越来越重视教育,其原因就是时代越来越先进。因此我们必须紧跟时代的脚步,不能落后。详细论述
关于教育——我们国家已经尽了最大责任去落实,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受教育程度都已有了明显的提高。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决定了他的修养风度,一个家庭的受教育程度决定了上一辈对下一辈的教导,一个民族的受教育程度决定了一个国家是否繁荣昌盛。
不错,关注,重视教育是我们国家的主要政策之一。我们不断向往高水平教育,不断提高教育水平,现在,我们不单追求教育达标,更是追求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从古至今,我们都在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佳话,而达到这点的前提是,每个学者都能接受到高水平的教育。有了好的教育,才能提高教育程度,才能使中国人一代比一代强。由此可见,教育水平的提高,直接关系到每个中国人对家庭,对社会,甚至于对国家的影响,只有将中国人的整体受教育水平提高上去,才能把中国在世界的地位提高上去,作为一个中国人,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告诉我们,中国人自强自立的前提条件,是必须有高水平的教育,这样才能创造中国领先世界的神话!
如今,教育已不单单指在学校受到的教育,更广泛指来自家庭的教育。正值花样年华的我们,往往有逆反心理,所以常常因此而忽略甚至不理解家长对我们的关心和教育,其实家长对我们的教育有着一定的影响,他们对孩子的教育,决定了国家的未来,也就是我们这些新人,是否能为祖国创造一个美好明天。
教育不光是书面,更需要灵活,需要联系实际,因为我们所重视的教育,终要落实到实际生活中去的,而作为祖国的新一代,我们接受教育也是为了能给祖国创造辉煌。太多人的眼光过于局面性,应该把“教育”二字,拓展开来看,这样我们会发现很多,它包含很多东西,而且更多的是我们从生活中,从尝试中所得到的宝贵的经验。
在很久以前中国就已是一个文明古国了,我们在文明,教育方面始终领先世界,然而不少国家从中国引进了我们的文明和文化,比如:日本。且先不说大的方面,就日本人的传统服装和服来说,就是中国唐代的着装,他们在既我国几千年以后才这样穿衣。就日本来说,其实还有很多的中国文化,比如:建筑风格,日本建筑物多采用中国唐朝的建筑风格,由此可见中国对世界各国的影响。而如今的中国,往往是把自国的传统风格换成了西方文化,我们的国家的确越来越发达了,但我更相信,没有人愿意看到中国丢掉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去模仿,过分汲取的西方文化。现在,我们所受的教育确实很先进,但是又有多少是我们中国自己的东西呢?我不是说追求他国的文化是一种错,而是强调我们国家不应该丢失自己的风格。祝福点题
但愿美好的祖国越来越繁荣,昌盛。但愿我国的文化越来越领先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