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教师的教学行为包括什么
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2、 从事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3、 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
4、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5、 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6、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7、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1)什么是教育行为扩展阅读:
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关系,是孰为主体孰为客体的关系。
对此,大致有三种观点。
第一,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这种观点是说,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处在绝对的支配地位,学生处在绝对的受支配地位。这种观点是“教师中心论”。
第二,学生为主体,教师完全受制于学生的要求。这种观点是说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处在绝对的被支配的位置。这种观点是“学生中心论”。
第三,教师与学生互为主客体。
教育活动中,教师作为一定社会的教育目的,承担起了一定的教育任务,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教育资源,对学生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教师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是毋庸置疑的。
在教育活动中,学生虽然是教育活动的对象——客体,但是学生作为有一定认知与实践能力的人,也是作为主体在活动着。针对教师作为主体所开展的教育活动,学生也在这种活动中主动地认识着、实践着。学生也把教师及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所运用的一切教育资源作为认识与实践的对象。
鉴于教师与学生互为主客体的关系,在现代教育思想中,人们一般认为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发挥着主导的作用,而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发挥着主体的作用。
⑵ 教师教学行为是什么
1.那些直接显示结果的行为,如教学语言,教学组织,板演,示范操作,表情姿势等.这种具有较强的可感性,很直观的显性行为,既有习惯因素,也有教学机智在行为上的体现.这种行为有很大的无意性和不由自主性.不管是知识传授还是技能训练都不可条块分割的逐个进行,他们交替互动的统一于教学目的上来 整体推进.通过这种显性行为传达知识,信息,实现以掌握教学内容为主体的认知活动,是纯粹的教书活动,为的是使学生能积极愉快的接受对其身心发展以及社会发展有利的一切知识.
2.是情感,意志,道德,价值观,潜在能力和个性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态势,在行为上表现出较强的意识性,稳定性和自主性.这种教学内在行为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显得扎实而专一.对教学行为的深刻性,持久性起制约的作用.教师通过这些深层次的行为来影响学生,反复感染学生,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从而内化在自己身上,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和情操,是他们成为具有内涵的,具有修养的社会所需人才.
⑶ 什么是教育现象教育现象有哪些
教育现象是以培养人为主体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
教育现象有三个内涵:
1. 教育现象是一种客观存在,它是古今中外已经存在或正存在于现实中的存在物,它是可感知到的、可认识的。
2. 教育现象是教育实践的表现物,或正从事着的教育实践。它包括各种形式、各种类型、各种模式的教育事实。
3. 构成教育现象的一个重要规定性是:以教与学为主体形式的客观存在。社会中的观察、模仿等学习形式,虽可获得零星的知识技能,但亦不属于教育现象的范畴。
⑷ 教育部禁止中小学教师7类不当教育行为,分别是什么
大部分都是保护学生的权益。近些年来,学生们的教育受到社会上很多人们的注意,为了保护学生们的权益,也为了规范老师们的教育行为,教育部发布了禁止中小学生的教师七个不好的教育行为,这真是是让很多的人们感觉非常的好,近些年来,老师们错误的教育方式让很多的人们家长们感觉非常的生气,那么小编就给大家说一说这些教育行为都包括那一些。
这样来看这些的新规,还是非常的清楚的,对于不同程度的错误,教育部都明确的规定了处罚的方法是什么,还是有助于学校老师的教育。小编认为这些新规的出台是一个良好教育的开端,也希望学生们能更好的遵守学校的规定,认真的去学习,被自己满意的学校录取,当然老师们也能很好的去教育学生,采取正确的教育办法。
⑸ 什么是教师教育行为
教师的行为问题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其教育对象所发生的各种有违教育要求和教育规律,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甚至对其造成严重伤害、损失的那些不适当的或过激的教育行为。
教师的行为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其实,教师的一些错误行为并不是常见的,只是偶尔的表现出来,一些轻微的,学生的影响也不是很大,这样的错误行为就不属于行为问题。教师的行为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首先,教师的行为与教师的职业角色是不是相违背,我国古代对教师要求是“传道、授业、解惑”,现在对教师的职业要求就是教书育人。“敬业爱生、为人师表”是全社会对广大教师的殷切希望,也是做教师最基本的准则。如果教师对于这个大方向都保证不了,对自己的事业都不热爱,对可爱的学生都不喜爱的话,那么教师也就不会称之为“教师”了。
其次,教师的行为与教师的社会责任是不是相违背。教师在社会系统扮演多个角色,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教学生如何学会做人,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教师既是专业的教育者,更是“交往引导者”、“心理保健者”、“青少年的知己朋友”等,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与上面的要求相违背,教师的行为将不会对学生起到正面的引导作用。
第三,教师的行为与教育、教学规律是不是相违背。教育教学活动是学校的重要活动形式,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表现为体罚、侮辱学生、偏爱学生、压制学生等,会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学生的心理发展受阻,与教育教学的根本相违背。
第四,教师的行为是不是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教师正确的行为能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而教师的问题行为不仅有损于教师自身的形象,影响自己的威信,而且对学生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此外,在面对教师的行为是否真正属于“行为问题”时,还要考虑所发生的行为是不是属于经常性的发生,在行为发生的状态是不是相同的,只有那些在教师行为中经常出现,比较稳定且扰乱性较大,对教育教学影响较严重,对学生身心发展不利影响,需要做一定努力改正的行为,才属于行为问题。
⑹ 综合素质材料分析中教育行为是什么意思
是指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教师和学生所采取的行为。不仅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还包括教师、学生与整个教学环境的相互作用。
⑺ 什么是家长的教育行为
一、树立为国教子思想,自觉履行教育子女的职责。 二、重在教子做人,提高子女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子女遵守社会公德习惯、增强子女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关心子女的智力开发和科学文化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求要适当,方法要正确。 四、培养和训练子女良好生活习惯,鼓励子女参加文娱体育和社会交往活动,促进子妇女身心的健康发展。 五、引导子女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支持子女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培养子女的自理能力及劳动习惯。 六、爱护、关心、严格要求子女。不溺爱、不打骂、不歧视,保障子女的合法权益。 七、要举止文明,情趣健康、言行一致、敬业进取,各方面为子女做榜样。 八、保持家庭和睦,创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九、学习和掌握教育子女的科学知识及方法,针对子女的年龄特征、个性特点实施教育。 十、要和学校、社会密切联系,互相配合,保持教育的一致性。
⑻ 教育行为是什么
教育行为就是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所表现的方式等
⑼ 国家有关教育法律法规所规范的教师教育行为是什么
一、要自觉践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增强依法治教意识,切实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认真履行教书与育人的双重职责。坚持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质量观。教师不得进行有违职业道德的教学活动,不得以任何借口、任何方式惩罚学生,不得从事有偿补习活动,不得擅自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和按考试成绩给学生排队。
二、要依据国家课程方案、学科课程标准以及我省关于教育教学的政策规定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各学科教师不得随意调整课程和课时,不得以任何名义挤占其他学科的课时和学生的自习时间。
三、要精心制定学期(学段)教育教学计划。教育教学计划包括课堂教学计划和课外实践活动教学计划,内容包括教育教学目标和实施方案。教育教学计划的制定要符合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要求,符合校情、学情,具体可行,不得盲目追求教学进度。要对教育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阶段性检查和总结,及时反馈信息,不断调整和完善教育教学实施方案。
四、要精心开发课程资源。认真研究国家课程要求,熟悉国家课程方案,熟悉本学科和相关学科课程标准。具有并不断提高课程开发和课程资源整合的能力,在开好学科课程的同时,能够开设一定数量的校本课程;在教育教学中能够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认真研究教材,熟悉本学科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特点,熟悉学段或各年级之间教材的衔接,熟悉相关学科之间教材的联系与整合要求,熟悉整册或整个模块教材的完整结构。在实施课程教学时,能准确把握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和教学条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全面落实课程目标。
五、要精心备课。备课内容主要包括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分析学生课堂学习的认知前提和情感前提,合理确定教学目标,准确把握教学重点难点,预测学生的认知障碍,科学设计课堂作业,备好所需教具学具,选择教学手段、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等。提高备课效率和质量,采取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资源,开展网上研究与备课。教学目标的设置要做到明确具体、可操作、可测评、可达成。重视引发学生认知和思维障碍的教学环节和“引桥性”课程学习资源的设计。课堂练习的设计要有针对性、层次性。认真撰写教案,教案要因课程、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的不同而异,突出个性化教案的设计。
六、要精心上课。善于根据教学内容、课型、学情的不同,运用适宜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课堂教学的导入简洁、高效,能引导学生尽快进入学习情境。着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度,不得“满堂灌”。面向全体学生,不得只关注部分优秀学生,借助“小先生制”和教师个别指导加强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加强思维过程与方法的教学,努力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加强反馈矫正教学环节,“双基”教学力争让学生做到“堂堂清”、“节节清”、“单元清”。加强学生能力培养,重视整合建模教学。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的运用合理有效,不搞形式主义。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及时把握和运用生成性课程资源,防止机械照搬教案。既重视课程资源的整合与教学内容的拓展,又重视学生对课本内容和练习的学习。重视课内书本学习与课外实践学习的衔接。
七、要精心进行作业教学。作业教学包括教师设计作业、学生做作业、教师评改作业、实施矫正教学等环节。加强对学生作业设计的研究,增强作业的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增强作业的层次性、适应性和可选择性,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引导学生认真完成教材和国家提供的练习册上的作业。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提供学生可选择的补充性作业。不得利用教辅资料布置作业。认真检查和评改学生的书面作业,做到书面作业全批全改。全面了解每一位学生的作业情况,根据对反馈信息的科学分析,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加强矫正性教学。不得让学生家长代为评改作业。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按照有关规定严格控制作业量。
八、要精心组织考试与评价。教师应具备科学命题能力。各类考试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实验操作等方面能力的考查。每次考试结束后,在全面分析学生试卷的基础上,认真实施矫正教学,教会学生举一反三,巩固学习成果,提高学习能力。严格执行考试规定,不得违规组织任何考试,不得按考试成绩给学生排队或公布名次。班主任负责学生成长记录档案的建立,学科教师协助班主任做好相关工作。
九、要精心指导学生课外学习与生活。把指导学生的课外学习和实践活动作为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教学工作计划。每学期组织学生开展一定数量的学科实践性教育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制定节假日、双休日学习与生活计划,指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开展基于兴趣与爱好的读书、学科拓展和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增强学习信心。对学生课前预习的指导要注意层次性和针对性,不得提出划一要求,或提供以试题为主要内容的“导学案”。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成长、自然观察、社会考查、科学探究、参观游学等课外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开展艺术、体育、科技等兴趣小组和专业社团的活动。科学协调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安排,防止加重学生的负担。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不断提高对学生学习与生活指导的实效性。
十、要精心进行教育教学反思。定期对课程资源开发、教案设计、上课、作业教学、考试、学生学习与生活指导等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找出问题,明确方向,在不断实践与反思中,明确和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特色。坚持写教育教学日志。
⑽ 老师和学生探讨人生,属于什么教育行为
这个应该属于德育教育行为吧,印度有句格言: 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老师通过和学生探讨人生,可以为学生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可能会遇到的或者是现在社会上有些现象和风气对学生以后人生会产生影响的,通过探讨,明确什么是对你以后的人生有帮助的,什么是有害的,让学生树立自己正确的人生观,这是非常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