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教育信息化特征有哪些
扩展阅读
雨天有哪些歌词 2024-11-18 22:02:19
全国第三卷数学知识点 2024-11-18 21:36:18

教育信息化特征有哪些

发布时间: 2022-04-18 03:10:45

① 教育信息化的简介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教育管理、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其技术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基本特征是开放、共享、交互、协作。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模式。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带来了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促进教育改革。对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了巨大冲击。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培养创新人才具有深远意义,是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教育信息化在未来将在教育云平台上进行展现,随着教育信息化平台的发展应用,根据教育部的十二五规划,教育信息化将为现有的教育网、校园网进行教育信息化升级,新一代教育网必然成为未来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未来的教育云平台,将实现互联网、电信网、广电网等跨平台使用并且支持移动应用。

② 教育现代化和教育信息化,二者之间的关系有什么

引言:我国非常重视实现教育现代化,如近年来提出的素质教育、继续教育、发展创造性思维教育等,并正在采取具体措施,如上海市于2004年7月提出在2010年首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在实现教育现代化方面,现代化教育技术可以以其特有的观念、思维、手段和方法发挥独特的技术保障作用。

教育现代化是终身教育

终身学习是指社会各成员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人发展,贯穿人一生的持续学习过程。它包括终身教育思想的确定和终身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现代化是信息化、多媒体化、多元化教育在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通信技术将越来越广泛地应用,自动化水平将会提高。

③ 信息化教学设计具有哪些特点和基本原则

特点: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强调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教学内容具有更强的时代性和丰富性;教学更适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和特点。信息化教学是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对教学媒体和手段的改变,也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整体的教学体系的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

基本原则:以学为中心,注重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是作为学习的促进者,引导、监控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进程;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学习和研究活动的主线,在相关的有具体意义的情境中确定和教授学习策略与技能;

强调“协作学习”。这种协作学习不仅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协作,也包括教师之间的协作,如实施跨年级和跨学科的基于资源的学习等;强调针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评价。

(3)教育信息化特征有哪些扩展阅读

应用信息技术构建信息化环境,获取、利用信息资源,支持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优化教学效果。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具体成果形式不仅仅是一篇传统意义上的教案,而是包括多项内容的教学设计单元包,

主要由教学情景问题定义、教学活动设计规划、教学课件以及可以链接与嵌入的多媒体网络资源组成。教学设计内容:教学设计方案;多媒体教学课件;学生作品规范/范例;学习参考资源;活动过程模板(如实验报告模板、信息调查模板);活动过程评价量表。

④ 教育信息化有啥优点

在网络找到的。
从技术属性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化。[1] 数字化使得教育信息技术系统的设备简单、性能可靠和标准统一,网络化使得信息资源可共享、活动时空少限制、人际合作易实现,智能化使得系统能够做到教学行为人性化、人机通讯自然化、繁杂任务代理化,多媒化使得信媒设备一体化、信息表征多元化、复杂现象虚拟化。
从教育属性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与协作性。开放性打破了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使得教育社会化、终生化、自主化;共享性是信息化的本质特征,它使得大量丰富的教育资源能为全体学习者共享,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交互性能实现人--机之间的双向沟通和人--人之间的远距离交互学习,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其他人之间的多向交流;协作性为教育者提供了更多的人--人、人--机协作完成任务的机会。教学信息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它至少有四大特征:
信息传递优势。现代经济学认为,获取信息是克服人类“无知”的唯一途径。信息搜寻要花费代价(即交易费用),其中,信息传递成本占据了相当的份额。传统教学采用“师傅带徒弟”式的完全面接方法,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也是一种社会资源浪费。网络教学高速度的信息传递功能,无疑地大大节约了全社会的信息传导成本。
信息质量优势。随着“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学生可以共享优秀教育资源和高质量的教学信息。不可否认的是,作为知识传导者的教师,水平也参差不齐,接受者获得的信息质量也就大有差异。远程教学由最优秀的教师制作课件,可以有效保证所传输的信息质量。

⑤ 信息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

第一,信息化;

第二,智能化;

第三,国际化;

第四,未来化。

美国社会预测学家约翰·奈斯比特认为信息社会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信息是经济社会的驱动;

第二,信息和知识在经济增长因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三,人们的时间和生活观念总是倾向未来;

第四,人与人相互交往的增多,使竞争和对抗成为人们相互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等等。

其中,“智力工业”、“知识工业”是信息社会的核心工业,这是信息社会的最重要的特点。

从内容上看,信息化可分为信息的生产、应用和保障三大方面。信息生产,即信息产业化,要求发展一系列信息技术及产业,涉及信息和数据的采集、处理、存储技术,包括通信设备、计算机、软件和消费类电子产品制造等领域。

广义的社会教育和我们所说的广义的教育在涵义上几乎无异。事实上,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职能就是通过社会教育来实现的。在原始社会,家庭尚未形成之前,年轻一代的教育是在全氏族成员的共同劳动中。

在日常社会生活中,由氏族公社的成员通过互相的言传身教,或由有经验的年长者向年轻一代传授一些简单的生产和生活的经验的方式进行的。以后随着家庭及家庭教育的出现,直至学校教育的产生,广义的社会教育开始逐步地分化为三种独立的教育形态,即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狭义的社会教育。


(5)教育信息化特征有哪些扩展阅读:

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中,物质和能源是主要资源,所从事的是大规模的物质生产。而在信息社会中,信息成为比物质和能源更为重要的资源,以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为目的信息经济活动迅速扩大,逐渐取代工业生产活动而成为国民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

信息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并构成社会信息化的物质基础。以计算机、微电子和通信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革命是社会信息化的动力源泉。

由于信息技术在资料生产、科研教育、医疗保健、企业和政府管理以及家庭中的广泛应用,从而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

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所推动的信息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进入21世纪,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愈加深刻。世界经济发展进程加快,信息化、全球化、多极化发展的大趋势十分明显。

信息化被称为推动现代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和现代社会发展的均衡器。信息化与经济全球化,推动着全球产业分工深化和经济结构调整,改变着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竞争格局。

社会教育是一种活的教育,它的深刻性、丰富性、独立性、形象性远非学校教育可比。协调社会教育力量可培养学生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的能力,能将分散的、自发的社会影响纳入正轨。社会教育的好坏依赖于国家法律法规的建设程度和整个社会教育大气候的形成,这需要全社会较长时间的努力。

现代的社会教育具有其他教育形态不可比拟的特殊作用,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下述各个方面:

第一,社会教育直接面向全社会,又以社会政治经济为背景,它比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具有更广阔的活动余地,影响面更为广泛,更能有效地对整个社会发生积极作用

第二,社会教育不仅面对学校,面对青少年,更面对社会的成人劳动者。这不仅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满足成年人继续学习的要求,有效促进经济发展,还可以通过政治、道德教育,促进社会安定与进步。

第三,社会教育形式灵活多样,没有制度化教育的严格约束性。它很少受阶级、地位、年龄资历限制,能很好体现教育的民主性。

第四,现代人的成长已不完全局限于学校,必须同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社会教育更有利于人的社会化。

综上所述,社会教育在现代社会里其意义愈加重要,是现代社会教育体系中不可忽略的部分。

⑥ 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表现在哪些方面

1、教师的信息意识。

在差不多过去二十年,我讲得最多的几句话,恐怕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谷歌之”。毕竟,以搜索引擎使用为核心的信息检索,实际上就是教师信息素养的基础。因为,在今天这样一个开放的教育世界,我们根本就不缺少资源。在信息时代,我们缺少的是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一线教师。

2、教师的信息能力。

教师的信息素养的第二层,是教师的信息能力,也就是教师借助各种信息技术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或者说是和信息打交道的能力。比如,信息检索、信息获取、信息加工、信息评价、信息分享、信息表征等具体的处理信息和加工分享信息的能力。

3、教师的信息伦理与文化。

教师的信息素养的第三层,是教师的信息伦理与文化,也就是教师和信息打交道的伦理和信息文化。

在过去这些年,有关信息伦理和信息文化方面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于是,各种肖像侵权、在网络上出现的知识产权纠纷、网络谣言的传播、创用共享版权的应用、个人隐私的保护等等。


教师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必要性:

全球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蓬勃发展,开放课程和在线课程的风起云涌,为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每一个人,包括我们的教师,都提供了一个借助网络,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的管道和机会。

在过去的差不多十年间,大规模开放在线教育课程,为每一个能够接入互联网的人,提供了学习的契机。今天,我们每一个可以接入互联网的人,都拥有了面向全球,向其他任何人学习自己想要学习的几乎任何东西的机会。其中,就包括信息能力、信息伦理和信息文化相关知识与技能的机会。

其实,教师的学习,除了向同行学习、在实践中学习之外,一个越发重要的途径边是在实践社群中的学习。透过网络,在实践社群中,我们可以向全世界的同行学习,学习他们的学科知识、学习他们的教育教学法的知识、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提升我们的信息素养。

⑦ 信息化教学资源具有哪些特征

信息化教育硬件环境是指由信息化教育空间中的各种物理设备等信息基础设施组成的环境,
这些基础设施主要由设备和教室、机房等组成,设备如计算机、网络设备、卫星地面接收设备、有线电视、dvd播放机等。
与传统的教育硬件环境
相比,信息化教育硬件环境具有电子化、网络化、
智能化、集成化等诸多特征,对整个信息化教育环境起着基础性支持作用。
电子化:电子化是各种信息化教育硬件设备的基本特点,电子化的硬件有的采用模拟技术,有的采用数字技术。由于数字技术的优势如容易处理、保存、传输等特色,越来越多的信息化硬件设施向数字方向发展,如传统的电视闭路系统与数字化网络系统融合到一起,形成多网合一的环境。
网络化:多种硬件设施通过通讯技术连成网络,使得教育信息流通在教育的各个环节,如校园网就是典型的网络化环境。
智能化:越来越多的硬件系统通过应用嵌入式智能技术,给用户在使用操作和维护管理方面带来很大方便,如许多新型dvd播放机具有自动纠错、格式转换、书签检索等智能特征。
集成化:很多硬件设施集成了多种基础设备,具有丰富
的教育功能。如多媒体网络教室集成了多种网络和计算机硬件,具备多种信息化教育支持功能。

⑧ 教育信息化的特点是什么()A.教育资源数字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以知识和信息的产生、传播及应用为基础的知识经济将占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知识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技进步和知识创新,教育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将呈现出越来越突出的作用。然而21世纪教育面临一系列的挑战,这些挑战主要来自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因人口增长而引起的教育要求、国际竞争和各种社会问题等方面。传统的教育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发展,教育的根本出路就在改革,而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教育信息化。

一、信息化与教育信息化

1.教育信息化的六要素
什么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就是能够扩展人的信息器官功能的一类技术,或信息技术是指能够完成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再生和施用等功能的一类技术。
什么是信息化?首先信息化应是针对某个行业、某个领域、某个事物或某个过程(或统称为一个系统)中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再生和施用而言的,其次,信息化应是一个社会过程。简而言之,信息化就是人们追求或推动一个系统中信息资源利用和信息技术应用的过程。因此,信息化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含义:第一,对信息重要性的认识,将信息作为一种基本的构成要素,即信息资源应是信息化的核心;第二,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即信息资源的利用与信息技术的应用是信息化的目的;第三,信息网络是大范围有效传递信息的基础,也是现代信息技术最具代表性的特征之一,因此它是信息化的基础;第四,信息化作为一个社会过程,受到人们在观念、理想、意志、技能以及团体的利益、社会组织结构等多方面因素的作用和制约,因此,信息化应有与之对应的保障机制。
综上所述,某个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应有与之对应的基础、核心、目的和保障方面等的若干要素。
事实上,原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提出了我国信息化的发展思路,这个发展思路也与上述相似的观点。她包括国家信息化定义、国家信息化体系六个要素、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方针和原则、奋斗目标、主要任务等内容。其中关于国家信息化的定义就是:在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实现国家现代化的进程。这个定义包含四层含义:一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离不开信息化,信息化要服务于四个现代化;二是国家要统一规划、统一组织信息化建设;三是各个领域要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四是信息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国家信息化体系的六个要素为: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和产业,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六个要素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符合中国国情的、完整的信息化体系。而对于一个行业的信息化建设,信息网络是基础,信息资源是核心,信息资源的利用与信息技术的应用是目的,而信息化人才、信息技术产业和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是其保障。教育信息化作为一个行业的信息化也不例外.

2.教育信息化是一个社会过程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其结果必然是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

教育信息化的特征是什么?我们可以分别从技术层面和教育层面加以考察。从技术上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从教育上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与协作性。

我们把教育信息化看作是一个追求信息化教育的过程。信息化教育具有教材多媒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等显着特点。

信息化教育为我们展示了未来教育的美好前景,但是,教育信息化是一个适应性社会过程,它意味着存在一种与传统的教育环境发生作用的活跃倾向,它的性质决定它是否能很好地适应环境,及如何适应环境。因此,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会自然而然地创造教育奇迹,它可能促进教育革新,也可能强化传统教育,因为任何技术的社会作用都取决于它的使用者。如果说信息技术是威力巨大的魔杖,那么教师就是操纵这个魔杖的魔术师。

教育设施和教学手段改变了,则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也必将要革新,而教育模式的改变首先取决于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改变。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知识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的。而新的教学观念是: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和帮助者,知识是由学生根据自己头脑里的认知结构而自主建构的,这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正好适合于指导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与学。因此,教育信息化除了带来教育思想、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的革新外,更主要的是带来教育教学模式的改变,而且必将是一种革命性的改变。

但要注意的是,任何模式的改变都是要有成本的,是要付出代价的。所以,教育信息化建设不会一蹴而就,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过程中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目前的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还未必能减轻教师的负担等。我们不能因为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就否定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是适应时代的要求,而不是为了任何单位和个人的个别要求,因此,我们要认清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并正确面对教育信息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二、国际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简况
现代信息技术在九十年代的加速发展,促进了当今世界各国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教育信息化作为跨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指标,纷纷被纳入当今世界各国新一轮的教改方案。尽管各国所面临的教改任务有层次上的不同,有内涵与外延的差异,但从教改所处的同一全球信息化时代下的宏观大背景、教育所面临的21世纪人类社会的挑战等宏观方面来看,又呈现出某些共性,这些共性集中体现在当今世界各国的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进程所呈现的教改特点和举措上。如日本的第五代、第六代计算机进入教育网计划、欧盟?quot;尤里卡计划"、美国ISW向教育进军、韩国的"虚拟大学"、新加坡的"智慧岛"方案等。这些带有浓厚信息化时代色彩的世界教改走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21世纪信息社会世界教改与发展的教育信息化共性的新特点,世界各国呈现出各有国别特色的新举措,教育信息化一时间成为当代教改的时髦词汇,极大地促进了各国教改的信息化进程。

1.国际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1、从立法和信息政策的角度看,出现在教改方案中把信息技术教育列入正式课程、增加投资和开课年级超前发展的特点。

英国1998年以立法形式规定,在全体中小学中将原来的选修课全部改为必修课,并拟定中学信息技术课评价的九项标准。在国拨教育经费中,法定的6%必须作为学校专款专用的微机购置费,以保证英国20%中小学校上INTERNET网,其中中学占85%,小学占5%。

美国总统克林顿1996年在国情咨文中指出,2000年美国必须实施100%的学校与国际互联网连通,并建议国会通过立法执行使美国从小学到大学都实行"人一机一路一网"成片的唯一国家,克林顿的这一举动旨在为美国教育界抢占国际教育化新的制高点做准备。

法国教育部长阿莱格尔1998年初宣布,法国制定三年教育信息化发展方案,重点放在教育信息化大发展对相应信息教育师资的培训上,重点倾向于应用多媒体教学和微机操作水平的提高,旨在发挥现有信息设备的使甩效率,使法国由当时的初中学生32人二台微机、高中12人一台微机的水平,提高到初中学生16人一台微机、高中6人一台微机的标准,这一标准2000年要在全法国实现。

1998年7月29日,日本教育课程审议会发表了题为"关于教育课程基本走向"咨询报告书,进一步明确了信息教育课程的运作细则。首先在小学、初中;高中各个阶段的所有学科都要使用微机进行教学。小学?quot;综合学习时间"课上要适当地运用计算机等信息手段,初中要把现行的"信息基础"选修课改为必修课。此外,文部省提出1994年间小学、初中和高中各校计算机拥有率分别要达到22台、42台、42台。

芬兰政府1995年拟定信息社会发展战略、把"全体公民掌握和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列为五大方针之一、旨在"使每一芬兰国民掌握信息社会的基本技能"。教育当局规定,从95年开始,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必须达到使用计算机和上网的技能标准。

1995年5月31日,韩国教改委员会制定了《建立主导世界化、信息化时代新教育体制的教育改革》方案,韩国这一方案旨在强调只有把现代高新技术引进教育,才能使韩国进入未来信息化社会的先进国家行列,而这一切取决于加大国家教育信息化的决策力度。

⑨ 教育信息化的特征有哪些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以知识和信息的产生、传播及应用为基础的知识经济将占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知识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技进步和知识创新,教育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将呈现出越来越突出的作用。然而21世纪教育面临一系列的挑战,这些挑战主要来自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因人口增长而引起的教育要求、国际竞争和各种社会问题等方面。传统的教育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发展,教育的根本出路就在改革,而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教育信息化。

一、信息化与教育信息化

1.教育信息化的六要素
什么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就是能够扩展人的信息器官功能的一类技术,或信息技术是指能够完成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再生和施用等功能的一类技术。
什么是信息化?首先信息化应是针对某个行业、某个领域、某个事物或某个过程(或统称为一个系统)中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再生和施用而言的,其次,信息化应是一个社会过程。简而言之,信息化就是人们追求或推动一个系统中信息资源利用和信息技术应用的过程。因此,信息化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含义:第一,对信息重要性的认识,将信息作为一种基本的构成要素,即信息资源应是信息化的核心;第二,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即信息资源的利用与信息技术的应用是信息化的目的;第三,信息网络是大范围有效传递信息的基础,也是现代信息技术最具代表性的特征之一,因此它是信息化的基础;第四,信息化作为一个社会过程,受到人们在观念、理想、意志、技能以及团体的利益、社会组织结构等多方面因素的作用和制约,因此,信息化应有与之对应的保障机制。
综上所述,某个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应有与之对应的基础、核心、目的和保障方面等的若干要素。
事实上,原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提出了我国信息化的发展思路,这个发展思路也与上述相似的观点。她包括国家信息化定义、国家信息化体系六个要素、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方针和原则、奋斗目标、主要任务等内容。其中关于国家信息化的定义就是:在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实现国家现代化的进程。这个定义包含四层含义:一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离不开信息化,信息化要服务于四个现代化;二是国家要统一规划、统一组织信息化建设;三是各个领域要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四是信息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国家信息化体系的六个要素为: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和产业,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六个要素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符合中国国情的、完整的信息化体系。而对于一个行业的信息化建设,信息网络是基础,信息资源是核心,信息资源的利用与信息技术的应用是目的,而信息化人才、信息技术产业和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是其保障。教育信息化作为一个行业的信息化也不例外.

2.教育信息化是一个社会过程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其结果必然是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
教育信息化的特征是什么?我们可以分别从技术层面和教育层面加以考察。从技术上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从教育上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与协作性。
我们把教育信息化看作是一个追求信息化教育的过程。信息化教育具有教材多媒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等显着特点。
信息化教育为我们展示了未来教育的美好前景,但是,教育信息化是一个适应性社会过程,它意味着存在一种与传统的教育环境发生作用的活跃倾向,它的性质决定它是否能很好地适应环境,及如何适应环境。因此,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会自然而然地创造教育奇迹,它可能促进教育革新,也可能强化传统教育,因为任何技术的社会作用都取决于它的使用者。如果说信息技术是威力巨大的魔杖,那么教师就是操纵这个魔杖的魔术师。
教育设施和教学手段改变了,则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也必将要革新,而教育模式的改变首先取决于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改变。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知识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的。而新的教学观念是: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和帮助者,知识是由学生根据自己头脑里的认知结构而自主建构的,这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正好适合于指导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与学。因此,教育信息化除了带来教育思想、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的革新外,更主要的是带来教育教学模式的改变,而且必将是一种革命性的改变。
但要注意的是,任何模式的改变都是要有成本的,是要付出代价的。所以,教育信息化建设不会一蹴而就,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过程中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目前的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还未必能减轻教师的负担等。我们不能因为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就否定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是适应时代的要求,而不是为了任何单位和个人的个别要求,因此,我们要认清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并正确面对教育信息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二、国际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简况
现代信息技术在九十年代的加速发展,促进了当今世界各国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教育信息化作为跨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指标,纷纷被纳入当今世界各国新一轮的教改方案。尽管各国所面临的教改任务有层次上的不同,有内涵与外延的差异,但从教改所处的同一全球信息化时代下的宏观大背景、教育所面临的21世纪人类社会的挑战等宏观方面来看,又呈现出某些共性,这些共性集中体现在当今世界各国的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进程所呈现的教改特点和举措上。如日本的第五代、第六代计算机进入教育网计划、欧盟?quot;尤里卡计划"、美国ISW向教育进军、韩国的"虚拟大学"、新加坡的"智慧岛"方案等。这些带有浓厚信息化时代色彩的世界教改走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21世纪信息社会世界教改与发展的教育信息化共性的新特点,世界各国呈现出各有国别特色的新举措,教育信息化一时间成为当代教改的时髦词汇,极大地促进了各国教改的信息化进程。

1.国际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1、从立法和信息政策的角度看,出现在教改方案中把信息技术教育列入正式课程、增加投资和开课年级超前发展的特点。
英国1998年以立法形式规定,在全体中小学中将原来的选修课全部改为必修课,并拟定中学信息技术课评价的九项标准。在国拨教育经费中,法定的6%必须作为学校专款专用的微机购置费,以保证英国20%中小学校上INTERNET网,其中中学占85%,小学占5%。
美国总统克林顿1996年在国情咨文中指出,2000年美国必须实施100%的学校与国际互联网连通,并建议国会通过立法执行使美国从小学到大学都实行"人一机一路一网"成片的唯一国家,克林顿的这一举动旨在为美国教育界抢占国际教育化新的制高点做准备。
法国教育部长阿莱格尔1998年初宣布,法国制定三年教育信息化发展方案,重点放在教育信息化大发展对相应信息教育师资的培训上,重点倾向于应用多媒体教学和微机操作水平的提高,旨在发挥现有信息设备的使甩效率,使法国由当时的初中学生32人二台微机、高中12人一台微机的水平,提高到初中学生16人一台微机、高中6人一台微机的标准,这一标准2000年要在全法国实现。
1998年7月29日,日本教育课程审议会发表了题为"关于教育课程基本走向"咨询报告书,进一步明确了信息教育课程的运作细则。首先在小学、初中;高中各个阶段的所有学科都要使用微机进行教学。小学?quot;综合学习时间"课上要适当地运用计算机等信息手段,初中要把现行的"信息基础"选修课改为必修课。此外,文部省提出1994年间小学、初中和高中各校计算机拥有率分别要达到22台、42台、42台。

芬兰政府1995年拟定信息社会发展战略、把"全体公民掌握和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列为五大方针之一、旨在"使每一芬兰国民掌握信息社会的基本技能"。教育当局规定,从95年开始,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必须达到使用计算机和上网的技能标准。
1995年5月31日,韩国教改委员会制定了《建立主导世界化、信息化时代新教育体制的教育改革》方案,韩国这一方案旨在强调只有把现代高新技术引进教育,才能使韩国进入未来信息化社会的先进国家行列,而这一切取决于加大国家教育信息化的决策力度。

2.国际教育信息化的举措
面对西方七个发达国家占据教育信息化制高点的现实,中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奋起追赶并试图超越,更使全球教育信息化的竞争日趋激烈。因此,采取相应的教育信息化新举措,成为当代世界各国竞相实行教育信息化的一个十分鲜明的时代特色。各国在拟定教育信息化新举措时,呈现了取长补短、既竞争又借鉴的局面。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在借鉴当代世界教育信息化前沿水平,尽量少走弯路,以缩短与教育信息化国际水准的差距,这是当代为教育信息化采取教育新举措的原动力之一。

1)
教育信息化的主导是教师,主体是学生,要从师资教育信息化培训和相应信息技术装备实行政策倾斜,确定在经费和投资力度上优先保证的方案,以保证从师资信息化理论型培训向信息化教育技术的应用型能力培训的新一轮战术和战略新举措的落实。
如新加坡1997-2002年的MIT总体教育信息化规划中,要求1999年全国教师接受MIT应用能力培训,并把它作为师资资格聘用的重要标准之一。为此,保证每两位教师配备一台电脑。规定在小学10%和中学40%的课程中,教师必须用电脑授课的硬性举措,以激励教师自身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否则就会面临下岗的严峻局面。到2002年,全国各类学校30%课程用电脑上课,实现全部学校的校园网,所有教师及小学四年级以上的学生人人备有电子邮件账号,旨在使新加坡初步具有教育智能岛的雏形。为此,新加坡教育当局拨出专款,为教师每人补贴20%购买家庭自用电脑的费用,以此提高全员的信息化水平。在人力资源不足的情况下,从1999年起在每所学校建立四元信息化梯队,即聘用高理论、高信息技术、高操作水平和高资历教师组成的信息化四结合队伍,为学校教育信息化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指导,以保证学校的理论和实践资源数据库常备常新。与此同时,
加大师范教育信息化课程力度和权重, 使未来教师在校学习时就成为信息技术应用的楷模。
英国政府宣布1998年是英国的网络年,1998年10月实施全国上网学习计划,其重点放在"为全国教师提供机会,以更新他们的信息和通讯技术能力。"为在4年内训练所有教师使用互联网,英国首相布莱尔宣布今年内拨款一亿二百万英镑,明年达到一亿五百万英镑。布莱尔在1998年10月全国上网学习计划开幕式上指出:"这就等于在我们的课堂内建立起世界一流的教育图书馆。

美国教育部1997年2月13日发表了与总统克林顿教育行动纲领相应的举措说明,其中针对教师首先要教育信息化的条款占有重要地位,如使所有教师都能够掌握现代化计算机技术,为教师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和ISM提供培训和资助。为实施美国教育行动计划,1998年美国投入510亿美元巨资,旨在使每一位美国公民都能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终身学习。为做到这一点,美国的举措是先从中小学教师的教育信息化应用培训开始。
日本前首相桥本龙太郎1997年1月19日在国会施政报告中指出,在国际化、信息化日益发达的当代,应把迄今重视平等、均一的学校教育转变为个性、个人、个体能力的开发,包括针对教师个体能力的开发,加强教师培训体制的管理和政策倾斜,主要是指进一步加强对师范教育在校生和学校现任教师信息化培训及对学生指导能力的培养,并为此开设"教育信息化方法与技?quot;的教职课程,决定从2000年开始在教师培训阶段设立"信息设备操作"的实用课程,并把它列入培训学分制的计算考核范畴。

2) 重视外国语应用界面水平运作能力的提高,并作为教育信息化综合指数评价重要指标之一。

在美国波特尔和日本小松拟定社会信息化综合指数体系评价两个指标常模之后,世界各国也纷纷仿效,并在此基础上把社会信息化指评体系中的教育指标独立开来,拟定教育信息化指标评价体系,如韩国首先将外语应用水平纳入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之一,要求大学师生英语必须达标,为此建立国家虚拟大学(1997年2月建立)和国立电子化外文图书馆,以适应80%以上因特网上的英文界面,提出大学师生普及"微机化加外文化"的国际化教育信息化基础评价标准,并作为全国教育信息化进程的首批达标指数标准,且以此带动全国教育行业的信息化进程和标准运作目标,强调外语和微机要从学术理论型、知识性深造向应用能力型、实践运作型运作转变,注重善于使用电子图书馆系统和超高速通信网的运作能力,提高师资教育信息化处理能力水平,提高大学生整体信息素质水平,尤其重视师范院校师生整体信息化索质水平的提高,以启动整个教育信息化的工作母机,这是很有远见的创新只举。
除重视高等师范院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之外,对造就精英人才的综合大学微机化、外语化和图书馆电子化三大基点为办学目标,旨在建立21世纪信息竞争人才的备战基地,以上举措是为了实现韩国争作21世纪世界十大强国之一的宏伟信息化目标。其重要标志是韩国釜山东明信息大学,独家投入2600台586以上电脑,以电子化图书馆为依托建立虚拟大学,形成以网络化教学为中心的运作体系,以外语化和微机化为两翼的联网讲授立体教育模式。这一高层次的现代立体化教育模式,可与世界上任何电子图书馆互通有无、资源共享,达到"天涯变咫尺,咫尺变天涯"的虚拟教育大环境下的现代讲授与学习的国际大教育目标,并具有评定和授予学位的大学职能,此举堪称东亚虚拟大学教育信息化创新之冠。

处于转型期的前苏联各国继承前苏联教育信息化的传统,在九十年代主要以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教育信息化为其主流代表,但信息化设备的现代化水平尤以波罗的海的爱沙尼亚、立陶宛和拉脱维亚三国为最高,以中亚地区的哈萨克斯但等国处于庸动发展阶段。从中可以看出教育信息化水平受制于一个国家的社会信息化的总体水平的发展程度,
而社会信息化水平的发展又主要受制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的程度。这从苏联解体后的各国看十分明显。
俄罗斯1996年开始在拉奥(俄教科院简称)拟定的11项教育科研战略中,明确教育信息化要走独联体与东欧各国建立教育信息化技术联合体的所谓大斯拉夫体系之路。这个联合体淡化俄语,把MIT技术的英语界面作为国际语联系的电子化手段,这是一个显着的变化,以促进信息化进入世界体系的进程。这种举措是在苏联解体后各加盟共和国纷纷独立以后,加强本民族语,排斥俄语形势下采取联合体多数国家意愿而达成的协议,对联合体各国沟通和与世界接轨都起到了促进作用。在联合体中共同组建电子图书馆和师资培训联合体,由俄罗斯教科院副院长达维多夫主持;并组建俄教科院教育信息技术部,加强联合体内部相关部门的日常交流与协作,出版合作刊物和教育教学软件。由于目前经济力量有限,这种采取联合体方式进行教育信息化联合开发的形式,有利于节约资金,能起到最大限度发挥投资效益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好转,这一地区很可能成为下一个世纪教育信息化很有前途和具有竞争力的区域。

从上述材料我们可以知道,在世界各国,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其教育发展的一个重点,而且,许多国家以立法的形式对信息技术教育给予相当的地位。在这方面,国外发达国家比我们已经领先了有3-5年的时间。

三、我国教育信息化政策
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开展实际上早在1982年就在北京的几所大学的附属中学进行试点工作,应该说开始的时间还是比较早的,但是,由于各方面原因的制约,徘徊的时间较长,主要是发展不够均衡。面对世界信息技术教育的迅速发展,为了尽快缩短我国信息技术教育与世界发达国家的距离,1999年末,教育部宣布我国中小学从2001年9月份开始逐步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并公布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指导纲要"。并在2000年10月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决定从2001年起用5到10年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努力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在此会议上,教育部提出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两个主要目标:

一是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它课程的整合。2001年前,全国普通高级中学和大中城市的初级中学要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2003年前,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初级中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2005年前,所有的初级中学以及城市和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争取尽早在全国90%以上的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同时要促进信息技术的应用与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机结合。

二是全面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用5-10年的时间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使全国90%左右的独立建制的中小学能够与网络连通,使每一名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也使全体教师都能普遍接受旨在提高素质教育水平和能力的继续教育。而且,2010年前,争取使全国90%以上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都能上网。条件较差的少数中小学校也可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和教育教学资源。
2001年6月14日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并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其中第26条为:
"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各地要科学规划,全面推进,因地制宜,注重实效,以多种方式逐步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努力为学校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教育软件和接收我国卫星传送的教育节目的设备。有条件地区要统筹规划,实现学校与互联网的连接,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开发、建设共享的中小学教育资源库。加强学校信息网络管理,提供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积极支持农村学校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国家将重点支持中西部贫困地区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支持鼓励企业和社会各界对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投入?quot;
这充分说明了我国高层领导人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已经充分认识到了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也体现了他们对加强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决心与信心;教育信息化不再是一个空洞的名词,而化为一系列具体的行为目标和可操作的步骤。

⑩ 什么是教育信息化2.0和教育信息化1.0有什么区别

教育信息化2.0是教育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可从三个维度来理解:

一是时间维度的表象概念,将改革开放至今的教育信息化称为1.0时代,将开启新时代的教育信息化称为2.0时代。

二是基于目标维度的内涵概念,教育信息化2.0是整个教育生态的重构,通过颠覆性地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方法,最终致力于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三是基于教育变革维度的实践概念,包括探索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探索信息化时代的教育治理新模式等三个转变。

教育信息化2.0和教育信息化1.0d的区别:

如果教育信息化1.0是引入外部变量,那么2.0就是要把外生变量转化成内生变量,具体为实现从专用资源向大资源转变;从提升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提升信息技术素养转变;从应用融合发展,向创新融合发展转变。”

(10)教育信息化特征有哪些扩展阅读

教育信息化2.0将呈现以下五大特征:

第一,教育信息化2.0将更以“体验”为依归。“体验”是“人”的体验,以往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更为注重的是业务、行为和流程,注重的是物与事,但教育的基础和根本是“人”,教育信息化只有以人为本、从人出发、归结于人才能真正发挥出效能。

第二,教育信息化2.0将更以“数据”为基础。不同于以信息技术(InformationTechnology)为基础的教育信息化1.0,教育信息化2.0将以数据技术(DataTechnology)为基础,将一切参与主体、教育元素、教育行为数据化将是教育信息化2.0的基本特征。

第三,教育信息化2.0将更以“联接”为要义。教育信息化1.0更加注重的是教育单位与教育体系内部的联接,但为了更好地因应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新时代的教育信息化将从教育内部“小联接”走向教育与其他各领域的“大联接”,可以想见,教育信息化2.0下的教育边界将更为模糊。

第四,教育信息化2.0将更以“开放”为策略。事实证明“开放”与“共享”是信息时代促进各项事业发展的有效策略,教育信息化2.0将在充分保障信息安全的基础上,充分开放各类数据,实现教育大数据的全社会的共同挖掘、共同获益。

第五,教育信息化2.0将更以“智能”为目标。破解当前各项教育难题的根本还是在于能不能将优质教育资源经济地、有针对性地投向学习者。建设更加智能、更加自动的教育信息化既是破解这一难题的根本途径,也是教育信息化2.0的一大建设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