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道家的教育主张是什么
扩展阅读
小石潭知识大全 2024-11-18 16:16:49
基础主频高有什么用 2024-11-18 16:16:35

道家的教育主张是什么

发布时间: 2022-04-14 06:09:17

A. 道家学派提倡的是什么道家学派主张思想具体是什么

道家思想的核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家更注重如何做到自然,故有“虚无、齐物、守一、柔弱、纯粹素朴”五德。完成五德之后,自然而然做到儒提倡的“仁”和“义”。

人之所好,不过有、得、是、居上、乐。而道家不载于此,以自然而为,仅得大有,大得,大是,大乐。“人皆知持物之乐而不知不持物之乐。”正是说明了道家追求自然的目的。而自然的极致,则似婴儿,无识无是,不受物性。可谓之自然之至。能做到这个境界,道家叫做至人。

(1)道家的教育主张是什么扩展阅读:

道家对中国的影响

对中国传统政治的影响。道家对中国传统政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道家黄老派的理论和实践上。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竞争加剧。为了因应这种局势,黄老道家首先提出了法、术、势、利、力等概念,使先秦学术摆脱了理想主义的窠臼,开始走上了现实主义的道路。

在此基础上,黄老道家又提出了道生法的主张,不但解决了法律本身合法性的问题,还为道家治世开辟了道路。

另外,黄老道家还提出了因天循道、守雌用雄、君逸臣劳、清静无为、因俗简礼、休养生息、依法治国、宽刑简政、刑德并用、兼采百家等一系列的政治主张,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学的精华。

B. 道家思想主张的是什么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 道家因崇尚自然高远,鄙弃狭隘功利主义,而常常走向极端,主张绝对虚无,反对一切作为,甚至进而反对一切人类文化、知识和技术的进步、否定文明的价值;因反对权威和社会的等级秩序、批判社会弊端而放弃社会责任、淡漠参与意识、不信任甚至完全拒绝任何具体实际的社会改革措施,等等。应该看到,道家思想中的这些历史局限性和消极面,的确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许多不良影响,也对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一定的腐蚀性。 道家思想是中国最为重要也是最有影响力的哲学思想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传说中,轩辕黄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着的《老子》(《道德经》)中作了详细的阐述。道家思想其他的代表人物还有战国时期的庄周、列御寇、惠施等人。

C. 道家主张教育要怎样

道家是百家中具有代表性的学术流派之一,对中国传统哲学文化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要了解道家的教育思想,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道家的两位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

教育家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又字伯阳,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被奉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其思想着作《道德经》(又称《老子》)在全世界范围内均有深远的影响。

庄子:姓庄,名周,据传为战国时期宋国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道家的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庄学的创始人,着有作品《庄子》,其中《逍遥游》《齐物论》都是耳熟能详的传世名篇。

道家的教育思想

在中国传统教育文化中,儒家教育思想一直是被教育者借鉴学习的主流,而道家思想似乎与教育没有什么关联。的确,在代表人物——老庄的言论中,与教育问题直接相关的内容很少,但是道家思想与教育规律的契合并不是体现在一言一语中,而是暗藏在更深层的含义中,对古代乃至当代教育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以自然主义教育为价值取向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25章),老庄哲学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也是宇宙运行的总规律。“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第37章)这是“道”的根本特点。所谓“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顺其自然,不妄为;“无不为”是“无为”的结果,只要顺其自然,任何事情都能做好。道生万物,纯任自然,大化流行,物各自成,教育就是要顺应学生的自然个性,使教育对象自主自觉地是其所是,成其所成,而不要对其进行过多的干涉,进行教育者主观的价值预制,使教育对象在这种主观框定的价值模式中丧失真我。遵循自然,以学生为主,是道家教育思想的核心价值取向。

(二)以培养“圣人”为教育目标

“圣人”是道家教育要培养的理想人格。与儒家推崇的“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的圣人和墨家信奉的“从事于义”(《墨子·贵义》)的圣人不同,道家所追求的“圣人”是真性专一、气运自如、虚怀无物、诸欲莫干的赤子。人在最初时是与“道”合一的,宁静柔弱,无欲无为,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阅历的增加,人的内心变得纷杂,欲望、私利接踵而来,与“道”背道而驰。道家教育思想的目标就是要通过教育洗涤后天的蒙尘,使教育对象始终保持本心,保持一颗纯粹的赤子之心。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第8章),水是最能代表“圣人”品格的,不争不抢,却以自身个性默默感染周围世界,虽然“无为”,但却“无不为”。

(三)以“行不言之教”为教育方法

想要培养“圣人”,老庄提出“行不言之教”的教育方法,要自然而然、不露痕迹地达到教育目的。身教重于言教,与其时时刻刻对教育对象耳提面命,徒惹延误,不如从自身做起,以自身言行为表率,潜移默化的感染教育对象,正如:“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57章)。身为教育者一方面知道凡事都应该顺应自然而行,教育对象有其自然天性,教育需要顺应每个人的个性进行,不应对教育对象设立同样的条条框框。同时教育也有着其自身的规律和内在的发展态势,教育活动也必须要遵循这些规律,而不应该以主观好恶随意更改教育活动,因此要“不言”。但另一方面教育者也应该做好引导的作用,以身作则,从而充分发挥教育对象的潜能和主观能动性,成为应该成为的人。

来源 | 本文根据如下资料整理所得:

孙培青. (1997). 中国教育史.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焦中卉. (2008). 老子与庄子的比较研究. (Doctoral dissertation, 山东大学).
张勇. (2000). 试论老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8(001), 153-156.
唐劭廉, & 吕锡琛. (2005).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家教育思想的当代合理性阐释.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02), 30-35.
图片来源于网络.

D. 道家的主张是什么

道家主张“齐物”“逍遥”,对万物的态度是“无所恃”。

E. 先秦道家主张的教育方法要领有哪些

这个其实主张的教育都在道德经里面体现的淋漓尽致

F. 道家在修身和教育方面有那些主张

在我国古代的修身教育方面,道家以“真人”为目标,提出了“抱朴守真”、“柔弱不争”、崇俭寡欲的修身原则,倡导了“行不言之教”与“以养促德育”的教育方法以及“致虚守静”和“绝圣弃智”的修身之道。这些主张包含着不少合理的成分,对我国修身教育的发展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G. 道家的理论主张是什么

春秋时期,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无为无不为”的道德理论,标志这道家思想已经正式成型。
道家的理论主张以“道”为核心,认为天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无为而治、以雌守雄、以柔克刚、刚柔并济等政治、军事策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具体主张有:
1.体道
“道”即是道体,是一形而上意义的实体,道体并不是孤悬独存,与世间截然分离的,”道“是超越时空等一切的无限本体,它生于天地万物之,而又无所不包,无所不在,表现在一切事物之中。道体本身所涵蕴的性质,正是世人进行自我修养的依据。道家诸子特别强调“体道”,指的却是一种实践修养的功夫,要求践履者对道体有一切身的体悟,并就此体悟加以贯彻力行,务求通过践履的功夫令践履者把握道体的特质,且将这特质透显出来。
2.道不可道
道法自然,自然非死物,故道无常道。道变应事而变,言之则死。不能像儒家一般设立一个基本行为准则,过于死板,容易过时,陈旧。应循时而变道,循道而变行为。且人所有物性不同,故其复命归根求真方式也不相同。亦可说为人之道不同。故道德经不言何以得道,而是定了一个得道之人的模板。供后人分析效仿,得自化,自得道。
3.贵时主变
社会的大变动要求政治制度的革新,诸子百家都了解这一点,但理论上的说明则是另一回事。应该说,就对“变革”的思考来说,道家在诸家中是最深刻的。
4.虚无
人得虚无,则心灵清明。不需风湿刻意而为,行善举而不以其为善。故为事弗居,未得弗惜。不为物所累,超然物外,为而弗居。心无邪念,故不需用“仁、善、义”而压制邪念。也因如此,被人以为绝仁弃义,心无仁义。
5.守一
道家待人处世,待人如待己,皆以一而不变。相对儒以仁义而为,道家待人多以虚无,齐物,弱柔,纯粹,素朴,亦使人得虚无,齐物,弱柔,纯粹,素朴。即“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6.齐物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不会因孰人得道而赏,孰人失道而罚。天上下的雨,既滋润善人,也滋润恶人。故法天地之心得齐物,不以是非功过而累,超然世外而非刻意为之。
7.柔弱
道家尚柔弱,“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正是阐明了道家尚柔之目的。“柔者,道之刚也,弱者,道之强也。”而由此我们可以略微推衍出道家少许思想方式。
8.天道行健
健生者道之大德,行德者道之妙用,惟其至健,所以能行。行健二字,足概天道之精。循天理因人之善性而不循人之欲而生生不屈者是为不息。君子以自强者法道之健,以不息者法道之行,谓之人以合道也,日新又新,即行健不息之意。如草木生长,冬至以归藏,春来以连山。看似柔弱的草木在日升月恒不住流转的光的阴影中,纵使沧海桑田经历百代枯荣,然而却总有片片光芒迎风向阳挺立着。故老子曰:自胜者强。
9.无为
道家素有大道反之说,故《论六家要指》曰:“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常用有为,而道用无为,实则无为无不为并重,“夫唯不居,是以不去。”其用心仍在不去,看似不作为,却已有为之极。再如《道德经》五千言,其中多有有无相生,祸福相倚之言。道家重本舍末,人之所好不过得、有、居上、载乐,而道不刻意于此,自然而为,反有大德,大有,大乐。从侧面上反映出儒道之分:儒生通过约束自己,建立强大的超我体系,用超我来修改本我的需求,但也因如此,稍有不慎,超我失控就会害人害己。而道家则从本我出发,从人最本源的欲出发,不仅做了好事,而且不会给大脑传导一种“这是好事”的信号,而产生一种对回报的期待,和未得到回报的不满,反而做事不掺杂目的性。
10.动静结合
善者,动合天心,静得地意,言无不通,默无不利,谓之善。夫善者,君子所本,百行所长。吉祥所合,万福所往。流而不竭,用而不绝。万王不变,异俗不易。天地所与,神明所益。故上以顺天,下以顺人,为治元始,事之恒常。成理万物,覆载群生,天下怀慕,继之无穷者,善也。
不识元首,不睹根本,诬天诬地,诬人诬鬼,属辞变意,故谓之辩。抱嫌履疑,顺心妄动,尚言美辞,故生不善。何谓不善?动与天逆,静与地反,言伤人物,默而害鬼,之谓不善。
11.纯粹素朴
众所周知,道家于事,莫不是重自然而为,以至心身舒爽,不为物累,自然而为并非听任自然而不作为。而是以一种不刻意的态度而为。不虚伪不做作,一便是一,二便是二,没有太多欲妄和情绪道家于物贵本而舍末,贵素朴而舍智妄,“为学者曰增,为道者曰减。”于是减之又减,便可达到一种自然的境界,心如新生于世,不与物饰,真朴无巧的状态。
道法自然,也是同样映出道家对真对朴的追求以及对世间智巧之风盛行,人皆失其淳朴之心的憎恶与反思。

H. 道教的思想主张是什么啊

道教的思想主张尊道贵德,天人合一,贵生济世。

道教是发源于古代本土中国春秋战国的方仙道,是一个崇拜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济世救人。在古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现代世界的也积极发展。

道家虽然从战国时代即为诸子百家之一,道教把原为道德哲学家神化了。直到汉朝后期才有教团产生,东汉末年张道陵创立道教,天师道奉老子为太上老君。至南北朝时道教宗教形式逐渐完善。老子李耳(太上老君)是唐室先祖,唐代尊封老子为大道元阙圣祖太上玄元皇帝。

(8)道家的教育主张是什么扩展阅读

郭沫若认为:“道家思想可以说垄断了二千年来的中国学术界,墨家店早已被吞并了,孔家店仅存了一个招牌。” 道教作为传承道家思想的主力,先后产生了魏晋玄学、隋唐重玄学和宋元明清内丹学,在学术领域的地位自然不言而喻。

在哲学上,道教无中生有、道生万物的宇宙本体论和阴阳转化、规律运动的辩证思维法,在古代是被普遍接受的传统世界观和方法论。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道教

I. 道家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道家是先秦时代的一个思想派别,老子和庄子是主要代表。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与无神论的倾向,同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

道家思想的核心就是“道”,他们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事物变化发展的法则与规律。道家思想用独特的宇宙、社会与人生领悟,在哲学思想上呈现出永恒的价值和生命力。

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一个以“道”为核心的学派。它的创立者是着名思想家老子,他的名字叫李耳。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还有着名思想家庄子,又称庄周。后来,道家又和名家、法家合流,还兼取阴阳家、儒家以及墨家的长处而形成了黄老学派,主张是以虚无作为根本,认识事物的因果关系并进行运用,根据时间和事物的情况而采取措施,认为无为才能达到无所不为。道家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传统思想文化。

道家重视人性的自由和解放。解放既是人的知识能力的解放,又是人的生活心境的解放。道家的代表作是《老子》,又叫《道德经》。它是一部简括而有韵的哲学理论着作。其思想内容是:绝圣弃智,忘情寡欲,提倡清净无为,无知无欲;对统治阶级的严刑重税不满,想要倒退到小国寡民的社会。

J. 道教的主张是什么

道教的主张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济世救人、无为而治。

道教,是发源于古代本土中国春秋战国的方仙道,是一个崇拜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济世救人。在古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现代世界的也积极发展。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万物的本原。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道教是与儒学和佛教一起的一种占据着主导地位的理论学说和寻求有关实践练成神仙的方法。

(10)道家的教育主张是什么扩展阅读

道教的影响有:

1、道教作为传承道家思想的主力,先后产生了魏晋玄学、隋唐重玄学和宋元明清内丹学,在学术领域的地位自然不言而喻。在哲学上,道教无中生有、道生万物的宇宙本体论和阴阳转化、规律运动的辩证思维法,在古代是被普遍接受的传统世界观和方法论。儒道互补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精辟概括。

2、道教“无为而治”的思想,与西方“看不见的手”的市场经济思想不谋而合。

3、封建统治者常常利用道教为巩固统治服务,祈求国家长治久安,秦皇汉武热衷神仙方术,唐宗宋祖尊崇扶植道教,明朝盛行崇道之风。

4、民间道教经常成为农民起义的思想武器和组织形式,从汉末黄巾起义、南北朝李弘起义,到元末白莲教起义、清末义和团运动,各种起义络绎不绝,“替天行道”成为农民起义的鲜明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