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什么是教育理念当代教师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教育理念
“理念”一词是外来语,根据《辞海》的解释,“柏拉图哲学中的观念通常译为‘理念’,康德、黑格尔等人的哲学中的观念指理性领域内的概念,有时也译作理念”。由此可知,汉语中的理念,最初是从柏拉图那里译过来的。那么,柏拉图的“理念”又是什么呢?《辞海》认为,“所谓理念,事实上是把人从个别事物中抽象而得到的普通概念加以绝对化,并把它说成是事物的原型。这种永恒不变的理念的总和构成了理念世界”。相拉图认为,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因为感觉的对象是个别事物,而个别事物只是“理念”的“影子”和 “摹本”,认识真理就是对“理念”的回忆。由此可见,理念在柏拉图那里是一套高度抽象的绝对化的普通真理,是对世界或事物应有状态的反映。
首先,从本质上讲,教育理念就是人们对教育事物的一种判断和看法。
其次,教育理念主要是指根本性的判断与看法,具有根本性。那些一般性的浅层次支节性的认识与看法一般不称为理念。
第三,教育理念是确信无疑的判断与看法,具有坚定性,对其他相关的认识与看法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并且愿意为了实现这一理念而采取行动。
第四,教育理念是在理性思考与亲身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离开了自己的理性思考和亲身体验就不可能形成真正的理念。
第五,教育理念既指向教育事物的本身,又指向教育事物的价值和价值实现的途径。关于教育事物本身的理念是回答“教育事物究竟是什么”的问题的。例如,教师究竟是什么?不同人的回答,就形成了不同的理念。关于教育价值的理念是回答“教育事物有什么功能和实际作用”问题的。这方面的教育理念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的价值观的反映。关于价值实现途径的理念,是回答“怎样实现教育价值”这一问题的。
由此可见,人的教育理念是在思考和回答“教育事物究竟是什么?应当怎样?它有什么价值?如何更好地实现它的价值”等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判断与看法。
第六,教育理念具有一定的个性。教育理念的形成与内容受制于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已有的教育经验、思考能力,以及看问题的角度,甚至人的语言风格也影响着理念的表达。因此,同一精神实质的理念,可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1.教育理念与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是人们对教育事物的看法。教育理念与教育观念相比,其不同有四:第一,教育理念比教育观念更强调理性思考和亲身体验。观念可以是大众的、流行的,人云亦云,但理念必须是自己的,即使是学习和接受别人的或大众的理念,也只有通过自己的理性思考和亲身体验的过程才能使之变成自己的理念。第二,教育理念是坚定不移的判断与看法,而教育观念不一定具有这种坚定性。第三,教育理念是一些根本性的判断与看法,而教育观念则不一定是根本性的看法。关于一般的浅层次小问题的看法叫观念或观点可以,称之为理念就不合适。第四,教育理念更加强调“应该怎样”、“怎样才能做得更好”。
由号召“更新教育观念”到强调“确立新的教育理念”,是一种社会进步。这是对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尊重、信任和依靠。可以说,中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已经到了这样一个阶段:党的方针路线和政策从大的方面都已确定,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也已坚定不移,需要的是在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学等各个方面去切实地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和素质教育的各项要求。这些操作层面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具体的管理人员和广大的校长和教师。他们是否拥有或能否确立起与党的方针政策和素质教育要求相一致的教育理念,直接决定着他们的教育改革行为是否正确有效,直接决定着我国的“兴国教育”体系能否真正有效地建设发展起来。
2.教育理念与教育信念
教育信念是自己确信无疑的观念。教育理念都是教育信念,但教育信念不都是教育理念。那些盲目接受和顺从的信念,我们不称之为理念,因为这些信念不是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形成的。我们宣传和强调教育理念是要唤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理性自觉和独立思考,从而将时代的发展趋势和现实的要求与自己的工作实际和教育智慧结合起来,开展创造性的工作。坚持独立的理性思考,反对盲从,是确立教育理念时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
3.教育理念与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
理论和思想都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理性认识,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都是人们关于教育事物及其活动规律的理性认识,其特点是具有系统性和比较完整的体系。教育理念既是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的基石,又是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和典型代表。例如,“素质教育”这一教育理念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条件下中国独有的旨在提高民族素质的现代教育理论和思想的基石,又是对20多年来,中国教育教学改革理论和思想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教育理念在系统化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可以发展成为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一般也可以用一个或几个基本的教育理念加以代表。任何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的产生都是从教育理念创新开始的。例如,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就是从改造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理念开始的。他将这两句话倒了过来,改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从而创造性地确立起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并以此为基础构建起了自己的“生活教育理论”。从教育理念与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的关系中,我们也可以发现,无论是想要更好地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理论和思想,还是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索质教育理论与思想,我们都应从学习和确立与素质教育理论和思想相一致的教育理念入手。
❷ 什么叫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即关于教育方法的观念,是教育主体在教学实践及教育思维活动中形成的对“教育应然”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
教育理念包括教育宗旨、教育使命、教育目的、教育理想、教育目标、教育要求、教育原则等内容。
(2)什么是教育理念扩展阅读:
教育理念的特点:
一、创造性
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重要转型之一,就是实现由知识性教育向创造力教育转变。因为知识经济更加彰显了人的创造性作用,人的创造力潜能成为最具有价值的不竭资源。
二、主体性
现代教育是一种主体性教育,它充分肯定并尊重人的主体价值,高扬人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并发挥教育主体的能动性,使外在的、客体实施的教育转换成受教育者主体自身的能动活动。
主体性理念的核心是充分尊重每一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教”始终围绕“学”来开展,以最大限度地开启学生的内在潜力与学习动力,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性客体变成积极的、主动的主体和中心,使教育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主自觉的活动和自我建构过程。
三、开放性
传统的封闭式教育格局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全方位开放式的新型教育。它包括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育过程的开放性,教育目标的开放性,教育资源的开放性,教育内容的开放性,教育评价的开放性等等。
开放性使教材内容由封闭、僵化变得开放、生动和更具现实包容性与新颖性;教育评价的开放性指打破传统的单一文本考试的教育评价模式,建立起多元化的更富有弹性的教育评价体系与机制。
❸ 一、什么是教育理念当代教师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指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
当代教师应树立以下教育理念:
(1)树立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
(2)树立以学生为本位,尊重主体性、承认差异性、关注发展性、鼓励创造性的学生观;(3)树立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的终身教育理念;
(4)树立主体性、公平性、效益性相结合的教育过程观。
❹ 能回答我两个问题吗什么是教育,什么是教育理念
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主要指学校对适龄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类型有正规教育、成人教育、技术教育、特殊教育、终身教育等。。。。。。
什么是教育?这个问题乍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但在一次国际教育会议上,留美博士黄全愈请教一位英国的教育家,却没有下文。可见,这个问题并不那么简单。关于教育的定义,中外的教育家、思想家和一些人士都有自己的“语录”,这里集粹如下: 孔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鲁迅:“教育是要立人。”儿童的教育主要是理解、指导和解放。 蔡元培:“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 陶行知: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 黄全愈:教育“重要的不是往车上装货,而是向油箱注油。” 钟启泉:教育是奠定“学生发展”与“人格成长”的基础。 秦文君:“教育应是一扇门,推开它,满是阳光和鲜花,它能给小孩子带来自信、快乐。” 外国对“教育”也有许多精彩、精辟的论述: 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是促进“个人的独创的自由发展。” 康德:教育是由个体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我构建、自我评价的过程,是自我能力的发展,它体现着社会意志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自由地、审慎严肃地共同探究的机理,不是“指令”,不是“替代”,更不是让茧中的幼蝶曲意迎合或违心屈从。 爱因斯坦:“什么是教育?当你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 哈沃德·加德纳:什么叫教育?教育是让孩子体验发现世界是怎样一回事,教育者在其中可以起到什么作用。亲民教育:培育个性化人才,是教育的根本所在。蒙台梭利:“教育就是激发生命,充实生命,协助孩子们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帮助他们发展这种精神。” 雅斯贝尔斯:“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 亚米契斯:教育是“爱的教育”。 种种释义,各有千秋,都从某一角度通向真理之门。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研究报告说:教育是“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 作为教育工作者,弄清楚什么是教育这个问题,对于认清教育的本质、明确自己的职能和职责、找准前进的方向是大有好处的。这并非什么咬文嚼字、钻牛角尖。因为没有理性的自觉,是不可能在实践中做个自觉而清醒的教育者的。。。。。。
基础的9年义务教育,价值在于解决受教育人群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科学教育等的原始启蒙。促使和帮助受教育人群具备接受和接纳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
随后的中专、大学等中高等教育,价值在于解决受教育人群具备基本的科研、实践、实验、试验、仿制、创新启蒙。促使和帮助受教育人群具备和接纳科学发明创造等专业化、工业化、标准化、信息化等生产实践的基本技能。
职业化教育和培训,价值在于为社会工业化、产业化、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技能型人才保障。促使和帮助受教育人群懂得岗位作业工艺、培训后上岗就业、接受和应聘各类职业岗位,获得岗位作业基本技能。
中国有句俗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揭示了教育的根本价值,就是给国家提供具有崇高信仰、道德高尚、诚实守法、技艺精湛、博学多才、多专多能的人才,为国、为家、为社会创造科学知识和物质财富,推动经济增长,推动民族兴旺,推动世界和平和人类发展。。。。。。
----------------------------------------------------------------------------
教育理念,即关于教育方法的观念。民主理念,人道理念,经营理念.
先介绍几种笔者从有限资料获取的“教育理念”界说。王冀生教授在《现代大学的教育理念》一文分析教育理念与教育思想、教育规律的联系和区别中,给教育理念下了这样的定义:“教育理念则是人们追求的教育理想,它是建立在教育规律的基础之上的。”他又补充说明:“科学的教育理念是一种‘远见卓识’,它能正确地反映教育的本质和时代的特征,科学地指明前进方向”,当然,“教育理念并不就是教育现实,实现教育理念是一个长期奋斗的过程……”(注:王冀生:《现代大学的教育理念》,《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9年第1期。)可见, 王冀生教授是把教育理念与教育理想、教育的远见卓识联系起来加以把握的。李萍教授等人在《教育的迷茫在哪里——教育理念的反省》一文中认为:“教育理念是关于教育发展的一种理想的、永恒的、精神性的范型。教育理念反映教育的本质特点,从根本上回答为什么要办教育。”(注:李萍、钟明华:《教育的迷茫在哪里——教育理念的反省》,《上海高教研究》1998年第5期。 )所谓教育的本质特点即教育作为一种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实践活动的根本特征,因此,李萍教授是从教育的本体论、认识论角度提出教育理念的,也即从教育哲学的一个基本范畴认识教育理念的。陈桂生教授关于教育理念的理解十分别致,(注:参见陈桂生着:《“教育学视界”辨析》,华东师大出版社1997年版第4—12页。)他在《“教育学视界”辨析》一书中指出,在教育学陈述中出现了教育诸概念“泛化”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教育“理念”与教育“概念”的混淆,尤其是以教育理念代替了教育“概念”的混淆,他特别举了“课程”与“教学”概念的例子加以说明。在他看来,教育“概念”是按逻辑规则下的定义,是科学概念,作为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其内涵只能是根据它所指称的对象的“实然状态”的规定,即对既成事实的概括,而教育理念则是关于“教育的应然状态”的判断,是渗透了人们对教育的价值取向或价值倾向的“好教育”观念。毫无疑问,陈桂生教授关于教育理念的这一认识,已经抓住了“教育理念”的灵魂性的东西,对我们把握“教育理念”之概念的本质属性是极具启发性的。叶权仪等人在《论大学校园文化与“社会责任”》一文中是这样理解教育理念的:“教育理念是指学校之高层行政主管以学生前途与社会责任为重心,然后以自己的价值观与道德标准为基础,对办理学校所持的信念与态度。”(注:叶权仪等:《论大学“校园文化”与“社会责任”》,海峡两岸跨世纪大学文化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1999年5月。)迄今为止,韩延明教授对教育理念的研究是专门的也是很下功夫的,他在题为《大学理念探析》的博士论文中提出的研究结论是:“教育理念是教育思想家乃至整个民族长期蕴蓄和形成的教育价值取向的反映、体现和追求,是关于教育发展的一种理想性、精神性、持续性和相对稳定性的范型,具有导向性、前瞻性、规范性的特征。”(注:韩延明:《大学理念探析》,厦门大学高教所2000届博士研究生论文集。)这里,他对教育理念具有导向性、前瞻性和规范性的归纳是准确而有意义的,它使人们更明晰教育理念与其它概念的区别。
❺ 教育孩子的三个理念分别是什么
1、家庭教育远远重要于学校教育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永不退休的班主任。所以说家长们与其给孩子搞个一对一辅导,不如让父母有好好学习的心态,营造一个幸福快乐的家庭氛围。家庭是对孩子影响最深远最深刻的一所学校。
2、幼儿教育远远重要于成人教育。
中国有句古话:3岁看大,7岁看老。7岁之后没有新鲜事,7岁以后这个孩子按照他的人生剧本去度过自己的一生。所以,有些事是命中注定的,所谓命是孩子0-7岁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所谓命是0~7岁的潜意识写的剧本,还包括基因。
所以西方的心理学和东方心理学往往是统一的,在孩子0到7岁写人生剧本的7年,在孩子0~7岁的时候各位一定着重去培养,非常用心地培养。与其给孩子留套别墅,留辆豪车,不如给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
如果给孩子找一个好学校非常重要的话,那么给孩子找一个幼儿园比逼着孩子考一个好的大学重要的多。
3、亲子关系远远重要于亲子教育。
教育的前提是首先要处理好和孩子的关系,关系大于教育。如果孩子非常尊重父母,非常崇拜父母,是会和父母沟通的,是会听父母的建议、指导和批评的。所以只有跟孩子处理好关系才谈得上教育,如果没有亲子关系就没有基础教育。
(5)什么是教育理念扩展阅读:
教育孩子的误区:
一、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
很多家长,自己一辈子浑浑噩噩,没见混出什么名堂,但是对子女的要求却很高。自己考不上大学,动不动就要求子女考着考那;自己在某一行做不出成绩,动不动要求子女在某一方面出成绩。完全不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正人先要正己的道理。
二、希望孩子能光宗耀祖
盼子成龙,盼女成凤是父母对子女的最大心愿,但是成龙成凤的目的并不一定是光宗耀祖,光宗耀祖这是封建宗法思想的延续,是封建教育的目的,作为现代人我们追求的价值观,应该是以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为目标。
三、自己不做要求子女做
现在很多家长在教育起孩子来,嘴上振振有词,大道理一套一套,事实上,他们对子女提的要求,多数都是自己做不到的。比如很多家长喜欢教育孩子少看手机,多看书,然而自己却整天抱着手机,一年也不见得看几本书,这样的教育,只会适得其反。
❻ 什么是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也可以称为教育理念,就是指每个人在教育他人的时候自己心中的想法,或者想给他们表达出的意思,我认为这就是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是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的,有时候简单的话语,或者看起来平淡无奇的肢体语言也是能表达出教育观念的。
(6)什么是教育理念扩展阅读:
查国内极具权威性的由董纯才主编的《中国大网络全书·教育卷》(1985年版),李冀主编的《教育管理辞典》(1989年版),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1990年版),英文版的大不列颠网络全书(1993年版),均不见"教育理念"之辞条。
在《现代大学的教育理念》一文分析教育理念与教育思想、教育规律的联系和区别中,给教育理念下了这样的定义:"教育理念则是人们追求的教育理想,它是建立在教育规律的基础之上的。"
王冀生教授是把教育理念与教育理想、教育的远见卓识联系起来加以把握的。李萍教授等人在《教育的迷茫在哪里--教育理念的反省》一文中认为:"教育理念是关于教育发展的一种理想的、永恒的、精神性的范型。教育理念反映教育的本质特点,从根本上回答为什么要办教育。"
❼ 孔子的教育理念是什么
孔子的教育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教无类。
即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每个人都应该受到教育。不应按照贫富贵贱、门第高低来区分对待,应一律平等。同时,不管品行善恶,习性优劣,对所有人都平等地施加教育。
孔子办学是面向全社会的,属于开放办学。在面对如何选择学生这一问题上,孔子采用“有教无类”的仁爱教育理念。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自行束脩以上,无未尝无悔焉”。(《论语*学而》)。即“自己主动带一束肉干来见我,我没有不教他的”。也就是说,孔子选择弟子不分贫富,不论门第高低,只要你好好学习,我便教授与你。同时无论你品德优劣与否,只要拜在我的门下,我便以“仁”、“爱’启发引导你。因此,在孔子的弟子中,有的小于他几十岁,有的如子路仅小于他九岁。
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即对于教育者而言,一要永不满足的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二要教育他人不知疲倦,认真教诲,使受教育者能顺利地接受知识。
在孔子看来,“学”与“教”是一个长期熏陶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学生和老师,不能有任何的松懈。正如他所言“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即“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下来,不断学习而不厌烦,教导别人而不感到疲倦,这些我做的怎么样呢?”这是孔子在进行自我反思。作为教育者而言,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自己也在不断学习,不断完善提高。在学习方面:第一,孔子每天都在反省自己,学到的知识今天都掌握了吗?第二,孔子拥有勤奋学习的意念。即“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即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喜欢古代典籍,并且勤奋敏捷地去探求的人。”在教学方面,孔子也是身体力行,一丝不苟地去教授学生知识。
三、全面教育。
即现在的“素质教育”。孔子认为教育目的在于全方位的来塑造一个人的才能和品行,而不是让其单方面发展。也不能只学习一技之长。
在孔子看来,教育内容应广而全,不能约束在一个方面,要让学生广泛而全面地学习各种内容。孔子说过“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学而》)即“孔子用四个方面的内容教育学生:知识和德行。”既要重视知识的学习,又要塑造高尚的品德。对于知识的学习,孔子教授学生礼、乐、射、御、书、数,此六者谓之“六艺”。而对于品德的塑造,则孔子更是极为看重,他说“志于道,据于德。”即做人要立志于求道,要立足于德行。因此孔子的教育内容是包罗万象,无所不包。如果将孔子的这一教育理念拿到当今来看,即为现在实施的“素质教育”。“六艺”即是现在素质教育的内容。
四、因材施教。
即从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出发,依据他们的智力水平和个性差异,来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
孔子在教育他的弟子时,注意到了人的智商的差别,人有一定的可塑性,可后天用知识熏陶感化。教育者不能漠视人天资禀赋的客观区别而任意行事,否则事倍功半。孔子能充分细致考虑每个学生的特点,在引导他们学习的过程中,顺其自然使之体现个性化成长。用孔子的话说,就是“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篇》)即为“天赋在中等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天赋在中等以下的人,不可以可他谈论高深的学问。”在实际教学中,孔子便遵循这一教育理念,对每一名弟子施加不同的教育方法。
五、学思并重。
即孔子注重启发学生先自我思考,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同时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从而使“学”与“思”结合起来。
孔子在教育门下弟子时,注重启发学生善于思考,要将老师传授的知识先自己思考,形成自己的心得体会,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论语×为政篇》)即“只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产生疑惑。”至此,孔子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将“学习”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即让其获得知识,又让其有所感悟。另外,孔子还很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正如其所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与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篇》)即“教导学生,不到他自己百思不解时,不要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时,不要启发他。举出一个问题他不能因此而推举出其它三个问题,那就不要再教他了。”孔子的启发式教学虽然只有几个字,但它不仅生动地表现出教学的完整过程,而且还深刻地揭示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将会顺序出现的两种矛盾心理状态,或者说两种不同的思维矛盾,以及这两种矛盾的正确处理方法。孔子的启发式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主动地位,自主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去探索,教师的作用只是在于指导促进。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有着非常深刻的认知心理学基础,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也说明孔子注意到知识的积累和认识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须一定的火候,须恰到好处的点拨。孔子对弟子是持一种民主平等,鼓励欣赏的态度。
❽ 什么是教育理念,你的教育理念是什么
教育理念,即关于教育方法的观念,是教育主体在教学实践及教育思维活动中形成的对“教育应然”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包括教育宗旨、教育使命、教育目的、教育理想、教育目标、教育要求、教育原则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