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什么是教育雅斯贝尔斯
扩展阅读
怎么回复老同学的聊天 2024-12-28 14:00:01
滑雪基础有哪些 2024-12-28 13:56:59

什么是教育雅斯贝尔斯

发布时间: 2022-02-26 04:39:24

① 什么是教育 雅斯贝尔斯 pdf

已上传附件,望采纳!

如有问题请追问或私信我!

② 什么是教育 卡尔雅斯贝尔斯

德国哲学家、教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是顿悟的艺术,就是引导灵魂的眼睛抽身返回自身之内。

教育须有信仰,就是要通过培养不断地将新的一代人带入人类优秀文化精神中,让他们在完整的精神中生活、工作和交往。

教育不仅是知识内容的传授,还包括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和灵魂的启迪。教育的关键在于选择完美的教育内容并使学之“思”导向事物的本源。

教育的本质

真正的教育应先获得自身的本质。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教育的目的在于让自己清楚当下的教育本质和自己的意志,除此之外,是找不到教育的宗旨的。

因此我们常听到的一些教育口号并没能把握到教育的真正本质,诸如学习一技之长、增强能力、增广见闻、培养气质和独立的能力、表达能力、塑造个性、创造一个共同的文化意识等等。

教育,不能没有虔敬之心,否则最多只是一种劝学的态度。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敬是一切教育的本质,缺少对“绝对”的热情,人就不能生存,或者人就活得不像人,一切就变得没有意义。

③ 雅斯贝尔斯 什么是教育

什么是教育(雅斯贝尔斯)(2008-09-10 08:09:56) 转载标签: 文摘杂谈 分类: 书信 言论   卡尔·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  1883-1969),德国哲学家、精神病理学家,是公认的西方“存在主义”大师之一。他的思想领域广泛、内容丰富,对当代思想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雅斯贝尔斯是承前启后的哲学家,是存在主义哲学的重要一环,是生存(超越)哲学的系统阐释者,是世界哲学的倡导者,是交往哲学的推动者雅斯贝尔斯是与时代同步的思想者。雅斯贝尔斯的着作《什么是教育》从他的“生存、自由、超越”的存在主义哲学基础出发.详尽、深入地论述了他对教育的独特理解,为我们认识和理解教育的问题展现了一个极为宽阔的视野,引导我们去追溯教育的本原所在寻求教育的本真意义。  一、雅斯贝尔斯对教育本质的思考  
雅斯贝尔斯在有着丰富人文资源的德国文化传统中,重提教育乃是“人的灵魂的教育”,回复到教育作为精神陶冶的本质。他在《什么是教育》中反复谈及,“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创建学校的目的,是将历史上人类的精神内涵转化为当下生气勃勃的精神,并通过这一精神引导所有学生掌握知识和技术”,“我们要想振兴,就必须让教育的内涵超越实用的技术教育和宗教限制”,“专门技术训练将人制造成最有用的工具”,虽然教育离不开知识,但真正的教育是用知识来充盈于人,服务于人,启迪人心,而决非把人变成贯彻某种知识的工具教育离不开必要的技术技能的训练,但训练是为了涵养人的整体智慧,而不是把人当作训练的机器,使训练成为与人的心灵隔离的异己的活动尽管知识技能的传授不可缺少,但真正的教育必须超越于此,而上升到培育人的精神、安顿人的心灵的高度,以接近教育的本质。  
他把教育分成二个层次。第一种是训练它与训练动物相似:第一种是教育和纪律;第三种是存在之交流,“训练是一种心灵相隔离的活动,教育则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人与人的交往是双方(我与你)的对话和敞亮,这种我与你的对话关系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核心”,真正的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是年轻人“与人格平等的求知识获智慈的人进行富于爱心的交流”真正的教育绝不是“耳提而命”,不是役使,不是教训,甚至也不是“塑造”,更不是任意的“改造”,必须是立足于人与人之间人格平等之上的交流、合作、共同参与、共同创造、共同分享,只有如此,教育才可能成为人的灵魂的教育,教育中的启发诱导才有内在的基础与可能。

④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简介

摘要:雅斯贝尔斯的名着《什么是教育》从“自由、生成、超越”的存在主 义哲学基础出发,详尽、深入地论述了他对教育的独特理解,指出教育是人的灵 魂的教育,教育即生成,教育的使命在于成为“全人” 他提倡的文化教育,依 。 靠必要的教育和交往气氛,采用苏格拉底式的教育方式,强调师生间的平等尊重, 制定有限的教育计划和完善的教育内容,这样,教育能陶冶和生成一代新人。他 进一步指出教育改革真正条件不是金钱而是回归人的教育本身。对该书的解读, 主要从雅斯贝尔斯对教育的理解,从五个大方面来归纳他的教育观,以及借鉴他 的教育思想来反思现实,最后通过该书的内容来做出总结。 关键词:雅斯贝尔斯 教育 自由 生成 超越
我们从来都没有停止对“教育是什么”这个问题的思考,从普通大众到鼎鼎 大名的专家学者,无不被这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又复杂得不能再复杂的问题所 难倒。从古至今,世界各国都有人在研究这个问题,并探索教育的意义,卡尔·雅 斯贝尔斯(Karl Jaspers,1883~1969)就是其中的代表。他的着作《什么是教育》 从“生存、大全、自由、交往、历史、超越”的存在哲学概念出发,指出教育就 是人的灵魂的教育,教育活动的本质是文化的传承与精神的自由交往。教育的目 的是达成人的自我生成。为实现这一目的,雅斯贝尔斯提倡进行文化教育,提出 自己偏重传统但又结合现代的课程思想,并表达了对教师的主要看法等,为我们 认识和理解教育的问题展现了一个极为宽阔的视野,引导我们去追溯教育的本真 意义。

⑤ 什么是教育 雅斯贝尔斯

应试教育是魔鬼,毁了多少孩子的青春。

⑥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教育的本质

如果把人脑比作电脑,教育就是给他安装软件的过程,如操作系统,驱动,应用软件等,不同的是很多软件不能直接安装,只能由本人根据得到的信息进行分析选择,形成自己的独有软件。填鸭式教育把人脑当做硬盘,把人脑当硬盘真还不如电脑的硬盘,我们点一下保存键,可以很快存入很大的文件,所以很多名师采用题海战术、魔鬼训练强行在大脑中存储考试需要的资料。电脑安装的程序过多,会影响运行速度,需要定期清理。人脑也是一样,很多教育只是强行往人脑中强行存入大量考试需要的临时文件,而又不知道如何清理,所以糟糕的教育会使人越学越笨。
好的教育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既要有足够阅读和实践的机会,也要有足够的自由时间,才能给自己的大脑编写出卓越的软件。

⑦ 什么是教育 雅斯贝尔斯 全文阅读

教育者不能无视学生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况,而认为自己比学生优越,对学生耳提面命,不能与学生平等相待,更不能向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
爱的理解是师生双方价值升华的一个因素,而现行教育的运用恰恰阻碍了爱的交流。因此,如何使教育的文化功能和对灵魂的铸造功能融合起来,成为人们对人的教育反思的本源所在。
青年学生感到生活是严峻的,这是因为对他来说,现在比将来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他还具有可塑性和发展的充分可能性。他已清楚地意识到要成为完整的人全在于自身的不懈努力和对自身的不断超越,并取决于日常生活的指向、生命的每一瞬间和来自灵魂的每一冲动。—[德]卡尔·雅斯贝尔斯着,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1991:1
年轻人都希望受教育、能从师获益、能进行自我教育,并与人格平等的求知识获智慧的人进行富于爱心的交流。

⑧ 什么是教育——读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有感

什么是教育?教育,乃民族之本。看一个民族的现在和将来,只需看他的教育,教育是一个民族生命活力之表现,是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教育兴则民族兴,教育衰则民族衰。 什么是教育?中外的教育家、思想家都有自己的“语录”,孔子曰“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鲁迅说:“教育是要立人。”蔡元培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陶行知认为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教育是促进“个人的独创的自由发展”。康德认为教育是由个体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我构建、自我评价的过程,是自我能力的发展,它体现着社会意志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自由地、审慎严肃地共同探究的机理,不是“指令”,不是“替代”,更不是让茧中的幼蝶曲意迎合或违心屈从。爱因斯坦说:“什么是教育?当你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蒙台梭利说:“教育就是激发生命,充实生命,协助孩子们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帮助他们发展这种精神。”亚米契斯说:“教育是爱的教育”。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研究报告说:“教育是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种种释义,各有千秋,作为教育工作者,弄清楚什么是教育这个问题,对于认清教育的本质、明确自己的职能和职责、找准前进的方向是大有好处的。因为没有理性的自觉,是不可能在实践中做个自觉而清醒的教育者的。最近,我认真阅读了雅斯贝尔斯的《什么是教育》,受益匪浅,对教育有了更深的认识与理解。 一、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 雅斯贝尔斯认为, 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交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教育的原则是通过现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导向人的灵魂觉醒之本源和根基,而不是导向有原初派生出来的东西和平庸的知识。真正的教育绝不容许死记硬背,也从不奢望每个人都成为有真知灼见、深谋远虑的思想家。教育的过程是让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练习、自我学习和成长,而实践的特性是自由游戏和不断尝试。全部教育的关键在于选择完美的教育内容和尽可能使学生之“思”不误入歧路,而是导向事物的本源。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质言之,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遗憾的是我国现行教育,只重视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却淡薄了人的灵魂教育。中小学教育大张旗鼓地在开展素质教育,暗地里却是实实在在地在抓“应试教育”。应试教育,从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到教育的体制建构都无不以升学率为中心、为目标。教育所固有的神圣职责,如:德性的彰显、人格的培育、生命的完善、素质的提高、能力的培养、创造潜能的开发等等全都萎缩甚至被取消。教育不传道、不育人,不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不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注重生命境界的提升,不注人格精神的塑造,不注重人文关怀的培育,而只着眼对“工具”的打磨。教育所最终完成的不是对人的德性、人格和精神生命的培育,而是把人塑造成工具——没有精神没有灵魂的工具。从而使教育导致人的异化,而不是使人性趋于完善生命趋于完美。今年发生的一连串伤害事故,深层思考,不能不说是我国教育的失败与悲哀。 二、教育的源泉是真正权威,在权威中自由生存。 雅斯贝尔斯认为,对权威的信仰首先是教育的唯一来源和教育的实质。没有权威的不断生成,即便他已掌握了渊博的知识,成为语言和思维的主人,但他却仍处在被弃置的空无一物的可能性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只有虚无紧紧尾随着他。真正的权威来自于内在的精神力量,一旦这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消失,外在的权威也随之逝去。权威维系着人类内在自由的、面向成长着的行动。没有权威,团体生活、共同精神、国民教育、军事秩序、国家与法律效用都是不可能的。权威既来自于外部,但同时它又总是发自于人们的内心中。只有当个人的权威让大全发挥效用,每次命令都听从于大全时,一个人的权威才成其为可能。真正的权威也只有经由与它相关的自由才能建立。自由与权威之间的张力在于,双方都是以对方为存在的依据,失去任何一方。那么自由就将转换成混乱,而权威则意味着专制。权威是在历史现实中已成形的真理统一的谜语,出自所有大全样式的真理而与负载真理和拥有力量的最高级人类相遇,是真正权威的本质。权威是真实的,但却不是绝对的。教育帮助个人自由地成为他自己,而非强求一律。我们必须尊重儿童的自由,让他们自己明白学习的动机,并不是出于服从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它们将心甘情愿地尊重能令他们学到知识的教师,并且敬爱那些以德服人而不滥用权威的教师。假如学校里游荡着权威的幽灵,对此学生也不反抗的话,那么,权威的思想将深深地印在他们稚嫩可塑的本质里,而几乎不可变更。将来这样的学生在下意识里只知道服从与固执,却不懂得怎样自由地生活。反思我们的教育,权威主要来自于外部,更多的是一种权力,在这种权威的笼罩下,只有服从,却没有自由的存在。 三、教育离不开语言与文化,教育是一种理性的陶冶过程。 雅斯贝尔斯认为,要成为人,须靠语言的传承方能达到,因为精神遗产只有通过语言才能传给我们。俗话说的好:“语言替我而思。”学习语言可以在无形中扩大个人的精神财富。卡尔大帝说过一句话:“我掌握多少种语言,我就可以成为多少种人。”每个人都必须学习语言,但重要的是语言的间接学习,即要熟悉书本上所描写的事物,事物的特性显露在表达这种事物的语言特性上,对事物的了解愈深入,其语言表达的水准愈高。语言的意义来自传承、社会和不断重复地听与理解。一般地说,一个人要精通一门学科就需付出毕生的精力,在语言方面则是母语。一个人通过思考的自我教育方式获得前人流传下来的研究成果,而这些研究成果不能简单地作为一成不变的学习对象。学习是德行的保存。孔子所谓的学习,其先决条件在于学生的修养,否则是不会学成的。真正的学习是以不停的奋斗来克服不可避免的困难,人若不学,其他的德行就不清楚而失真:“好仁不好学,其蔽业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我国是礼义文教之邦,在人类各大文明形态中,中华文明以重视教育而独树一帜。对教育的重视型构出了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华文明固有的自性特质。圣人孔子综合三代,继往开来,修《诗》、《书》,订《礼》、《乐》,赞《周易》,承接了源自上古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一脉相承的中国文化传统,集其大成,被后人奉为“先师”。没有孔子就没有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文化,无数的往圣先师才是创造中华文明史的真正的原动力。正因为如此,“师”才有了仅次于“天地君亲”的神圣地位而被人们所供奉。“师”所承担的正是“教育”的责任和使命。 对真理意识的培植通过了人类后天习得的陶冶过程,在陶冶过程中,首先要追问人们是怎样看待经验和理解世界上的事物的,又是怎样将具体知识传承于我们的。理性的陶冶是方法论意义上实在掌握的训练,所有的规定虽然是必不可少的,但它们却飘浮在空中,通过具有一定质量的培养过程,扩展意识就得到了陶冶,其中人们也就相应地形成了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而不是仅仅获得具有内涵的知识。陶冶是一种生活型式,同时陶冶又是交流、唤醒和自我实现的中介。陶冶在活动中完成,目标是全面的造就人,铸造人的本质。占有知识并不等于陶冶,陶冶不是天生的,它是与传承、教育、家庭的祖先、团体的本质有关。正是在陶冶的过程中,人的内在精神才被真正唤醒。一个民族的精神层次是由这一民族的陶冶方式所决定的,究竟有多少人受到陶冶,人们又是以什么样的敬畏心来对待陶冶的本质,这些都可以作为衡量一个民族精神层次的标准。陶冶是已形成意识的真实再现,陶冶的行动就是思考的行动,陶冶使得受教育者之间的交流成为可能。所谓有教养的人,即按一定时代的理想所陶冶的人,从古到今,人们总是把陶冶的后果作为一种要求社会特权的资格。陶冶是每个人获得知识和重新塑造自己的天地,只有世界作为最终的此在时,陶冶才成为终极的东西,陶冶被原初所创造和承担,而最终又被存在所冲破。在高层次的陶冶中,尽管有存在消解的趋向,但它同时又是达到最明晰判断的条件。

⑨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

教育者不能无视学生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况,而认为自己比学生优越,对学生耳提面命,不能与学生平等相待,更不能向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
爱的理解是师生双方价值升华的一个因素,而现行教育的运用恰恰阻碍了爱的交流。因此,如何使教育的文化功能和对灵魂的铸造功能融合起来,成为人们对人的教育反思的本源所在。
青年学生感到生活是严峻的,这是因为对他来说,现在比将来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他还具有可塑性和发展的充分可能性。他已清楚地意识到要成为完整的人全在于自身的不懈努力和对自身的不断超越,并取决于日常生活的指向、生命的每一瞬间和来自灵魂的每一冲动。—[德]卡尔·雅斯贝尔斯着,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1991:1
年轻人都希望受教育、能从师获益、能进行自我教育,并与人格平等的求知识获智慧的人进行富于爱心的交流。

⑩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txt

免费一族看书绝招
http://jingyan..com/article/9f7e7ec08312b26f29155463.html
文件名: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pdf
http://pan..com/s/1eSmCArS
文件大小:19.52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