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日本动漫是从何时兴起的谁是主导者
日本动漫是指日本动画制作公司制作的动画,其动画风格特征与美国动画不尽相同。日本动画以对比鲜明的画面,个性化、多姿多彩的图像,以及鲜明的角色性格为特色。故事通常有着各种不同的故事背景,针对较大范围的观众群。日本动画的传播手法包括电视播送,依靠诸如DVD之类的媒介分发,或者结合到电子游戏之内。日本动画常常受到日式漫画的影响。第一套广泛流行的动画连续剧是手冢治虫的《无敌铁金刚》(1970年),典型连动画,不仅让日本人丢脸,还不受各国孩子的喜爱。1969年开始播放藤子。F.不二雄的《哆啦A梦》,迄今已创作超过四十年,而且还曾登上过《时代杂志》,可说是卡通里的常青树,至今仍有孩子热爱看它。
以漫画、动画为研究主体,包括其起源、发展经过、未来发展走向等内容,辐射网络游戏、图书小说、电影、周边玩具、音乐制作、服装设计、动漫产业链等多个领域的一门学科。简言之,研究一切与动漫相关的学问。当前,世界动漫发展正处于黄金期,而国产动漫正处于起步与发展的阶段。此,迫切需要以系统、科学的方法对动漫进行研究,弄清其发展规律,以服务于国产动漫的发展。动漫学是一个新兴的学科,正等待着漫迷和动漫研究者的探索与发现。
动漫领域衍生出的许多术语均已经被广泛应用,例如:萌(日语中的萌え e),萝莉,御姐,宅等等。
动漫产业日益与游戏产业结合紧密,在日本已经形成一个成熟的产业链,动漫已经从单单的平面媒体和电视媒体扩展到游戏机,网络,玩具等众多领域。 许多动漫游戏应运而生,例如《死神 bleach》PSP平台的游戏,也有许多GALGAME被改编成动漫作品,例如《あかね色に染まる坂,akaneiseinizenmalupan》 ,《EF-a tale of memores》 等等
Manga(まんが,manga)为日语“漫画”的罗马字注音。另外,英文词cartoon的中文音译“卡通”,也是漫画与动画的合称,但常被用来特指美国动画。
动漫人才是指掌握动漫制作设计技巧的人群,日本目前有大约三万人从事动漫制作设计相关职业,他们多在相关行业单位中工作,以动漫制作设计主要为工作内容。 动漫培训是指参加动漫职业学校或者动漫培训班以求掌握动漫知识或动漫制作设计技巧的行为。
㈡ 日本动漫产业什么时候起步的
—幽默与偶像—
1923年,日本第一个漫画偶像诞生。他是由桦岛胜一刊登于《日刊朝日俱乐部》的《阿正的冒险》中的角色。一年之后,漫画大师麻生丰刊登于《报知新闻》上的幽默长篇漫画《满不在乎的爸爸》引起极大的轰动,这部漫画给经历了东京大地震后的人们带来极大的鼓舞。由此开始,幽默漫画开始大量出现于报纸、刊物中。由于其极高的受欢迎度,越来越多的漫画家开始投入这一类型漫画的创作中,幽默漫画的阵容开始日益壮大。
1924年,正力松太郎就任《读卖新闻》的新社长,为了向新市场挑战并争取更多的读者群,他特别设立了漫画部,将麻生丰、下川凹天、实户左行、堤寒三、柳濑正梦等人招入旗下,并于同年10月发行了4页的彩页附录。时至昭和初年(1925年),漫画的受欢迎度已达到顶点,连载漫画已逐渐成为日本漫画界的新模式。
1925年以后风花雪月派和无产者派开始兴起,他们的画风与故事成为当时漫画界的一大特征。1926年-1936年,少年漫画开始大放异彩。田河水泡的《黑流浪汉》、岛田启三的《阿吉历险记》成为日本全国少年们争相传阅的经典之作。而横山隆一的《健少爷》、《小阿福》不仅获得少年的喜爱,更吸引了大批成年人翻阅。
—新漫画的时代—
1945年,由于缺乏纸张,漫画的出版数量开始减少。从1946年到1950年,战后的新价值观打乱了之前的传统和秩序,各种漫画因此应运而生。此时的日本漫画界出现了一位为日后的日本漫画带来深远影响的大师。他就是手冢治虫。1946年,手冢治虫的《新宝岛》的问世是日本漫画迈出成为现代主流映象漫画的第一步。他将电影运镜的手法运用于漫画,为漫画映象带来革命性的变革。
1947年,《漫画少年》创刊,这本少年漫画刊物成为当今漫画巨匠们的摇篮。曾在此刊物上发表过作品的作者有藤子�6�1F�6�1不二雄、藤子不二雄A、石森章太郎、赤冢不二夫、松本零士、手冢治虫等。
1949年,集英社的周刊《少年JUMP》创刊,少年漫画开始迅速发展。时至今日,《少年JUMP》已成为日本漫画界出品优秀漫画的巨头之一。这一时期,杉浦茂的荒诞漫画、横山泰三的社会评论漫画拓扩了漫画类型。而手冢治虫初期的三部优秀科幻作品《前世纪》、《大都会》和《未来世界》也于此时登场。另外,山川总治的《少年王者》和福岛铁次的《沙漠的魔王》进一步完善了漫画类型。
—动画时代—
随着电视娱乐的突飞猛进,许多深受欢迎的漫画作品被改编成动画,动画化的成功同时促进了漫画的发展,时至今日,日本的动漫画已是不可分隔的两大领域。一部优秀的漫画作品势必会制作成动画,而一部热播的动画也会物色漫画家为其执笔绘制漫画。
—迅速发展—
1965年-1975年是日本日本漫画迅速发展的10年。各种不同类型的漫画开始正式划清范围,各种适合不同类型漫画刊登的杂志也相继创刊。各大杂志社开始出版分别适合中、小学生、高中生、大学生甚至各阶层的社会人士的漫画杂志,漫画开始受到社会的注目。
1964年,因为“新漫画派集团”的核心人物近藤日出造等人的极力呼吁,日本漫画家协会由此诞生。日本漫画家协会的宗旨是维护漫画家协会会员的权益,为文化作出贡献。1972年,“日本漫画家协会奖”正式设立,并被誉为最有权威的奖项。由此,日本漫画界开始出现各种漫画奖项,如“文艺春秋漫画奖”、“小学馆漫画奖”、“讲谈社漫画奖”、“读卖国际漫画奖”、“手冢奖”、“赤冢奖”、“藤子不二雄奖”等。
60年代中叶到70年代中叶,随着一些小说作家加入漫画脚本的创作,日式漫画的质量得到显着提高。而正统少女漫画也开始呈现上升之势。这一时期着名的少女漫画家有中满智子、细川知荣子、西谷样子、水野英子等等。她们的作品开拓了少女漫画的新题材,少女漫画也由此得到了迅速发展并逐渐赶超上少年漫画。而池田理代子的《凡尔赛的玫瑰》更是将少女漫画推上了高峰。、
—步入成熟—
80、90年代,日本漫画进入成熟阶段。此时的漫画流派无论在画风、题材还是故事情节等方面都呈现多样化,各大杂志社也基本确立了其地位和出版方向,旗下漫画家们各显其能,日本漫画界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许多漫画周边产品也相应地得到发展,如玩具、模型等等。日本漫画事业体制已基本稳定,并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系统。
每年,日本都会举行各种漫画欣赏和漫画巡展,为读者展示更多优秀的漫画作品以及发掘培养新一批的漫画人才。漫画的出版也从最初的报纸、杂志发展到了租界版、单行本、单行本完全版、精装版、文库版等等多种出版形式。
如今,虽然动画、游戏的迅速发展为漫画界带来一定的影响,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新兴的漫画家的加入,日本的漫画界依然会蓬勃发展,继续为喜欢日式漫画的读者创作更多优秀而精彩的漫画作品。
㈢ 日本动漫起源于什么时候
12世纪由日本真言宗(日本佛教的一派)僧侣绘制的“鸟兽戏画”通常被认为是日本漫画的起源,鸟兽在绘者轻松、随意的笔下行为表现有如人和菩萨。
1814年,日本江户时代着名画家葛饰北斋创造了“漫画(manga)”这个词,用来指代他绘制的一种笔法随意、线条简练、突出人物主要特征,以神话、历史及日常生活为内容的组画。
当代的日本漫画从禅画、浮世绘、狂画、春画等日本传统绘画中吸取了很多表现手法。
19世纪针砭时事政治的讽刺漫画出现。1841年创刊的英国漫画杂志《Punch》(又译:《笨拙画报》)在这方面最有影响力。《Punch》的日文版于1862年出现。“Punch-绘”后来被用来指代欧洲风格的讽刺漫画。1877年日本出现了《Punch》风格的刊物《团团珍闻》。其中的漫画采用了气球对话框和一些西方绘画技巧。1902年日本第一部有排版对话的四格漫画出现。
日本漫画的另一个主要影响来自于美国20世纪20~30年代的漫画大爆炸,《唐老鸭和米老鼠》、《超人》等漫画的出现影响了很多日本漫画家。
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日本漫画诞生于“二战”后。日本“漫画之神”手冢治虫赋予漫画以新的含义。他吸收传统艺术特色,并尝试将各种能给人以深刻印象的绘画技巧运用于漫画创作。他将变焦、广角、俯视等各种电影的表现手法融入漫画,使漫画有了电影般的动感。手冢治虫成功地将日本漫画带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并使其有了鲜明的自我风格,为日本飞速发展的漫画产业奠定了基础。
现代日本漫画发展的阶段
“二战”后的半个多世纪以来,漫画在日本的社会地位及人们对它的认识在不断变化。手冢治虫曾把日本现代漫画的反展划分为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二战”后的头十年):“玩具时代”,漫画只是供孩子娱乐得道具。
第二阶段:“清楚时代”,漫画被视为低俗、浅薄的读物。
第三阶段:“点心时代”,父母和教师勉强允许孩子可以在不妨碍学习的条件下看一点漫画。
第四阶段:“主食时代”,1963年《铁臂阿童木》的TV动画在电视上连续播映,许多家庭大人和孩子一起观看,漫画得到社会肯定。
第五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空气时代”,漫画已经成为青少年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第六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记号时代”,漫画成为青少年之间相互沟通的记号。
㈣ 日本动漫从那年兴起的
日本动画初期的发展可追溯至1920年,当时日本电影工作者把西方最新发展的动画制作技术带到日本,并开始试着制作动画。虽然日本电影工作者已于较早的时期开始制作动画,不过日本第一套大受欢迎的动画却在1963年才出现,漫画大师手冢治虫创作的漫画作品《铁臂阿童木》被改编成动画,于元旦当日在富士电视台播放。1970年,日本动画得到进一步发展,放弃原本跟随西方技术的路线,他们自行创作日本独有的科幻动画。当时着名的作品包括《鲁邦三世》和《无敌铁金刚》。同时期的部份电影工作者,例如宫崎骏和押井守也开始在动画制作冒出头来。 1980年代, 日本动画在国内开始成为主流电视节目之一,并经历日本动画史上第一个黄金时期。当时《高达》皇朝和高桥留美子的职业生涯却刚刚开始。而大友克洋的作品《阿基拉》更于1988年夺得最昂贵动画作品的称号。 从九十年代开始,日本动画在国际动画市场上愈来愈受欢迎。动画电影《阿基拉》和《攻壳机动队》在1995年开始成为国际有名的动画电影。日本电视动画例如《新世纪福音战士》和《星际牛仔》等也吸引着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的动画迷的注视。2002年宫崎骏凭《千与千寻》于柏林电影节中夺得金熊奖并且在第76届奥斯卡金像奖中得到“最佳动画长片”一奖项。而《攻壳机动队2 INNOCENCE》在2004年康城电影展上映。 在现在已知的动画作品当中,最早的作品应要追溯至1906年,美国一部名为《一百张开心的脸》的动画。自1920年起,日本电影工作者开始以西方新研发的动画制作技术试制动画作品。日本第一套动画电影短片是下川凹天创作的《清洁工人芋川椋三》,1917年1月开始播放。当时下川只是一个西方风格的水彩画家。 1918年,日本开始制作第一套以日本原着《桃太郎》改编的同名短篇动画电影。至此由1920至1940年,日本不断制作多套短篇动画电影,包括日本第一套有声动画《世界中心的男与女》。动画电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仍保持一定创作,而《桃太郎的海鹫》就是在当时所创造的第一套日本长篇动画影片。战后,由于设备及资金的不足,动画创作并没有持续发展。直至东映动画的前身,日本动画有限公司的成立,日本动画才开始发展成现今的状况。 1956年,东映动画开始以东映动画有限公司的商号制作彩色动画电影。而1958年上映的《白蛇传》就是当时第一部东映动画推出市场的日本动画作品。《白蛇传》的风格类似迪士尼动画的作品,包括使用音乐数字和动物协助等效果。东映动画的作品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之间仍然保存着这种富有迪士尼色彩的风格。同时,东映动画的风格也在每个角色之中加强作者自己的构思。其中一个例子就是高畑勲的《太阳王子 霍尔斯的大冒险》。这套动画同时被视为突破原本动画风格的第一大突破,同时亦为后来日本动画“原创化”及“渐进式动画”运动中打下基础。宫崎骏和押井守也参与后来的日本动画“原创化”及“渐进式动画”运动。 “资源限制”是东映风格的动画对现代动画的其中一项影响元素。这种资源控制的办法令到动画工作者把精神灌注在主要的剧情,而其他的画面只是粗略带过。东映动画师大冢康生是第一位尝试用此方法制作动画的工作者,并且在未来推出的电视动画加以发展。 手冢治虫于1960年代初期成立了虫制动画公司。1963年,该公司的第一套动画——《铁臂阿童木》在富士电视台播映,随即成为日本第一套最受欢迎的动画。虽然《铁臂阿童木》为日本第一套最受欢迎的电视动画,但文献记载当时的电视台播放的第一套动画为1962年的《漫画年表》。不过,世界各国,连日本在内都公认《铁臂阿童木》为日本第一套电视动画,因为《铁臂阿童木》是第一套以主角阿童木为中心故事的动画。《铁臂阿童木》成功吸引世界各国的注意,连美国的电视台都在1964年把《铁臂阿童木》引进美国,并改编成美国版的《铁臂阿童木》。《铁臂阿童木》的成功,使得日本的动画得以发展,并在1960年制作出很多作品,如横山光辉的《铁人28》、手冢治虫的《小白狮》和吉田龙夫的《飞车小英雄》。 1960年代晚期,日本动画开始向不同故事题材发展,手冢治虫开始制作为成人而设的动画电影,包括大量性感刺激和艺术题材的动画。其中三套试制的动画为:《一千零一夜》、《埃及妖后》和《哀伤的贝拉透娜》。《哀伤的贝拉透娜》为当时最成功的电影,并为1997年制作的《少女**》带来灵感。第一部原创成人电视动画《鲁邦三世》同时在1960年推出。 1970年,日本电影市场因与电视市场的竞争而衰落。东映开始摆脱以迪士尼式的动画制作并开始以制作电视动画为主。另外,由于虫制动画公司的破产而使更多的动画成立更多的动画工作室,如日升动画。因为这些原因,令更多年青的动画师都希望可以做到监督而努力工作。此举使得更多动画种类试制带到动画市场上。 其中一个在1974年上映的试制作品是高畑勲的《阿尔卑斯山的少女》。此作品原本只是一套硬销作品,因为原本是一套简单真实故事改编而成的儿童故事,当时很多电视台都以儿童都喜欢大量虚拟元素为主的动画为理由而认为此电视动画不会成为一套出色的作品。不过,《阿尔卑斯山的少女》最终都成为世界知名的动画之一,尤其是在欧洲国家。在日本,因为《阿尔卑斯山的少女》的成功使得高畑勲和宫崎骏开始制作一连串童谣动画,后来统称为《世界名作剧场》。虽然高畑勲和宫崎骏在1970年晚期退出《世界名作剧场》的工作,但是《世界名作剧场》的受欢迎程度仍能维持至1990年代中期。 另外一类动画种类——科幻动画亦是在1970年代开始。早期的作品包括1972年的《三一万能侠》、1972年的《神勇飞鹰侠》、1974年的《宇宙战舰大和号》和1979年的《机动战士高达》。这些动画从更多的超级英雄故事中反映出当时的科幻动画的进展,以虚幻的背景来增加更多较为真实性的太空故事,包括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难以判断对与错的道德伦理问题。其中一个着名的例子是《机动战士高达》的登场角色马沙亚斯洛布,他从原本在《机动战士高达》作为对抗者,转为后来的高达系列(例如《机动战士Z 高达》和《机动战士高达 ZZ》)的己方组织奥干一员。而在剧场版《马沙之反击》中,又再次为了个人价值观而脱离组织变成对抗者。 1970年代未期,由于美国的《星球大战》的成功经历,使更多以宇宙背景为主的动画在1970年代晚期出现。松本零士于1973年制成的电视动画作品《宇宙战舰大和号》就是从这个背景中重新编制成电影动画,或称为剧场版动画。《宇宙战舰大和号》剧场版为1980年的“大爆发”,或称日本动画的黄金时代打下了基础。 正值此时,在日本动漫界发生两件大事:日本的次文化拥护者(后来简称为御宅族)开始制作动漫杂志。这些杂志的出现是要回应在1970年代所无法抵御的动漫画狂热热潮。 另外,其中一个动画制作的问题就是如何节省资源。由《宇宙战舰大和号》的监制西崎义展发展的技术透视法和容许主线原画师把他们的风格放在西崎监制的动画作品上就是其中一些节省资源的办法。在众多的原创作品当中,此发展元素为日本独有的个人动画(尤其是用于动画广告上)风格打下良好的基础。再者,西崎的动画也为宫崎骏和他发明的广角镜拍摄手法带来灵感。 而科幻动画在日本境外也有着深厚的影响。在美国,《星球大战》的受欢迎程度和当时传入日本的动画节目带着相同但较小的影响。其中,《科学忍者队》就曾于1978年被改编成为《地球之战》及于1986年改编为《重力战队》;《宇宙战舰大和号》也于1979年改编成《星光使者》;而最为熟悉的,1985年的《太空堡垒》则是从三套日本科幻动画中创作出来:《超时空要塞》、《超时空骑团》和《机甲创世纪》。而美国的御宅族则由热爱此类型动画的朋友而形成。 在1995年,庵野秀明编写并指导了一部非常有争议的动画,《新世纪福音战士》。这部动画在日本动画爱好者中变得非常流行,并且通过大众媒体的注意而被公众所知。一般认为,庵野秀明原本只是想把这部作品设计成为面向终极御宅族的,并用来拯救滑落中的动画产业;但是中途在制作过程中,他也把它做成了一部在文化上最终受到了严厉的批评但是也是相当成功(票房超过了1,000万美元)的电影《The End of Evangelion》(1997年)。庵野最后转为制作真人电影。 在《新世纪福音战士》的电视版动画中,许多场景饱含争议,以至东京电视台被迫在动画中的暴力和色情的敏感度上采取了更加严厉的标准。这导致了《星际牛仔》(1998年)第一次播放时,显得已经被重度修改并且只有一半的集数被放映。这个敏感度目前已经放松了一些,但是《新世纪福音战士》在整体上对电视动画产业有着很大的影响。 另外,由《新世纪福音战士》开始了一系列叫做“后新世纪福音战士”的节目。这些动画中的大多数是有关巨大的机器人和一类有着宗教信仰或不易相处的驾驶员的故事。这些动画包括《翼神传说》、《灵魂力量》和《饿沙罗鬼》。这些节目中的另一个系列是深夜档具有实验性质的电视节目。由《玲音》开始深夜档日本电视成为了具有实验性质的动画和另外一些类似的节目(比如2000年的《幻影死神》、2003年的《机魂末世录》和2004年的《妄想代理人》)的场所。 一种由村上隆开创的,整合了日本的流行文化和后现代化艺术的,叫做“扁平深度“的艺术行为大约在这个时期形成。村上隆坚持认为这种行为是在战后通过御宅族亚文化的眼睛所分析得到的。他的渴望亦是去摆脱“高端”和“低端”的艺术并建立一种扁平的、连续的从此开始的术语“superflat(扁平深度)”。他的艺术展览非常流行并且对于某些动画创作者(特别是Studio 4°C的那些)来说有着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