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求一张两个小孩坐在崖上看落日的图片 是动漫的!
这张: http://hi..com/ayanami0/album/item/63f1defaa3319ee4b58f31e6.html
② 求一部90年代动画片:主题曲是台湾闽南语。记得结尾时有一个人在山上落日的情景
我找过 魔法阿嬷了 不是你说的剧情 他是 1998年生产的 台湾卡通
你如果 能提供给我 那首闽南歌词的话 我应该能帮你找的到 !
附上 台湾电视史上 儿童节目 相关文章
电视童话王国记事─探讨台湾电视儿童节目
就社会层次而言,电视儿童节目集文化、教育、娱乐于一体,世界各国无论贫富、强弱都十分重视儿童节目的制播,与媒体对儿童影响的相关研究。所谓儿童节目是针对儿童需求和发展,考量收视影响,以寓含教育意义的内容为经营策略,节目形式多元,包括动画、纪录片、益智竞赛、综艺、家庭生活剧、实景报导等。因此,娱乐性卡通虽以儿童为诉求,并不纳入本文探讨之列。
●五十年代
台湾自民国五十一年台视开播,即播出电视史上第一个儿童节目“儿童电视剧”(51.10.13¬-62.2.28¬,400集),以戏剧形式呈现二十四孝故事、民间童话。台湾电视元年的儿童节目内容包括:儿童电视剧、儿童故事、儿童歌曲教唱、儿童歌舞表演、儿童游艺会、动物表演、自治活动、益智游戏及生活教育等。翌年十一月起新增“儿童智力测验”、“儿童木偶戏”,自此每日皆有常态性儿童节目时段。
由上官亮和倪敏然担任先后主持人的“儿童世界”(台视,57.1.14),可说是杂志型节目鼻祖,夹杂歌舞表演、讲故事、卡通片欣赏、唱游及儿童各项才艺比赛。民国六十年华视创立,所推出的儿童节目内容与形式和台视大同小异。
●六十年代
中视于民国五十七年创立,迟至六十一年才陆续制播儿童节目,类型亦雷同其他二台。唯其中“哈哈乐园”(61.1.1)是布偶连续戏,“贝贝剧场”(61.4)以儿童与布偶联合演出,赋予偶在儿童节目中的重要角色。
早期台湾电视儿童节目总是标榜适合电视机前所有儿童,直到台视“天使乐园”(61.3.6-62.12.28,300集)才开始有分龄制作概念,同时也是第一个带状儿童节目。这个针对二至六岁幼儿设计的杂志型态节目,包括音乐、美术、生活、运动、自然科学、故事、益智等多元内容。
三台儿童节目惯以儿童才艺表演和益智竞赛为内容,此现象在六十年中期以后更盛,新推出的节目台台都在举办竞赛,儿童被鼓励以知识抢答取胜为傲。
仅有“小小新闻”(中视)由儿童担任小记者,外出访问并主持节目,能让儿童发挥主动思考,在制作难度无以为继下,此努力终归昙花一现。。
●七十年代
七十年代的儿童节目可称道的变革之一是开始重视科学教育,其中中视“儿童天地”最被熟知。该节目与民生报合作,采外景报导,以科学和生态为主题,七十年八月六日播出第一集迄今,节目存量近千集。节目内容每周在民生报刊登,播出后由中视文化公司发行节目录影带,带动国内儿童节目经营上的另一范例,也是该节目能长存的主因。
三台儿童节目制播多以应付广播电视法中规定,电视台必须有两档自制儿童节目为依据,台视在七十年代仅维持“快乐小天使”、“妙博士”两节目,中视则以“儿童天地”、“童话世界”撑持。因儿童节目隶属教育文化节目,只要教育文化节目比例达全年播出总时数百分之二十以上规定,即使电视台整年未播出儿童节目,也不曾发生“违法”处份情事。
以儿童识读角度而论,画面单纯、主题明确、语意浅白、节奏明快、音效有趣,最能吸引儿童注意与理解。综观三台时期的儿童节目缺乏整体规画,单元间不相串连、主题松散、内容复杂生涩;为求变化不断推出新单元,使得节目看来零乱;加上诉求年龄层模糊,主持人呆板制式或过份装可爱,形成高年级儿童觉得无聊、低年级儿童又看不懂的情形,收视普遍不佳。
●八十年代
民国七十三年,新闻局设立公共电视制播小组,同年五月推出第一个公视儿童节目“大家来读三字经”。七十五年,公视节目制作任务转由广播电视发展基金会负责,至公视正式建台为止,此过渡时期是台湾电视儿童节目制作量的高峰阶段,并为学前与学龄各别制作节目。
所谓公视节目,前三年仍重视忠孝故事、品德陶养、童诗童谣童玩等传统文化,与三台的最大区隔是不以才艺竞赛哗众取宠,但节目呈现缺乏活泼与多元性。因广电基金每年办理徵案,各传播公司为争取委制机会,莫不在内容与形式绞尽脑汁。八十年代后的主题设定更具特色,以科学节目为例,综合科学之外,尚有植物、动物、天文、电脑节目;法律、理财消费、职业认识、心理情绪、安全教育、幼儿体能、营养概念、艺文美育等也都成为节目单一诉求主题。此外,关怀触角更广及偏远地区和原住民儿童的生活面貌。
形式上,制作单位不断实验新的包装手法,纪录片、布偶、动画、MTV、短剧等交错融合在节目中。然而能突显节目风格的仍是具单纯稳定形式的节目,如人偶剧“彩虹森林”、泥偶剧“阿公讲古”、纸雕动画“小葫芦历险记”、木偶剧“英雄出少年”、幼儿真人戏剧“吱吱喳喳”。
广电基金没有固定播出频道,向三台征用的时段经常被调动,节目寿命九成以上不超过两季,多数满一季十三集即匆匆下档。令观众留下印象的都是少数长集数的节目,如“爆米花”(75.9,221集)、“孙叔叔说故事”(78.3,161集)、“彩虹森林”(78.11,148集)。节目更新频繁、同类型节目一再重覆、制作经验无法累积、工作团队无从凝聚,一直是儿童节目制作环境的弱点。
●九十年代
民视于民国八十六年正式开播,该台的“台湾孩子王”以闽南语为主要语言,开启儿童节目母语之风,其他如广电基金监制的“壶盖先讲古”、公视自制的“下课花路米”都强调乡土及母语教育传承。随着社会对儿童国际观的重视,英语学习在八十年代末即攻占儿童节目市场,无线电台与有线频道纷纷和补教业合作节目,广电基金也主动委制“A GO GO剧场”。
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兴起,带来理论上可以容纳无限频道的传播科技变革,完全播放儿童节目的频道想法自然实现。八十七年元旦东森幼幼台开台,成为台湾第一个儿童教育频道。七月一日公共电视台开播,下设儿童青少年节目组,广电基金结束委制任务,台湾电视儿童节目制作进入第三阶段。
观诸第三阶段的制播特色,是将旧主题以新的摄影、制作技术重新呈现,取材上无显着创意。因公视“水果冰淇淋”以专业演员担任主持人提升节目受注目机会,成功打响知名度。此阶段推出的新儿童节目大多依此做法,邀请影歌星主持或客串演出。短期确实有提升收视率之效,长期对节目品质、企画创意,以及儿童偶像认同的影响有待观察评估。
动画的运用在儿童节目中愈来愈受倚重。公视节目的动画摆脱卡通的单一色块着色,创作出水彩风格,色彩层次丰富,融入影片运镜手法,深具艺术性。国内动画创作者在儿童节目中的表现,刺激制作水准,与节目提升相辅相成。
此外,公视逐步建立儿童节目制播流程,进行试播测试、总结性研究,以及培养固定制作班底。根据广电基金九十年度发表的“台湾地区三至十八岁阅听众广电媒体使用行为调查”,儿童及青少年使用网路者占四成四比例。结合此趋势,公视架设节目网站,配合播出内容设计主题教学区,精心规划教案和学习单,供教师作为辅助教材。公视与幼幼台并开发节目相关产品,显示儿童节目正以“产业”概念重新获得重视。
长期以来国内输入的儿童节目一直以美国为主,制作知识也偏向吸取美国经验。东森幼幼台向欧洲、日本寻求节目片源,引进丹麦、荷兰、英国等欧制动画,和美国的卡通频道进行市场区隔。公视也曾安排“北欧动画展”等系列节目,让台湾见识到儿童节目世界可以如此瑰丽动人。近二年更出现跨国合作节目,如公视和英国BBC“天线宝宝”合作的“天线宝宝在台湾”,幼幼台与日本NHK“与妈妈同乐”合作的“YOYO新乐园”。
值得鼓励的是台湾正向国际领域迈出步伐,包括参与国际儿童广电日的影片徵选活动、全球同步播出计划。八十九年时,公视以“虎姑婆”故事加入“世界动画童话故事”计画,此计画共二十六国参与,制作了二十六支动画片,翻译成二十七国语言,提供八十个以上国家播出,公视重新包装后以“听故事游世界”节目播映。此联合制作方式,是以较低投资获取高品质节目的可行途径。
◎期待儿童公共频道
随着媒体开放,娱乐取向的综艺节目和卡通节目大增,挟着强势的广告宣传和商品行销,现代儿童面临如何抗拒媒体污染的迫切性。把国外进驻的卡通频道摆一边,台湾自制的儿童节目并未有暴力或缺乏文化呈现的隐忧,然而,广电基金调查发现,三岁至国小六年级儿童最常看的前十名节目,均为魔幻卡通、连续剧、综艺,自制或外购儿童节目无一上榜。与其进行一场“儿童为什么不爱看儿童节目?”的口水战,不如实际积极投资,制作吸引儿童观看的节目,效果甚于防堵他们看什么节目。
历年广电基金与公视自制儿童节目参加国际影展竞赛,许多佳作因卓越的创意和题材获得入围,最后总因为制作不够精致而落选。面对事实,我们有潜力但还不具实力。今年台湾电视儿童节目已经四十岁,它的定位在广电法上与社教节目以及卡通仍牵涉不清,以及经费、人力、技术、国际资讯及人脉网络建立等,都是有待愈臻成熟的环节。
基于教育、以及儿童必须被视为特殊收视族群等理由,世界各国正陆续成立儿童公共频道。期待未来五年内国内能诞生儿童公共频道,提供儿童媒体从业人员嚐试新创意、吸取新经验的机会,共同努力让台湾儿童拥有足以陪伴他们成长的媒体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