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幼儿为什么总裹手啊
对身体没又坏处!!!只是一但养成这种习惯,那么很难才能帮助幼儿摆脱这种习惯。如果不好好处理,那么到几岁的时候,或者长大还会这样!但是,家长也不用着急,这是幼儿的一种习惯,每个幼儿都会这样。我家宝宝也是这样,她最喜欢裹她的大拇指了,还吃的津津有味的!
❷ 三岁宝宝行为怪异【解读宝宝的“怪异”行为】
乐乐特别爱吃手指;晴晴每晚都要抱着毯子才能入睡;贝贝喜欢自言自语,他有个想象中的好朋友;宇宇喜欢玩弄自己的“***”……这些孩子的行为真是令人纳闷! 孩子们为什么会有这些令人纳闷的行为,这种“怪异”行为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儿童心理学家认为,这些令家长纳闷的行为是孩子特有的自我安慰行为,是他们发泄自己情绪的一种方式。情绪是指人在从事某种活动时出现的心理状态,它往往伴随着行为上的变化,孩子们也不例外,当他看到妈妈离开时,当他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时,当他感到饥饿、口渴时,会出现悲伤、害怕、焦虑不安等不良的心理状态,这时他就会用自我安慰的行为来发泄自己的情绪,让自己感到舒服。
孩子的自我安慰行为有多种表现形式,以下是几种比较典型的自我安慰行为:
有魔力的手指头
壮壮都上中班了,但他还是整天把手指头含在嘴巴里,连手指上的指甲都被他啃得光光的。妈妈不停地提醒壮壮不要吃手指,但手指头的魔力实在太大了,妈妈的每次提醒都以失败告终。
分析:孩子一出生就会吮吸,在出生后的几个月里,他们是通过嘴巴来认识世界的,他们用嘴巴去“品尝”周围的世界。而且,无论是从形状的大小、软硬的程度还是方便程度来说,自己的手指是孩子最好的吮吸物,所以,吮吸手指是孩子最早和最普遍的自我安慰行为。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手部动作的发展,过了口欲期,大多数孩子逐渐学会用手去探索周围的世界,他们逐渐不再吮吸自己的手指了。但一部分孩子在饥饿、无聊、焦虑不安、疼痛或身体不大舒服的时候,仍然会吮吸手指。如果偶然发生这种行为或持续时间不长,属于正常现象。但是如果超过4岁,孩子依然非常频繁地吮吸手指,说明孩子出现了行为上的偏差。如果这种不良行为得不到及时纠正,就会固定下来形成习惯。
吸吮手指还会引起其他一些问题:
(1)吸吮手指时容易将病菌带入口中,会引起消化道感染或肠道寄生虫病。
(2)吮手指会导致手指变形,破坏甲床,引发出血或感染等。
(3)长期吮手指可能会影响下颌发育,造成牙齿排列不齐或上下牙咬合不良,严重者会影响到发音,造成口齿不清。
(4)经常把手放进嘴里吮吸会影响手指肌肉的发育和精细动作的发展,从而对以后的工作、学习及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
(5)社交障碍:如果孩子总是习惯于将一个手指放进嘴里,那他就不能正常完成需要两只手来做的工作,而且,还可能受到小伙伴的嘲笑。
家长的对策:
家长需要耐心和信心,不能粗暴地对待孩子,强硬地将他们的手指从嘴边拉开,这样做可能会加重孩子吮吸手指的习惯。另外,唠叨、笑话、威胁孩子也不是上策,往孩子手上涂抹刺激物就更不应该了,因为这样做有可能危害孩子的身体。家长应该采用正面的引导方法:
(1)通过看图书、讲故事告诉孩子,咬手指是不卫生的,不利于身体健康,让孩子认识到这种行为是不好的。
(2)吮吸手指可能是心理原因引起的,家长要及时关注孩子是否有潜在的压力,给孩子一个温馨舒适的成长环境。
(3)和孩子约定,只要停止吮吸手指,家长就给予奖励。
如影相随的小毯子
每天睡觉前,晴晴必须把一条粉红色的毯子放在枕头边,她总是把脸贴在小毯子上才愿意入睡。如果哪天小毯子被妈妈洗了还没有干,晴晴就哭闹着不愿意睡觉。这几天,晴晴的情况似乎更严重了些,她连上幼儿园也要带着她的小毯子。为此,晴晴的妈妈很苦恼,担心孩子得了“恋物癖”之类的心理疾病。
分析:在儿童发展心理学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叫“依恋”。在2岁之前,孩子的依恋对象比较固定,一般是与他具有最亲密关系的照料者。一旦与依恋对象分离,他们会出现分离焦虑和怯生现象。在3岁左右,孩子有了自主性后,他的依恋对象会发生一些变化,不再完全局限于人,还会形成对物品的依恋。恋物行为是指儿童对某种特定物品的依恋,在这种特定物品的陪伴下,儿童能获得安全感和慰藉,而一旦离开它,儿童容易哭闹、焦躁不安,严重情况下会导致儿童失眠、拒食。恋物行为在婴幼儿中比较常见,依恋毯子的婴儿比较多;而稍大些的孩子大多会依恋那些比较柔软的玩具,比如布娃娃、毛绒玩具等。
在儿童的世界里,为什么会有恋物行为呢?
(1)心理需要无法得到满足。对父母的依恋能保护孩子不受外界环境中有害因素的影响,但是,有些父母工作繁忙,孩子无法从他们那里找到安全感,得到依恋。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孩子会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将自己对父母的依恋转移到某些特定的物品,从中获得安慰。
(2)皮肤和身体接触的需要。实验研究得出动物有“皮肤饥渴”的现象。人也不例外,尤其是在婴幼儿阶段。在舒适的身体接触中,孩子们获得了一种心理上的放松。所以,孩子们的所“恋”之物都是那些比较柔软的物品。
危害:严重的恋物行为会导致孩子无法离开所恋之物,一旦离开或由意外导致依恋物无法复原的话,孩子的心理成长将遭遇重大考验。更有甚者,到了青春期,随着生理发育的需要,其恋物行为会发展成为恋物癖。性学研究表明:性变态中的恋物癖者在儿童或少年期就已显示出明显的恋物迹象。
家长的对策:
(1)适当减少孩子的独处时间。因为孤独的孩子最需要依恋物的陪伴。
(2)准备一些更具吸引力的玩具或其他物品,逐步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3)在睡觉之前,利用舒缓的音乐给孩子以心灵的安抚,从而减少对某一特定物品的依恋。
(4)设置一个情节,让孩子把所“恋”之物送给她最喜欢的小朋友。如孩子既喜欢那条粉红色的毯子,又喜欢阿姨刚生下来的小宝宝。可以建议她把小毯子送给小宝宝,做个小姐姐。
(5)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开阔孩子的眼界。孩子的性格开朗了,对物品的依恋自然会减少。
我行我素的天天
天天经常用手抚弄自己的“***”。妈妈很是担心,就经常吓唬他:“再摸的话小狗要来吃了!”“这么小就不学好,再这样我就不要你了”。但天天好像对妈妈的恐吓、训斥“无动于衷”,依然我行我素。为此,天天妈妈很是着急,不知该怎么办。
分析:现代性学研究表明,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没有性意识,所以他抚弄自己的生殖器就像抚摸自己的鼻子、耳朵一样,不会产生生理或心理的问题。产生这种行为的原因多为孩子穿开裆裤时无意碰到自己的生殖器,或者因为不洁导致搔痒,孩子抓挠形成的习惯。
家长的对策:
(1)不要打骂、指责孩子,更不要对此表示厌恶,否则会让孩子形成凡是与生殖器有关的活动都是不被允许的错误的性心理,导致孩子心理不健康发展。心平气和地告诉孩子不要随便玩弄这些部位,因为那样既不好看,也不卫生,还可能引起炎症。切忌使用刺激性语言,以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2)定期检查孩子的裤子是否太紧、太脏,阴部是否发炎等。
(3)丰富孩子的生活,使他们的心思和精力集中在感兴趣的活动上,如画画、游戏等,避免他们因为过分无聊而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生殖器上。
(4)让宝宝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睡眠习惯,尽量减少环境中诱发自慰行为的各种刺激,为孩子选择柔软、宽松的内衣;注意孩子的睡眠姿势,如不要把手放在双腿间,不要仰卧等。
想象中的朋友
贝贝快4岁了,他有个想象中的朋友,不管妈妈如何跟他解释,他还是经常自言自语地与他想象中的朋友对话,妈妈急坏了。
分析: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幼儿的自言自语是他们思维过程的外化。宝宝的自言自语现象在3~5岁比较常见,到了6~7岁,大部分孩子都能像成人那样进行不出声的沉默思考。宝宝的自言自语现象是他社会经历积累的体现。那些已经上了幼儿园的,或者经常与小伙伴玩耍的宝宝,自言自语现象会更多。国外有学者发现,最富社会性的孩子自言自语最多,聪明的孩子在独立解决问题时比其他孩子更早出现自言自语现象。所以听到孩子自言自语时,大可不必惊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自言自语现象会逐渐减少。
婴幼儿在各个发育时期充分显示着自我的特点,不要奇怪他们还有什么本文未提到的自我安慰方法。这些现象大都是阶段性的,一种现象可能持续几星期、几个月,或更长。如果这种行为对孩子本身并不造成伤害,那就顺其自然,如果存在潜在的危险,家长可以设法以有益、有趣的事情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家长不必过于焦虑,只要保证他的安全与卫生就可以了。但家长需要随时观察孩子。如果发现孩子自我安慰的时间过于频繁或持续的时间过长,就要设法转移他的注意力。为此,家长应尽量做到以下几点:
1.发现孩子情绪上的变化,用轻柔的话语或搂抱、抚摸使他放松。
2.要不动声色、自然地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如当孩子吮吸手指或抚弄生殖器时,家长可以拿一个他平时喜欢的玩具给他,而不是强行拿开他的手。
3.对于睡前需要依恋物陪伴的孩子,可以在孩子入睡前给他讲故事或抚摸他的身体,使其尽快入睡。
4.当孩子身体不适或突然改变所处环境时,允许他暂时以惯用的方式进行自我安慰。
5.若发现孩子有异常明显的行为表现,应尽早去医院诊治。
(作者单位:淮北煤炭师范学院教育系)
❸ 四五岁的小孩不听话,怎么管教
孩子不听话是有原因的,以下几条是我总结的,供你参考。(我的空间里还有几个关于教育孩子的日志,如有时间不妨去看看) 1.不要总对孩子“发火”,批评的语调要比平时说话的语气低沉,这样既能控制自己的理性,又能引起孩子对你话语的注意。 2.批评和责备的时间不宜过长,过长时间的批评会引起孩子的厌烦心理。 3....在外人面前尽量不要批评责备孩子,这样会上孩子的自尊心。 4.要经常夸奖和鼓励孩子,即使是在失败的时候。如孩子第一次考试考了59分,你可说没关系的,以后你要努力呀!下次一定会考95 分的。 5.对孩子犯的同一错误,最好不要用同一语言进行指正。如孩子做题粗心的毛病,第一次你可以说:“认真点,不要当小马虎呀”;第二次你可以说:“仔细点,你就快成马小虎了”;第三次你还可以说:“怎么这么不用心呀,你难道真的想当马虎大王吗”? 6.孩子犯错误时,有时沉默比批评的效果更佳。因为孩子犯错误后,大多数都是在等待着指责和想辩解的办法,如果你保持沉默,他就会去猜想你的心思,同时也会反省自己的错误。 7.孩子犯错误时,要明确指出错在哪里,不然的话下次他还会再犯的。 8.孩子犯错误时最好不要提起以前犯的错误,只针对当前的错误进行指正。要不然孩子分不清错误的主次,会影响到教育的效果。 9.让孩子自己制定日程安排计划。计划家长可以参谋协同制定,不要让玩的时间太多,也别太少。孩子自己能每天做到就可以了。 10.家长必须以身作则,不要在孩子面前有不良的习惯。不要只顾着自己玩,应多关心孩子。平时要尊重孩子,答应孩子的事一定要做到。